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检测装置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4328发布日期:2019-01-29 17:54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度检测装置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温度检测装置以及设置有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电池包。



背景技术:

由于温度对电池的性能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在现在的电池包内通常都设置控温装置,用于对电池包内部进行预热或冷却。现有的电池包控温装置包括有换热管道(即冷却管道)以及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常是通过螺纹连接或快速接头安装于换热管道内部,用于检测换热管道内冷媒的温度。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在所述换热管道上开孔,并将所述温度传感器从所述开孔伸入换热管道内,然后再通过密封圈密封。然而所述密封圈存在老化的现象,可能导致换热管道内冷媒泄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电池包控温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包内的换热管道需开孔,所述温度传感器密封圈易老化,易导致冷媒泄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温度检测装置,用于电池产品的热管理装置,该温度检测装置包括壳体、温度传感器以及固定件,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所述壳体的表面,所述感应部所在的所述壳体的表面为温度检测面;

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壳体可拆连接,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温度检测面之间具有容纳被测物体穿过的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为U形片状结构,所述固定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外侧翻折的卡耳,所述壳体上所述温度检测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一端的卡耳为固定件末端一次翻折形成的卡耳,所述固定件另一端的卡耳为固定件末端两次翻折形成的V字形卡耳。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由固定件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内凹。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检测面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由温度检测面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所述弧形槽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部凸出于所述弧形槽的表面,所述弧形槽的表面设置有两个以上支点。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部凸位于所述弧形槽的中部,所述支点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点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部呈三角分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池单体和换热管道,所述电池包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为以上任意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换热管道的外表面,温度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面与所述换热管道的外表面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道包括两根以上的管道以及连接所述管道的管道接头,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管道的外表面,或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管道接头的外表面。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壳体、温度传感器和固定件,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壳体的表面,通过所述固定件可将所述壳体固定于被测物体的外表面,并使温度传感器的感应部贴紧被测物体,从而可精确检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通过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可无需开孔即可检测被测物体的温度,该温度检测装置应用于电池包换热管道温度检测时,可有效解决换热管道内部冷却液泄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应用于换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中弧形槽表面支点的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三通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温度检测装置;

10、壳体;11、温度检测面;12、线束接插孔;13、卡槽;

14、凸块;15、支点;111、弧形槽;

20、固定件;21、固定件本体;22、卡耳;22-1、卡耳;

22-2、卡耳;23、限位凹槽;

30、温度传感器;

40、换热管道;41、三通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用于电池产品的热管理装置,可固定于热管理装置中的换热管道的外表面,并采集所述换热管道的温度信息。

如图1所示,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壳体10、固定件20以及用于采集温度信息的温度传感器30。其中,所述壳体10为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承载体,所述固定件20与所述壳体10连接,用于将所述壳体10以及温度传感器30 固定于被测物体表面,使温度传感器30与被测物体表面相贴合,从而可采集被测物体的温度。

具体的,所述温度传感器30可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内部,且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位于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从而使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可以直接与被测物体接触。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是指温度传感器中用于采集温度变化的敏感区域或结构(除了感应部,温度传感器通常还会包括输出引脚、壳体等结构)。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所在的壳体 10的表面为该温度检测装置1的温度检测面11,所述温度检测面11即为壳体10与被测物体相接触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将温度传感器30设置于壳体10内部,并使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外露于壳体10的温度检测面11,一方面便于温度传感器30固定,防止温度传感器30移位;另一方面可以使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与被测物体的表面直接接触,保证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30为热敏电阻,所述热敏电阻在不同的温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电阻值,按照温度系数的不同,热敏电阻可分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输出电阻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负温度系统扫敏电阻的输出电阻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变小。因此根据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即可换算出被测物体的温度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敏电阻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所述温度传感器30优选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

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30还可以使用热电偶等其他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30也可以是直接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表面,并使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与被测物体相接触。

