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4842发布日期:2018-08-31 22:5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控制手机品质成了所有手机生产企业的共同追求,手机的质量成为手机生产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目前在手机的制造过程中,为控制手机的品质,手机产品在各阶段的制造、组装完成后,都需要对手机进行检测来判断其是否为OK品。然而在目前的手机流水线生产中,大都是通过人工操作对手机进行质量检测,这样不仅检测精度低、工作效率低,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生产成本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其操控智能化程度高、检测精度高、运行速度快,既有效确保了产品良率,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包括机箱和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有支撑立架、检测模组、接料模组、以及送料模组,其中,所述支撑立架定位设置于所述机箱的内腔中,所述检测模组安装在所述支撑立架的上侧上,所述接料模组具有一为环体状的接料载座,所述接料载座亦定位设置于所述机箱的内腔中,且同时所述接料载座还位于所述检测模组的检测范围内;所述送料模组具有一供手机放置的送料载座和一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能够将所述送料载座移送至所述接料载座中,以对置于所述送料载座上的手机表面进行检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箱具有底板和定位罩设于所述底板上的机箱壳,且所述底板和所述机箱壳一起围成所述机箱的内腔;

所述支撑立架定位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内侧面上;所述检测模组具有一单反相机,且所述单反相机定位安装在所述支撑立架的上侧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料模组还具有一龙门支架,所述龙门支架定位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内侧面上,且同时所述龙门支架还位于所述单反相机的检测范围内,所述接料载座定位设置于所述龙门支架的顶侧上;

另外,在所述龙门支架的顶侧上还贯穿开设有一与所述接料载座相通并供所述送料载座穿设的第一穿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料载座的内侧壁为从下向上倾斜的倾斜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底板的内侧面上还定位铺设有两条呈横向并排排列的滑轨,且两条所述滑轨还同时穿设过所述龙门支架;

所述送料模组还具有两个支撑板架和一承接板,其中,两个所述支撑板架分别对应的滑动连接于两条所述横向滑轨上,所述承接板横跨且定位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撑板架的顶侧上,另外在所述承接板上还设置有多个吸盘,且所述送料载座能够通过多个吸盘来定位设置于所述承接板上;

所述动力组件具有两个第一气缸和一个第二气缸,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气缸横向并排的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内侧面上,两个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还均沿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同时两个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还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支撑板架定位连接,即两个所述第一气缸能够带动所述送料载座靠近和远离于所述接料载座;所述第二气缸定位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内侧面上并还位于所述接料载座下方的位置处,且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指向还向上;当所述送料载座被两个所述第一气缸移送至所述接料载座的正下方时,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向上伸出、并能够带动所述送料载座向上移动至所述接料载座中;而当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向下回缩时,所述第二气缸能够带动所述送料载座向下复位至所述承接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承接板上贯穿开设有供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穿设的第二穿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机箱的内腔中并靠近于所述接料载座的位置处还设置有一离子风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送料模组和所述离子风机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①该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的操控智能化程度高、检测精度高、运行速度快,既有效确保了产品良率,又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②该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在操作时,无需使用过多操作人员,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送料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机箱 10——底板

11——机箱壳 20——支撑立架

21——检测模组 22——接料模组

220——接料载座 221——龙门支架

23——送料模组 230——送料载座

231——支撑板架 232——承接板

233——第一气缸 234——第二气缸

3——离子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附图1和附图2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和内部结构示意图。所述的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包括机箱1和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有支撑立架20、检测模组21、接料模组22、以及送料模组23,其中,所述支撑立架20定位设置于所述机箱1的内腔中,所述检测模组21安装在所述支撑立架20的上侧上,所述接料模组22具有一为环体状的接料载座220,所述接料载座220亦定位设置于所述机箱1的内腔中,且同时所述接料载座220还位于所述检测模组21的检测范围内;所述送料模组 23具有一供手机放置的送料载座230和一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能够将所述送料载座230移送至所述接料载座220中,以对置于所述送料载座230上的手机表面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机箱1具有底板10和定位罩设于所述底板10上的机箱壳11,且所述底板10和所述机箱壳11一起围成所述机箱1的内腔;

