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及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630005发布日期:2019-09-06 23:2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及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及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临床检查等中使用的吸移管吸头的供应机构是已知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如图24所示,公开有一种自动供应装置,该自动供应装置具有用于收纳作为吸移管吸头的喷嘴吸头901的漏斗902、用于运送从漏斗902的下部开口落下的喷嘴吸头901的包含带翼片传送带903的运送件。漏斗902中能收纳500个左右散装状态的喷嘴吸头901。带翼片传送带903是在运送方向上隔固定间隔设置从传送带表面立起的翼片904。翼片904在与传送带的运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呈直线状设置。翼片904之间的固定间隔为使喷嘴吸头901的最大外径有一些富余的距离。由此,落下至带翼片传送带903的喷嘴吸头901以纵长轴朝向传送带的宽度方向的姿势逐个地收容在翼片904之间。因安放在翼片904之间,喷嘴吸头901具有在带翼片传送带903上不能转动并且相对于传送带而言不能相对移动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1999-287810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此,要求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具有将多个吸移管吸头的集合体零散地分离,在不发生拥堵的情况下逐一地将其送出至供应位置的功能。但是,吸移管吸头具有使自动供应变得困难的下述特征:第1,吸移管吸头朝向进行吸移排出的前端部具有越往前越细的形状,即使是极为小的空隙也容易夹在里面;第2,吸移管吸头是由柔软的材料形成的,因此,易因外力而变形;第3,将多个吸移管吸头以散装状态存放的状态下,例如,有时会形成2个吸移管吸头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如果不对吸移管吸头堆进行分离,那其自然就无法使用。

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带翼片传送带的翼片之间逐一地收容吸移管吸头,而吸移管吸头插入其他吸移管吸头的内部的状态的吸移管吸头堆与1个吸移管吸头相比外径并没有变大,因此会直接收容在翼片之间。此时,吸移管吸头堆未被分离就被送出,成为发生吸移管吸头的供应不畅的原因。因此,人们期望在形成了2个吸移管吸头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的情况下,也能解除吸移管吸头堆的重叠。

本发明旨在能解除2个吸移管吸头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的重叠。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第1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具有用于存放数个越往前越细的形状的吸移管吸头(10)的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用于运送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开口(23)供应的吸移管吸头(10)的传送带(30);向运送方向驱动传送带(30)的传送带驱动部(40);其中,传送带(30)向着运送方向朝上倾斜,以使得在传送带(30)的表面上吸移管吸头(10)能绕纵长轴滚动旋转,伴随向着运送方向的驱动而滚动的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轴向着运送方向。而且,吸移管吸头的纵长轴指在连结吸移管吸头的前端与尾端的纵长方向延伸的吸移管吸头的中心轴。

第1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中,如上述所示,在表面上能够供吸移管吸头(10)绕纵长轴滚动旋转的传送带(30)向着运送方向朝上倾斜,以使得伴随向着运送方向的驱动而滚动的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轴向着运送方向。由此,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供应至传送带(30)上的情况下,吸移管吸头堆(15)也会在传送带(30)上旋转。此时,越往前越细的形状的吸移管吸头(10)的前端侧相对来说轻、尾端侧则重,因此,在朝上倾斜的传送带(30)上,能使吸移管吸头堆(15)旋转直至变为前端为上侧、尾端为下侧的沿运送方向的姿势。吸移管吸头堆(15)变为沿运送方向的姿势后,由于与传送带(30)的表面的摩擦力,吸移管吸头堆(15)在倾斜的传送带(30)上被运送并被抬高。此时,吸移管吸头堆(15)之中,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从前端直到尾端都与传送带(30)接触并受到摩擦力,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的前端插入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因此,仅尾端侧与传送带(30)接触受到摩擦力。即,以比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大的摩擦力运送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因此,运送的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进一步领先于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在运送中能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另外,吸移管吸头堆(15)变为沿运送方向的姿势,因此,从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使吸移管吸头堆(15)落下的情况下,能通过使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先落下来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最终,能解除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

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中,优选还具有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在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与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通过这种技术方案,通过使被运送的吸移管吸头堆(15)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能更切实地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尤其是,能在传送带(30)上将吸移管吸头堆(15)的姿势控制为沿运送方向的姿势,因此,能使接触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时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姿势统一化。最终,能抑制吸移管吸头堆(15)在不接触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情况下通过,因此,能更切实地让使2个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堆(15)。

上述传送带(30)向着运送方向朝上倾斜、具有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在以吸移管吸头堆(15)的纵长方向的长度为第1距离(l1)、从1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与前端相反的尾端到重心的长度为第2距离(l2)之时,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离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比第1距离(l1)近且比第2距离(l2)远的位置。在此,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设在与传送带(30)的距离在第1距离(l1)以上的位置时,吸移管吸头堆(15)可能不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另外,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设在与传送带(30)的距离在第2距离(l2)以下的位置时,存在吸移管吸头堆15因外力分离未起作用而直接落下的可能性。由此,通过将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比第1距离(l1)近且比第2距离(l2)远的位置能更切实地使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与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且能让使2个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堆(15)。

此时,优选在以1个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方向的长度为第3距离(l3)之时,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距离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比第3距离(l3)近的位置。通过这种技术方案,吸移管吸头堆(15)之中,能使至少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因此,能在前后的吸移管吸头(10)之间弯折吸移管吸头堆(15),、使得让2个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发挥作用。

上述具有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低于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处传送带上侧面的位置。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利用吸移管吸头堆(15)从传送带(30)落下的运动让使2个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有效地发挥作用。例如,如若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位于传送带上侧面的延长线上,吸移管吸头堆(15)可能会直接到达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之上并稳定下来,但通过利用落下的势头的结构,就能更切实地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

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中,优选传送带(30)倾斜并且从吸移管吸头(10)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开口(23)供应到的运送起点(st)向着运送终点(ed)逐渐变高。在此,例如,如若运送中途存在变低的地方,则吸移管吸头堆(15)的朝向可能会变为反方向,与此相对,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向着运送终点(ed)高度单调增加,因此,能更轻松且切实地控制吸移管吸头堆(15)的姿势,使得吸移管吸头堆(15)的前端向着运送终点(ed)。

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中,优选传送带(30)的倾斜角度(θ)相对于水平面为20度以上35度以下。在此,传送带(30)越近于水平,吸移管吸头(10)越不易滑动,越能使运送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10),倾斜角度(θ)越接近90度,吸移管吸头(10)越易于滑动,越难使运送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10)。本申请发明者研究后发现,传送带(30)的倾斜角度(θ)不足20度时,吸移管吸头(10)易于被集中运送,难以使吸移管吸头(10)的集合体零散地分离。另一方面,传送带(30)的倾斜角度(θ)大于35度时,吸移管吸头(10)滑动过多,吸移管吸头(10)的运送能力降低。因此,在要求具有将多个吸移管吸头的集合体零散地分离、在不发生拥堵的情况下逐个地送出的功能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中,优选传送带(30)的倾斜角度(θ)相对于水平面为20度以上35度以下。

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中,优选传送带(30)的配置吸移管吸头(10)的表面为不具有实质凹凸的平坦面。不具有实质凹凸的平坦面意味着传送带自身不是带翼片传送带、带隔板的传送带等异形传送带,而是扁平形状的传送带,其是容许存在例如纤维的网眼所带来的凹凸等、构成传送带的材料自身的凹凸的概念。通过这种技术方案,与使凹凸部分与被运送物啮合进行运送的带翼片传送带及带隔板的传送带等不同,吸移管吸头堆(15)与传送带(30)不啮合,因此,能更轻松地在传送带(30)上使吸移管吸头堆(15)旋转来控制方向。另外,吸移管吸头堆(15)与传送带(30)不啮合,因此,能抑制在运送时过大的外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10),使吸移管吸头(10)变形。

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中,优选在与运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传送带(30)具有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纵长方向的长度以上的宽度。通过这种技术方案,吸移管吸头堆(15)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朝向宽度方向供应的情况下,也能确保供吸移管吸头堆(15)旋转使方向一致的空间。另外,能抑制吸移管吸头堆(15)在传送带(30)上向传送带(30)的外部突出或被夹在空隙的情况。

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中,优选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在配置在传送带(30)的上方的底面具有开口(23),传送带(30)配置在吸移管吸头(10)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开口(23)落下的位置。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通过使吸移管吸头(10)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落下来向传送带(30)供应,由此,能抑制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与传送带(30)之间的吸移管吸头(10)的拥堵的发生。另外,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与传送带(30)为上下排列的位置关系,因此,能使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的设置面积变小。

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中,优选在传送带(30)的两侧具有用于防止吸移管吸头(10)从传送带(30)上落下的侧壁(160)。通过这种技术方案,吸移管吸头(10)在传送带(30)上滚动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两侧的侧壁(160)来防止吸移管吸头(10)从传送带(30)上落下。

