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齿环解绕的高速逆流色谱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1830发布日期:2019-03-08 18:15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齿环解绕的高速逆流色谱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离分析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齿环解绕的高速逆流色谱仪。



背景技术:

常规高速逆流色谱仪(ZL 02261047.2;ZL 00207386.2;ZL 201020245230.1)的解绕部分由恒星轮、分离柱齿轮和解绕轴齿轮三部分组成,分离柱齿轮与恒星轮啮合解绕,分离柱齿轮与接绕柱齿轮同步解绕,分离柱和解绕柱通过解绕管连接,实现了同步解绕,而解绕管不打绞。

该种结构的逆流色谱仪容易造成中心齿轮受力过大,长期运行造成中心齿轮所在的中轴发生晃动而造成的仪器稳定性差。同时由于公转齿轮和中心轴的存在,仪器的β值无法进一步增大,从而导致仪器的使用功能受限。

一种齿环解绕的高速逆流色谱仪(申请号:CN201710081339.2)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分离柱重心过高的问题,在旋转过程中强烈的离心力,导致仪器中心高,仪器运转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申请号CN201710081339.2该项专利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在申请号为CN201710081339.2的齿环解绕的高速逆流色谱仪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调整分离柱的位置,有效克服了仪器中心高、仪器运转不稳定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齿环解绕的高速逆流色谱仪,包括一个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包括依次安装且通过连接柱连接成一体的上盘、中盘和下盘,所述上盘中心安装有一个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穿过齿环固定架,所述齿环固定架用于固定与上盘、中盘及下盘同心的齿环,所述齿环的轮齿分布于其内圈,所述齿环的轮齿通过齿轮传动驱动分离轴的转动,所述分离轴通过齿轮传动驱动解绕轴的转动,所述下盘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其转动,进而驱动整个旋转支架的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环位于上盘下方,并利用齿环固定架固定不动,所述分离轴上位于齿环的下方、中盘上方的轴段上安装有分离柱,所述分离轴上位于上盘上方的轴端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齿轮驱动解绕轴的转动,所述分离轴与解绕轴一端与上盘连接,另一端与中盘连接,所述分离轴、解绕轴自转的同时,随着旋转支架公转,液体进口管穿过上盘、中盘的中心轴后,依次串联多组分离柱和解绕轴的输液管后,最终从液体出口管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液体进口管穿过上盘和中盘的中心轴后,与其中一个解绕轴的进口端的接头连接,解绕轴的出口端通过自解绕软管与分离柱进口端的接头相连,分离柱出口端再通过自解绕软管与下一个解绕轴进口端的接头相连,多个解绕轴和分离柱依次串联后,最终从液体出口管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液体进口管穿过上盘和中盘的中心轴后,与其中一个分离柱进口端的接头相连,分离柱出口端通过自解绕软管与解绕轴进口端的接头相连;解绕轴出口端再通过自解绕软管与下一组分离柱进口端的接头相连,多个解绕轴和分离柱依次串联后,最终从液体出口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下盘的中心通过一个驱动轴驱动其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轴上安装有同步带轮,电机通过同步带驱动同步带轮旋转,进而实现下盘的旋转,因为上盘、中盘与下盘均各自通过连接柱连接在一起,因此下盘的旋转实现了整个旋转支架的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液体进口管和液体出口管通过固定硬管进行固定,液体进口管的固定硬管延伸到中盘底端,液体出口管的固定硬管延伸到下盘顶端,固定硬管的作用是将液体进口管及液体出口管进行固定,使其不随旋转支架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新型齿环解绕的高速逆流色谱仪还包括有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高速逆流色谱仪具有申请号为CN201710081339.2的高速逆流色谱仪的优点,通过分离柱与齿环啮合,分离柱与解绕柱啮合,实现了新型的同步解绕。该种结构消除了中间齿轮和中心轴,可以使高速逆流色谱仪的β值进一步增大;采用齿环与分离柱啮合,从而减小了仪器噪音,延长了仪器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高速逆流色谱仪分离柱安装于上盘和齿环的下方,中盘的上方,在实施过程中不存在分离柱重心过高的问题,不会导致仪器中心过高,保证了仪器运转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速逆流色谱仪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向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B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分离轴和解绕轴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高速逆流色谱仪仰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高速逆流色谱仪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高速逆流色谱仪总成主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高速逆流色谱仪总成仰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高速逆流色谱仪控制面板示意图;

