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北斗数据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7092发布日期:2018-12-14 22:39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北斗数据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星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北斗数据终端。



背景技术:

我国地域辽阔,随着我国经济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铁路交通已是人们日常出行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之一,铁路巡检则是保障运输安全的重要环节,而地处边远及山林荒漠的运输区域,林业巡查范围广、业务多,信号盲区和深山老林居多,如遇到森林火灾、病虫灾害、盗伐盗猎等事件,需及时把警报信息发送出去,保障通讯畅通则是巡检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远海作业渔船的语音通话主要通过海事卫星电话联系,但卫星通话费用高且系统网络为外国建设,渔船通信数据的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地震、洪涝、台风、干旱和森林火灾等灾害在我国均有发生,灾害造成的通讯和电力中断,不能有效与外界联系。

因此,需要一种能应用于在移动通信无法覆盖情况下,可以有效进行通讯的设备,而北斗卫星定位通信系统恰好满足需求,北斗属于我国自主研发、安全性高、定位精度高又具有卫星通信功能,基于此我们做此套手持北斗数据终端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北斗数据终端,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北斗RDSS收发模块、串口通讯模块以及主控制模块;

所述的北斗RDSS收发模块负责接收和发送信号,实现与北斗卫星的实时连接,并将信号输出至串口通讯模块;

所述的串口通讯模块负责连接北斗RDSS收发模块以及主控制模块,实现数据的传输交换;

所述的主控制模块将北斗定位信息和北斗授时提供的同步时间信息进行记录。

优选的,本终端设备还包括电源和北斗天线,所述电源分别与主控制模块和北斗RDSS收发模块相连,北斗天线、北斗RDSS收发模块、串口通讯模块以及主控制模块按顺序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北斗RDSS收发模块包括射频前端和射频芯片,射频前端将天线连接在射频芯片上。

优选的,所述的射频芯片的作用是实现基带调制信号的上变频和下变频。

优选的,所述的主控制模块包括显控单元、基带芯片和MCU。

优选的,所述的主控制模块中显控单元包括显示屏、触摸屏、按键以及喇叭。

优选的,所述的基带芯片负责信号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信源编解码,以及一些信令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RDSS北斗收发模块,提供一种低功耗、易操作、双信号(北斗和4G)设备,该终端设备不仅结构、功能简单实用且体积小、功耗低、易于携带,特别适合野外作业者;除此之外,该终端设备通信使用条件不受限制,不仅可以在有移动、电信、联通网络的地域进行移动网络通信,在无基站信号覆盖区域也可用北斗短报文通信,投资少,效率高,实现全区域无所不在的通信覆盖。

附图说明

图1是手持北斗数据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手持北斗数据终端系统结构图;

图3是北斗通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信号接收

本终端设备基于北斗RDSS,因为北斗卫星是高轨同步卫星,因此使用时天线的收发方向需向南,需将天线置于无明显遮挡的户外或窗外,并保证环境无明显干扰。

北斗天线与北斗RDSS收发模块采用电性连接,北斗天线接收北斗卫星发送的定位信息,传输至北斗RDSS收发模块。

2.数据传输

北斗RDSS收发模块接收RDSS卫星信号,滤波及LNA放大的信号传至射频芯片的接收端;射频芯片经过内部的混频、滤波、增益放大、A/D转化等处理,输出数字中频,同时,射频芯片输出一定赫兹的采样时钟给RDSS基带处理芯片。基带芯片对接收的数字中频进行基带处理,并串口输出。

3.数据交换

北斗收发模块经RS232将数据信息输出至串口通讯模块。

串口通讯模块与安卓平台通过同步异步收发器USART进行数据交换。基带芯片通过串口接收来自手机APP的命令,将命令打包成帧数据并进行数字调制,形成基带数据流,经射频芯片整形、滤波、调制(BPSK)到发射载波上;经过发射链路的滤波放大后通过发射天线发送到卫星,实现定位及短报文通信。

4.数据存储及信号发布

主控制模块经SPI总线将北斗定位信息和北斗授时提供的同步时间信息写入SD卡。

在移动通信无法覆盖情况下,可通过北斗网络发送求救信息。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

在手机无网络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北斗模块发送信息到服务器。易于在已有和未来户外工作者使用,能够移动通信无法覆盖情况下,长时间以极小功耗、实时将数据信息发送到服务器平台以及进行本地存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