此时,优选在向传送带(30)上供应吸移管吸头(10)的供应位置具有覆盖侧壁(160)与传送带(30)的空隙的覆盖构件(155)。如上述所示,吸移管吸头(10)具有越往前越细的形状,前端易夹在空隙中,因此,尤其在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向传送带(30)上供应的供应位置,难以控制吸移管吸头(10)的姿势,吸移管吸头(10)的前端易夹在空隙中。因此,通过设置上述的覆盖构件(155)能更切实地抑制在供应位置吸移管吸头(10)夹在侧壁(160)与传送带(30)的空隙中。

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中,优选还具有设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开口(23)的旋转滚轴(140)、驱动旋转滚轴(140)的滚轴驱动部(145)。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通过控制旋转滚轴(140)的驱动量来控制从开口(23)供应的吸移管吸头(10)的数量。最终,能抑制因吸移管吸头(10)过量供应至传送带(30)上而导致难以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或者变得容易拥堵。

此时,优选旋转滚轴(140)在表面具有突起(141)。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通过旋转驱动旋转滚轴(140)来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内搅拌聚集在开口(23)周围的吸移管吸头(10),使得易于解除吸移管吸头(10)之间的啮合状态。

上述还具备旋转滚轴(140)与滚轴驱动部(145)的技术方案中,优选旋转滚轴(140)架设在开口(23)的两端,旋转滚轴(140)的两端部的外径小于中央部的外径。通过这种技术方案,旋转滚轴(140)的两端部的外径较小,因此,能使旋转滚轴(140)的端部与开口(23)的边缘部之间的空间变大。最终,能抑制在开口(23)的边缘部附近吸移管吸头(10)被夹住并弯曲。

上述具备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技术方案中,优选还具备设在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下方、接受从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落下的吸移管吸头(10)的收纳部(110)。通过这种技术方案,在使吸移管吸头堆(15)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解除了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后,能通过收纳部(110)切实地接受各个吸移管吸头。

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中,优选还具备用于将通过传送带(30)运送的吸移管吸头(10)个别地送出的推出部(120)。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通过推出部(120)将零散地分离了的各个吸移管吸头(10)逐个地送出。

在本发明的第2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中,将数个存放的吸移管吸头(10)供应至传送带(30)上,向运送方向驱动能够供越往前越细的形状的吸移管吸头(10)绕纵长轴滚动旋转的、向着运送方向朝上倾斜的传送带(30),以使得伴随向着运送方向的驱动而滚动的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轴向着运送方向并运送传送带(30)上的吸移管吸头(10)。

第2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中,如上述所示,向运送方向驱动能够供越往前越细的形状的吸移管吸头(10)绕纵长轴滚动旋转的、向着运送方向朝上倾斜的传送带(30),以使得伴随向着运送方向的驱动而滚动的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轴向着运送方向并运送传送带(30)上的吸移管吸头(10)。由此,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供应至传送带(30)上的情况下,也能使吸移管吸头堆(15)旋转直至变为前端为上侧、尾端为下侧的沿运送方向的姿势。吸移管吸头堆(15)之中,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被比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大的摩擦力运送,因此,运送的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进一步领先于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能在运送中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另外,吸移管吸头堆(15)变为沿运送方向的姿势,因此,使吸移管吸头堆(15)从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落下的情况下,能通过使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先落下来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最终,能解除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

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中,优选在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使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通过这种技术方案,使被运送的吸移管吸头堆(15)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由此能更切实地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尤其是,能在传送带(30)上将吸移管吸头堆(15)的姿势控制为沿运送方向的姿势,因此,能使接触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时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姿势统一化。最终,能抑制吸移管吸头堆(15)在不接触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情况下通过,因此,能更切实地让使2个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堆(15)。

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中,优选在传送带(30)的表面上越往前越细的形状的吸移管吸头(10)能绕纵长轴滚动旋转,且传送带(30)向着运送方向朝上倾斜设置,以使得伴随向着运送方向的驱动而滚动的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轴向着运送方向并运送传送带(30)上的吸移管吸头(10)。通过这种技术方案,能在传送带(30)上将吸移管吸头堆(15)的姿势控制为沿运送方向的姿势。另外,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被大于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的摩擦力运送,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与传送带(30)的摩擦力,能够使得运送的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进一步领先于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能在运送中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另外,吸移管吸头堆(15)会变为沿运送方向的姿势,因此,使吸移管吸头堆(15)从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落下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先落下来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进一步地,能使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时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姿势统一化,因此,能更切实地让使2个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堆(15)。最终,能更切实地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

本发明的第3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具有:用于存放数个吸移管吸头(10)的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用于运送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开口(23)供应的吸移管吸头(10)的传送带(30);向运送方向驱动传送带(30)的传送带驱动部(40);在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与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的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

第3层面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中,如上述所示设有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其在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与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而且,吸移管吸头堆(15)是在存放状态下及运输过程中自然地形成的,并非处于压入等强嵌合状态下,因此,只要能施加使2个吸移管吸头(10)互相分离的力就能轻松地解除。因此,使运送的吸移管吸头堆(15)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由此,能让使2个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堆(15),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使得解除2个吸移管吸头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的重叠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a)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的示意图,图1(b)为吸移管吸头的示意图,图1(c)及图1(d)为吸移管吸头堆的分离前和分离后的示意图;

图2(a)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的示意图,图2(b)及图2(c)为各自姿势不同的吸移管吸头堆的分离前后的示意图;

图3(a)为第2实施方式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3(b)为吸移管吸头堆的分离前后的示意图;

图4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第1距离、第2距离及第3距离的说明图;

图6为用于说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7为用于说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的配置位置的第1例的示意图;

图8为用于说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的配置位置的第2例的示意图;

图9为用于说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的配置位置的第3例的示意图;

图10为吸移管吸头接触部在低于传送带上侧面的位置的示例图(a)及吸移管吸头接触部在高于传送带上侧面的位置的示例图(b);

图11为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2为传送带的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a)及侧面示意图(b);

图13为具备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的试样分析装置的说明图;

图14为吸移管吸头的装配、样本的吸移及排出的说明图;

图15为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的具体结构例的纵截面图;

图16为图15的旋转滚轴的平面放大图;

图17为图15所示的传送带的上侧面的平面放大图;

图18(a)为具备覆盖构件时的截面图,图18(b)为沿图18(a)的950箭头的视图,图18(c)为不具备覆盖构件的例子的截面图,图18(d)为沿图18(c)的951箭头的视图;

图19为用于说明图15的送出机构的平面图;

图20为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的控制性结构的框图;

图21为设在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的传感器的位置的说明图;

图22为试样分析装置的分析处理的说明图;

图23为用于说明图22所示的分析处理的流程图;

图24为以往技术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的概要)

首先,参照图1,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的概要。

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为存放多个用于样本分析的吸移管吸头10、并逐个供应存放的吸移管吸头10的装置。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可为单独的装置,也可为纳入试样分析装置并向吸移及排出样本的单元供应吸移管吸头10的单元。

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具有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传送带30、传送带驱动部40。

如图1(b)所示,吸移管吸头10为安装在分装喷嘴的前端的管状构件。吸移管吸头10大概具有圆锥状的越往前越细的形状,在前端11形成有吸移或排出液体的开口。在与前端11相反的尾端12形成有用于装配在分装喷嘴的开口。吸移管吸头10具有与外形尺寸相应的一定容积,能将从前端11吸移的一定容积的液体安放在内部。通过装配在尾端12的分装喷嘴供应的压力来进行液体的吸移及排出。分装喷嘴能通过吸移管吸头10在不与液体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吸移及排出。吸移管吸头10由柔软的树脂材料等构成,易变形。吸移管吸头10为在每次吸移及排出试样后更换的消耗品,为使用后废弃的一次性用品。

如图1(a)所示,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能存放数个越往前越细的形状的吸移管吸头10。即,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为能存放数个吸移管吸头10的容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具有用于划分收纳吸移管吸头10的内部空间的侧面21与底面22。图1中,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设有作为投入口的上部开口24。在上部开口24例如设有无图示的能打开或闭合的盖。用户将吸移管吸头10投入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能将数个吸移管吸头10以散装状态接纳。即,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并非接纳以固定的姿势逐一地、整齐地排列好的状态下的吸移管吸头10,而是接受以任意姿势被零散地投入的吸移管吸头10。因此,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内,吸移管吸头10是以非特定的姿势存放的。

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例如能存放100个以上吸移管吸头10。可以使得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例如能够存放500个、1000个或1500个吸移管吸头10。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也可能够存放1500个以上的吸移管吸头10。

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将吸移管吸头10供应至传送带30。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具有用于向传送带30上供应吸移管吸头10的开口23。开口23形成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侧面21或底面22。图1的例示中,开口23形成在侧面21。开口23为吸移管吸头10能通过的大小。存放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吸移管吸头10能经由开口23以任意姿势供应至传送带30上。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可具有控制从开口23供应的吸移管吸头10的姿势的控制件。例如,能向传送带30一次供应1个到数个吸移管吸头10。

