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检测仪器数据自动采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6933发布日期:2018-09-18 21:39阅读:20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检测仪器数据采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检测仪器数据自动采集设备。



背景技术:

实验过程中或者实验结束后,常常需要检测仪器对实验原料、实验产品、中间体或实验进行状态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测。实验室的检测仪器常常精度较高、检测量小,因此其对检测仪器的运行状态和运行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常常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实验室环境建设和维持。

为了就近收集实验数据和减少实验室建设成本,实验室中常常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检测仪器,或者多检测仪器设置在相邻的实验室中。

目前,检测仪器的运行状态仅采用检测仪器自身对运行状态的自检来判断,且许多检测仪器尚不具备自检电路。因此,常常表现为仪器内的某个部件损坏后,表现出故障,导致检测到的实验数据出现错误甚至不能检测,才被仪器操作人员发现。此时,只能通过更换或维修仪器才能实现检测仪器的再次投入使用,影响实验进程。若其实验数据出现偏差时,还可能造成实验人员根据实验数据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造成实验失败或走入歧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实验室检测仪器数据自动采集设备,在实验室的检测仪器中均内置数据采集单元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并采用存储服务器将数据采集单元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存储,便于查看、读取。该数据自动采集设备的数据采集单元与检测仪器电路连接,检测仪器开启即进行检测仪器内部的数据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无线发送至存储服务器中,便于实时监测检测仪器的运行状态,用于检测仪器的故障预防。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所述一种实验室检测仪器数据自动采集设备,包括存储服务器、多个数据采集单元、多个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一对一安装在实验室检测仪器内,每个所述数据采集单元与一个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单元采集的数据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存储服务器并存储。即每个检测仪器中均安装有一个数据采集单元和一个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与实验室检测仪器电路连接。所述存储服务器包括控制模块和分别与控制模块电路连接的存储模块、显示屏、时钟模块、数据输入装置、数据输出装置;所述存储服务器外接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与检测仪器电路连接的仪器环境监测模块和与仪器环境监测模块电路连接的数据采集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仪器环境检测模块包括分别与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连接的温度传感器、第一粉尘浓度传感器和第一噪音传感器,用于监测检测仪器内部的运行温度、粉尘浓度和运行噪音分贝,根据其运行温度、粉尘浓度、噪音分贝的变化,判断检测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

检测仪器在进行样品检测之前,常常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预热,在这个过程中对检测仪器的内部的运行温度、粉尘浓度、噪音分贝的检测,可以判断检测仪器是否在停机和预热阶段出现隐患,若出现异常,可及时进行停机检查,排出隐患,避免在检测过程中出现故障,浪费样品、能源,造成更大的检测仪器故障。同时,还可以在样品检测或实验过程的实时检测中,判断检测仪器的运行状态,判断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减少检测结果中出现错误检测数据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采集设备还包括实验室环境监测模块,所述实验室环境检测模块包括分别与存储服务器无线通信连接的温湿度传感器、有毒气体传感器、第二粉尘浓度传感器和第二噪音传感器,用于监测实验室环境,保证检测仪器运行的外部环境处于正常状态。同时,对于化学或生物实验室来说,由于实验室中常常使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实验室环境监测模块还可以用于提醒实验人员实验室内环境情况,预防实验事故的发生,避免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中毒的情况发生或降低实验室内毒气挥发对实验人员的伤害。

进一步地,所述存储服务器还包括与控制模块电路连接的报警模块和语音播放模块,当检测仪器出现运行状态不正常或实验室环境出现异常或实验室环境不适宜进行某些实验时,出现报警或语音提示,提醒实验人员进行检查、排除隐患或改善实验条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使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更贴近事实。

进一步地,所述存储服务器还包括与移动电子设备无线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采用移动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检测仪器的运行状态或实验室环境状况。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实验室检测仪器数据自动采集设备在实验室的检测仪器中均内置数据采集单元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并采用存储服务器将数据采集单元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存储,便于查看、读取。该数据自动采集设备的数据采集单元与检测仪器电路连接,检测仪器开启即进行检测仪器内部的数据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无线发送至存储服务器中,便于实时监测检测仪器的运行状态,用于检测仪器的故障预防。