其中:1.连接柱,2.上盘,3.中盘,4.下盘,5.齿环,6.固定轴,7.轴承座,8.齿环固定架,9.驱动轴,10.分离轴,11.分离柱,12.第一齿轮,13.第二齿轮,14.解绕轴,15.液体进口管,16.液体出口管,17.上固定硬管,18.下固定硬管,19.自解绕软管,20.固定硬管支架,21.同步带轮,22.拼接轴承座,23.座压条,24.外壳钣金顶板,25.钣金外壳,26.底板,27.三角铁架,28.脚轮,29.底板小封板,30.电机,31.变频器,32.冷却铜管,33.顶部显示器,34.顶部开关按钮,35.中间回转大分离器柱组。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一种齿环解绕的高速逆流色谱仪(申请号:CN201710081339.2)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分离柱重心过高的问题,在旋转过程中强烈的离心力,导致仪器中心高,仪器运转不稳定,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新型齿环解绕的高速逆流色谱仪。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1中,如图1-9所示,一种新型齿环解绕的高速逆流色谱仪,包括一个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包括依次安装且通过连接柱1连接成一体的上盘2、中盘3和下盘4,所述上盘的下方固定有一个与上盘、中盘和下盘同轴的齿环5,所述上盘中心安装有一个固定轴6,通过轴承及轴承座7进行固定,所述固定轴穿过齿环固定架8,所述齿环固定架将齿环固定,使齿环固定不动,所述下盘通过一个驱动轴9驱动其转动,进而驱动整个旋转支架的转动。

所述齿环的轮齿分布于其内圈,所述齿环的轮齿与多个第三齿轮啮合(第三齿轮未在图中标出),驱动第三齿轮的转动,所述相邻的第三齿轮不啮合,所述第三齿轮固定于分离轴10上,带动分离轴的转动,所述分离轴上位于齿环的下方、中盘上方的轴段上安装有分离柱11,所述分离轴上位于上盘上方的轴端安装有第一齿轮12,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13啮合,第二齿轮固定于解绕轴14上,所述第二齿轮驱动解绕轴的转动,所述分离轴与解绕轴一端与上盘连接,另一端与中盘连接,分离轴与解绕轴在旋转支架的作用下进行公转,同时在齿环的驱动下进行自转。

液体进口管15穿过上盘、中盘的中心轴后,依次串联多组分离柱和解绕轴的输液管后,最终从液体出口管16排出,所述液体进口管通过上固定硬管17进行固定,上固定硬管向下延伸到中盘底端,所述液体出口管通过下固定硬管18进行固定,下固定硬管向上延伸到下盘顶端,所述上固定硬管及下固定硬管均通过固定硬管支架20进行固定。

所述液体进口管穿过上盘和中盘的中心轴后,与其中一个解绕轴的进口端的接头连接,所述解绕轴出口端通过自解绕软管19与分离柱的进口端接头连通,分离柱出口端再通过自解绕软管与下一个解绕轴进口端的接头相连,多个解绕轴和分离柱依次串联后,最终从液体出口管排出,所述分离轴及解绕轴内部具有输液管,用于输送液体。

或者,所述液体进口管穿过上盘和中盘的中心轴后,与其中一个分离柱进口端的接头相连,分离柱出口端通过自解绕软管与解绕轴进口端的接头相连;解绕轴出口端再通过自解绕软管与下一组分离柱进口端的接头相连,多个解绕轴和分离柱依次串联后,最终从液体出口排出。

所述每个齿轮下方均安装有拼接轴承座22,所述拼接轴承座通过座压条23进行固定,用于对分离轴和解绕轴进行限位。

所述下盘通过轴承安装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上安装有同步带轮21,电机通过同步带驱动同步带轮旋转,进而实现下盘的旋转,因为上盘、中盘与下盘均各自通过连接柱连接在一起,因此下盘的旋转实现了整个旋转支架的旋转。

上述实施例1中的装置安装在一个壳体内,构成高速逆流色谱仪总成,包括外壳钣金顶板24和钣金外壳25、底板26和三角铁架27,在地板的底部安装有脚轮28,底板的底部安装有底板小封板29,电机30安装在铁架内,由变频器31驱动,在上述装置的周围还安装有冷却铜管32,所述电机与顶部显示器33相连,所述电机还与顶部开关按钮34相连,所述旋转支架绕中间回转大分离器柱组35转动。

实施例1、2中的装置解绕方式有两种:

方式一:使齿环的半径等于驱动分离柱旋转齿轮半径的三倍,这种方式实现的是自解绕。

方式二:与液体进口管相连的分离柱或解绕轴的进口端设置的接头为旋转接头;与液体出口管相连的分离柱或解绕轴的出口端设置的接头为旋转接头,通过旋转接头实现被动解绕,两种方式都可以。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