传送带30运送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开口23供应的吸移管吸头10。传送带30为环状,架设在一对带轮32上。运送方向df的下游侧的带轮32由传送带驱动部40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向运送方向df驱动传送带30。传送带30的运送路线并不一定要进行限定,例如为直线路线。

第1实施方式中,在传送带30的表面31上吸移管吸头10能绕纵长轴滚动旋转。而且,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轴指连结前端11与尾端12的在纵长方向延伸的吸移管吸头10的中心轴。所谓的吸移管吸头10能绕纵长轴滚动旋转意味着传送带30在传送带表面31不具有从表面31立起的壁、从表面31凹陷的槽等阻碍吸移管吸头10的旋转移动的结构。不阻碍吸移管吸头10的旋转移动的凹凸等可形成在传送带30的表面。吸移管吸头10具有越往前越细的形状,因此,如若吸移管吸头10在传送带30的表面31上滚动,则传送带30的表面31上的吸移管吸头10的朝向会变化。

传送带30向着运送方向df朝上倾斜,以使得伴随向着运送方向df的驱动而滚动的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轴向着运送方向df。即,传送带30的供吸移管吸头10配置的上侧面的高度位置向着运送方向df变高。传送带30的上侧面为倾斜面,因重力的作用,吸移管吸头10能在斜面上滚动。传送带30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θ例如在5度以上45度以下。图1(a)中,倾斜角度θ是固定的,传送带30的倾斜角度θ也可在运送路线的中途变化。

传送带30在运送的过程中使供应的吸移管吸头10个别地分散。具体而言,传送带30由在已以倾斜角度θ倾斜的状态下能伴随滑动运送吸移管吸头10的、具有摩擦系数的材料形成。因此,例如在作为运送起点st的供应位置密集供应了5个吸移管吸头10的时候,在传送带30的倾斜面上吸移管吸头10伴随滑动移动,由此,吸移管吸头10会零散地分散开来。由此,传送带30在到达运送终点ed之前使1个或依次2个地分散。

传送带驱动部40向运送方向df驱动传送带30。传送带驱动部40例如为与带轮32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的电动电机。图1(a)中,传送带驱动部40通过旋转驱动带轮32来间接地驱动传送带30。供应至传送带30的上侧面的吸移管吸头10通过传送带30的旋转驱动向运送方向df移动。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使吸移管吸头10从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落下,将吸移管吸头10送出至运送终点ed的接纳处。

如图1(b)所示,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供应的吸移管吸头10有时会形成2个吸移管吸头10中的一个的前端11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不过,吸移管吸头堆15不是人为地插入吸移管吸头10并使其嵌合而成的,因此,可以说仅仅是重叠的状态,条件具备的话就能轻松地分离。

在第1实施方式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中,在倾斜的传送带30上运送吸移管吸头10的过程中,能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另外,在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在使吸移管吸头堆15从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落下时,能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即,在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中,在倾斜的传送带30上运送吸移管吸头10的过程中,能具备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条件。以下,针对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至少包含下述的(1)~(3)。(1)将数个存放的吸移管吸头10供应至传送带30上。(2)向运送方向df驱动能够供越往前越细的形状的吸移管吸头10绕纵长轴滚动旋转、且向着运送方向df朝上倾斜的传送带30。(3)使伴随向着运送方向df的驱动而滚动的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轴朝向运送方向df,并且运送传送带30上的吸移管吸头10。

具体而言,如图1(c)所示,例如假设使吸移管吸头堆15以朝向传送带30的宽度方向的姿势p1供应至传送带30上。向着运送方向df驱动传送带30的话,吸移管吸头堆15在运送方向df被抬高,大概为圆锥状的吸移管吸头堆15相对于斜面而言为横向,因此,吸移管吸头堆15在传送带30的倾斜面向朝下的方向绕纵长轴滚动旋转。越往前越细的形状的吸移管吸头10的前端11侧相对来说轻、尾端12侧重,因此,吸移管吸头堆15旋转直至在吸移管吸头堆15中也变为前端11为上侧、尾端12为下侧的沿运送方向df的姿势p2。在姿势p2附近的大致沿运送方向df的状态下,吸移管吸头堆15不会受到绕纵长轴的力矩,旋转停止。

吸移管吸头堆15变为沿运送方向df的姿势p2的话,由于与传送带30的表面的摩擦力,吸移管吸头堆15由移动的传送带30向运送方向df运送并抬高。

此时,吸移管吸头堆15之中,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a从前端11到尾端12都与传送带30接触并受到摩擦力,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b的前端11插入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a,因此,仅尾端12侧与传送带30接触受到摩擦力。即,作用于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a的摩擦力f1大于作用于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b的摩擦力f2,因此运送的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a进一步领先于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b,二者从而分离。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b相对于传送带30而言伴随滑动被运送。由此,如图1(d)所示,能在运送中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重叠后,作用于前后的吸移管吸头10a及10b的摩擦力大约相等,因此,同样地被运送。

另外,吸移管吸头堆15变为沿运送方向df的姿势p2,因此,图1(a)中,在使吸移管吸头堆15从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落下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先落下来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即,通过使为姿势p2能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2个吸移管吸头10之中的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a的落下时间点与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b的落下时间点不同。最终,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

如以上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及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中,使能够在表面上供吸移管吸头10绕纵长轴滚动旋转的传送带30向着运送方向df朝上倾斜,使得伴随向着运送方向df的驱动而滚动的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轴朝向运送方向df,由此,在传送带30的运送中途及在运送终点落下时,能解除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

换言之,图1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具有使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的重叠解除部90。重叠解除部90由倾斜的传送带30与传送带驱动部40构成。在图1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在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供应至传送带30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重叠解除部90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与通过能够供吸移管吸头10滚动旋转的传送带30的倾斜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的结构的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就第2实施方中设有与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来解除重叠的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具备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传送带30、传送带驱动部40、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而且,在图2及之后各图中,有时会对吸移管吸头10进行示意性表示,用简单的圆锥形状来表示。

在第2实施方式中,关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传送带30、传送带驱动部40能采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共同的内容的说明。

第2实施方式中,传送带30可不向着运送方向df朝上倾斜。图2的例子中,传送带30为大约水平。图2的例子为表面平坦的传送带30的例子,而第2实施方式中,在传送带30中,也可为吸移管吸头10不能绕纵长轴滚动旋转。

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与2个吸移管吸头10中的一个的前端11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通过接触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在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与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图2中,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与运送终点ed相比靠运送方向df的下游侧的位置,其与从运送终点ed落下的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即,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传送带30从运送终点ed延长的位置。

如上述所示,吸移管吸头堆15是在存放状态下及运输过程中自然地形成的,并不处于嵌合状态,如若能施加使2个吸移管吸头10互相分离的力就能轻松地解除。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只要能施加使2个吸移管吸头10互相分离的力,可为任何形状及材质。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例如由金属或树脂形成。

例如图2中,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是截面为圆形的柱状构件。如图2(c)所示,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在俯视图中具有t字状的形状。即,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包含沿与运送方向df正交的传送带30的宽度方向的第1部分51、沿传送带30的运送方向df的第2部分52。如图2(b)所示,第1部分51配置在沿运送方向df的姿势p2的吸移管吸头堆15从运送终点ed被送出时接触的位置。如图2(c)所示,第2部分52配置在沿宽度方向的姿势p1的吸移管吸头堆15从运送终点ed被送出时接触的位置。

以下,就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包含至少下述的(1)~(3)。(1)将数个存放的吸移管吸头10供应至传送带30上。(2)向运送方向df驱动传送带30,运送传送带30上的吸移管吸头10。(3)在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使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

如图2(b)所示,运送的吸移管吸头堆15大致沿运送方向df的情况下,吸移管吸头堆15从运送终点ed被送出时,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a先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第1部分51接触。吸移管吸头堆15因落下时的重力和来自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处的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反作用力的作用,在2个吸移管吸头10的联结处弯折,吸移管吸头堆15分离。

如图2(c)所示,运送的吸移管吸头堆15大致沿宽度方向的情况下,吸移管吸头堆15从运送终点ed被送出时,2个吸移管吸头10的其中一个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第2部分52接触。吸移管吸头堆15因落下时的重力和来自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处的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反作用力的作用,在2个吸移管吸头10的联结处弯折,吸移管吸头堆15分离。

如以上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及吸移管吸头供应方法中,使被运送的吸移管吸头堆15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由此,能让使2个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堆15,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

换言之,图2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具备使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的重叠解除部90。重叠解除部90由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构成。在图2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供应至传送带30上的情况下,通过重叠解除部90也能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2中例示了表面平坦的传送带30的例子,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在图3中,传送带30a是吸移管吸头10不能绕纵长轴滚动旋转的带翼片传送带。

