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环境色牢度浸润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8035发布日期:2019-02-22 22:34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液体环境色牢度浸润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织物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环境色牢度浸润台。



背景技术:

消费者对服装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织物的质量安全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织物检测的发展必然是迫切的。

色牢度是纺织品微观质量测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是根据试样的变色和贴衬织物的沾色分别评定的。测定质量的准确与否,对产品质量的判定湖产生影响。在评定原样与试后样的色牢度色差时,主要采取将试样浸入试液中,使之完全浸湿,并在室温下放置30min,并且不停的掀压和拨动,以确保试液能良好均匀的渗透,然后取出试样,倒去残液,用合适的方式夹去组合试样上多余的试液。以上步骤目前主要采取人工操作,检测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液体环境色牢度浸润台,浸润台,所述浸润台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具有开口的内腔;所述内腔内设有滤水件,所述滤水件与所述浸润台活动连接,所述内腔内还设有压板,所述压板设于所述滤水件上方;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滤水件连接;喷头,所述喷头设于所述浸润台上方为试样提供所需的试液;液体箱,所述液体箱与所述喷头连接提供试液。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面积不大于所述滤水件。

进一步的,所述滤水件与所述压板贴合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喷头与所述内腔的开口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能够是电机或震动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滤水件能够是圆形或长方形。

进一步的,所述浸润台上设有出水孔。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实现自动浸润试样并除去试样上多余试液,提高检测速率,降低检测数据的误差。

2本实用新型采用滤水件,保证试样在检测过程中和试液充分接触,在结束浸润,方便取出试样,并滤除多余水。

3本实用新型采用压板,试样在浸润过程中,防止试样上浮,在结束浸润后,试样取出时,压板和过滤件配合挤去试样上多余的试液。

4本实用新型采用动力装置与过滤件连接,在浸润过程中,动力装置带动过滤件小幅度运动,确保试样与试液充分接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滤水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中:1、浸润台;2、滤水件;3、压板;4、喷头;5、液体箱。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液体环境色牢度浸润台1,包括,浸润台1,所述浸润台1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具有开口的内腔;所述内腔内设有滤水件2,所述滤水件2与所述浸润台1活动连接,所述内腔内还设有压板3,所述压板3设于所述滤水件2上方;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滤水件2连接;喷头4,所述喷头4设于所述浸润台1上方为试样提供所需的试液;液体箱5,所述液体箱5与所述喷头4连接提供试液。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实现自动浸润试样并除去试样上多余试液,提高检测速率,降低检测数据的误差。

所述压板3面积不大于所述滤水件2。可以理解的是,压板3需要压住放置在滤水件2上的布料,换言之,当检测时,滤水件2、布料和压板3依次贴合,所以压板3的面积要比滤水件2底部面积小。

所述滤水件2与所述压板3贴合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压板3需要压住放置在滤水件2上的布料,换言之,当检测时,滤水件2、布料和压板3依次贴合,这样可以防止在测试工程中,布料浮出水面,不能完全浸润,并且在浸润结束后将滤水件2取出时,压板3可以对布料进行挤压,从而将多余的试液挤掉。

所述喷头4与所述内腔的开口对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喷头4要可对浸润台1进行喷液,喷头4需要设置在能够对浸润台1内腔进行喷水的位置。

所述动力装置能够是电机或震动装置。可以理解的是,试样在浸润是需要不停的掀压和拨动,以确保试液能良好均匀的渗透,本实用新型采用动力装置带动滤水件2做网付运动或震动,可以确保试样能够良好均匀的浸润。

所述滤水件2能够是圆形或长方形。可选的,滤水件2能够是圆形或长方形,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滤水件2的形状。

所述浸润台1上设有出水孔。可以理解的是,在浸润台1上设置出税控,便于在试验结束后将试液放出。

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