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漏测试装置以及堵漏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73994发布日期:2019-08-20 20:43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堵漏测试装置以及堵漏测试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油套管密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堵漏测试装置以及堵漏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油气开采作业中,相邻两根油套管之间通常采用螺纹连接。油套管柱在使用过程中,受多种工况载荷的影响,比如管柱自身重力产生的轴向拉力、井下温度载荷等,使得油套管柱发生失效事故的风险在不断增大。油套管柱发生失效的部位通常在相邻管体之间的螺纹接头处,螺纹接头处常常因密封不严产生孔隙,导致油套管柱内的液体发生泄漏,因此需要对螺纹接头处的孔隙进行堵漏。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油管和套管之间的环空液中加入油套管螺纹密封剂(堵漏剂)来密封油套管螺纹接头的孔隙,以提高螺纹的密封性。由于井下环境较为复杂,不同的地质条件下需要选择合适的堵漏剂;另外,不同类型的堵漏剂的密封性能也会有所差异。因此,非常有必要提供一种堵漏测试装置以及堵漏测试方法,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堵漏测试装置以及堵漏测试方法,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能够评价不同堵漏剂的堵漏效果。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堵漏测试装置,包括:第一筒体,具有腔室,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设置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贯通孔,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为封闭端;套设在所述第一筒体外部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空腔;与所述贯通孔连通的第一供液机构;与所述贯通孔连通的用于监测所述第一筒体的腔室内液体量参数的第一检测单元;与所述环形空腔连通的第二供液机构;与所述环形空腔连通的用于监测所述环形空腔内液体量参数的第二检测单元;所述第一筒体包括: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所述第一对接件与所述第二对接件连接后形成所述腔室,所述第一对接件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二对接件配合的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件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对接件配合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腔室能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环形空腔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对接件为中空的管体,所述第一对接部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对接件外壁上的外螺纹,所述第二对接件为套设在所述第一对接件外的中空的筒体,所述第二对接部为设置在所述第二对接件内壁上的内螺纹。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的顶端均与所述贯通孔的底端齐平。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供液机构包括:第一恒压泵和第一中间容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一中间容器、所述第一恒压泵相连通形成第一供液流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为第一压力表;所述第二供液机构包括:第二恒压泵和第二中间容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所述第二中间容器、第二恒压泵相连通形成第二供液流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为第二压力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供液机构包括:第一压力泵和第一中间容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所述第一中间容器、所述第一压力泵相连通形成第一供液流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为流量控制计;所述第二供液机构包括:第二压力泵和第二中间容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所述第二中间容器、第二压力泵相连通形成第二供液流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为流量控制计。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一中间容器之间设置有第一切换阀,所述第一供液流道设置有第一旁通支路,所述第一旁通支路设置有第一排空阀,打开所述第一排空阀时,所述第一检测单元能与大气连通;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二中间容器之间设置有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二供液流道设置有第二旁通支路,所述第二旁通支路设置有第二排空阀,打开所述第二排空阀时,所述第二检测单元能与大气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堵漏测试装置包括:过程控制装置,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均与所述过程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堵漏测试装置包括:用于调节所述堵漏测试装置的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加热套,所述加热套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外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加热套上,所述温度传感器与过程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一种采用所述的堵漏测试装置的堵漏测试方法,所述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打开所述第一供液机构,向所述第一筒体的腔室内注入清水,直至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部之间漏水为止;

断开所述第一供液机构,连通所述第一检测单元;

打开所述第二供液机构,向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之间的环形空腔内注入堵漏剂;

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数据变化情况判断所述堵漏剂是否封堵完成;

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数据变化至第一预定值,则判断出所述堵漏剂封堵完成,断开所述第二供液机构,连通所述第二检测单元;

打开所述第一供液机构,向所述第一筒体的腔室内注入清水;

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数据维持在第二预定值时,则所述堵漏剂封堵成功。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数据大于所述第一预定值,则判断出所述堵漏剂封堵失效,然后更换封堵剂,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本申请提供的堵漏测试装置以及堵漏测试方法具有如下优点:所述的第一筒体的腔室能够模拟油管内部环空,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之间的环形空腔用于模拟油套环空。当通过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之间的环形空腔注入堵漏剂,堵漏剂作用于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之间,从而有效实现对漏失部位的封堵。当封堵成功后,环形空腔内的液体不能进入至第一筒体的腔室内,同时,第一筒体腔室内的液体也不能进入至环形空腔内,具体可通过第一检测单元、第二检测单元的数据变化得以判断封堵是否成功。