具体而言,传送带30a具有从表面立起的数个翼片70。翼片70沿传送带30a的宽度方向直线状延伸。在传送带30a的运送方向df隔固定间隔ls设置各个翼片70。固定间隔ls为向吸移管吸头10的最大外径d加上一定余地后的大小。固定间隔ls具有d<ls<2×d的大小。因此,供应至传送带30a上的吸移管吸头10由翼片70隔开,以沿传送带30a的宽度方向的姿势p1逐个地安放在相邻的翼片70之间。吸移管吸头堆15的外径d与1个吸移管吸头10相比并不会变大,因此,吸移管吸头堆15供应至传送带30a上的话,与1个吸移管吸头10的时候相同,吸移管吸头堆15会以沿传送带30a的宽度方向的姿势p1(参照图3(b))安放在相邻的翼片70之间。而且,图3的例子中,吸移管吸头10的滚动旋转由翼片70阻拦。

图3的例子中,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具有从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向运送方向df延伸的柱状形状。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设于在运送终点ed与从传送带30a送出的横向的姿势p1的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的位置。

如图3(b)所示,变形例中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所带来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的作用与图2(c)相同。图3的例子中,通过作为带翼片传送带的传送带30a,吸移管吸头10及吸移管吸头堆15会整齐排列为横向的姿势p1,因此,没必要在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设置图2(c)所示的第1部分51。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就对通过能够供吸移管吸头10滚动旋转的传送带30的倾斜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的结构的上述第1实施方式与设置与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来解除重叠的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上述第2实施方式进行组合而成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关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传送带30、传送带驱动部40,可以采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另外,关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可以采用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在第3实施方式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中,如图4所示,传送带30向着运送方向df朝上倾斜,以使得传送带30在其表面上能够供越往前越细的形状的吸移管吸头10绕纵长轴滚动旋转,伴随向着运送方向df的驱动而滚动的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轴朝向运送方向df。

另外,图4的例子中,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具有在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与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来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的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图4的例子中,吸移管吸头堆15被控制为成为纵长轴沿运送方向df的姿势p2,因此,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沿传送带30的宽度方向延伸以能与姿势p2的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

如此,图4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具备以下两者:使能够供吸移管吸头10绕纵长轴滚动旋转的传送带30向着运送方向df朝上倾斜,以使得伴随向着运送方向df的驱动而滚动的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轴朝向运送方向df的结构;设有在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与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来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的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结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在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使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来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

因此,图4的例子中,因摩擦力的差异,在倾斜的传送带30上运送的已为沿运送方向df的姿势p2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a进一步领先,由此,在运送中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另外,吸移管吸头堆15变为沿运送方向df的姿势p2,因此,使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a的落下时间点与后侧的吸移管吸头10b的落下时间点不同,由此,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另外,在运送终点ed,通过吸移管吸头堆15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接触,让使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发挥作用,由此,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

进一步地,图4的例子中,通过朝上倾斜的传送带30能在传送带30上将吸移管吸头堆15的姿势控制为沿运送方向df,因此,能使接触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时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姿势统一为沿运送方向df的姿势p2。另外,能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姿势统一为姿势p2,因此,能更切实地使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使2个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堆15。

另外,与图3的结构相比较,图3的带翼片的传送带30a中,通过与传送带30a一起活动的翼片70外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10。因此,存在吸移管吸头10的前端11在运送过程中卡住不能活动的情况及易拥堵处的话,则存在被翼片70推着的吸移管吸头10变形的可能性。相对于此,图4的结构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利用朝上倾斜的传送带30上的吸移管吸头10的滚动旋转控制吸移管吸头10的姿势,因此不会对吸移管吸头10施加不必要的外力。因此,能有效地抑制运送过程中的吸移管吸头10的变形。

(吸移管吸头接触部的位置)

接下来,对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位置进行详细说明。图4中,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设置于在运送终点ed从传送带30向运送方向df下游侧离开的位置。另外,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于在运送终点ed能与从传送带30落下的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的位置。即,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不配置在传送带30的延长线的上侧。

在此,设吸移管吸头堆15的纵长方向的长度为第1距离l1(参照图5),从1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与前端11相反的尾端12到重心的长度为第2距离l2(参照图5)。图6中,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距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比第1距离l1近且比第2距离l2远的位置。

而且,使距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的距离为从传送带30的表面31延伸出的法线方向的距离。例如,距离第1距离l1的位置为连接从在运送终点ed沿带轮32弯曲的传送带30的表面31向法线方向远离第1距离l1的点而成的轨迹(参照点划线)tr1上的位置。因此,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距运送终点ed处传送带30的表面31第1距离l1的轨迹tr1与距运送终点ed处传送带30的表面31第2距离l2的轨迹tr2之间的范围a1。

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设在距传送带30第1距离l1以上的距离的位置的情况下,吸移管吸头堆15可能不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另外,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设在距传送带30第2距离l2以下的距离的位置的情况下,存在吸移管吸头堆15因外力分离未起作用而直接落下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在距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比第1距离l1近且比第2距离l2远的范围a1配置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能更切实地使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与吸移管吸头堆15接触且能让使2个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堆15。

图7的例子中,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范围a1的范围内的中间位置。此时,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与吸移管吸头堆15中2个吸移管吸头10的联结处附近接触。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给予外力使得以接触处为界线弯折吸移管吸头堆15,使吸移管吸头10分离。

图8的例子中,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范围a1的范围内离传送带30较远侧的位置。此时,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与吸移管吸头堆15的前端附近接触。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给予外力以在接触处支撑吸移管吸头堆15的前端附近。最终,吸移管吸头堆15因自重在联结处弯折,分离为2个吸移管吸头10。

在此,设1个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方向的长度为第3距离l3(参照图5)。优选地,如图9所示,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离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比第3距离l3近的位置。即,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距运送终点ed处的传送带30的表面31第3距离l3的轨迹tr3与距运送终点ed处的传送带30的表面31第2距离l2的轨迹tr2之间的范围a2。由此,与图8所示的在比第3距离l3远的位置有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情况相比较,能更切实地使吸移管吸头堆15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图9的例子中,能至少使吸移管吸头堆15之中前侧的吸移管吸头10a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因此,能使吸移管吸头堆15在前后的吸移管吸头10之间弯折,让使2个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发挥作用。

另外,优选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低于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处传送带上侧面的位置。而且,可认为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中的传送带上侧面是朝上倾斜的传送带30的最高点。因此,如图10(a)所示,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在范围a1或范围a2之中优选配置在低于运送终点ed处传送带上侧面的范围a3。图10(a)中,吸移管吸头堆15在从运送终点ed落下的过程中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

将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低于运送终点ed处传送带上侧面的范围a3,由此,能利用吸移管吸头堆15从传送带30落下的运动让使2个吸移管吸头10分离的外力有效地发挥作用。例如,如图10(b)所示,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位于传送带上侧面的延长线上时,吸移管吸头堆15可能会直接到达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之上并稳定下来,但通过利用落下的势头的结构能更切实地使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解除。

(传送带的变形例)

图1~图10中例示了构成单个传送带的例子,所述单个传送带主要由传送带30与一对带轮32构成,而图11中例示了设置数个主要由传送带30与一对带轮32构成的传送带的例子。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也可为具有此类数个传送带30的结构。另外,倾斜的传送带30可包含一部分是水平的地方。

不过,传送带30优选如图1所示倾斜并从吸移管吸头10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开口23供应到的运送起点st向着运送终点ed逐渐变高。传送带30优选至少向着运送方向df并不具有向下倾斜的部分。那是因为如若运送途中有变低的地方,则吸移管吸头堆15的朝向可能会变为反方向。在传送带30倾斜且从运送起点st向着运送终点ed逐渐变高的结构中,高度向着运送终点ed单调增加,因此能更轻松且切实地控制吸移管吸头堆15的姿势,使得吸移管吸头堆15的前端朝向运送终点ed。

图1、图2、图4及图11的例示中,传送带30的供吸移管吸头10配置的表面31为不具有实质凹凸的平坦面。由此,与使凹凸部分与被运送物啮合来进行运送的带翼片传送带及带隔板的传送带等不同,吸移管吸头堆15不与传送带30啮合,因此,能更轻松地在传送带30上使吸移管吸头堆15旋转控制方向。而且,供吸移管吸头10配置的表面31为平坦面的话,可在与带轮32相接触的一侧的背面设置与带轮32啮合的啮合槽等。

另外,传送带30的供吸移管吸头10配置的表面31可为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不具有实质凹凸的平坦面,可在宽度方向的端部具有凹凸。例如,图12(a)的例示中,在传送带30的表面31,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不具有实质凹凸的平坦面部31a,在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凸部31b。图12中,在凸部31b的部分加上剖面线来进行图示。由此,吸移管吸头10在表面31上滚动旋转的情况下,两端部的凸部31与吸移管吸头10接触,抑制吸移管吸头10的旋转。最终,能抑制吸移管吸头10从传送带3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落下。

