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多种PCBA的自动化ICT测试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7516发布日期:2018-12-11 20:46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应多种PCBA的自动化ICT测试治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电路板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应多种PCBA的自动化ICT测试治具。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电子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而电子产品的核心是PCBA板。一个好的产品必须有一个好的PCBA板,这样就需要对每一块PCBA都要严格检测,保证每一块PCBA板都是好的。

为了检测PCBA板的好坏,发明出来很多新的技术,ICT(自动在线检测仪)就是其中的一种。ICT即自动在线测试仪,是现代电子企业必备的PCBA(Printed-Circuit Board Assembly,印刷电路板组件)生产的测试设备,ICT使用范围广,测量准确性高,对检测出的问题指示明确,即使电子技术水准一般的工人处理有问题的PCBA也非常容易。

ICT Test主要是测试探针接触PCB layout出来的测试点来检测PCBA的线路开路、短路、所有零件的焊接情况,可分为开路测试、短路测试、电阻测试、电容测试、二极管测试、三极管测试、场效应管测试、IC管脚测试等其它通用和特殊元器件的漏装、错装、参数值偏差、焊点连焊、线路板开短路等故障,并将故障是哪个组件或开短路位于哪个点准确告诉用户,对组件的焊接测试有较高的识别能力。

ICT测试分为飞针ICT和针床ICT。飞针ICT优点是不需制作治具,程序开发时间短,缺点是单板测试速度慢,不适合大批量测试。针床式ICT可进行模拟器件功能和数字器件逻辑功能测试,故障覆盖率高,但对每种单板需制作专用的针床治具,治具制作和程序开发周期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应多种PCBA的自动化ICT测试治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种适应多种PCBA的自动化ICT测试治具,包括底座、支架、气缸、连接杆、测试板、探针、弹性部件和支撑架,底座上设有支架和支撑架,PCBA放置在支撑架上,正对支撑架上方的支架部分安装气缸,气缸通过连接杆与测试板连接并可带动测试板上下移动,点阵排列的探针安装于测试板底面,探针与测试板之间设有弹性部件,测试治具与电脑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板的底面对应探针设有点阵排列的开口向下的盲孔,弹簧的一端固定于盲孔顶端,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探针,探针的上部部分位于盲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板的底面对应探针设有点阵排列的开口向下的盲孔,盲孔内安装有凸出测试板底面表面的套筒,弹簧的一端固定于盲孔顶端,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探针,探针的上部部分位于套筒内。

进一步地,所述探针成矩形阵列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探针成圆形阵列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相邻两探针的间距为1.27毫米。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针床式ICT因每种PCBA单板都需要制作专用的针床治具,这些治具的制作需要消耗时间和财力的投入,本实用新型实现治具的通用性,并可以重复使用,不用再为每种PCBA都定制治具,节省了治具投入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

把探针做成紧密的矩阵,探针后面连接类似弹簧的弹性结构,治具慢慢下压,慢慢的接触PCBA,等探针完全接触PCBA以后,自动侦测哪些探针接触到测试点,哪些没有接触到测试点,治具相连的电脑控制,这样无论PCBA的尺寸形状是什么样的,测点数目和位置怎么变化,都可以使用同一套治具来进行ICT测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测试板盲孔位置实施例一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测试板盲孔位置实施例二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测试板上探针排布的第一实施例视图;

图5为测试板上探针排布的第二实施例视图;

图6为治具工作流程图。

图中:

1底座、2支架、3气缸、4连接杆、5测试板、6探针、7弹簧、8支撑架、9电脑、10盲孔、11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所举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该实用新型主要包括底座1、支架2、气缸3、连接杆4、测试板5、探针6、弹性部件和支撑架8几大部分。其中,底座1上设有支架2和支撑架8,支撑架8用于支撑放置PCBA。支架2的底端固定在底座1上,顶端高于支撑架8,正对支撑架8上方的支架2部分安装固定有气缸3。

气缸3通过连接杆4与测试板5连接并可带动测试板5上下移动,当气缸3带动测试板5向下移动时,探针6也向下移动并逐渐向测试板5靠近。点阵排列的探针6安装于测试板5底面,探针6与测试板5之间设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用于保护探针6,也可以在探针6下压的时候防止压坏PCBA或者PCBA上的零件。测试治具与电脑9连接,治具测量数据可传输至电脑9。控制模块可以控制探针6的下压和抬起,通过电脑9判断探针6是否接触到PCBA上的测试点,并控制探针6的下压和抬起。

如图2所示,测试板5盲孔10位置实施例一,测试板5的底面对应探针6设有点阵排列的开口向下的盲孔10,盲孔10内为弹性部件,具体的可选用弹簧7。弹簧7的一端固定于盲孔10顶端,弹簧7的另一端连接探针6,探针6的上部部分位于盲孔10内。

如图3所示,测试板5盲孔10位置实施例二,所述测试板5的底面对应探针6设有点阵排列的开口向下的盲孔10,盲孔10内安装有凸出测试板5底面表面的套筒11,弹簧7的一端固定于盲孔10顶端,弹簧7的另一端连接探针6,探针6的上部部分位于套筒11内。

如图4所示,探针6成矩形阵列排布。或如图5所示,探针6成圆形阵列排布。不管何种分布,保证探针6的覆盖面大于被测PCBA的面积。相邻两探针6的间距为1.27毫米。

如图6所示,具体工作过程就是对多个待测PCBA的重复测试过程。

通过智能自动化控制矩阵式探针6的升降,来实现对所有PCBA测试的通用性和可重复利用性,不用再针对相应的PCBA定制制作治具。减少了测试治具制造的时间,缩短了测试周期,另外还减少了测试治具的投入成本,节省了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扩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