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操作方便,既能够检测出连接部位处外部液体的渗入情况,也能够检测出内部液体的泄漏情况,从而有效判断出堵漏剂的封堵效果,可适用于定量研究不同类型堵漏剂的密封效果。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堵漏测试装置;

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堵漏测试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二筒体;2、腔室;3、第二对接件;4、第一对接件;41、端盖;5、加热套;6、温度传感器;7、第一检测单元;8、第二检测单元;9、过程控制装置;10、数据记录装置;11、第一中间容器;12、第二中间容器;13、第一切换阀;14、第二切换阀;15、第一排空阀;16、第二排空阀;17、第一压力泵/第一恒压泵;18、第二压力泵/第二恒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堵漏测试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筒体,具有腔室2,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设置有端盖41,所述端盖41设置有与所述腔室2连通的贯通孔,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为封闭端;套设在所述第一筒体外部的第二筒体1,所述第二筒体1与所述第一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空腔;与所述贯通孔连通的第一供液机构;与所述贯通孔连通的用于监测所述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液体量参数的第一检测单元7;与所述环形空腔连通的第二供液机构;与所述环形空腔连通的用于监测所述环形空腔内液体量参数的第二检测单元8;所述第一筒体包括:第一对接件4和第二对接件3,所述第一对接件4与所述第二对接件3连接后形成所述腔室2,所述第一对接件4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二对接件3配合的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件3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对接件4配合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腔室2能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环形空腔连通。

本申请提供的堵漏测试装置具有如下优点:所述的第一筒体的腔室2能够模拟油管内部环空,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1之间的环形空腔用于模拟油套环空。当通过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1之间的环形空腔注入堵漏剂,堵漏剂作用于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之间,从而有效实现对漏失部位的封堵。当封堵成功后,环形空腔内的液体不能进入至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同时,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的液体也不能进入至环形空腔内,具体可通过第一检测单元7、第二检测单元8的数据变化得以判断封堵是否成功。

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操作方便,既能够检测出连接部位处外部液体的渗入情况,也能够检测出内部液体的泄漏情况,从而有效判断出堵漏剂的封堵效果,可适用于定量研究不同类型堵漏剂的密封效果。

所述第一筒体具有腔室2,该腔室2用于模拟油管内部环空。所述第一筒体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下端为封闭端,所述上端设置有端盖41。所述端盖41上设置有贯通孔,该贯通孔能够与腔室2相连通。所述第二筒体1套设在第一筒体外部,第二筒体1与第一筒体之间形成有环形空腔,该环形空腔用于模拟油套环空。所述第二筒体1可以采用耐高度耐高压的材质。第二筒体1的上端与第一筒体的端盖41密封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1连为一体。第二筒体1的下端为封闭端,第二筒体1的下端设置有开口,从而能够向环形空腔内输入堵漏剂。

所述第一筒体包括:第一对接件4和第二对接件3,所述第一对接件4和所述第二对接件3连接后形成该腔室2。所述第一对接件4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二对接件3配合的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件3具有用于和所述第一对接件4配合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腔室能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环形空腔连通。

所述第一对接件4为中空的管体,具有相对的顶部和底部,其顶部和底部均具有开口,所述第一对接件4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端盖41。所述第二对接件3套设在所述第一对接件4外部,所述第二对接件3为套设在所述第一对接件4外的中空的筒体,其具有向上开口的腔体,所述第二对接件3的底部封闭。所述第一对接件4在与所述第二对接件3配合连接时,第一对接件4的底部敞口端与所述第二对接件3的腔体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对接部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对接件4外壁上的外螺纹,所述第二对接部为设置在所述第二对接件3内壁上的内螺纹。实际生产作业中,由于管柱自身重力产生的轴向拉力、井下温度载荷等导致相邻油管之间的螺纹连接部位产生间隙,导致密封不严,从而使得油管内部液体从该间隙处泄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之间的间隙原则上不应过大,否则无法模拟油套管螺纹密封的真实情景,该间隙的具体尺寸本申请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对接件3上的内螺纹和所述第一对接件4上的外螺纹的顶端均与所述端盖41上的贯通孔的底端齐平。从而,当向该腔室2内灌注液体时,液体只有到达该贯通孔的底端时,才能够从螺纹连接处泄漏。实验时,通过所述贯通孔向该腔室2注入液体,当该螺纹处发生漏水,表明腔室2内部已经被液体注满,然后停注,液面高度将与贯通孔的底部齐平,不会再漏水。由于腔室2内的液体始终为注满状态,若该腔室2内进入液体,腔室2内的液面将沿着贯通孔快速上升,从而便于后续观测。同样的,当向该腔室2内继续注入液体,液体将通过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之间的间隙快速溢入在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1之间的环形空腔中,保证了实验结果的精确性。