此时,优选平坦面部31a具有吸移管吸头堆15的纵长方向的长度l1以上的宽度。凸部31b与平坦面部31a相比较具有能抑制吸移管吸头10的旋转的突出高度即可。凸部31b也可如图12(b)所示具有滚动旋转的吸移管吸头10不能翻越的突出高度的肋条形状。此时,能更有效地抑制吸移管吸头10从传送带3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落下。

[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的具体结构例]

接下来,参照图13,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的具体结构例进行说明。在具体结构例中,针对以下例子进行说明: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作为试样分析装置500的一部分被纳入,且作为用于向后述的样本分装部520供应吸移管吸头10的单元。

〈试样分析装置的概要〉

试样分析装置500是分析向采集自被检对象的样本添加一定试剂制作出的测定用试样的装置。

被检对象主要是人,也可为人以外的其他动物。试样分析装置500例如进行用于采集自患者的样本的临床检查或医学研究的分析。样本是来自生物体的样本。来自生物体的样本例如为采集自被检对象的血液(全血、血清或血浆),或对血液实施一定的预处理而得到的液体等。

作为具体例,图13中,试样分析装置500为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出样本中的被检物质的免疫测定装置。样本为血清或血浆。

试样分析装置500在形成了被检物质、与被检物质结合的磁性粒子、与被检物质结合的标记物质结合而成的复合体后,基于复合体所含的标记物质的标记进行被检物质的检测。试样分析装置500例如向样本添加一定的1种或数种试剂,制备包含被检物质、磁性粒子以及标记物质的测定用试样。此时,吸移管吸头10用于从样本容器吸移样本及向反应容器排出吸移的样本。

标记物质与被检物质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结合,且标记物质含有能检测出的标记。标记物质是包含众所周知的标记的抗体的话,则无特别限定。使用捕捉物质时,标记物质可与捕捉物质结合。标记物质所含的标记例如为酶、荧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酶能列举出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过氧物酶(peroxidase)、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oxidase)、酪氨酸酶(tyrosinase)、酸性磷酸酶(acidphosphatase)等。荧光物质能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萤光素(luciferin)等。放射性同位素能使用125i、14c、32p等。

标记为酶时,针对标记物质的酶的底物可按照使用的酶适当选择众所周知的底物。例如,使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作为酶的情况下的底物能使用cdp-star(注册商标)、(4-氯-3-(甲氧基螺{1,2-二氧杂环丁烷-3,2’-(5’-氯)三环[3.3.1.13,7]癸烷}-4-基)磷酸苯二钠)(4-chloro-3-(methoxyspiro{1,2-dioxetane-3,2’-(5’-chloro)tricyclo[3.3.1.13,7]decane}-4-yl)phenylphosphate2sodium)、cspd(注册商标)(3-(4-甲氧基螺{1,2-二氧杂环丁烷-3,2-(5’-氯)三环[3.3.1.13,7]癸烷}-4-基)磷酸苯二钠)(3-(4-methoxyspiro{1,2-dioxetane-3,2-(5’-chloro)tricyclo[3.3.1.13,7]decane}-4-yl)phenylphosphate2sodium)等化学发光底物;对硝基苯基磷酸盐(p-nitrophenylphosphate)、5-溴代-4-氯-3-吲哚基磷酸盐(5-bromo-4-chloro-3-indolylphosphate(bcip))、4-氯化硝基四氮唑蓝(4-nitrobluetetrazoliumchloride(nbt))、碘硝基氯化四氮唑蓝(iodonitrotetrazolium(int))等发光底物;4-甲基伞形酮酰磷酸酯(4-methylumbelliferyl・phosphate(4mup))等荧光底物;5-溴代-4-氯-3-吲哚基磷酸盐(5-bromo-4-chloro-3-indolylphosphate(bcip))、5-溴代-6-氯-吲哚基磷酸二钠(5-bromo-6-chloro-indolylphosphate2sodium)、对硝基苯基磷酸(p-nitrophenylphosphate)等显色底物等。

例如,用于标记物质的标记是酶的情况下,测定通过使底物与酶反应而产生的光、颜色等。此时能使用分光光度计、照度计等作为检测部。另外,标记物质为放射性同位素时,能使用闪烁计数器等作为检测部。

〈试样分析装置的结构〉

如图13所示,试样分析装置500具备样本运送部510、样本分装部520、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另外,试样分析装置500具备容器移送部530、容器供应部540、反应部550、bf分离部560、检测部570、试剂冷藏库580、试剂分装部590。另外,试样分析装置500具备用于控制以上各部的控制部400、壳体505。

壳体505具有能将试样分析装置500的各部收纳在内部的箱状形状。壳体505可为在单层上收纳试样分析装置500的各部的结构,也可具有在上下方向设有数层的层级结构且将试样分析装置500的各部分配至各层来配置。

样本运送部510将采集自被检对象的样本运送至样本分装部520的吸移位置。样本运送部510将设置有数个收纳有样本的样本容器511的架512运送至一定样本吸移位置。

样本分装部520能吸移样本运送部510所运送来的样本,并将吸移的样本分装至反应容器501。如图14所示,样本分装部520包含用于进行吸移及排出的、与流体回路连接了的分装喷嘴521、使分装喷嘴521移动的移动机构(无图示)。样本分装部520将从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供应的吸移管吸头10装配在分装喷嘴521的前端,向吸移管吸头10内吸移一定量的运送来的样本容器511中的样本。样本分装部520将吸移至吸移管吸头10内的样本分装至配置在一定的样本分装位置的反应容器501。分装后,样本分装部520从分装喷嘴521的前端取下吸移管吸头10并废弃。

返回图13,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将用户所投入的多个吸移管吸头10存放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内,并使存放的吸移管吸头10逐一地分离并依次供应至样本分装部520。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的详细结构请见后文。

容器供应部540能存放数个未使用的反应容器501。容器供应部540能在一定容器供应位置向容器移送部530逐个供应未使用的空的反应容器501。

容器移送部530能移送反应容器501。容器移送部530从容器供应位置获取空的反应容器501,向样本分装部520、反应部550、bf分离部560、检测部570、试剂分装部590等的各个处理位置移送反应容器501。容器移送部530例如由夹持反应容器501的抓取器或具有反应容器501的设置孔的安放部与使抓取器或安放部移动的移动机构构成。移动机构例如能在上下方向、水平面的2个方向的相互正交的三轴方向上移动。与壳体505内的样本分装部520、反应部550、检测部570、试剂分装部590等的各个处理位置的配置相应地设置1个或数个容器移送部530。

反应部550具备加热器及温度传感器,反应部550安放反应容器501并对收纳在反应容器501内的试样进行加热并使其反应。通过加热,收纳在反应容器501内的样本及试剂反应。在壳体505内设有1个或数个反应部550。反应部550可固定地设置在壳体505,也可为能在壳体505内移动。在反应部550能移动的情况下,反应部550能作为容器移送部530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图13的例子中,试剂冷藏库580在盒581内具有容器安放部582与冷却机构。容器安放部582安放试剂容器。冷却机构将试剂容器内的试剂冷藏在适合于保管的固定温度。盒581包含绝热材料,使盒581的内部与外部绝热。由此,能低温保管试剂容器。试剂冷藏库580具有供试剂分装部590进入试剂冷藏库580的内部的数个孔部583。

容器安放部582能在直径方向排列圆周状排列的数个试剂容器的列并将其整列为同心圆状。容器安放部582能够使同心圆状的数个试剂容器的列独立地向圆周方向旋转。数个孔部583的直径方向的位置不同以与同心圆状排列的试剂容器的列之中的某者对应。由此,容器安放部582能将从对应的试剂容器的列中选择出的所期望的试剂容器配置在与试剂分装部590相应地设置的数个孔部583的各自的正下方位置。最终,配置在孔部583的正下方的位置的试剂容器内的试剂被试剂分装部590所吸移。在容器安放部582安置分别收纳后述的r1试剂、r2试剂、r3试剂的试剂容器210、220、230。

试剂分装部590能够吸移试剂容器内的试剂,并将吸移的试剂分装至反应容器501。试剂分装部590能在孔部583和一定试剂分装位置之间在水平方向移动用于进行试剂的吸移及排出的吸移管590a。另外,试剂分装部590能使吸移管590a在上下方向移动,使其从孔部583的上方通过孔部583进入试剂容器的内部及从内部退出。吸移管590a与无图示的流体回路连接,从容器安放部582的试剂容器吸移一定量的试剂,并向移送至试剂分装位置的反应容器501分装试剂。

试剂分装部590例如设有3个分别用于分装r1试剂~r3试剂。也可通过1个试剂分装部590来分装数种试剂。图13的例子中,试剂分装部590包含用于分装试剂容器210中的r1试剂的第1试剂分装部591、用于分装试剂容器220中的r2试剂的第2试剂分装部592、用于分装试剂容器230中的r3试剂的第3试剂分装部593。另外,试剂分装部590包含用于分装r4试剂的第4试剂分装部594及用于分装r5试剂的第5试剂分装部595。