如图1所述,为了便于所述温度传感器30数据输出,在所述壳体10上还设置有线束接插孔12,所述线束接插孔12优选设置于与所述温度检测面11相对的所述壳体10的侧面。所述线束接插孔12内部设置有金属连接片(金属连接片在壳体10内部,图中没体现出来),所述金属连接片的一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3的输出引脚相接,另一端位于所述线束接插孔12内,用于与采集线束相连。当采集线束插入至所述线束接插孔12内时,采集线束与所述金属连接片电连接,从而将所述温度传感器30连接于所述采集线束上,通过所述采集线束即可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输出信号。为了保证采集线束与线束接插孔12的连接强度,同时又便于采集线束接插操作,所述线束接插孔12 与采集线束可采用快速接头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固定件20用于将温度检测装置1固定于被测物体上,使所述温度检测面11以及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与被测物体(即换热管道40)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20为U形片状结构,所述固定件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连接。固定件20采用U形片状结构便于将温度检测装置1固定于管状或柱状的被测物体的外壁上,其中,所述U形片状结构的开口与所述壳体10上的温度检测面11相对,并且将U形片状结构开口的两端(即固定件20的两端)与所述壳体10连接,从而使U形片状结构的中部与温度检测面11形成容纳被测物体(即换热管道40)穿过的空间,即被测物体从所述U形片状结构与温度检测面11中间的空间穿过。

如图3所示,为所述温度检测装置1用于检测电池包内部的换热管道40 温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U形片状固定件20环绕所述换热管道40的外壁,并且U形片状固定件2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壳体10上,从而使壳体10的温度检测面11与换热管道40的外壁紧贴,因此温度传感器30可与换热管道40外壁相接触。

其中,所述固定件20可以由金属片材裁剪弯折形成U形片状结构,如图 2所示,为了便于将温度检测装置1固定被测物体的外壁上,所述固定件20 与所述壳体10之间采用卡接方式连接,所述固定件20包括固定件本体21以及设置固定件本体21两端的卡耳22。所述卡耳22可由固定件本体21的两端分别向外侧翻折形成,并且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温度检测面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固定件两端相适配的卡槽13。优选的,在所述U形片状固定件 20的材质可选用弹簧钢,并且所述固定件本体21可通过多次翻折形成U形状,由于弹簧钢具有较好的弹性,从而使翻折形成的U形片状固定件20具有一定的弹性,固定件20固定于被测物体上时,能够吸收部分的管径公差或装配误差,从而使温度检测装置1的牢牢地固定于被测物体上。

具体的,如图1所示,每个所述卡槽13可由两个凸块14形成,所述凸块14相对设置于所述壳体10表面,并且凸块14的顶部分别向另一凸块14 所在方向凸出,从而形成底部宽顶部窄的卡槽13。如图2所示,在所述固定件2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凹槽23,所述限位凹槽23由固定件20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内凹形成,设置所述限位凹槽处的固定件20的宽度与所述卡槽13 的宽度相适配,使所述固定件20两端的限位凹槽23能够卡接于所述卡槽13 内,而所述固定件20两端的卡耳22能够防止固定件20的两端从卡槽13中脱落。

