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真空泡模拟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7591发布日期:2018-12-05 19:07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真空泡模拟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器件耐压测试固定装置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断路器真空泡模拟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高压真空断路器的灭弧性质主要是由真空灭弧室负责实现,是为了保障真空断路器的安全可靠运行而设置的保护单元,尤其是真空断路器在安装测试以及运行维护过程更是极为的重要。

现场检测真空灭弧室常用的方法是工频耐压法。工频耐压法是使真空断路器处于开断状态下,将真空泡安装好,然后在动、静触头之间施加一定的工频电压,检测泄漏电流的大小及观察真空泡内的放电现象,真空灭弧室内部不应有持续的放电现象,否则应更换真空灭弧室。工频耐压法实际上是判断真空灭弧室真空度是否符合要求的一种 间接方法。如果真空灭弧室有泄漏,真空灭弧室内气体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触头间比较短的间隙就不能承受试验电压,甚至在升压过程中就会出现放电击穿现象。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新真空泡需安装在断路器上且调整后才能完成耐压试验检查,如果检测为不合格的真空泡,只能返工重做,返工工作量大,增加了后续更换风险, 增加了客户停电时间 ,降低了供电可靠性。且一些现有的断路器真空泡测试装置,只能测试一定规格的真空泡,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断路器真空泡模拟测试装置,可以实现直接对不同规格的真空泡进行工频耐压测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断路器真空泡模拟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顶板、绝缘底板、支架调节螺杆、绝缘支柱、真空泡开距调节螺杆,其中:所述支架调节螺杆与绝缘支柱上端旋接;所述绝缘支柱与支架调节螺杆的旋接支柱固定在绝缘顶板与绝缘底板之间;所述真空泡开距调节螺杆固定在绝缘顶板中间。

优选地,还包括真空泡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所述真空泡固定螺栓从下向上穿过绝缘底板中间的孔,且真空泡固定螺栓上旋接固定螺母,所述螺母位于绝缘底板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绝缘顶板与绝缘底板为等大的正方形。

优选地,所述绝缘支柱与支架调节螺杆的旋接支柱为四根,分别固定在绝缘顶板与绝缘底板的四个顶角处。

优选地,还包括底座支撑螺杆,所述底座支撑螺杆固定在绝缘底板下方。

优选地,所述底座支撑螺杆为四根,分别固定在绝缘底板下方的四个顶角处。

优选地,适用于10kV的断路器真空泡耐压测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断路器真空泡模拟测试装置对真空泡进行工频耐压测试,可以对不同规格的真空泡事前完成测试,避免由于现场对真空泡测试不合格造成返工,避免了后续更换风险,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供电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断路器真空泡模拟测试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1.支架调节螺杆;2.绝缘板;3.真空泡开距调节螺杆;4.绝缘支柱;5.真空泡;6.真空泡固定螺栓;7.底座支撑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断路器真空泡模拟测试装置的示意图,包括支架调节螺杆1、绝缘顶板2a、绝缘底板2b、真空泡开距调节螺杆3、绝缘支柱4、真空泡5、真空泡固定螺栓6、底座支撑螺杆7。图中,绝缘顶板2a与绝缘底板2b为30cm*30cm的正方形绝缘板,四根支架调节螺杆1分别与四根绝缘支柱4上端旋接,且该旋接支柱长45cm,绝缘支柱4与支架调节螺杆1的旋接支柱固定在绝缘顶板2a与绝缘底板2b的四个顶角处,真空泡开距调节螺杆3固定在绝缘顶板2a中间,真空泡固定螺栓6从下向上穿过绝缘底板中间的孔,且真空泡固定螺栓6上旋接固定螺母,四根底座支撑螺杆7固定在绝缘底板下方四个顶角处。

安装待测真空泡过程中,可以根据待测真空泡的规格调节支架调节螺杆1,然后把待测真空泡5通过真空泡固定螺栓6固定,调节真空泡开距调节螺杆3控制真空泡上、下触头开距,从而模拟开关在分闸状态。然后用交流耐压4.2kV在触头断口处通电一分钟进行工频耐压测试。

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