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沉检验用的方便血样倾倒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5063发布日期:2019-01-25 16:49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血沉检验用的方便血样倾倒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设计血样检验,具体是一种血沉检验用的方便血样倾倒的装置。



背景技术: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tate,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或减慢,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测定血沉是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由于红细胞的比重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正常情况下下沉十分缓慢,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ESR。血沉测定的方法有多种,有魏氏法(Westergren法)、库氏法(Coulter法)、温氏法(Wintobe-landsbrey法)、潘氏法。其差别在于抗凝剂、用血量、血沉管、观察时间以及记录结果方面不同。ICSH、WHO推荐的参考方法为魏氏法,其规定血沉管为全长300±1.5mm两端通的规范200mm刻度魏氏管(玻璃制),管内径2.55mm或更大些,管内均匀误差小于5%,横轴与竖轴差不大于0.1mm,外径5.5±0.5mm,管壁刻度200mm误差±0.35mm,1mm间距误差为<0.2mm。所检测血样为EDTA抗凝未稀释样品,其红细胞比容(PCV)为0.35或更低(0.33-0.35)。

无论是魏氏法,还是改良的仪器法,共同点在于,都需要将真空采血管内的血样倾倒入提供的血沉管内才能开始检测。而血沉管内径仅为2.55mm左右,手动倾倒极易将血样倒出管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技术缺陷,在将血样倾倒入血沉管的过程中,使检验人员更易操作,不使血样倒出管外,而提供一种血沉检验用的方便血样倾倒的装置。

血沉检验用的方便血样倾倒的装置,其上段为圆形,下段为倒圆锥形,倒圆锥形底部外周设置可卡在血沉管上口外的限位装置,倒圆锥形底部中心位置设置可放入血沉管内的出嘴,上段圆形的内径为血沉管内径的2~5倍。

进一步,上段圆形加下段倒圆锥形的总长度为20~50mm。

更进一步,上段圆形和下段倒圆锥形的长度比为1/0.3~3。

本实用新型中的限位装置为圆形套整体,或3~6个分散的卡片。

为了保护血沉管,倒圆锥形底部的限位装置与出嘴之间设置血沉管上口保护垫。

同理,倒圆锥形底部的限位装置内壁设置血沉管外壁保护垫。

本实用新型中的出嘴外径为血沉管内径的1/3~1/2。

本实用新型的血沉检验用的方便血样倾倒的装置,在使用时直接放置于血沉管上口,出嘴放入血沉管内,限位装置则处于血沉管上口外,从而使得血沉检验用的方便血样倾倒的装置能稳定地安放在血沉管上。而且由于上段圆形的内径为血沉管内径的2~5倍,扩大了倾倒内径,检验人员不易将血样倒出管外。当血样黏度增大时,也不易粘附于管口造成堵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血沉检验用的方便血样倾倒的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与血沉管装配图。

图中标记为:圆形上段1,倒圆锥形下段2,限位装置3,出嘴4,血沉管上口保护垫5,血沉管外壁保护垫6,血沉检验用的方便血样倾倒的装置7,血沉管8。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血沉检验用的方便血样倾倒的装置由圆形上段1和倒圆锥形下段2构成,倒圆锥形底部外周设置可卡在血沉管8上口外的限位装置3,倒圆锥形底部中心位置设置可放入血沉管内的出嘴4,圆形上段1的内径为血沉管8内径的2~5倍。

圆形上段1倒圆锥形下段2的总长度为20~50mm。

圆形上段1倒圆锥形下段2的长度比为1/0.3~3。

限位装置3为圆形套整体,或3~6个分散的卡片。

倒圆锥形底部的限位装置3与出嘴4之间设置血沉管上口保护垫5。

倒圆锥形底部的限位装置3内壁设置血沉管外壁保护垫6。

出嘴外径为血沉管内径的1/3~1/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