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满足C-NCAP中侧面碰撞的移动壁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7224发布日期:2019-09-20 23:00阅读:1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满足C-NCAP中侧面碰撞的移动壁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碰撞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满足C-NCAP中侧面碰撞的移动壁障。



背景技术:

C-NCAP是将在市场上购买的新车型按照比我国现有强制性标准更严格和更全面的要求进行碰撞安全性能测试,主要包括:车辆速度50km/h与刚性固定壁障100%重叠率的正面碰撞、车辆速度64km/h对可变形壁障40%重叠率的正面偏置碰撞以及可变形移动壁障速度50km/h与车辆的侧面碰撞等三种碰撞试验。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碰撞实验移动壁障(授权公告号CN203858086U),该专利技术能够满足汽车低速退碰撞损伤测试试验的要求,但是不方便更换不同数量的配重板,进而不方便检测不同重量的车辆碰撞试验,且不方便更换碰撞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满足C-NCAP中侧面碰撞的移动壁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满足C-NCAP中侧面碰撞的移动壁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方便更换不同数量的配重板,进而不方便检测不同重量的车辆碰撞试验,且不方便更换碰撞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满足C-NCAP中侧面碰撞的移动壁障,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顶端的中部成矩形设置有四个定位柱,且车架的顶端位于定位柱的内侧安装有配重板,所述车架的两端靠近定位柱的外侧设置有车轮,且车架的外侧靠近车轮的后侧设置有卡板机构,所述车架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卡板机构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后侧共同连接有碰撞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位柱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前后侧均开设有条形槽,且支撑杆的外侧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前侧贯穿设置定位螺栓。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条形槽的底端与车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定位螺栓依次贯穿滑块和条形槽的内侧,所述支撑杆与滑块通过定位螺栓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板机构包括上卡板,所述上卡板的顶端的四角均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的内侧贯穿连接有卡板螺栓,所述卡板螺栓的外侧的下端设置有下卡板,所述下卡板的顶端的四角均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上卡板的底端的两侧以及下卡板的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板螺栓依次贯穿圆孔和螺纹孔,所述上卡板和下卡板通过卡板螺栓与车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连接杆包括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上端的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且连接架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块嵌入在上卡板的顶端,所述第二固定块与碰撞器以及第一固定块与上卡板均通过外部的螺栓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通过卡板机构与车架固定在一起,通过第二连接杆分别与卡板机构和碰撞器固定在一起,当碰撞试验结束后,碰撞器和第二连接杆发生变形后,可以快速更换新的碰撞器和第二连接杆,进行下一次试验,而无需对变形的碰撞器和第二连接杆进行火焰或机械切割,提高了移动壁障的实用性,通过卡板机构可以更换不同数量的配重板,从而检测不同重量的移动壁障对实验车辆侧门的碰撞试验,且保证了配重板在碰撞试验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满足C-NCAP中侧面碰撞的移动壁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满足C-NCAP中侧面碰撞的移动壁障中定位柱的爆炸图;

图3为一种满足C-NCAP中侧面碰撞的移动壁障中卡板机构的爆炸图;

图4为一种满足C-NCAP中侧面碰撞的移动壁障中第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架;2、定位柱;21、支撑杆;22、条形槽;23、滑块;24、定位螺栓;3、配重板;4、车轮;5、卡板机构;51、上卡板;52、圆孔;53、卡板螺栓;54、螺纹孔;55、限位块;56、下卡板;6、第一连接杆;7、第二连接杆;71、连接架;72、第一固定块;73、第二固定块;8、碰撞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满足C-NCAP中侧面碰撞的移动壁障,包括车架1,车架1的顶端的中部成矩形设置有四个定位柱2,车架1的顶端位于定位柱2的内侧安装有配重板3,车架1的两端靠近定位柱2的外侧设置有车轮4,车架1的外侧靠近车轮4的后侧设置有卡板机构5,车架1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6,卡板机构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7,第一连接杆6和第二连接杆7的后侧共同连接有碰撞器8。

为了方便固定不同数量的配重板,定位柱2包括支撑杆21,支撑杆21的前后侧均开设有条形槽22,支撑杆21的外侧滑动连接有滑块23,滑块23的前侧贯穿设置定位螺栓24。

为了固定条形槽22,条形槽22的底端与车架1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为了使支撑杆21与滑块23固定在一起,定位螺栓24依次贯穿滑块23和条形槽22的内侧,支撑杆21与滑块23通过定位螺栓24固定连接。

为了方便更换卡板机构5,卡板机构5包括上卡板51,上卡板51的顶端的四角均开设有圆孔52,圆孔52的内侧贯穿连接有卡板螺栓53,卡板螺栓53的外侧的下端设置有下卡板56,下卡板56的顶端的四角均开设有螺纹孔54,上卡板51的底端的两侧以及下卡板56的顶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55。

为了使卡板机构5与车架1固定在一起,卡板螺栓53依次贯穿圆孔52和螺纹孔54,上卡板51和下卡板56通过卡板螺栓53与车架1固定连接。

为了固定连接卡板机构5和碰撞器8,第二连接杆7包括连接架71,连接架71的上端的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73,连接架7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72。

为了方便安装和拆卸第二连接杆7和碰撞器8,第一固定块72嵌入在上卡板51的顶端,第二固定块73与碰撞器8以及第一固定块72与上卡板51均通过外部的螺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当需要对第二连接杆7与碰撞器8进行安装时,首先,把上卡板51和下卡板56分别卡在车架1的上下端,其中限位块55嵌入固定在车架1的两端,然后,把卡板螺栓53依次穿入圆孔和螺纹孔54内,再顺时针转动螺帽,即可使上卡板51和下卡板56同时与车架1固定在一起,接着,把第一固定块72嵌入在上卡板51的顶端,通过外部的螺钉使第一固定块72与上卡板51在一起,最后,再通过外部的螺栓使第二固定块73与碰撞器8固定在一起,便完成的碰撞器8的安装,反之,则可拆卸第二连接杆7与碰撞器8,更换新的第二连接杆7与碰撞器8,当需要检测不同重量的移动壁障对实验车辆侧门的碰撞试验时,首先,逆时针转动定位螺栓24,拔出定位螺栓24,从支撑杆21的上端滑出滑块23,然后,增加或减少配重板3的数量,调节到合适的重量后,从支撑杆21的上端放入滑块23,利用滑块23底端压住配重板3,再使用定位螺栓24依次穿入滑块23和条形槽22的内侧,使滑块23与支撑杆21固定在一起,就可以防止配重板3在碰撞试验时发生滑落、移位。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