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起痕试验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0745发布日期:2020-01-15 00:15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漏电起痕试验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电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电起痕试验仪。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大,漏电检测技术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漏电起痕试验仪是按gb4207、iec60112等标准要求设计制造的专用检测仪器,适用于对电工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的固体绝缘材料及其产品模拟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具有简便、准确、可靠、实用等特点,用于照明设备、低压电器、家用电器、机床电器、电机、电动工具、电子仪器、电工仪表、信息技术设备的研究、生产和质检部门,也适用于绝缘材料、工程塑料、电气连接件、辅件行业等模拟仿真试验,但是传统的漏电起痕试验仪不具有调整铂电极间距的功能,不具有调整滴液高度的功能,调节滴液速度不便,因此,研发一种漏电起痕试验仪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5139301u,授权公告日为2016.04.06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漏电起痕测试仪,该测试仪具有一壳体,所述的壳体内部设置有处理器和检测组件,该处理器由单片机微电脑和电控系统组成,壳体的外部设置有与处理器连接的操作面板;所述的检测组件包括:安装于壳体内部安装有用于支撑待检测产品的支撑架、作用于待检测产品上的铂电极以及设置于支撑架正上方的滴液装置;所述的铂电极左右对称设置,并且铂电极通过一绝缘管支架设置于支撑架的上方;所述的壳体内部还安装有排风扇。该实用新型中的处理器由单片机微电脑和电控系统组成能够有效地提高漏电起痕试验仪的精度和稳定性能,解决plc系统数模实际转换精度达不到的同时,又提高抗干扰能力。

但这种漏电起痕测试仪不具有调整铂电极间距的功能,不具有调整滴液高度的功能,调节滴液速度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漏电起痕试验仪,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具有调整铂电极间距的功能,不具有调整滴液高度的功能,调节滴液速度不便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漏电起痕试验仪,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与第一支架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支架另一端与第一气缸固定,所述第一气缸端部与第一安装架固定,所述第一安装架底部固定安装有滚轮,所述第一安装架内壁固定有轴承座,所述第一安装架侧壁固定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驱动轴穿入第一安装架并与第一转轴一端固定,所述第一转轴另一端与轴承座相连,所述第一转轴上固定有绝缘杆,所述绝缘杆端部固定安装有铂电极;

所述底板顶部固定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端部固定有第二安装板,所述底板上固定有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顶部固定有控制器,所述第二安装架上固定有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端部固定有滴液盒,所述滴液盒底部与水管一端连通,所述水管另一端与滴液管连通,所述水管中设有球阀,所述水管外壁与第二支架一端固定,所述第二支架另一端与第二电机固定,所述第二电机驱动轴与第二转轴一端固定,所述第二转轴另一端穿入水管并与球阀固定。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型号为stm32f103,所述控制器由小型蓄电池供电。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均与控制器电气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板、第一安装架、第二安装板、第一转轴均采用绝缘材质制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缸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气缸关于第二气缸左右对称分布设置。

优选的,所述滴液盒与水管交汇处设有密封圈,所述水管与滴液管交汇处设有密封圈,所述第二转轴与水管交汇处设有密封圈。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漏电起痕试验仪,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第一,利用控制器控制第一气缸伸缩,带动第一安装架移动,从而调整铂电极的间距,第二气缸可以调整第二安装板的高度,从而与铂电极配合进行试验,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转轴从而带动铂电极调整位置,使得漏电起痕试验仪具有调整铂电极间距的功能;

第二,滴液时,第三气缸可以调整滴液管与第二安装板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滴液的高度;

第三,调节滴液速度时,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转轴从而带动球阀转动,从而控制水管的流量,水管与滴液管连通,使得液体呈水滴状滴下,从而控制滴液速度,使得漏电起痕试验仪调节滴液速度十分方便,有利于提高试验的效率和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安装架、第一转轴、铂电极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第一支架;3、第一气缸;4、第一安装架;5、滚轮;6、轴承座;7、第一安装板;8、第一电机;9、第一转轴;10、绝缘杆;11、铂电极;12、第二气缸;13、第二安装板;14、第二安装架;15、控制器;16、第三气缸;17、滴液盒;18、水管;19、球阀;20、第二支架;21、第二电机;22、第二转轴;23、滴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漏电起痕试验仪,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与第一支架2一端固定,第一支架2另一端与第一气缸3固定,第一气缸3端部与第一安装架4固定,第一安装架4底部固定安装有滚轮5,第一安装架4内壁固定有轴承座6,第一安装架4侧壁固定有第一安装板7,第一安装板7上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8,第一电机8驱动轴穿入第一安装架4并与第一转轴9一端固定,第一转轴9另一端与轴承座6相连,第一转轴9上固定有绝缘杆10,绝缘杆10端部固定安装有铂电极11;

底板1顶部固定有第二气缸12,第二气缸12端部固定有第二安装板13,底板1上固定有第二安装架14,第二安装架14顶部固定有控制器15,第二安装架14上固定有第三气缸16,第三气缸16端部固定有滴液盒17,滴液盒17底部与水管18一端连通,水管18另一端与滴液管23连通,水管18中设有球阀19,水管18外壁与第二支架20一端固定,第二支架20另一端与第二电机21固定,第二电机21驱动轴与第二转轴22一端固定,第二转轴22另一端穿入水管18并与球阀19固定。

具体的,控制器15型号为stm32f103,控制器15由小型蓄电池供电;第一电机8、第二电机21、第一气缸3、第二气缸12、第三气缸16均与控制器15电气连接;底板1、第一安装架4、第二安装板13、第一转轴9均采用绝缘材质制成;第一气缸3设有两个,第一气缸3关于第二气缸12左右对称分布设置;滴液盒17与水管18交汇处设有密封圈,水管18与滴液管23交汇处设有密封圈,第二转轴22与水管18交汇处设有密封圈。

使用时,利用控制器15控制第一气缸3伸缩,带动第一安装架4移动,从而调整铂电极11的间距,第二气缸12可以调整第二安装板13的高度,从而与铂电极11配合进行试验,第一电机8带动第一转轴9从而带动铂电极11调整位置,使得漏电起痕试验仪具有调整铂电极间距的功能;滴液时,第三气缸16可以调整滴液管23与第二安装板13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滴液的高度;调节滴液速度时,第二电机21带动第二转轴22从而带动球阀19转动,从而控制水管18的流量,水管18与滴液管23连通,使得液体呈水滴状滴下,从而控制滴液速度,使得漏电起痕试验仪调节滴液速度十分方便,有利于提高试验的效率和精度。

本实用新型已经公开了控制器15的型号,本申请中涉及到的电气元件的内部结构及引脚功能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领域技术人员有能力建立上述电气元件之间的电路连接关系。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