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及使用该模块的高低温试验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1407发布日期:2019-10-15 19:32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及使用该模块的高低温试验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还涉及使用该模块的高低温试验箱。



背景技术:

电子元件例如钽电容在生产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老化、高低温浪涌等测试,传统的测试方式为将装有钽电容的夹具安装于高低温试验箱中,通过输出导线与测试箱连接,从而进行参数测试,采用这种结构不仅占地大,而且输出导线长、多,比较杂乱。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传统试验方式占地大,导线多、乱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及使用该模块的高低温试验箱,其占地面积小而且不会产生因导线长、多,导致杂乱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安装区域和测试区域,所述安装区域与所述测试区域之间连接有转接区域,所述转接区域与所述安装区域和所述测试区域间分别通过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隔开,安装区域的接头和测试区域的接头通过转接板进行连接,转接板安装于所述转接区域内并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固定板的长度;

所述转接板两端的两侧分别连接有L型连接件,所述L型连接件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转接区域四周还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

所述安装区域外侧围绕有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一外壳上设有扣手和通风孔;所述第一外壳内侧面上设有导轨槽,所述导轨槽的位置与所述接头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测试区域外侧围绕有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外壳上设有扣手,所述第二外壳内侧面上设有导轨槽,所述导轨槽的位置与所述接头的位置相对应。

使用所述模块的高低温试验箱,所述试验箱内设置有试验区域,所述试验区域设置有安装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口安装有所述模块,所述模块的安装区域位于所述试验区域内部。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口位于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安装于所述高低温试验箱的箱体,所述高低温试验箱的箱体、门与所述安装板围合形成所述试验区域;

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转接区域的宽度相对应,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

所述箱体内壁上连接有固定梁,所述固定梁通过连接条与所述模块连接;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两个以上的安装口,各个安装口分别安装有上述模块,相邻的模块之间连接有连接条;

所述高低温试验箱的箱体向后延伸形成测试腔,所述模块的测试区域位于所述测试腔内。

本实用新型中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装有电容等电子元件的夹具安装于安装区域,测试板安装于测试区域,安装区域接头和测试区域接头通过转接板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将装有电子元件的夹具和测试板连接进行检测,避免因导线长、多而导致十分杂乱的情况发生。

使用所述模块的高低温试验箱,安装区域置于试验区域的高低温环境中,这样可以在提供不同温度条件对电子元件进行检测,相较于传统测试,避免因导线长、多而导致十分杂乱的情况发生的同时只需要一台装置即可完成测试工作,占地面积小。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结构图;

图2为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俯视图(省略一侧连接板);

图3为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前视图;

图4为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后视图;

图5为转接板安装结构图;

图6为转接区域结构图;

图7为第一外壳内壁结构图;

图8为使用所述模块的高低温试验箱的前视结构示意图(安装有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

图9为使用所述模块的高低温试验箱的前视结构示意图(未安装有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

图10为使用所述模块的高低温试验箱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转接区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的用于电子元件检测的模块,其包括用于安装夹具的安装区域1和用于安装测试板的测试区域2,安装区域1与测试区域2之间连接有转接区域3,转接区域3与安装区域1和测试区域2间分别通过第一固定板3-1、第二固定板3-2隔开,转接板3-3安装于转接区域3内并分别穿过第一固定板3-1和第二固定板3-2安装有金手指接头4,安装区域1内的金手指接头4与夹具的尺寸相对应,转接板3-3为信号转接PCB板,其作用和导线类似,是将传统方式一个夹具与一块测试板连接的多根导线用PCB板进行代替,用于将测试板和夹具上的电路板连接,转接板3-3两端的两侧分别螺栓连接有L型连接件3-4,L型连接件3-4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固定板3-1、第二固定板3-2连接;转接区域3四周还安装有连接板3-5,连接板3-5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固定板3-1、第二固定板3-2连接。