所述支撑立架20定位设置于所述底板10的内侧面上;所述检测模组21具有一单反相机,且所述单反相机定位安装在所述支撑立架20的上侧上。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接料模组22还具有一龙门支架221,所述龙门支架221定位设置于所述底板10的内侧面上,且同时所述龙门支架221还位于所述单反相机的检测范围内,所述接料载座220定位设置于所述龙门支架221的顶侧上;另外,在所述龙门支架221的顶侧上还贯穿开设有一与所述接料载座220相通并供所述送料载座230穿设的第一穿孔。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接料载座220的内侧壁为从下向上倾斜的倾斜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所述底板10的内侧面上还定位铺设有两条呈横向并排排列的滑轨,且两条所述滑轨还同时穿设过所述龙门支架221;

参阅附图3所示,所述送料模组23还具有两个支撑板架 231和一承接板232,其中,两个所述支撑板架231分别对应的滑动连接于两条所述横向滑轨上,所述承接板232横跨且定位连接于两个所述支撑板架231的顶侧上,另外在所述承接板 232上还设置有多个吸盘,且所述送料载座230能够通过多个吸盘来定位设置于所述承接板232上;

所述动力组件具有两个第一气缸233和一个第二气缸 234,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气缸233横向并排的设置于所述底板10的内侧面上,并还相对设置于所述送料载座230的两侧外,两个所述第一气缸233的活塞杆还均沿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同时两个所述第一气缸233的活塞杆还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支撑板架231定位连接,即两个所述第一气缸233 能够带动所述送料载座230靠近和远离于所述接料载座220;所述第二气缸234定位设置于所述底板10的内侧面上并还位于所述接料载座220下方的位置处,且所述第二气缸234的活塞杆指向还向上;当所述送料载座230被两个所述第一气缸 233移送至所述接料载座220的正下方时,所述第二气缸234 的活塞杆向上伸出、并能够带动所述送料载座230向上移动至所述接料载座220中;而当所述第二气缸234的活塞杆向下回缩时,所述第二气缸234能够带动所述送料载座230向下复位至所述承接板232上。

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承接板232上贯穿开设有供所述第二气缸232的活塞杆穿设的第二穿孔。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所述机箱1的内腔中并靠近于所述接料载座220的位置处还设置有一离子风机3,能够抽吸灰尘,提高了检测的精度。

还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送料模组23和所述离子风机3工作。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所述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的操作方式,具体为:①操作人员启动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首先控制所述离子风机3和两个所述第一气缸233工作,此时,两个所述第一气缸233朝外伸出、并能够带动所述送料载座 230朝外运动,操作人员将待检测手机放到所述送料载座230 上;然后,所述控制器控制两个所述第一气缸233复位,两个所述第一气缸233朝内回缩、并能够带动所述送料载座230 朝内运动至所述接料载座220的正下方;紧接着,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气缸234工作,所述第二气缸234的活塞杆向上伸出、并能够带动所述送料载座230向上移动至所述接料载座 220中,所述单反相机对置于所述送料载座230上的手机表面进行检测;

②检测完成后,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气缸234复位,所述第二气缸234的活塞杆向下回缩、并能够带动所述送料载座230向下复位至所述承接板232上;然后,所述控制器又控制两个所述第一气缸233工作,两个所述第一气缸233朝外伸出、并能够带动所述送料载座230朝外运动,操作人员将完成检测的手机取走。

综上所示,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的操控智能化程度高、检测精度高、运行速度快,既有效确保了产品良率,又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另外,该手机表面划痕检测设备在操作时,无需使用过多操作人员,还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

上述实施方式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