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粮仓气体检测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5474发布日期:2018-12-28 19:41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粮仓气体检测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粮仓气体检测箱。



背景技术:

粮仓,即储藏粮食的专用建筑物,为了保护粮仓内的储藏物,通常会在粮仓内通过气体药剂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磷化氢,利用磷化氢气体杀虫,可以起到杀虫的作用,但是磷化氢有毒,不能排放至外部,所以为了粮食质量的保证和人生安全,我们需要对粮仓内的气体进行检测,而传统的气体检测需要事先人工进入粮仓进行气体采集或者人工直接在粮仓内检测气体,会对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粮仓气体检测箱,避免了人工进入粮仓进行气体采集和检测,仓内气体经过检测箱又回到仓内,而不会排出仓外,整个过程封闭且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粮仓气体检测箱,包括箱体,箱体后壁设有电源插接口、排气管接口和若干进气管接口,箱体内设有真空泵、控制器、气体传感器盒、多通管、与进气管接口一一对应的电磁阀,进气管接口通过电磁阀与多通管连接,多通管、气体传感器盒、真空泵和排气管接口通过橡胶管顺次连接,控制器上设有显示屏,显示屏、电磁阀、气体传感器盒均与控制器连通,电源插接口接通电源后通过接线端子对控制器和真空泵供电。多个进气管接口方便对粮仓内多处的气体进行抽取检测,使得检测效果更为全面并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进一步地,气体传感器盒内设有磷化氢传感器、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

进一步地,箱体上通过合页连接有箱盖,箱盖上设有散热片,箱体和箱盖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多个进气管接口可实现对粮仓内多处的气体进行采集检测,达到检测的全面性;粮仓内的有毒气体经过检测箱检测后直接排放回粮仓内,防止有毒气体排出仓外,达到检测的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易于携带,避免了人工进入粮仓进行气体采集和检测,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粮仓气体检测箱,包括箱体1,箱体1后壁设有电源插接口2、排气管接口3和若干进气管接口4,优选地,进气管接口4有5个;箱体1内设有真空泵5、控制器6、气体传感器盒7、多通管8、与进气管接口4一一对应的电磁阀9。优选地,控制器6可为基于PLC控制的控制器,PLC的型号为S7—214,且控制器6上连通有触发开关且通过触发开关可手动运作控制器6。进气管接口4通过电磁阀9与多通管8连接,多通管8、气体传感器盒7、真空泵5和排气管接口3通过橡胶管10顺次连接,控制器6上设有显示屏11,显示屏11、电磁阀9、气体传感器盒7均与控制器6连通,电源插接口2接通电源后通过接线端子12对控制器6和真空泵5供电。

气体传感盒7内设有磷化氢传感器、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优选地,磷化氢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均为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其中磷化氢传感器为ME3-PH3型磷化氢气体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为ME2-O2-Φ20型电化学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为红外气体传感器,具体型号为MH-410D型红外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

箱体1上通过合页连接有箱盖13,箱盖13上设有散热片14,箱体1和箱盖13通过螺钉15固定连接。

在建立粮仓的时候事先在粮仓内的四角和中间位置安装气体管道并在粮仓内安装回气管,气体管道和回气管伸出粮仓外并设有阀门,当需要对粮仓内气体进行检测时,将气体管道与气体检测箱的进气管接口4连接,回气管与排气管接口3连接,打开气体管道和回气管阀门,然后将气体检测箱接通电源,按下触发开关后给控制器6一个低电频信号,控制器6收到触发开关的信号后开始运作,并控制电磁阀9依次开闭和控制气体传感器盒7内的传感器运作,同时手动启动真空泵5,5个电磁阀9依次开闭的过程中真空泵5在检测箱内对气体进行抽排,气体依次经过气体管道、电磁阀9、多通管8、气体传感器盒7、真空泵5,然后从回气管回到仓内,气体通过气体传感器盒7时,气体传感器盒7内的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气体信息传送给控制器6并在显示屏11上显示被检测气体的具体参数从而实现对粮仓内不同位置的气体的检测,保证检测的全面性和精确度,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气体均在封闭空间内流动,气体从仓内抽出后又排回仓内,不会排出仓外,达到检测的安全性,整个检测操作也很简单方便。

最后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旨在保护所述部件连接关系组成的产品,关于具有PLC控制片的控制器6的程序部分的相关处理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就能得出的,并不是本实用新型欲保护的范围。关于具有PLC控制片的控制器6的程序处理的描述是为了本技术领域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且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