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4610发布日期:2019-02-19 18:16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检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三坐标法测量电机壳体的安装孔,由于电机壳体内侧两圆弧取点形成内圆基准,三坐标在不同位置取点后计算的中心存在波动,导致测量基准与实际装配应用基准偏心,再以此基准测量各个安装孔位置度,加大了测量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定位安装孔误差大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包括:

一定位轴,所述定位轴可从电机壳体口部贯穿电机壳体并穿入所述电机壳体底部的轴承室;

套设并固定于所述定位轴上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的外径适配于所述电机壳体口部的内径;以及

套设于所述定位轴上、且位于所述定位件远离所述电机壳体一侧的检测件,所述检测件的边缘设有检测杆,所述检测杆凸出于所述检测件靠近所述定位件一侧的表面,且所述检测杆与电机壳体安装孔的设计位置一一对应,通过所述定位轴穿入电机壳体底部的轴承室,所述定位件卡入所述电机壳体内,所述检测杆伸入对应的安装孔,从而检测所述安装孔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定位件和检测件套设在一根定位轴上,使得当定位轴穿入轴承室且定位件卡入电机壳体内后,检测杆所在的位置即为安装孔的装配基准,将检测杆与安装孔对准进而进行检测:若检测杆均可伸入对应的安装孔,则安装孔定位准确;而若有至少一个检测杆无法伸入对应的安装孔,则安装孔定位偏移、不符合标准。利用这样的检具检测齿轮箱侧面安装孔的位置,不仅检测精确,而且十分便捷、快速。

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定位件的远离所述检测件的一侧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定位轴上对应所述限位孔开设有销孔,通过一限位销穿过所述限位孔和销孔从而将所述定位件固定于所述定位轴上。

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定位轴的穿入所述轴承室的一端形成圆台结构,所述圆台结构前端的直径小于其后端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定位件的外径从靠近所述检测件的一侧向远离所述检测件的一侧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检测件的靠近所述定位件的一侧形成有凸缘,所述凸缘上对应所述检测杆开设有通孔,所述检测杆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凸出于所述检测件靠近所述定位件一侧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检测杆位于所述通孔内的一端形成有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检测杆前部的直径,对应地,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定位件一侧的内径小于其远离所述定位件一侧的内径;

所述凸缘远离所述定位件的一侧固设有封堵所述通孔的盖板,通过所述盖板和所述限位部将所述检测杆限位于所述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盖板之间留设有间距并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抵靠于所述盖板、另一端抵靠于所述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定位轴的后端形成有供握持的把手。

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检测件位于所述把手和所述定位件之间,且所述检测件与所述定位件之间留设有间距,以使所述检测件可沿所述定位轴滑动。

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检测件和所述定位件之间设有第二弹簧,且所述检测件靠近所述定位件的一侧形成有供容纳所述第二弹簧的第一连接空间,所述定位件靠近所述检测件的一侧形成有供容纳所述第二弹簧、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空间连通的第二连接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侧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具有结构简单、使用便捷、精确度高等特点,解决了现有技术测量定位安装孔误差大的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进行说明。为简化描述,将该检具在使用时靠近电机壳体底部的一侧定义为前侧,将远离电机壳体底部的一侧定义为后侧。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包括一定位轴10、套设并固定于定位轴10上的定位件20以及套设于定位轴 10上且位于定位件20后侧的检测件30。其中,定位轴10对应于电机壳体底部的轴承室,定位件20的最大外径等于电机壳体口部的内径,检测件30的边缘设有检测杆31,检测杆31凸出于检测件30前侧的表面,且检测杆31与电机壳体安装孔的设计位置一一对应。

由于电机壳体是一个通长的结构,通过将定位轴10贯穿电机壳体并穿入电机壳体底部的轴承室,从而确保整个检具的运动方向与电机壳体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进而通过将定位件20卡入电机壳体的口部,将检测杆31对准对应的安装孔,从而得到安装孔的装配基准。此时,检测杆31 所在的位置即为安装孔的装配基准,通过将检测件30靠近电机壳体,使检测杆31伸入安装孔,从而检测安装孔的位置:若检测杆31均可伸入对应的安装孔,则检测结果为安装孔定位准确;而若有至少一个检测杆32 无法伸入对应的安装孔,则检测结果为安装孔定位偏移、不符合标准。

如图1所示,定位件20的前部形成有连接部,连接部上开设有限位孔,定位轴10上对应限位孔开设有销孔,通过一限位销21穿过限位孔和销孔从而将定位件20固定于定位轴10上。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件20的截面为长圆形。

在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定位轴10的前端形成圆台结构,圆台结构前端的直径小于其后端的直径,以便定位轴10穿入轴承室。定位件20的外径从后至前逐渐减小,即定位件20的侧表面201为一锥面,以便定位件20卡入电机壳体的口部。

检测件30的前侧形成有凸缘,凸缘上对应检测杆31开设有通孔,检测杆31的前端穿过通孔并凸出于检测件30前侧的表面。检测杆31的后端形成有一限位部311,限位部311的直径大于检测杆31前部的直径,对应地,通孔前侧的内径小于其后侧的内径。且,凸缘的后侧固设有封堵通孔的盖板32,通过盖板32和限位部311将检测杆31限位于通孔内。

如图2所示,由于电机壳体上的安装孔数量通常为四个,对应地,检测件30的凸缘上设置的通孔及检测杆31的数量也均为四个。

在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限位部311与盖板32之间留设有间距,使得检测件31可在通孔内前后滑动。且通孔内位于限位部311 与盖板32之间设有第一弹簧33,该第一弹簧33的一端抵靠于盖板32、另一端抵靠于限位部311。通过设置第一弹簧33,使得在不进行检测的情况下,检测杆31的前端在第一弹簧33的作用下伸出检测件30的前侧;而当检测杆31伸入安装孔进行检测时,若继续将检测件30贴近电机壳体,则检测杆31的前端抵靠至安装孔的底面,进而安装孔的底面对检测杆31 产生反作用力,使得检测件31向后滑动,通过观察检测件向后滑动的距离,可进一步测得安装孔的深度。

如图1所示,定位轴10的后端形成有供握持的把手11。检测件30 位于把手11和定位件20之间,且检测件30与定位件20之间留设有间距,以使检测件30可在定位轴10上滑动。优选地,检测件30和定位件20 之间设有第二弹簧41,且检测件30的前侧形成有供容纳第二弹簧41的第一连接空间,定位件20的后侧形成有供容纳第二弹簧、且与第一连接空间连通的第二连接空间。同样地,检测件30和把手11之间设有第三弹簧42,且检测件30的后侧形成有供容纳第三弹簧42的第三连接空间。通过设置第二弹簧41和第三弹簧42,使得检测件30与定位件20之间的间距可自行调节,从而适配于不同的电机壳体,且便于测量安装孔的深度。在完成检测后,检测件30可在第二弹簧41和第三弹簧42的作用下自动恢复原位。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壳体的安装孔定位检具进行检测工作时,检测人员手持把手11,将该检具的定位轴10穿入电机壳体并使其前端穿入电机壳体底部的轴承室,并将定位件20卡入电机壳体的口部。此时检测杆31对准于安装孔,向前滑动检测件30使其检测杆31伸入安装孔,若四个检测杆31均伸入对应的安装孔,则检测结果为安装孔定位准确;而若至少有一个检测杆31无法伸入对应的安装孔,则检测结果为安装孔定位偏移。较佳地,进一步向前滑动检测件30使其检测杆31的前端抵靠于安装孔的底面,通过观察检测杆31向后滑动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测得四个安装孔的深度。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