第1试剂分装部591能在用于从收纳r1试剂的试剂容器210吸移r1试剂的孔部583和一定的r1试剂分装位置之间移动吸移管590a。第2试剂分装部592能在用于从收纳r2试剂的试剂容器220吸移r2试剂的孔部583和一定的r2试剂分装位置之间移动吸移管590a。第3试剂分装部593能在用于从收纳r3试剂的试剂容器230吸移r3试剂的孔部583和一定的r3试剂分装位置之间移动吸移管590a。第4试剂分装部594及第5试剂分装部595设在从试剂冷藏库580分开了的位置。第4试剂分装部594及第5试剂分装部595分别介由送液管与收纳有r4试剂及r5试剂的试剂容器(无图示)连接,其能向由容器移送部530移送的反应容器501中排出试剂。

bf分离部560具有执行从反应容器501分离液相与固相的bf分离处理的功能。试样分析装置500中,bf分离部560设有1个或数个。bf分离部560在被检物质、与被检物质结合的磁性粒子、与被检物质结合的标记物质结合而成的复合体的磁性粒子已由磁力聚集的状态下,吸移反应容器501内的液体成分,供应清洗液。由此,能从磁性粒子分离并去除液体成分所含的不需要的物质。

检测部570包含光电倍增管等光检测器。检测部570通过用光检测器获取在与进行了各种处理的样本的抗原结合的标记抗体与发光底物的反应过程产生的光来测定该样本所含的抗原的量。

控制部400包含cpu等处理器401与rom、ram及硬盘等存储部402。处理器401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部402的控制程序来作为试样分析装置500的控制部发挥功能。控制部400控制包含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在内的上述试样分析装置500的各部的作业。

(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5~图21,详细说明试样分析装置500中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的结构例。

图15的结构例中,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具备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传送带30、传送带驱动部40、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另外,图15中,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具备收纳部110、推出部120、送出机构130。

〈吸移管吸头存放部〉

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配置在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的最上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为具有构成4个侧面的侧面21及底面22的箱状形状,且具有能在由侧面21及底面22圈出来的内部存放数个吸移管吸头10的存放空间。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上部为开放的上部开口24。用户能从上部开口24投入吸移管吸头10。上部开口24由设在试样分析装置500的壳体505的能打开闭合的盖(无图示)所覆盖,在投入吸移管吸头10时开放。

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具有用于向传送带30供应吸移管吸头10的开口23。开口23设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底面22。底面22设在传送带30的正上方的位置,在配置在传送带30的上方的底面22形成有开口23。开口23设在作为传送带30的运送起点st的供应位置的正上方的位置。底面22为朝向开口23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因此,存放的吸移管吸头10会朝向开口23移动。开口23具有与传送带30的宽度大约相等的开口宽度。

图15的结构例中,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具备设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开口23的旋转滚轴140、驱动旋转滚轴140的滚轴驱动部145。

旋转滚轴140配置在开口23内并堵塞开口23的一部分。旋转滚轴140与开口23的边缘部之间形成有吸移管吸头10能通过的空隙。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内的吸移管吸头10在开口23在旋转滚轴140卡住,如同被拦住一样地被安放。滚轴驱动部145例如是电动电机。通过滚轴驱动部145,旋转滚轴140绕中心轴旋转。通过旋转搅拌卡在旋转滚轴140的吸移管吸头10,吸移管吸头10通过空隙朝传送带30上的供应位置落下。

由此,通过控制旋转滚轴140的驱动量能控制从开口23供应的吸移管吸头10的数量。最终,能抑制因吸移管吸头10过量供应至传送带30上而导致的变得难以解除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或易拥堵的问题。滚轴驱动部145对旋转滚轴140的驱动量被控制部400控制为例如一次有1个~5个吸移管吸头10朝传送带30上落下。

如图16所示,旋转滚轴140在表面具有突起141。即,旋转滚轴140包含圆形截面的柱状部142、从柱状部142的表面向直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141。

设有突起141的地方与没有设置突起141的地方相比,旋转滚轴140的旋转半径变大,使旋转滚轴140旋转时的吸移管吸头10的搅拌能力变高。因此,通过旋转驱动旋转滚轴140能搅拌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内聚集在开口23附近的吸移管吸头10,使得吸移管吸头10之间的啮合状态易于解除。即,吸移管吸头10是柔软的,因此,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内,除了形成2个吸移管吸头10扎进的状态下的吸移管吸头堆15,还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啮合状态。具有突起141的旋转滚轴140能有效地解开这些相互啮合的吸移管吸头10的集合并使其分散。

图16的例子中,在开口23处,旋转滚轴140配置于在俯视图中会在旋转滚轴140的两侧形成吸移管吸头10能通过的空隙的位置。进一步地,旋转滚轴140在俯视图中配置于在开口23的大致中央部偏向一侧的位置且使得与开口边缘部23a之间的空隙的大小为一侧的cl1与另一侧的cl2不同。滚轴驱动部145分别向绕轴的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旋转滚轴140以使吸移管吸头10分别从一侧与另一侧这两侧落下。如此一来,在旋转滚轴140的两侧设置大小不均等的空隙,并向两个方向旋转驱动旋转滚轴140,由此能有效地抑制在开口23附近发生吸移管吸头10的拥堵。

另外,图16的例子中,旋转滚轴140架设在开口23的两端。旋转滚轴140沿传送带30的宽度方向从开口23的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旋转滚轴140的两端部的外径小于中央部的外径。

具体而言,旋转滚轴140的柱状部142的外径在两端部小于中央部,柱状部142具有所谓的酒桶状的形状。而且,突起141的突出量在任意部位都是大致固定的。因此,与柱状部142的外径的变化相仿,旋转滚轴140的整体的两端部的外径d3小于中央部的外径d2。因此,旋转滚轴140与开口边缘部23a之间的空隙在旋转滚轴140的轴方向的中央部小,在旋转滚轴140的两端的开口边缘部23a附近的位置大。在此,在旋转滚轴140的两端的开口边缘部23a附近的位置,吸移管吸头10易夹在旋转滚轴140与开口边缘部23a之间。因此,通过使旋转滚轴140的两端部的外径小于中央部能使旋转滚轴140的端部与开口边缘部23a之间的空间变大,因此,能抑制吸移管吸头10夹在开口边缘部23a附近并弯曲。

〈传送带〉

图15的例子中,传送带30配置在吸移管吸头10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开口23落下的位置。即,传送带30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在上下重合,吸移管吸头10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开口23落下至传送带30上。由此,能通过使吸移管吸头10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落下来向传送带30供应。与例如设置滑动运送吸移管吸头10的斜槽的情况相比,能抑制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与传送带30之间的吸移管吸头10的拥堵发生。另外,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与传送带30为上下排列的位置关系,因此,能缩小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的设置面积。

在吸移管吸头10落下的供应位置设有用于防止向着运送方向的上流侧落下的卡止板150。卡止板150设在运送方向的上流侧的带轮32的下游侧的附近位置。

传送带30为环状,架设在一对带轮32上。传送带30向着运送方向df朝上倾斜,以使得在传送带30的表面上越往前越细的形状的吸移管吸头10能绕纵长轴滚动旋转,且伴随向着运送方向df的驱动而滚动的吸移管吸头10的纵长轴朝向运送方向df。

图15的例子中,传送带30的供吸移管吸头10配置的表面31为不具有实质凹凸的平坦面。表面31的整个面都是平坦面。

传送带30从运送起点st向着运送终点ed以大致固定的倾斜角度θ直线状地倾斜。传送带30的倾斜角度θ与传送带30的材料、摩擦系数相应地适当设定。比起高弹性、高摩擦系数的橡胶类材料而言,传送带30优选相对低弹性、低摩擦系数的纤维类材料及树脂材料。

图15中,传送带30的倾斜角度θ相对于水平面而言为20度以上35度以下。在此,传送带30越接近水平,吸移管吸头10越不会滑动越能使运送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10;倾斜角度越接近90度,吸移管吸头10越易滑动越难使运送力作用于吸移管吸头10。本申请发明者研究发现,传送带30的倾斜角度不足20度时,吸移管吸头10易被集中运送,难以使吸移管吸头10的集合体零散地分离。另外,传送带30的倾斜角度大于35度时,吸移管吸头10滑动过多,吸移管吸头10的运送能力降低。因此,在要求具有将多个吸移管吸头的集合体零散地分离、在不发生拥堵的情况下逐个地送出的功能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中,传送带30的倾斜角度θ优选相对于水平面而言为20度以上35度以下。图15的例子中,传送带30的倾斜角度θ大约为23度。