如图8-图10所示,使用所述模块的高低温试验箱,其包括高低温试验箱6,高低温试验箱6通过箱体6-1、安装板6-2、门(图中未示出)形成如图8、图9所示的试验区域,高低温试验箱6可以从市场上直接进行购买,其可以为老化试验箱、浪涌试验箱等多种用于检测电子元件的试验箱,其内置有制冷压缩机、电加热式加热器用于调节温度,高低温试验箱6的安装板6-2上开设有16个安装口6-3,各个安装口6-3分别安装有上述模块,模块的安装区域1位于试验区域内部,相邻的模块之间连接有连接条6-4,安装更加稳固,试验箱6的箱体6-1侧壁上连接有固定梁6-5,固定梁6-5通过连接条6-4与模块连接,同样使安装更加稳固;高低温试验箱6的箱体6-1向后延伸形成如图10所示测试腔,模块的测试区域2位于测试腔内,测试腔内还设有电源托盘7,用于放置电源;模块的转接区域3可以与安装板6-2的厚度相同,从而使转接区域3位于安装板6-2的安装口6-3内,也可以使转接区域3一部分位于安装口6-3内一部分位于测试腔内。另外,如图11所示,安装板6-2包括第一安装板6-21和第二安装板6-22,第一安装板6-21与第二安装板6-22之间的距离与转接区域3的宽度相对应,第一固定板3-1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板6-21连接,第一安装板6-21和第二安装板6-22为不锈钢密闭框架,第一安装板6-21和第二安装板6-22之间填充有隔热棉6-23,通过将安装板6-2设为两块,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安装板6-2对模块的承载能力,而且通过填充隔热棉6-23可以提升保温性能,提高本装置的温度均匀性。

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后,将模块安装在的安装板6-2上,安装区域1置于试验区域的高低温环境中,测试区域2置于常温环境中,测试区域2和安装区域1之间通过转接区域3分隔,测试板安装于测试区域2内的金手指接头4上,夹具安装于安装区域1内的金手指接头4上,并且两个区域内的金手指接头4通过转接板3-3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将装有电子元件的夹具和测试板连接,并且能将用于安装夹具的高低温环境和用于安装测试板的常温环境通过转接区域3和安装板6-2隔开,相较于传统测试方式只需要一台装置即可完成测试工作占地面积小,而且试验时夹具与测试板距离靠近,可以用转接电路板代替导线,避免因导线长、多而导致十分杂乱的情况发生,而且还能在线路出现故障时,方便排查。另外,采用这种模块结构还能方便流转,例如,模块安装于老化试验箱上,因为安装电子元件的夹具往往会有尺寸差异,当将夹具放入老化试验箱检测后,需要再放入四参数测试箱进行测试时,可以直接将老化试验箱上的模块取出安装于四参数测试箱上,兼容于整个流转线上的各个设备。

另外,第一固定板3-1的长度大于第二固定板3-2的长度,采用这样的结构,操作人员在将模块安装于试验装置上时,只需将模块穿过安装口6-3,通过第一固定板3-1凸出部分与安装板6-2进行固定,方便安装,同时试验箱箱体与第一固定板3-1之间还可以增加密封件从而提高密封性,当然第二固定板3-2长度也可以大于第一固定板3-1,仍能取得上述效果,只要安装时方向相反即可;安装板和第一固定板3-1、第二固定板3-2均采用耐热性强的玻璃纤维制造,隔热性强。

如图1、图2、图4、图7所示,安装区域1外侧围绕有第一外壳1-1,第一外壳1-1通过螺栓与第一固定板3-1连接,第一外壳1-1上设有扣手1-2和通风孔1-3,扣手1-2可以方便拿取;第一外壳1-1内侧面上设有导轨槽5,导轨槽5的位置与金手指接头4的位置相对应;由于安装区域1置于高低温环境中,通风孔1-3和扣手1-2的设置能够增加空气流动性,使安装区域1内外温度保持一致,而导轨槽5的设置能够容纳夹具上的电路板,起到定位和支撑作用,方便夹具插装在金手指接头4上。

类似的,测试区域2外侧围绕有第二外壳2-1,第二外壳2-1通过螺栓与第二固定3-2板连接,第二外壳2-1上设有扣手2-2,扣手2-2可以方便拿取,第二外壳2-1内侧面上设有导轨槽5,导轨槽5的位置与金手指接头4的位置相对应,扣手2-2的设置能够增加空气流动性,使测试区域2内外温差较小,而导轨槽5的设置能够容纳测试电路板,起到定位和支撑作用,方便测试板插装在金手指接头4上。

另外,装有电子元件的夹具可以直接安装于模块上,模块的接头4尺寸与夹具接头尺寸相对应,同时,也可以将多个夹具安装于中间装置如电路板上,再将安装夹具的电路板安装于模块上,此时模块的接头4尺寸与电路板的接头尺寸相对应。采用前种方式,可以测出夹具上的电子元件的具体数据,但是一次性检测电子元件的量较少,而采用后种方式,只能检测出一个夹具上的电子元件能否使用,而不能检测出每个电子元件的具体数据,但是却可以一次性检测大量的电子元件,效率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