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弯曲形变的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6903发布日期:2019-08-21 00:17阅读:1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测弯曲形变的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计重领域的一种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弯曲形变的传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研究使用的弯曲传感器都是基于新材料、新工艺,将材料本身做成具备感知弯曲形变能力的结构,再输出数据,这就导致其在加工制造方面成本高、工艺控制难,对传感器的使用环境要求高,不适合道路计重领域使用。

现有的道路计重所使用的传感器内部结构,绝大部分是加工成应力集中结构,感知剪切应力形变,这种结构抗过载能力弱,为克服这一缺陷,传感器材质大量使用合金钢和加厚传感器结构,这就导致传感器体积笨重,不易安装操作。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巧,安装灵活方便,结构稳定可靠的传感器是道路计重领域传感器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弯曲形变的传感器,包括:应力柱,安装孔,传感器壳体,应变计,外部线缆,接线盘,压线器,锁线螺母和密封胶,

所述的应力柱焊接在所述的传感器壳体两侧,用于扩大所述的应变计感知信号的范围;

所述的传感器壳体两侧预留有安装孔,用于安装固定传感器;

所述的应变计固定在所述的传感器壳体内部,用于感知所述的传感器壳体的弯曲形变;

所述的应变计的引线与所述的外部线缆通过所述的接线盘连接;

所述的压线器焊接在所述的传感器壳体内部,用于将所述的外部线缆端头固定在所述的传感器壳体内部,防止所述的外部线缆端头活动;

所述的外部线缆从安装在所述传感器壳体上的锁线螺母内穿出,并由所述锁线螺母将所述外部线缆锁紧固定。

优选的,所述的密封胶将应变计,接线盘,压线器,外部线缆在传感器壳体内部的部分密封在传感器壳体内部。

优选的,所述的应力柱和所述的传感器壳体均为相同金属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检测弯曲形变的传器型结构新颖简单,体积小巧,重量轻,适用性强,可多个传感器模块化组桥使用,提高称重精度,搭配灵活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弯曲形变的传感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弯曲形变的传感器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弯曲形变的传感器安装架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弯曲形变的传感器模块化组桥安装示意图。

图中,1、传感器壳体;2、应力柱;3、安装孔;4、接线盘;5、压线器6、锁线螺母;7、应变计;8、外部线缆;9、密封胶;10、安装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应力柱2焊接在传感器壳体1的两侧边缘位置,同时传感器壳体1两侧中间位置预留有安装孔3,应变计7固定在传感器壳体1的内部中间位置,应变计7的引线与外部线缆8都焊接在接线盘4上,外部线缆8的一个端头用压线器5固定在传感器壳体1的内部,压线器5焊接在传感器壳体1的内部,外部线缆8从锁线螺母6中间穿出,并使用锁线螺母6锁紧固定外部线缆8,锁线螺母6使用螺纹连接固定在传感器壳体1的侧壁上。

如图1、图2所示当应变计7,接线盘4,压线器5以及外部线缆8在传感器壳体1内部的部分,全部安装完毕并检测合格后,使用密封胶9将传感器壳体1的内部空间全部填充满,完全覆盖住应变计7,接线盘4,压线器5以及外部线缆8在传感器壳体1内部的部分。

实施例二

如图3、图4所示,描述了本检测弯曲形变传感器,模块化组桥安装的一种使用方法,如图所示本检测弯曲形变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壳体1两侧中间位置预留的安装孔3安装固定在安装架10上,安装架10上再平行等距离安装若干个传感器形成模块化组桥使用,以达到更高的检测精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检测弯曲形变的传器型结构新颖简单,体积小巧,重量轻,适用性强,可多个传感器模块化组桥使用,提高称重精度,搭配灵活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