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碱土壤压盐隔盐土柱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3270发布日期:2019-01-04 23:3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盐碱土壤压盐隔盐土柱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盐碱土壤改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盐碱土壤压盐隔盐土柱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盐碱土壤的形成多与土壤中易溶性盐分的累积作用有关,其形成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各种盐分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当各种易溶性盐类含量升高到一定程度,便会严重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盐碱化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自然条件下,随季节变化,盐碱土壤中的盐分处于“脱盐”与“返盐”的动态过程之中。一般说来,自然降水量高于蒸发量时,盐分随水渗到土壤下层或流走,即为“脱盐”;反之,盐分随毛管水(受毛管压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即为“返盐”。

在盐碱土壤改良与治理技术研究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不同隔离与淋洗措施对各类易溶性盐分进行调控,目的在于抑制土壤盐分的上行运动,促进土壤盐分的下行运动,至少促进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然而,为了测试分析不同技术措施的压盐隔盐效果,目前还没有一种简单、有效的可以模拟盐碱土壤“脱盐”与“返盐”的自然过程的试验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试验方便的盐碱土壤压盐隔盐土柱试验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盐碱土壤压盐隔盐土柱试验装置,其包括装有淋洗液的淋洗池,土柱以及接液池;所述淋洗池通过输液管路与所述土柱的上端连接,所述土柱的下端放置在所述接液池中;所述土柱中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盐碱土壤层、渗透隔离层和第二盐碱土壤层,所述土柱的下端设有连通内外的多个小孔。

其中,所述输液管路上设有蠕动泵。

其中,所述渗透隔离层为设定厚度的碎石子层。

其中,所述渗透隔离层与所述第一盐碱土壤层之间设有第一隔离网;所述渗透隔离层与所述第二盐碱土壤层之间设有第二隔离网。

其中,所述土柱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由PVC管制成;所述第一盐碱土壤层、渗透隔离层和第二盐碱土壤层从上至下设于所述PVC管中。

其中,所述淋洗液为水。

其中,所述第一盐碱土壤层中设有第一盐碱度检测传感器,所述第二盐碱土壤层中设有第二盐碱度检测传感器,所述第一盐碱度检测传感器和第二盐碱度检测传感器均连接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有显示屏。

其中,所述第一盐碱度检测传感器和第二盐碱度检测传感器均沿土柱的内壁贴设。

其中,多个所述小孔均布在所述土柱的底部。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盐碱土壤压盐隔盐土柱试验装置,其包括装有淋洗液的淋洗池,土柱以及接液池;所述淋洗池通过输液管路与所述土柱的上端连接,所述土柱的下端放置在所述接液池中;所述土柱中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盐碱土壤层、渗透隔离层和第二盐碱土壤层,所述土柱的下端设有连通内外的多个小孔;淋洗液通过输液管路从第一盐碱土壤层、渗透隔离层和第二盐碱土壤层依次流过并从所述小孔渗出汇集到接液池中,停止淋洗后,放置。接液池中的滤液从小孔随毛管水上升至第二盐碱土壤层,如果渗透隔离层能够起到隔离作用,那么滤液便不会通过渗透隔离层上升至第一盐碱土壤层,此时渗透隔离层起到阻止返盐的作用;如果渗透隔离层没有起到隔离作用,那么滤液就会通过渗透隔离层上升至第一盐碱土壤层,渗透隔离层便起不到阻止返盐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方便检测不同类型和不同厚度的渗透隔离层的隔离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以模拟盐碱土壤“脱盐”与“返盐”的自然过程,用于测试分析不同淋洗液及其强度、频率的淋洗压盐效果,以及不同渗透隔离层及其厚度的隔盐效果。整个处理过程与取样过程简洁、快速、高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盐碱土壤压盐隔盐土柱试验装置;

