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输出电压差异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4704发布日期:2019-08-03 15:46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锂电池输出电压差异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路领域,涉及一种锂电池测试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输出电压差异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锂电池在量化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料批次,工艺参数差异等造成成品电池输出电压存在差异,导致电池输出功率不均,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这种差异由于电池的放电原理会被持续放大,例如对于输出电压的电池,输出电流较大,输出电流大导致电池发热增加,电池发热后导致内阻降低,进一步导致压差增大,锂电池的持续发热会导致电池的使用寿命急剧缩短,对于锂电池电压检测是出厂前的必须检测项目。



技术实现要素:

为对锂电池输出电压进行检测并与标准值的差异进行量化表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锂电池输出电压差异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锂电池输出电压差异测试装置,由第一测试端、第二测试端、第一放大器、第二放大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模数转换器组成,所述第一测试端连接第一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和第二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一测试端连接第一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第二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二极管正极,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二极管正极,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均与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均为发光二极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测试端连接有颜色标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发光色彩与所述颜色标记相同。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电池输出电压差异测试装置,可以测试出锂电池与标准电压或不同锂电池之间的正负压差,采用二极管隔离的形式只需要使用一个精密ADC即可检测双向压差,降低了电路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锂电池输出电压差异测试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名称为P1-第一测试端,P2-第二测试端,AMP1-第一放大器,AMP2-第二放大器,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ADC-模数转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锂电池输出电压差异测试装置,由第一测试端P1、第二测试端P2、第一放大器AMP1、第二放大器AMP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模数转换器ADC组成,所述第一测试端连接第一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和第二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一测试端连接第一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第二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二极管正极,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二极管正极,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均与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

测试端可以连接两个锂电池正极比较二者之间的电压差异,也可以一个测试端连接一个标准电压值,另一个测试端连接一个待测锂电池。

例如第一测试端连接一个3.2V的基准电压,第二测试端连接一个输出电压3.4V 的待测锂电池正极,则第一放大器输出放大输入端电压差值的大于零的模拟电压信号,第二放大器输出不大于零的模拟电压信号,第一二极管正极接第一放大器输出端导通,第一放大器输出的模拟电压值输入到模数转换器,二极管上正向导通压降很低可以忽略,模数转换器根据输入的模拟电压值输出数字信号,到外接的数字信号处理装置进行处理;此时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电压为零或低于零,第二二极管不可能导通,对于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没有影响。反之,如果第二测试端连接一个输出电压低于3.2V 的锂电池,则第二放大器输出较高的模拟电压值,第二二极管导通,第一二极管关闭,模数转换器对第二放大器输出的模拟电压值进行处理。

两个二极管可以设置为发光二极管,通过观察哪个发光二极管发光,可以判断哪个测试端的电压值较高,对于一线测试工人或仅用于判断两个电池哪个电压高时,这种方式不用对模数转换器ADC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即可得出结果,简便易行。为更好的提示,第一测试端可以连接颜色标记,例如第一测试端刷红漆,第一二极管发红光 ,则发红光时测试工人马上可以根据颜色提示判断处第一测试端电压值较高,对于第二测试端连接一个标准电压值的应用场景,这种判断方式更加简便,适合工厂检测使用。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电池输出电压差异测试装置,可以测试出锂电池与标准电压或不同锂电池之间的正负压差,采用二极管隔离的形式只需要使用一个精密ADC即可检测双向压差,降低了电路成本。

前文所述的为本实用新型的各个优选实施例,各个优选实施例中的优选实施方式如果不是明显自相矛盾或以某一优选实施方式为前提,各个优选实施方式都可以任意叠加组合使用,所述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参数仅是为了清楚表述实用新型人的实用新型验证过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然以其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