从传送带30的运送起点st到运送终点ed的运送距离为l4(参照图21)。运送距离l4设定为例如供应了沿宽度方向的姿势p1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情况下也能滚动旋转直至在到运送终点ed之前变为沿运送方向df的姿势p2的距离。

如图17所示,传送带30具有2个吸移管吸头10的一个的前端插入另一个的内部的状态下重叠而成的吸移管吸头堆15的纵长方向的长度以上的宽度。即,传送带30的宽度尺寸w1在图5所示的第1距离l1以上。由此,吸移管吸头堆15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朝宽度方向供应的情况下也能确保供吸移管吸头堆15旋转来使方向一致的空间。另外,能抑制在传送带30上吸移管吸头堆15向传送带30的外部突出或夹在空隙。

图17的例子中,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在传送带30的两侧具备用于防止吸移管吸头10从传送带30上落下的侧壁160。两侧的侧壁160的间隔与传送带30的宽度尺寸w1大约相等。不过,两侧的侧壁160与传送带30略微空出空隙配置以使得不会阻碍传送带30的旋转驱动。两侧的侧壁160跨传送带30的运送方向df的整体长度设置。由此,吸移管吸头10在传送带30上滚动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两侧的侧壁160防止吸移管吸头10从传送带30上落下。

而且,图17的例子中,不仅是传送带30,侧壁160还构成了收纳部110、推出部120等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面。侧壁160构成了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的侧面底板。也可仅在传送带3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独立的侧壁。

另外,图15及图17的例子中,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在向传送带30上供应吸移管吸头10的供应位置具备覆盖侧壁160与传送带30的空隙的覆盖构件155。覆盖构件155是从传送带30的上侧面略微向上方分隔、且与侧壁160紧密接合的板构件。如上述所示,吸移管吸头10具有越往前越细的形状且前端11易夹在空隙。尤其如图18(c)及(d)所示,在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朝传送带30上的供应位置,难以控制落下的吸移管吸头10的姿势,吸移管吸头10的前端11易夹在侧壁160与传送带30的空隙。于是,如图18(a)及(b)所示,通过设置覆盖构件155能更切实地抑制吸移管吸头10夹在侧壁160与传送带30的空隙。

图15的例子中,覆盖构件155沿侧壁160在朝开口23侧接近的方向延伸。覆盖构件155倾斜且使得运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面156(参照图21)随着从开口23侧朝传送带30侧接近而向运送方向下游侧突出。因此,从开口23落下的吸移管吸头10的前端11与覆盖构件155接触时,会沿端面156被定向至运送方向下游侧。因此,假设在覆盖构件155的下游侧的位置吸移管吸头10的前端11要夹在传送带30与侧壁160之间的空隙,因为吸移管吸头10以沿传送带30充分倾斜的姿势被夹着,因此会通过传送带30的旋转驱动轻松地从空隙被去除。

图17的例子中,覆盖构件155与卡止板150设置为一体。即,覆盖构件155从卡止板15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向运送方向df突出。覆盖构件155也可不与卡止板150设置为一体。

图15及图17的例子中,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具备以能与传送带30上的吸移管吸头10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的限制构件170。限制构件170在运送起点st与运送终点ed之间,在传送带30的上方以不与传送带30接触的状态配置。图15中,限制构件170的上端固定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的底面22,限制构件170的下端配置在传送带30的上侧面附近的位置。吸移管吸头10在传送带30上以上下重叠层叠的状态被运送等情况下,限制构件170与吸移管吸头10接触,解除层叠状态。图15的例子中,限制构件170为沿运送方向df延伸的板状构件。因此,能期待通过限制构件170发挥将在传送带30上与运送方向df朝向不一致的吸移管吸头10引导为沿运送方向df的作用。

图15的例子中,传送带驱动部40由电动电机构成。传送带驱动部40与下游侧的带轮32连接。通过旋转驱动带轮32来向运送方向df驱动传送带30。

〈吸移管吸头接触部〉

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设在传送带30的运送方向df的下游侧的从传送带30离开了的位置。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为沿传送带30的宽度方向直线状延伸的截面为圆形的柱状构件。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由两侧的侧壁160支撑着两端。

如图6~图10所示,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离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比第1距离l1近且比第2距离l2远的位置。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离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比第3距离l3近的位置。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距运送终点ed的距离l5(参照图21)比第1距离l1及第3距离l3小,比第2距离l2大。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在低于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处传送带上侧面的位置。具体而言,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设在与运送方向下游侧的带轮32的中心轴大约水平排列的高度位置。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配置于在运送终点ed与从传送带30送出并落下的吸移管吸头10接触的位置。

〈收纳部〉

收纳部110接受从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落下的吸移管吸头10。收纳部110配置在低于运送终点ed处传送带30的表面的位置。图15中,收纳部110设在运送方向df下游侧的带轮32的正下方的位置,且一直延伸至推出部120。另外,收纳部110设在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的下方。通过设置收纳部110能在使与吸移管吸头接触部50接触并解除了吸移管吸头堆15的重叠后,通过收纳部110切实地接受各个吸移管吸头。

收纳部110能收纳数个吸移管吸头10。驱动传送带30以使在收纳部110收纳例如1个~5个的吸移管吸头10。收纳部110的底面为从传送带30朝向推出部120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收纳部110通过倾斜将从传送带30接受的吸移管吸头10送至推出部120。

〈推出部〉

推出部120将由传送带30运送来的吸移管吸头10个别地送出。通过设置推出部120能将零散地分离了的各个吸移管吸头10通过推出部120逐个送出。

推出部120包含第1上推构件121及第2上推构件122、吐出构件123、使第1上推构件121升降移动的推出驱动部124、使第2上推构件122升降移动的推出驱动部125。

第1上推构件121、第2上推构件122、吐出构件123按照这个顺序在送出方向(图15的左方向)邻接配置。第1上推构件121、第2上推构件122及吐出构件123配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且按照这个顺序阶梯状变高。第1上推构件121、第2上推构件122及吐出构件123分别具有朝向送出方向向下倾斜的上侧面部。

在第1上推构件121,吸移管吸头10滚动并配置在上侧面部121a上。第1上推构件121的上侧面部121a上的吸移管吸头10由第2上推构件122的侧面支撑并不再滚动。第1上推构件121通过推出驱动部124上升直到上侧面部121a到达与第2上推构件122的上侧面部122a相同的位置,提升吸移管吸头10。在上升位置,第1上推构件121的上侧面部121a上的吸移管吸头10滚动移动并转移至第2上推构件122的上侧面部122a上。

第2上推构件122的上侧面部122a上的吸移管吸头10由吐出构件123的侧面支撑并不再滚动。第2上推构件122通过推出驱动部125上升直到上侧面部122a到达与吐出构件123的上侧面部相同的位置。提升吸移管吸头10。在上升位置,第2上推构件122的上侧面部122a上的吸移管吸头10滚动移动并转移至吐出构件123的上侧面部上。吐出构件123与送出机构130邻接。由此,转移至吐出构件123的上侧面部上的吸移管吸头10在吐出构件123上滚动移动至送出机构130。

第1上推构件121及第2上推构件122在分别到达了上升位置后下降,返回图15所示的下降位置。第1上推构件121及第2上推构件122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反复升降。

第1上推构件121的上侧面部121a及第2上推构件122的上侧面部122a能在仅1个吸移管吸头10以沿宽度方向的姿势配置的状态下向上推吸移管吸头10使其转移至下一个构件上。姿势不适当或数个吸移管吸头10重叠了的情况下,会在第1上推构件121或第2上推构件122的上升过程中掉落。最终,推出部120将吸移管吸头10逐一供应至送出机构130。

〈送出机构〉

送出机构130使从推出部120逐一供应至的吸移管吸头10的姿势统一为样本分装部520能进行装配作业的姿势,并将其移送至装配位置。如图19所示,送出机构130包含形成有螺旋槽的旋转轴131、与旋转轴131空出一定空隙平行排列的引导轴132、旋转驱动旋转轴131的送出驱动部133。

供应来的吸移管吸头10的前端11扎进旋转轴131的螺旋槽与引导轴132的空隙,嵌入旋转轴131与引导轴132的空隙。由此,吸移管吸头10以前端11朝下、尾端12朝向上方的姿势被安放。

通过送出驱动部133旋转驱动旋转轴131的话,通过螺旋槽吸移管吸头10朝向落下口134移动。到达了落下口134的吸移管吸头10落下并安置在设在落下口134的正下方的装配位置的保持器135(参照图14)。由此,样本分装部520的分装喷嘴521能与尾端12啮合来装配吸移管吸头10。

如图20所示,以上的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的各驱动部由控制部400控制。

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具备用于控制吸移管吸头10的供应作业的传感器。具体而言,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主要包含存放部传感器181、上游传感器182、下游传感器183、第1推出传感器184、第2推出传感器185及186。这些传感器无特别限定,例如为光学传感器,为检测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吸移管吸头10的有无的光遮断器。这些传感器向控制部400输出检测信号。

