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9433发布日期:2019-04-30 18:54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报警器。



背景技术:

在对工业烟气进行监测过程中,烟气中含有的水汽对该成套系统的监测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会导致分析仪表的数据失真,无法达到监测效果,影响安全生产和环保排放。

监测系统在对工业气体进行连续取样,检测分析过程中,对工业烟气进行脱水处理后,还需要气液分离,从而把烟气中冷凝出来的水与烟气实现分离后,气体在输送到分析仪表内进行检测。现使用的气液分离装置在实现气液分离后,对于实际的使用的效果或故障无法自查。当气液分离器处于非正常工作时,分离出来的水没有有效排出,又会随着气体造成设备的损坏和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水报警器,包括盖板、壳体和报警电路板,所述壳体上端为开口结构,底端为封口结构,所述壳体上端通过螺钉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盖板一侧上设有进水槽,在进水槽内安装有导流管,在所述导流管顶端设有进水接头,进水接头通过底端外壁的外螺纹与导流管内壁的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并且进水接头通过螺母固定在盖板上,在靠近所述壳体内部底端设置有隔板,将壳体内部分隔成上腔和下腔,在所述下腔内设置有所述报警电路板和出水接头,所述报警电路板和出水接头分别设置在壳体底板两侧,所述出水接头顶端与隔板上的出水口相连通,底端穿过壳体底板的孔槽,并且通过螺母与壳体的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报警电路板一侧设置有液位感应柱,其顶端穿过隔板位于上腔内,在所述液位感应柱上端设置有螺钉,该螺钉一端固定液位感应柱上端,另一端穿过液位感应柱和报警电路板上的孔槽,并且通过螺母将液位感应柱底部固定在报警电路板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为:

前述的在盖板与壳体上端之间设有密封垫圈。

前述的在盖板另一侧设置有出气孔,在出气孔内安装出气接头,该出气接头通过螺母与盖板固定连接。

前述的在所述壳体上端一侧设置有安装固定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壳体内安装隔板,将壳体内部分成上下腔,该隔板能够保护下腔内的电路板,避免水进入下腔导致电路板损坏,设置液位感应柱,主要由于工艺变化,烟气短时间水汽含量过大,液态水无法及时排除干净,或者监测系统或该装置本身故障导致水无法排除,当上腔内的水达到液位感应柱定位时,电路板会发出报警信号给操控系统,操作人员听到报警后,能够及时将上腔内的水通过下端的出水接头手动排出,或及时对系统的故障点及时排查维护,从而在实现气液分离的同时还具备故障自查报警功能,盖板与壳体上端之间设有密封垫圈,保证其内部的密封性,进出气接头都通过螺纹连接在盖板上,便于拆卸安装,壳体上端一侧设置有安装固定架,便于安装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报警器,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盖板1、壳体2和报警电路板3,在壳体上端一侧设置有安装固定架4,该壳体上端为开口结构,底端为封口结构,壳体上端通过螺钉与盖板固定连接,并且在盖板与壳体上端之间设有密封垫圈11,在盖板一侧上设有进水槽,在进水槽内安装有导流管5,在导流管顶端设有进水接头6,进水接头通过底端外壁的外螺纹与导流管内壁的内螺纹进行螺纹连接,并且进水接头通过螺母固定在盖板上,在盖板另一侧设置有出气孔,在出气孔内安装出气接头7,该出气接头通过螺母与盖板固定连接,在靠近壳体内部底端设置有隔板8,将壳体内部分隔成上腔和下腔,在下腔内设置有报警电路板3和出水接头9,报警电路板3和出水接头9分别设置在壳体底板两侧,出水接头顶端与隔板上的出水口相连通,底端穿过壳体底板的孔槽,并且通过螺母与壳体的底板固定连接,在报警电路板3一侧设置有液位感应柱10,其顶端穿过隔板位于上腔内,在液位感应柱上端设置有螺钉,该螺钉一端固定液位感应柱上端,另一端穿过液位感应柱和报警电路板上的孔槽,并且通过螺母将液位感应柱底部固定在报警电路板上。

本实施例结构简单,壳体内安装隔板,将壳体内部分成上下腔,该隔板能够保护下腔内的电路板,避免水进入下腔导致电路板损坏,设置液位感应柱,主要由于工艺变化,烟气短时间水汽含量过大,液态水无法及时排除干净,或者监测系统或该装置本身故障导致水无法排除,当上腔内的水达到液位感应柱定位时,电路板会发出报警信号给操控系统,操作人员听到报警后,能够及时将上腔内的水通过下端的出水接头手动排出,或及时对系统的故障点及时排查维护,从而在实现气液分离的同时还具备故障自查报警功能,盖板与壳体上端之间设有密封垫圈,保证其内部的密封性,进出气接头都通过螺纹连接在盖板上,便于拆卸安装,壳体上端一侧设置有安装固定架,便于安装固定。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