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2550发布日期:2018-12-28 19:2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属于管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钢塑复合管,产品以无缝钢管、焊接钢管为基管,内壁涂装高附着力、防腐、食品级卫生型的聚乙烯粉末涂料或环氧树脂涂料。采用前处理、预热、内涂装、流平、后处理工艺制成的给水镀锌内涂塑复合钢管,是传统镀锌管的升级型产品。由于钢塑复合管内衬涂料,为保证壁厚,其钢管部分厚度较常规无缝钢管较薄,这样在运输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变形,目前并没有专门用于检测钢塑管变形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采用上下检测筒围成与管外径一样大的圆,在沿着钢塑管滑动就可起到检测的作用,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其包括外筒体、过渡筒和检测筒,所述检测筒和所述过渡筒设置在所述外筒体的内侧,所述过渡筒连接在所述检测筒的前后两侧,所述过渡筒和所述检测筒均包括上下两个部分,所述过渡筒包括上过渡筒和下过渡筒,所述上过渡筒和所述下过渡筒活动连接成喇叭形,所述检测筒包括上检测筒和下检测筒,所述上检测筒和所述下检测筒连接成圆柱形,所述上过渡筒和所述上检测筒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下过渡筒和所述下检测筒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上检测筒的上端连接上螺纹杆,所述上螺纹杆穿过所述外筒体的上侧壁连接到对应的上螺帽,所述下检测筒的下端连接下螺纹杆,所述下螺纹杆穿过所述外筒体的下侧壁连接到对应的下螺帽,通过旋转上螺帽能够带动所述上螺纹杆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所述上检测筒上下移动,通过旋转下螺帽能够带动所述下螺纹杆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所述下检测筒上下移动。

所述上过渡筒和所述上检测筒的左右两端均连接上连接块,所述下过渡筒和所述下检测筒的左右两端均连接下连接块,所述上过渡筒与所述下过渡筒以及所述上检测筒和所述下检测筒均通过所述上连接块和所述下连接块的连接而连接。

所述上连接块的下端设有凸起,所述下连接块的上端设有凹槽,所述上连接块通过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槽内而与所述下连接块相连接。

所述上连接块和所述下连接块活动连接。

所述上过渡筒和所述下过渡筒活动连接成喇叭形,且喇叭形的开口朝向所述外筒体前后两侧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采用上下检测筒围成与管外径一样大的圆,在沿着钢塑管滑动就可起到检测的作用,操作简单;

2、本实用新型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的上下检测筒两端接有过渡筒,过渡筒为喇叭口状,这样能够快速准确的使得检测筒套在钢塑管上;

3、本实用新型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的上下检测筒合并在一起通过上下连接块连接,上下连接块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避免上下检测筒发生偏移;

4、本实用新型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的上下检测筒上分别连接螺纹杆,便于在检测过程中卡住时,旋转螺旋杆,使得上下检测筒分离,便于通过卡住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外筒体,2为上过渡筒,3为下过渡筒,4为上检测筒,5为下检测筒,6为上螺纹杆,7为上螺帽,8为下螺纹杆,9为下螺帽,10为上连接块,11为下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3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一种钢塑管检测装置,其包括外筒体1、过渡筒和检测筒,检测筒和过渡筒设置在外筒体1的内侧,过渡筒连接在检测筒的前后两侧,过渡筒和检测筒均包括上下两个部分,过渡筒包括上过渡筒2和下过渡筒3,上过渡筒2和下过渡筒3活动连接成喇叭形,检测筒包括上检测筒4和下检测筒5,上检测筒4和下检测筒5连接成圆柱形,上过渡筒2和上检测筒4为一体式结构,下过渡筒3和下检测筒5为一体式结构,上检测筒4的上端连接上螺纹杆6,上螺纹杆6穿过外筒体1的上侧壁连接到对应的上螺帽7,下检测筒5的下端连接下螺纹杆8,下螺纹杆8穿过外筒体1的下侧壁连接到对应的下螺帽9,通过旋转上螺帽7能够带动上螺纹杆6上下移动,进而带动上检测筒4上下移动,通过旋转下螺帽9能够带动下螺纹杆8上下移动,进而带动下检测筒5上下移动。

上过渡筒2和上检测筒4的左右两端均连接上连接块10,下过渡筒3和下检测筒5的左右两端均连接下连接块11,上过渡筒2与下过渡筒3以及上检测筒4和下检测筒5均通过上连接块10和下连接块11的连接而连接。

上连接块10的下端设有凸起,下连接块11的上端设有凹槽,上连接块10通过凸起插入凹槽内而与下连接块11相连接。

上连接块10和下连接块11活动连接。

上过渡筒2和下过渡筒3活动连接成喇叭形,且喇叭形的开口朝向外筒体1前后两侧的外部。

检测时,通过上过渡筒2或者下过渡筒3的喇叭形结构套入在钢塑管上,并在钢塑管滑动,此时检测筒滑过钢塑管,如被卡住,证明该处已经变形,记录位置后,旋转上螺帽7带动上螺纹杆6上移,进而带动上检测筒4上移,旋转下螺帽9带动下螺纹杆8下移,进而带动下检测筒5下移,使得上检测筒4和下检测筒5分开,便于检测筒通过变形位置,将检测筒滑出,或者通过变形位置后,旋转上螺帽7带动上螺纹杆6下移,进而带动上检测筒4下移,旋转下螺帽9带动下螺纹杆8上移,进而带动下检测筒5上移,使得上检测筒4和下检测筒5合并在一起,继续进行检测。

尽管已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