图21中,以圆形的虚线对各传感器的检测位置进行图示。存放部传感器181设在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检测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内的吸移管吸头10。通过存放部传感器181能检测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内的余量。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内的余量少的情况下,控制部400通过无图示的显示屏及扬声器等通知手段进行催促用户投入新的吸移管吸头10的通知。

上游传感器182及下游传感器183分别检测传送带30上的吸移管吸头10。上游传感器182设在运送起点st的附近。通过上游传感器182能检测吸移管吸头10是否已供应至传送带30的供应位置。下游传感器183设在运送终点ed的附近。通过下游传感器183能检测吸移管吸头10是否已到达传送带30的运送终点ed。

第1推出传感器184检测第1上推构件121的上侧面部121a上的吸移管吸头10的有无。第2推出传感器185及186检测第2上推构件122的上侧面部122a上的吸移管吸头10的有无。第2推出传感器185及186上下排列配置,用于确认在第2上推构件122的上侧面部122a上2个吸移管吸头10未重叠。

控制部400基于上游传感器182及下游传感器183的检测信号控制传送带30的驱动。以下,为了方便起见,称已检测出吸移管吸头10的状态为“开”,未检测出的状态为“关”。

控制部400在上游传感器182及下游传感器183两者为关的状态下,使滚轴驱动部145驱动,通过旋转滚轴140的旋转使吸移管吸头10从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0供应至传送带30上。

控制部400在上游传感器182为开、下游传感器183为关的状态下,使传送带驱动部40驱动,向运送方向df驱动传送带30。由此,在传送带30上朝运送方向df运送落下至供应位置的吸移管吸头10。

控制部400在下游传感器183为开的状态下,使传送带驱动部40的驱动停止。因此,已送至运送终点ed的吸移管吸头10到达运送终点ed后就会暂时停止。

在下游传感器183为开之后,控制部400与第1推出传感器184、第2推出传感器185及186的状态相应地使传送带驱动部40的驱动再度开始。作为一个典型例,控制部400在下游传感器183为开之后,在第1推出传感器184为关的状态下,使传送带驱动部40的驱动再度开始。由此,运送终点ed的吸移管吸头10朝收纳部110落下,供应至第1上推构件121的上侧面部121a上。控制部400控制滚轴驱动部145及传送带驱动部40的作业使得在收纳部110及第1上推构件121的上侧面部121a上一直存在1个以上的吸移管吸头10。

而且,送出机构130中也设有无图示的传感器。控制部400控制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使得伴随着试样分析装置500的作业适时将吸移管吸头10向装配位置送出。因此,主要与试样分析装置500的作业相应地对送出机构130及推出部120进行作业控制。主要与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的内部的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相应地对旋转滚轴140及传送带30进行作业控制。

(免疫测定的概要)

接下来,说明图13所示的试样分析装置500所进行的免疫测定。图13所示的结构例中,如上所示,使用r1试剂~r5试剂进行免疫测定。参照图22,作为免疫测定的一例,说明作为被检物质的被检物质81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例子。

首先,向反应容器501分装包含被检物质81的样本与r1试剂。通过第1试剂分装部591向反应容器501中分装r1试剂,通过样本分装部520向反应容器501中分装样本。r1试剂含有捕捉物质84,且与被检物质81反应并结合。捕捉物质84包含用于使捕捉物质84与r2试剂所含的磁性粒子82结合的结合物质。

例如,捕捉物质84为已被生物素修饰的抗体(biotin抗体)。即,捕捉物质84中修饰有作为结合物质的生物素。样本与r1试剂的分装后,在反应部550将反应容器501内的试样加热至一定温度,由此,捕捉物质84与被检物质81结合。

接下来,通过第2试剂分装部592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2试剂。r2试剂含有磁性粒子82。磁性粒子82与捕捉物质84的结合物质结合。磁性粒子82例如为固定了会与生物素结合的链霉亲和素的磁性粒子(stavi结合磁性粒子)。stavi结合磁性粒子的链霉亲和素与作为结合物质的生物素反应并结合。r2试剂的分装后,在反应部550将反应容器501内的试样加热至一定温度。最终,被检物质81和捕捉物质84与磁性粒子82结合。

通过bf分离部560的1次bf分离处理分离形成在磁性粒子82上的被检物质81及捕捉物质84和未反应的捕捉物质84。通过1次bf分离处理从反应容器501中去除未反应的捕捉物质84等不需要的成分。

接下来,通过第3试剂分装部593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3试剂。r3试剂含有标记物质83,与被检物质81反应并结合。r3试剂分装后,在反应部550将反应容器501内的试样加热至一定温度。最终,会在磁性粒子82上形成包含被检物质81、标记物质83、捕捉物质84的免疫复合体85。图22的例子中,标记物质83为alp(alkalinephosphatase)标记抗体。

通过bf分离部560的2次bf分离处理分离形成在磁性粒子82上的免疫复合体85和未反应的标记物质83。通过2次bf分离处理从反应容器501中去除未反应的标记物质83等不需要的成分。

之后,分别通过第4试剂分装部594及第5试剂分装部595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4试剂及r5试剂。r4试剂含有缓冲液。与磁性粒子82结合了的免疫复合体85分散至缓冲液中。r5试剂含有化学发光底物。r4试剂所含的缓冲液具有促进免疫复合体85所含的标记物质83的标记(酶)与底物的反应的组成。r4、r5试剂的分装后,在反应部550将反应容器501内的试样加热至一定温度。通过使标记与底物反应产生光,通过检测部570的光检测器测定产生的光的强度。控制部400基于检测部570的检测信号分析样本中的被检物质81的含量等。

(分析处理作业的说明)

接下来,使用图23说明图22所示的试样分析装置500的分析处理作业。另外,图23所示的各步骤的处理由控制部400控制。

步骤s1中,控制部400使容器移送部53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r1试剂分装位置。控制部400使第1试剂分装部591向反应容器501内分装r1试剂。

步骤s2中,向反应容器501分装样本。控制部400使从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00供应的吸移管吸头10装配至样本分装部520的分装喷嘴521(参照图14)。控制部400通过样本分装部520从样本运送部510上的样本容器511吸移样本。控制部400在通过样本分装部520将吸移至吸移管吸头10内的样本分装至反应容器501后,废弃装配的吸移管吸头10。样本分装部520在每次进行介由吸移管吸头10进行的分装作业时都会更换为未使用的吸移管吸头10。

步骤s3中,控制部400通过容器移送部53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r2试剂分装位置,通过第2试剂分装部592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2试剂。r2试剂的分装后,控制部400通过容器移送部530向反应部550移送反应容器501。反应容器501在反应部550加热一定时间。

步骤s4中,控制部400使bf分离部560执行1次bf分离处理。首先,控制部400通过容器移送部53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bf分离部560。控制bf分离部560使其针对反应容器501中的试样进行1次bf分离处理。

步骤s5中,控制部400通过容器移送部53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r3试剂分装位置,通过第3试剂分装部593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3试剂。r3试剂的分装后,控制部400使容器移送部530向反应部550移送反应容器501。反应容器501在反应部550加热一定时间。

步骤s6中,控制部400使bf分离部560执行2次bf分离处理。首先,控制部400通过容器移送部53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bf分离部560。控制bf分离部560使其针对反应容器501中的试样进行2次bf分离处理。

步骤s7中,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4试剂。控制部400通过容器移送部53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r4试剂分装位置,通过第4试剂分装部594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4试剂。

步骤s8中,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5试剂。控制部400通过容器移送部53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r5试剂分装位置,通过第5试剂分装部595向反应容器501分装r5试剂。r5试剂的分装后,控制部400通过容器移送部530向反应部550移送反应容器501。反应容器501在反应部550加热一定时间。

步骤s9中,进行免疫复合体85的检测处理。控制部400通过容器移送部530将反应容器501移送至检测部570。通过检测部570测定通过使底物针对标记反应而产生的光的强度。向控制部400输出检测部570的检测结果。

检测结束后,步骤s10中,控制容器移送部530使其从检测部570取出分析处理完成的反应容器501并将其废弃至无图示的废弃口。

由此,进行试样分析装置500的分析处理作业。

而且,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的点均为例示,绝无限制性。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所示、而非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所示,还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相等的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编号说明

10、10a、10b:吸移管吸头,11:前端,12:尾端,15:吸移管吸头堆,20:吸移管吸头存放部,23:开口,30、30a:传送带,31:表面,40:传送带驱动部,50:吸移管吸头接触部,90:重叠解除部,100:吸移管吸头供应机构,110:收纳部,120:推出部,140:旋转滚轴,141:突起,145:滚轴驱动部,155:覆盖构件,160:侧壁,ed:运送终点,df:运送方向,l1:第1距离,l2:第2距离,l3:第3距离,st:运送起点,w1:宽度,θ:倾斜角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