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7614发布日期:2018-10-12 22:46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感器。



背景技术: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电信号或者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如在点冷机中安装有压力传感器用以检测点冷机水压,为控制点冷机提供数据支持,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参考图1所示,现有的传感器都是通过传感器两头设置的外螺纹与待检测部件连接,该结构常常会导致影响安装速度,且极易松动,在一些多元件设备中使用时,直接影响设备安装效率,此外,现有传感器的检测单元与传感器本体为分体结构,是通过螺钉、铆钉等连接部件连接在一起的,如此也增加了传感器的生产难度,同时也为其使用带来了很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感器,其传感器本体与检测单元采用一体化的设计结构,简化了传感器的结构本体,降低生产难度,同时传感器两端的连接卡槽也简化了传感器的安装难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及与所述传感器本体一体化结构的检测单元,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棱柱区域、设置在所述棱柱区域两端与所棱柱区域成一体化结构的圆柱端头区域,该圆柱端头区域作为与待测物体的连接端头,其圆柱结构的设计,一方面便于与外边待测物体连接,另一方面也便于与待测物体连接的密封性,设置在中间位置的棱柱区域便于安装工人把控传感器,为其安装提供了便利;所述圆柱端头区域表面靠近传感器端头位置设置至少两个连接卡槽用于与待检测部件连接,如此设计进一步加强了传感器与待测物体连接的稳定性,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棱柱区域上,该技术方案提供的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简化了其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难度等优点。

作为优选地,所述棱柱区域与所述圆柱端头区域相切,如此设计可以节省传感器的空间占用率。

作为优选地,所述传感器本体由塑料制备而成,如此可以降低传感器的生产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棱柱区域、设置在所述棱柱区域两端与所棱柱区域成一体化结构的圆柱端头区域,该圆柱端头区域作为与待测物体的连接端头,其圆柱结构的设计,一方面便于与外边待测物体连接,另一方面也便于与待测物体连接的密封性,设置在中间位置的棱柱区域便于安装工人把控传感器,为其安装提供了便利;

2.所述圆柱端头区域表面靠近传感器端头位置设置至少两个连接卡槽用于与待检测部件连接,如此设计进一步加强了传感器与待测物体连接的稳定性,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棱柱区域上;

3.技术方案提供的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简化了其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难度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有技术中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感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2、图3所示,一种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及与所述传感器本体一体化结构的检测单元12,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棱柱区域13、设置在所述棱柱区域13两端与所棱柱区域成一体化结构的圆柱端头区域11,该圆柱端头区域11作为与待测物体的连接端头,其圆柱结构的设计,一方面便于与外边待测物体连接,另一方面也便于与待测物体连接的密封性,设置在中间位置的棱柱区域13便于安装工人把控传感器,为其安装提供了便利;所述圆柱端头区域11表面靠近传感器端头位置设置至少两个连接卡槽14用于与待检测部件连接,如此设计进一步加强了传感器与待测物体连接的稳定性,所述检测单元12设置在所述棱柱区域13上,该技术方案提供的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简化了其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难度等优点。

本实施例中,所述棱柱区域13与所述圆柱端头区域11相切,如此设计可以节省传感器的空间占用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本体由塑料制备而成,如此可以降低传感器的生产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