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载重实时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2443发布日期:2018-09-25 19:51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监测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载重实时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车载长途运输越来越频繁,行车过程中货物丢失和超载现象越来越普遍。超载不仅仅对车辆的行驶寿命有很大的影响,也严重的危害了交通安全;货物丢失则会造成货主的财产损失。因此,需要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控制车辆超载和行驶过程中货物的丢失。

当前,用来测量车辆载重的方法主要为固定式。固定式需要将车辆行驶在固定的称台上,不仅效率低,而且结构庞大,安装困难。因此有必要设计新装置来测量汽车重量。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载重实时监测系统,用于随时对车辆的重量进行监控,以避免由于超载而导致的危险等。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一种车辆载重实时监测系统包括激光位移传感器、上安装块、下安装块、控制器、控制器和监测终端;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与汽车的电瓶电性连接,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通讯模块与监测终端的信号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下安装块固定于汽车的车桥上表面,所述上安装块固定汽车底盘的下表面,且与下安装块上下相对设置。

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包括激光发射器和反光板;所述激光发射器与下安装块固定,所述反光板与上安装块固定,所述激光发射器和反光板上下相对设置。

所述上安装块包括固定法兰、安装螺栓和压块;所述固定法兰固定于汽车底盘的下表面,所述压块通过安装螺栓与固定法兰连接,所述反光板设置于固定法兰与压块之间。

所述下安装块包括安装法兰、支撑柱和固定架;所述安装法兰与车桥上表面固定,所述支撑柱的底端与安装法兰连接,所述固定架套设于支撑柱的外表面。

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架本体、顶杆、弹簧和若干夹块;所述固定架本体设置有滑动孔,所述支撑柱设置于滑动孔内,且通过顶杆与支撑柱固定,所述固定架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形孔和若干矩形槽,若干所述矩形槽沿圆形孔的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所述夹块通过弹簧设置于矩形槽内,所述激光发射器通过夹块固定于圆形孔内。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载重实时监测系统利用位移传感器将车身重量的变化转化为位移信号,不受车辆最大载重的限制;(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载重实时监测系统可以根据车辆的型号调节反光与激光发射器之间的距离,通用性能能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上安装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下安装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至3所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载重实时监测系统包括激光位移传感器、上安装块1、下安装块2、控制器、通讯模块和监测终端;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与汽车的电瓶电性连接,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通讯模块与监测终端的信号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下安装块2固定于汽车的车桥上表面,所述上安装块1固定汽车底盘的下表面,且与下安装块2上下相对设置。

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包括激光发射器4和反光板3;所述激光发射器4与下安装块2固定,所述反光板3与上安装块1固定,所述激光发射器4和反光板3上下相对设置。

汽车底盘于车桥之间的距离随着载重的变化而变化,激光发射器4与反光板3之间的距离也随之变化,激光位移传感器将汽车底盘与车桥之间的距离转变为电信号传给控制器,经过控制器的计算转变为车辆的载重传给监控终端从而实现对车辆载重的实时监控。

所述上安装块1包括固定法兰5、安装螺栓6和压块7;所述固定法兰5固定于汽车底盘的下表面,所述压块7通过安装螺栓6与固定法兰5连接,所述反光板3设置于固定法兰5与压块7之间。当反光板3损坏时,拆下安装螺栓6即可完成更换。

所述下安装块2包括安装法兰8、支撑柱9和固定架;所述安装法兰8与车桥上表面固定,所述支撑柱9的底端与安装法兰8连接,所述固定架套设于支撑柱9的外表面。

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架本体10、顶杆11、弹簧12和若干夹块13;所述固定架本体10设置有滑动孔,所述支撑柱9设置于滑动孔内,且通过顶杆11与支撑柱9固定,所述固定架本体10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形孔和若干矩形槽,若干所述矩形槽沿圆形孔的圆周方向设置,若干所述夹块13通过弹簧12设置于矩形槽内,所述激光发射器4通过夹块13固定于圆形孔内。由于汽车型号的不同,汽车底盘与车桥的距离也不尽相同,调节固定架在支撑柱9上的位置就可以调节激光发射器4与反光板3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该装置的通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