图中:1:土柱;2:第二盐碱土壤层;3:第二隔离网;4:渗透隔离层;5:第一隔离网;6:第一盐碱土壤层;7:接液池;8:蠕动泵;9:淋洗池;10:淋洗液;11:滤液;12: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盐碱土壤压盐隔盐土柱试验装置,其包括装有淋洗液10的淋洗池9,淋洗液10优选为普通的水,土柱1以及接液池7;所述淋洗池9通过输液管路与所述土柱1的上端连接,所述土柱1的下端放置在所述接液池7中;所述土柱1中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作为试验基质的第一盐碱土壤层6、渗透隔离层4和第二盐碱土壤层2,所述土柱1的下端设有连通内外的多个小孔12,小孔12优选竖直设置。淋洗液10通过输液管路从土柱1的上端在重力作用下,依次经过第一盐碱土壤层6、渗透隔离层4和第二盐碱土壤并从所述小孔12渗出汇集到接液池7中,完成脱盐,停止淋洗后,静置。接液池7中的滤液11从小孔12随毛管水上升至第二盐碱土壤层2即返盐,如果渗透隔离层4能够起到隔离作用,那么滤液11便不会通过渗透隔离层4上升至第一盐碱土壤层6,此时渗透隔离层4起到阻止返盐的作用;如果渗透隔离层4没有起到隔离作用,那么滤液11就会通过渗透隔离层4上升至第一盐碱土壤层6,渗透隔离层4便起不到阻止返盐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方便检测不同类型和不同厚度的渗透隔离层4的隔离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模拟盐碱土壤“脱盐”与“返盐”的自然过程,用于测试分析不同淋洗液10及其强度、频率的淋洗压盐效果,以及不同渗透隔离层4及其厚度的隔盐效果。整个试验过程与取样过程简洁、快速、高效。

为了给输液管路提供驱动力,所述输液管路上可以设有蠕动泵8,蠕动泵8重复精度,稳定性精度高,无阀门和密封件,维护简单。

优选地,所述渗透隔离层4为设定厚度的碎石子层,碎石子的直径可以为0.5cm,厚度可以为5cm;当然,渗透隔离层4还可以选择其他材质的颗粒制成。

为了防止渗透隔离层4与第一盐碱土壤层6混合,所述渗透隔离层4与所述第一盐碱土壤层6之间设有第一隔离网5;为了防止渗透隔离层4与第二盐碱土壤层2混合所述渗透隔离层4与所述第二盐碱土壤层2之间设有第二隔离网3;第一盐碱土壤层6与第二盐碱土壤层2的试验厚度可以选为20cm。

其中,所述土柱1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由PVC管制成;所述第一盐碱土壤层6、渗透隔离层4和第二盐碱土壤层2从上至下设于所述PVC管中,PVC管来源广泛,无污染,成本低;另外淋洗池9可以为普通的塑料桶,接液池7也可以由PVC管制成。

为了方便检测第一盐碱土壤层6和第二盐碱土壤层2中的盐碱度以及盐碱度的变化,所述第一盐碱土壤层6中设有第一盐碱度检测传感器,所述第二盐碱土壤层2中设有第二盐碱度检测传感器,所述第一盐碱度检测传感器和第二盐碱度检测传感器均连接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有显示屏。整个试验过程可以为:试验装置安装完成后,将淋洗液10装在淋洗池9中,通过蠕动泵8将淋洗液10输送到土柱1上方,淋洗液10在重力作用下,流经土柱1内的试验基质与隔离网,到达土柱1底部,流出的滤液11汇集到接液池7中。停止淋洗后,放置,第一盐碱度检测传感器和第二盐碱度检测传感器分别测出此时第一盐碱土壤层6与第二盐碱土壤层2的盐碱度,并反馈给控制器,由显示屏显示数值。接液池7中的滤液11随毛管水上升至第二盐碱土壤层2,此时,第二盐碱度检测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新的盐碱度反馈给控制器。如果渗透隔离层4能够起到隔离作用,那么滤液11就不会通过渗透隔离层4上升至第一盐碱土壤层6,此时,第一盐碱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盐碱度值不变,渗透隔离层4起到阻止返盐的作用;如果隔离层没有起到隔离作用,那么滤液11就会通过隔离层上升至第一盐碱土壤层6,此时,第一盐碱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盐碱度值变大,渗透隔离层4就起不到阻止返盐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方便检测不同类型和不同厚度的渗透隔离层4的隔离效果。

为了便于安装第一盐碱度检测传感器和第二盐碱度检测传感器,保证连接可靠性和不影响第一盐碱土壤层6和第二盐碱土壤层2的设置,所述第一盐碱度检测传感器和第二盐碱度检测传感器均沿土柱1的内壁贴设。

优选地,多个所述小孔12均布在所述土柱1的底部,小孔12孔径优选为3-5mm。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检测不同类型和不同厚度的渗透隔离层的隔离效果,为土壤去盐碱化提供试验基础。整个试验过程与取样过程简洁、快速、高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