所述第一供液机构用于为第一筒体的腔室2提供液体。第一供液机构通过管线与第一筒体的腔室2连通,所述管线的一端与第一供液机构相连通,另一端通过密封接头与所述端盖41上的贯通孔密封连接。所述第二供液机构用于为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1之间的环形空腔提供液体。第二供液机构通过管线与环形空腔连通,所述管线的一端连通第二供液机构,另一端连通至第二筒体1下端的开口。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供液机构包括:第一恒压泵17和第一中间容器11,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所述第一中间容器11、所述第一恒压泵17相连通形成第一供液流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为第一压力表;所述第二供液机构包括:第二恒压泵18和第二中间容器12,所述第二检测单元8、所述第二中间容器12、第二恒压泵18相连通形成第二供液流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8为第二压力表。

所述第一恒压泵17和所述第二恒压泵18能够分别为第一中间容器11、第二中间容器12内储存的液体提供预定的压力。所述第一恒压泵17、第二恒压泵18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优选为高压高精度柱塞泵。所述第一中间容器11、第二中间容器12用于储存液体,其中,第一中间容器11内储存测试液体,第二中间容器12内储存堵漏剂。所述第一恒压泵17与第一中间容器11之间、第二恒压泵18与第二中间容器12之间可以进一步设置有阀门,当打开或切断所述阀门时,能够改变恒压泵与中间容器的连通状态。第一中间容器11、第二中间容器12的容量大小以及容器个数均不作限定,其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自行调整。第一检测单元7能够检测第一筒体腔室2内的压力变化、第二检测单元8能够检测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1之间的环形空腔内的压力变化,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与第二检测单元8所显示的压力可以是表压。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供液机构包括:第一压力泵17和第一中间容器11,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所述第一中间容器11、所述第一压力泵17相连通形成第一供液流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为第一流量控制计;所述第二供液机构包括:第二压力泵18和第二中间容器12,所述第二检测单元8、所述第二中间容器12、第二压力泵18相连通形成第二供液流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8为第二流量控制计。

所述第一压力泵17和所述第二压力泵18能够分别为第一中间容器11、第二中间容器12内储存的液体提供压力。所述第一压力泵17、第二压力泵18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也可以为恒压泵。第一检测单元7能够控制进入或进出第一筒体腔室2的液体流量、第二检测单元8能够控制进入或进出环形空腔的液体流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具有与所述第一供液流道连通的第一状态,以及与大气连通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二检测单元8具有与所述第二供液流道连通的第一状态,以及与大气连通的第二状态。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与所述第一中间容器11之间设置有第一切换阀13,所述第一供液流道设置有第一旁通支路,所述第一旁通支路设置有第一排空阀15,打开所述第一排空阀15时,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能与大气连通。当打开所述第一切换阀13、关闭所述第一排空阀15时,测试液体将由第一中间容器11经第一检测单元7流通至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当打开所述第一排空阀15,第一筒体的腔室2将与大气连通。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8与所述第二中间容器12之间设置有第二切换阀14,所述第二供液流道设置有第二旁通支路,所述第二旁通支路设置有第二排空阀16,打开所述第二排空阀16时,所述第二检测单元8能与大气连通。当打开所述第二切换阀14、关闭所述第二排空阀16时,测试液体将由第二中间容器12经第二检测单元8流通至第二筒体1与第一筒体之间的环形空腔内;当打开所述第二排空阀16,环形空腔将与大气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堵漏测试装置包括:用于调节所述堵漏测试装置的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6和加热套5,所述加热套5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1外部,所述温度传感器6设置在所述加热套5上,所述温度传感器6与过程控制装置9电性连接。

