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料筒流变仪料筒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3705发布日期:2019-06-26 00:34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料筒流变仪料筒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流变仪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料筒流变仪料筒机构。



背景技术:

流变性能是高聚物的重要性能,流变性能的好坏对高聚物的加工和制备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准确测定高聚物的流变数据至为关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毛细管流变仪为双料筒毛细管流变仪,可以很好地消除入口压力降,并能较好的预测材料的拉伸流变性能。

传统双料筒流变仪采用圆柱体形料筒,此种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圆柱体形料筒未设置有预热料筒,无法适用于需要预热后才可实验的特殊原料。

2.圆柱体形料筒需要设置加热流道加热时很难做到料筒内部加热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料筒流变仪料筒机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料筒流变仪料筒机构,包括料筒本体、保温套,所述料筒本体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的料筒本体设置在保温套内,所述的料筒本体设置有测试料筒和预热料筒,所述的测试料筒贯通整个料筒本体,所述的预热温料筒为盲孔结构,所述的料筒本体内部在测试料筒和预热料筒周围设置有加热介质通道,所述料筒本体的表面还设置有加热介质进口、加热介质出口以及若干加热介质螺纹堵,所述的测试料筒还连接有压力传感器安装孔,所述的压力传感器安装孔设置在预热料筒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的测试料筒、预热料筒、压力传感器安装孔均为2个。

优选的,所述的加热介质通道内通水为料筒本体加热。

优选的,所述的料筒本体上端面设置有固定螺纹孔,用于将料筒本体固定到流变仪上。

优选的,所述的测试料筒底部设置有测试料筒末端固定部,所述的测试料筒末端固定部的水平位置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双料筒流变仪料筒机构采用加热介质进行加热,最常见的使用水,可保证测试料筒和保温料筒内的物料温度恒定,可以严防温度过高;预热料筒的设置可以满足预热后才可实验的特别原料(如固体推进剂)。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与相关组合部件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料筒本体,2、保温套,3、压力传感器,4、毛细管,5、固定销,101、测试料筒,102、预热料筒,103、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04、加热介质通道,105、测试料筒末端固定部,106、加热介质螺纹堵,107、加热介质进口,108、加热介质出口,109、固定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双料筒流变仪料筒机构,包括料筒本体1、保温套2,所述料筒本体1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的料筒本体1设置在保温套2内,所述的料筒本体1设置有测试料筒101和预热料筒102,所述的测试料筒101贯通整个料筒本体1,所述的预热料筒102为盲孔结构,所述的料筒本体1内部在测试料筒101和预热料筒102周围设置有加热介质通道104,所述料筒本体1的表面还设置有加热介质进口107、加热介质出口108以及若干加热介质螺纹堵106,所述的测试料筒101还连接有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03,所述的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03设置在预热料筒102的下方。

所述的测试料筒101、预热料筒102、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03均为2个。

所述的加热介质通道104内通水为料筒本体1加热。

所述的料筒本体1上端面设置有固定螺纹孔109,用于将料筒本体1固定到流变仪上。

所述的测试料筒101底部设置有测试料筒末端固定部105,所述的测试料筒末端固定部105的水平位置不同。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锁紧位于测试料筒101底部的测试料筒末端固定部105,测试料筒末端固定部105的水平位置不同,测试料筒101内可安装短毛细管、长毛细管口模满足不同的测试需求,测试前可以将物料放置在预热料筒102内预热,在测试料筒101内物料在柱塞的作用下挤压物料可通过压力传感器测试物料的流变性能。所述的料筒为双料筒结构,可以设置短毛细管、长毛细管两种,毛细管4所在位置如图1所示,测试料筒101和预热料筒102的上方均设置有固定销5,压力传感器3设置在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03内,压力传感器安装孔103设置预热料筒102下部,位置设置合理,最大限度的节省空间。料筒本体1内设置加热介质通道104,可通入水等加热介质,保证料筒本体1内温度恒定,在料筒本体1表面还设置有加热介质螺纹堵106,方便加热介质通道104的合理布局以及降低料筒本体1的机械加工难度,采用加热介质加热较采用电加热更能保证测试物料在测试流变性能时的安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