(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实验室检测仪器数据自动采集设备还设置有实验室环境监测模块,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监测,保证检测仪器运行的外部环境处于正常状态,预防实验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框图;

其中:1—存储服务器,2—数据采集单元,3—实验室环境监测模块,4—无线通信模块,11—存储模块,12—显示屏,13—时钟模块,14—数据输入装置,15—数据输出装置,16—报警模块,17—语音播放模块,18—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9—控制模块,21—仪器环境监测模块,22—数据采集模块,23—温度传感器,24—第一粉尘浓度传感器, 25—第一噪音传感器,31—温湿度传感器,32—有毒气体传感器,33—第二粉尘浓度传感器,34—第二噪音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实验室检测仪器数据自动采集设备,所述一种实验室检测仪器数据自动采集设备,包括存储服务器1、多个数据采集单元2、多个第一无线通信模块4;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4一对一安装在实验室检测仪器内,每个所述数据采集单元2与一个第一无线通信模块4电路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单元2采集的数据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4传输至存储服务器1并存储。即每个检测仪器中均安装有一个数据采集单元2和一个第一无线通信模块4。所述数据采集单元2和第一无线通信模块4与实验室检测仪器电路连接。所述存储服务器1包括控制模块19和分别与控制模块19电路连接的存储模块11、显示屏12、时钟模块13、数据输入装置14、数据输出装置15;所述存储服务器1外接电路。

所述数据采集单元2包括与检测仪器电路连接的仪器环境监测模块21和与仪器环境监测模块21电路连接的数据采集模块22,所述数据采集模块22与第一无线通信模块4电路连接。

所述仪器环境检测模块包括分别与数据采集模块22电路连接的温度传感器23、第一粉尘浓度传感器24和第一噪音传感器25,用于监测检测仪器内部的运行温度、粉尘浓度和运行噪音分贝,根据其运行温度、粉尘浓度、噪音分贝的变化,判断检测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

检测仪器在进行样品检测之前,常常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预热,在这个过程中对检测仪器的内部的运行温度、粉尘浓度、噪音分贝的检测,可以判断检测仪器是否在停机和预热阶段出现隐患,若出现异常,可及时进行停机检查,排出隐患,避免在检测过程中出现故障,浪费样品、能源,造成更大的检测仪器故障。同时,还可以在样品检测或实验过程的实时检测中,判断检测仪器的运行状态,判断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减少检测结果中出现错误检测数据的可能性。

所述仪器环境检测模块还可以包括静电传感器、负离子传感器等用于检测检测仪器内部空气带电情况的传感器,避免由于检测仪器内部空气带电导致的检测仪器故障。

所述数据采集单元2还可以与检测仪器的数据采集装置连接,将检测仪器的测试数据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4实时传输给存储服务器1,进行检测仪器检测样品或实验进行状态的检测数据进行备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自动采集设备还包括实验室环境监测模块3,所述实验室环境检测模块包括分别与存储服务器1无线通信连接的温湿度传感器31、有毒气体传感器32、第二粉尘浓度传感器33和第二噪音传感器34,用于监测实验室的温度、湿度、有毒气体的含量、粉尘浓度和噪音分贝,监测检测仪器运行的外部环境是否适合检测仪器进行检测及实验室环境是否对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对于化学或生物实验室来说,由于实验室中常常使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实验室环境监测模块3还可以用于提醒实验人员实验室内环境情况,预防实验事故的发生,避免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中毒的情况发生或降低实验室内毒气挥发对实验人员的伤害。

本实施例中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故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存储服务器1还包括与控制模块19电路连接的报警模块16和语音播放模块17,当检测仪器出现运行状态不正常或实验室环境出现异常或实验室环境不适宜进行某些实验时,出现报警或语音提示,提醒实验人员进行检查、排除隐患或改善实验条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使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更贴近事实。

所述存储服务器1还包括与移动电子设备无线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4,可以采用移动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检测仪器的运行状态或实验室环境状况。

本实施例中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故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