为了便于固定件20与卡槽13的配合安装,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件本体21一端(图2中左侧)的卡耳22-1可以由所述固定件本体21的末端经向外侧一次翻折形成;所述固定件本体21另一端(图2中右侧)的卡耳22-2 由所述固定件本体21末端经两次翻折形成具有一定弹性的V字形结构(先向外侧一次翻折,然后再向相反方向二次翻折,从而在固定件本体的外侧形成V 字形结构)。在将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固定于换热管道时,可先将温度检测装置中的所述壳体10中的温度检测面11贴合于换热管道的外壁,再将所述卡耳 22-1卡入对应侧的卡槽13内,最后将V字形的卡耳22-2的开口压紧,然后再卡入另一侧的卡槽13中。由于所述卡耳22-2为V字形结构,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使所述固定件本体21能够有一定的余量(即可以加工的适当长一些),便于将所述卡耳22-2卡入卡槽的操作,并且所述卡耳22-2卡入卡槽 13后弹性压紧卡槽13的内壁,从而防止其从卡槽中脱落。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20两端除了采用以上的卡接方式连接,还可通过螺栓或铆钉等其他固定结构固定于所述壳体10上。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所述温度检测装置1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具有弧形外壁的被测物体,在所述壳体10的所述温度检测面11上设有弧形槽111,所述弧形槽111的弧度可根据被测物体外壁的弧度而确定,所述弧形槽111由温度检测面1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位于所述弧形槽的表面。如图3所示,被测物体(即图中的换热管道40) 的外壁与所述弧形槽111相接触,使弧形槽111能够与被测物体的外壁贴合。在该实施例中,在所述温度检测面11设置弧形槽111,一方面可增大温度检测面11与被测物体(即图中的换热管道40)外壁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弧形槽111可防止温度传感器30感应部与所述被测物体移位而错开,从而保证了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为了使所述温度检测装置1固定于被测物体时,所述温度传感器30能够贴紧被测物体外壁,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凸出于所述弧形槽111的表面,并且在所述弧形槽111的表面设置有两个以上向弧形槽表面凸出的支点15,所述支点15凸起的高度与所述温度传感器 30的感应部凸起的高度相当。将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凸出于所述弧形槽111的表面,可保证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与被测物体的外壁贴紧,而所述支点15与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配合,可使所述被测物体与所述弧形槽111同轴设置。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30可设置于所述弧形槽111 的中部,并且所述支点15的个数为两个,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与两个所述支点15分别位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样设置可以使温度传感器30 的感应部能够正对着被测物体外壁,并且两个支点15与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呈三角分布,可防止因支点15的高度误差而造成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与被测物体接触不良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可通过串联或并联等方式电连接,其中,所述电池单体优选为锂离子电池单体,该电池包可用于存储电能,特别是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用于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机提供电能。

在所述电池包内设置有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设置于所述电池单体之间,并与电池单体的外壁相接触,换热管道内部流通的换热媒介(通常为冷却液),所述换热管道用于对所述电池单体进行预热或冷却。由于所述换热管道多数情况下是用于冷却电池单体,因此所述换热管道常被称为冷却管道。所述电池单体以及换热管道为电池包领域的现有技术,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所述电池包内还设置了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换热管道的温度,区别于现有的电池包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为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温度检测装置1。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壳体10、固定件20和温度传感器30,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位于壳体10 的外表面,所述温度检测装置1通过所述固定件20固定于所述换热管道40 的外表面,使温度检测装置1的温度检测面11与所述换热管道40的外表面贴合。因此通过所述温度检测装置1即可检测所述换热管道40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道可以由单根金属管道弯折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温度检测装置1直接固定于所述换热管道的外部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道可以包括两根以上的管道以及连接所述管道的管道接头,其中,所述管道接头可以是同时连接两根管道的二通接头,也可以是同时连接三根管道的三通接头。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温度检测装置1可以固定于所述管道上,也可以是固定于二通接头上或三通接头上。如图5所示,换热管道包括T字形的三通接头41,所述三通接头41包括横向设置的两个接头以及纵向设置的一接头,三个接头分别连接有管道,所述温度检测装置1 可固定于所述三通接头41的纵向接头的管身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在检测换热管道40的温度时,需要在所述换热管道40 上开孔,然后将温度传感器伸入至换热管道40内部,本实施例无需对换热管道40开孔,只需通过所述固定件20将所述壳体10以及温度传感器30固定于被测物体的外表面,使温度传感器30的感应部与换热管道40的外壁相接触,因此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30可精确检测换热管道40的温度,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密封胶老化而导致的冷却液泄漏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