具体的,所述过程控制装置9包括:压力显示模块、流量控制模块以及温度控制模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单元7、第二检测单元8以及温度传感器6均与过程控制装置9电性连接。所述电性连接方式可以为有线连接,当然所述电性连接方式也可以为无线连接,例如利用现有技术中的wifi、红外、蓝牙等技术,或者也可以利用其他无线通信技术,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当第一检测单元7、第二检测单元8为压力表时,第一检测单元7与第二检测单元8记录的压力数据能通过压力显示模块显示,从而便于读数,当第一检测单元7、第二检测单元8为流量控制计时,第一检测单元7与第二检测单元8能够通过流量控制模块调节或记录流量,能将流量调整到设定值。通过将温度传感器6过程控制装置9电性连接,能通过温度控制模块调整或记录该堵漏测试装置的温度,用于模拟井下环境,通过设定不同的温度,能够模拟不同的地层调节。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堵漏测试装置还包括:数据记录装置10,所述数据记录装置10与所述过程控制装置9电性连接。

该数据记录装置10可以为计算机,连接过程控制装置9的数据记录装置10将实时记录过程控制装置9上的温度数据、流量数据以及压力数据,并自动记下读数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减小了工作量。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采用所述的堵漏测试装置的堵漏测试方法,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打开所述第一供液机构,向所述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注入清水,直至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件部之间漏水为止;

s20:断开所述第一供液机构,连通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

s30:打开所述第二供液机构,向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1之间的环形空腔内注入堵漏剂;

s40: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的数据变化情况判断所述堵漏剂是否封堵完成;

s50: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的数据变化至第一预定值,则判断出所述堵漏剂封堵完成,断开所述第二供液机构,连通所述第二检测单元8;

s60:打开所述第一供液机构,向所述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注入清水;

s70: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8的数据维持在第二预定值时,则所述堵漏剂封堵成功。

具体的,以第一检测单元7、第二检测单元8选用压力表为例,对本申请提供的堵漏测试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在步骤s10中,首先打开第一恒压泵17、第一切换阀13,连通第一供液流道,并关闭第一排空阀15。第一恒压泵17以预定压力为第一中间容器11的清水提供动力,为第一筒体的腔室2注入清水,直至第一对接件部与第二对接件部之间漏水。随后在步骤s20中,关闭第一恒压泵17,将第一中间容器11的动力卸掉,从而停止向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注水,同时打开第一排空阀15释放掉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的压力,使腔室2与大气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模拟井下环境,可以在此步骤中通过控制温度传感器6来设定加热套5的温度。

在步骤s30中,打开第二恒压泵18、第二切换阀14,连通第二供液流道,并关闭第二排空阀16。第二恒压泵18以预定压力为第二中间容器12内的堵漏剂提供动力,为环形空腔注入堵漏剂,并维持一定时间。然后开始观察第一检测单元7的数据变化,并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的数据变化情况判断堵漏剂是否封堵完成。

堵漏剂用于封堵第一对接件4与第二对接件3之间的螺纹连接处,当堵漏剂没有完成封堵时,环形空腔内的液体将会进入至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导致第一检测单元7显示数据将上升。当封堵完成,环形空腔内的液体将不会进入至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第一检测单元7的数据变化至第一预定值并保持稳定,若封堵不成功,环形空腔内的液体将一直进入腔室2,第一检测单元7的数据大于所述第一预定值,并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40后,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的数据大于所述第一预定值,则判断出所述堵漏剂封堵失效,然后更换封堵剂,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单元7选用压力表,所述第一预定值为小于实验压力的五分之一,当第一检测单元7由0mpa增加到小于实验压力的五分之一,并保持稳定后,表示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不再进水,封堵完成。当第一检测单元选用流量控制计,所述第一预定值为0ml/min,当第一检测单元7迅速降为0ml/min,表示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不再进水,封堵完成。

当判断出所述堵漏剂封堵完成后,断开所述第二供液机构,连通所述第二检测单元8。在步骤s50中,关闭第二恒压泵18,将第二中间容器12的动力卸掉,同时打开第二排空阀16释放环形空腔内的压力,使环形空腔与大气连通。

在步骤s60中,打开所述第一恒压泵17,为所述第一筒体的腔室2提供清水,然后记录所述第二检测单元8的数据变化,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8的数据维持在第二预定值时,则所述堵漏剂封堵成功。若堵漏剂封堵成功,则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的清水不会进入至环形空腔内,使得第二检测单元8的数据维持不变,表示封堵成功。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单元8选用压力表,所述第二预定值可以为0mpa,则表示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的清水不会泄露至环形空腔中。当第二检测单元8选用流量控制计,所述第二预定值为0ml/min,当第二检测单元8始终显示为0ml/min,表示第一筒体的腔室2内的清水不会泄露至环形空腔中,从而验证了封堵结果。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本申请,下面将结合三个具体的应用场景对本申请提供的堵漏测试装置以及堵漏测试方法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和第二检测单元8选用压力表,所述第一中间容器11装入清水,所述第二中间容器12设置有两个,分别装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第一检测单元7、第二检测单元8与温度传感器6连接过程控制装置9,过程控制装置9连接数据记录装置10,所述数据记录装置10能够分别记录第一检测单元7、第二检测单元8的压力变化曲线。

首先打开第一恒压泵17以及第一切换阀13,并关闭第一排空阀15,通过第一供液流道从所述端盖41的贯通孔处打入清水,直至第一对接件4和第二对接件3的螺纹连接处有水流出。然后关闭第一恒压泵17,并打开第一排空阀15,通过过程控制装置9将温度传感器6设置温度为50℃。

打开第二恒压泵18以及第二切换阀14,设定压力为20mpa,关闭第二排空阀16,通过第二供液流道从第一筒体的下端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设定注入时间30min后关闭第二恒压泵18。然后开始观察数据记录装置10上的第一检测单元7的压力变化,第一检测单元7显示压力从0mpa增加到1mpa,然后一直稳定,则表明封堵完成。

打开第二排空阀16释放环形空腔内的压力,再打开第一恒压泵17,设定压力为20mpa,观察第二检测单元8的压力变化,数据记录装置10上的第二检测单元8显示压力始终为0mpa。实验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该环境下可以有效封堵螺纹。

实例2: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和第二检测单元8选用流量控制计,所述第一中间容器11装入清水,所述第二中间容器12设置有两个,分别装入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溶液。第一检测单元7、第二检测单元8与温度传感器6连接过程控制装置9,过程控制装置9连接数据记录装置10,所述数据记录装置10能够分别记录第一检测单元7、第二检测单元8的流量变化曲线。

首先打开第一压力泵17以及第一切换阀13,并关闭第一排空阀15,通过第一供液流道从所述端盖41的贯通孔处打入清水,直至第一对接件4和第二对接件3的螺纹连接处有水流出。然后关闭第一压力泵17,并打开第一排空阀15,通过过程控制装置9将温度传感器6设置温度为50℃。

打开第二压力泵18以及第二切换阀14,关闭第二排空阀16,通过第二供液流道从第一筒体的下端注入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溶液,通过过程控制装置9控制第二检测单元8的流量为5ml/min,关闭第二压力泵18。然后开始观察数据记录装置10上的第一检测单元7的流量变化,第一检测单元7显示流量迅速下降为0ml/min,则表明封堵完成。

然后打开第二排空阀16和第一压力泵17,通过过程控制装置9控制第一检测单元7的注入流量为5ml/min,观察数据记录装置10上的第二检测单元8的流量变化,第二检测单元8显示流量始终维持在0ml/min。实验表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溶液在该环境下可以有效封堵螺纹。

实例3: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7和第二检测单元8选用压力表,所述第一中间容器11装入清水,所述第二中间容器12设置有两个,分别装入聚甲基丙烯酸。第一检测单元7、第二检测单元8与温度传感器6连接过程控制装置9,过程控制装置9连接数据记录装置10,所述数据记录装置10能够分别记录第一检测单元7、第二检测单元8的压力变化曲线。

首先打开第一恒压泵17以及第一切换阀13,并关闭第一排空阀15,通过第一供液流道从所述端盖41的贯通孔处打入清水,直至第一对接件4和第二对接件3的螺纹连接处有水流出。然后关闭第一恒压泵17,并打开第一排空阀15,通过过程控制装置9将温度传感器6设置温度为95℃。

打开第二恒压泵18以及第二切换阀14,设定压力为20mpa,关闭第二排空阀16,通过第二供液流道从第一筒体的下端注入聚甲基丙烯酸,设定注入时间30min后关闭第二恒压泵18。然后开始观察数据记录装置10上的第一检测单元7的压力变化,第一检测单元7显示压力从0mpa增加到19mpa,然后一直稳定,实验表明聚甲基丙烯酸在该环境下没有良好的封堵作用。

本申请提供的堵漏测试装置以及堵漏测试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装置结构简单,跟常规井下螺纹密封检测装置相比在室内即可进行实验;

(2)该装置能够较为真实的模拟井下环境;

(3)该装置以及该测试方法可适用于定量研究不同类型堵漏剂的密封效果;

(4)该装置以及该测试方法既可以检测泄漏部位外部液体渗入也可以检测泄漏部位内部液体渗出。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申请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申请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是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