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89716发布日期:2020-02-11 10:36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测试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机生产厂中,将大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完成组装后需要测试其输出扭矩,检测电机输出扭矩是否达标,测试扭矩时需要使用专业的测试设备进行扭矩测试。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目前,专业的测试设备由于系统过于复杂、操作过程繁琐以及成本高昂,所以在组装电机的厂家中基本没有专业的力矩测试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测试设备,它可以方便对大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的力矩进行测试。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测试设备,包括支撑腿、第一固定板、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和夹持组件,所述支撑腿设置有多根,所述第一固定板水平固定在多根支撑腿上端,所述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包括转轴、挡板、转子、定子和刷架,所述挡板为圆板状,所述转轴竖直穿透挡板的圆心位置且与挡板固定,第一固定板上竖直开设有通孔,所述转轴的一端伸入通孔中且挡板位于第一固定板的上部,转子设置在挡板上,转子套设在定子外部,所述刷架设置在定子上部且套设转子的外部,所述夹持组件设置在第一固定板上,当对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测试时,夹持组件对定子进行夹持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使用夹持组件将定子夹持固定,转子在定子内转动,当测试完一组转子后,将转子取出,然后继续放入下一个转子,再分别记录各项数据并计算其力矩,使用较为方便,便于对大量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的力矩进行测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块、双向螺杆、固定环和限位环,所述夹持块设置有两个且相互平行设置在第一固定板上部,夹持块的一侧设置有弧形面且弧形面的轴向竖直设置,两个夹持块的弧形面相对设置,在两个夹持块上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且两个螺纹孔的旋向相反,所述螺纹孔的轴线方向垂直于夹持块的长度方向,所述双向螺杆与两个夹持块螺纹连接,双向螺杆螺纹的旋向以转轴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界分别设置为左旋与右旋,所述固定环设置有两个,两个固定环均固定在第一固定板上且套设在双向螺杆的两端,所述限位环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环分别固定在双向螺杆的两端上,并分别与两个固定环背离夹持块的一侧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双向螺杆可以在固定环内转动,双向螺杆在固定环与限位环的作用下被限制在第一固定板上,旋转双向螺杆使其同时带动两个夹持块在第一固定板上相向滑动,两个夹持块能够使得转轴始终位于定子的圆心位置处,定子最终被夹持在两个夹持块的两个弧形面上,便于对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进行准确的夹持固定,使得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能够稳定进行测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一种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测试设备还包括第二固定板、电机、涡轮丝杆升降机、固定杆和套管,所述第二固定板水平固定在多根支撑腿上靠近下端的一段上,所述电机固定在第二固定板上部,所述涡轮丝杆升降机包括机壳、蜗杆、丝杆、涡轮和第三固定板,所述机壳固定在第二固定板上部,所述蜗杆水平转动支撑在机壳上且其两端伸出机壳外,电机的输出端与蜗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竖直且螺纹连接在机壳上,丝杆的两端均伸出机壳,所述涡轮螺纹连接在丝杆上且与蜗杆啮合,涡轮在机壳内只能水平转动,所述第三固定板水平固定在丝杆的上端,所述固定杆竖直固定在转轴的下端,所述套管竖直固定在第三固定板上部,所述套管套设在固定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接通电机电源,电机带动涡轮丝杆升降机使得转轴能够上升或下降,当需要将转子放进定子时,现将转轴向上升起,然后转子放在第二固定板上,再将转轴下降,从而使得转子能够稳定放进定子内部,减少转子被磁力影响而被放歪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固定板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夹持块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槽开设在第一固定板的上部且其的横截面呈倒t形,限位槽的长度方向与双向螺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限位块固定在夹持块的下部且其横截面呈倒t形,限位块与限位槽适配并设置在限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旋转双向螺杆使得夹持块在第一固定板上滑动的同时,限位块在在限位槽内滑动,减弱夹持块上相对双向螺杆的一侧向上的趋势,使得夹持块在第一固定板上更可靠的滑动,进而减弱双向螺杆靠近夹持块的一侧的边沿与第一固定板板面之间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块包括连接块和滑块,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在夹持块的下部并位于限位槽的上部空间内,所述滑块设置在限位槽的下部空间内,滑块为圆柱状且其轴线方向与限位槽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夹持块滑动时,滑块的圆周面会减小滑块与限位槽下部空间的上、下内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使得滑块能够更流畅地在限位槽内滑动,结构简单,使用更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持块的弧形面上开设有卡槽,卡槽沿弧形面的弧形长度方向水平设置弧形面上,两个卡槽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定子的下边沿卡在两个卡槽内,使得定子能够得到向上的支撑,在转子转动时,定子不易向下滑动,结构简单,使用较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手轮,手轮固定安装在双向螺杆的端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手轮便于转动双向螺杆使得两个夹持块滑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缓冲垫片,缓冲垫片固定在夹持块的弧形面上,缓冲垫片由柔性材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缓冲垫片的作用下,能够在两个夹持块出现过度挤压定子时,有效减弱夹持块对定子挤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支撑腿、第一固定板、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和夹持组件,使用时,使用夹持组件将定子夹持固定,转子在定子内转动,当测试完一组转子后,将转子取出,然后继续放入下一个转子,再分别记录各项数据并计算其力矩,使用较为方便,便于对大量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的力矩进行测试;

2.通过设置,夹持块、双向螺杆、固定环和限位环,使用时,双向螺杆可以在固定环内转动,双向螺杆在固定环与限位环的作用下被限制在第一固定板上,两个夹持块能够使得转轴始终位于定子的圆心位置处,便于对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进行准确的夹持固定,使得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能够稳定进行测试;

3.通过设置,第二固定板、电机、涡轮丝杆升降机、固定杆和套管,使用时,接通电机电源,电机带动涡轮丝杆升降机使得转轴能够上升或下降,当需要将转子放进定子时,现将转轴向上升起,然后转子放在第二固定板上,再将转轴下降,从而使得转子能够稳定放进定子内部,减少转子被磁力影响而被放歪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测试设备除去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与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夹持块、限位块与缓冲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腿;2、第一固定板;22、限位槽;3、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31、转轴;32、挡板;33、转子;34、定子;35、刷架;4、夹持组件;41、夹持块;42、双向螺杆;43、固定环;44、限位环;45、限位块;451、连接块;452、滑块;46、手轮;47、缓冲垫片;5、第二固定板;6、电机;7、涡轮丝杆升降机;71、机壳;72、蜗杆;73、丝杆;74、涡轮;75、第三固定板;8、固定杆;9、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3测试设备,包括支撑腿1、第一固定板2、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3和夹持组件4。

支撑腿1设置有多根,第一固定板2水平固定在多根支撑腿1上端,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3包括转轴31、挡板32、转子33、定子34和刷架35,挡板32为圆板状,转轴31竖直穿透挡板32的圆心位置且与挡板32固定,第一固定板2上竖直开设有通孔,转轴31的一端伸入通孔中且挡板32位于第一固定板2的上部,转子33设置在挡板32上,转子33套设在定子34外部,刷架35设置在定子34上部且套设转子33的外部,夹持组件4设置在第一固定板2上,当对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3测试时,夹持组件4对定子34进行夹持固定。

使用时,使用夹持组件4将定子34夹持固定,将电源与万用表连接并连接在刷架35上,转子33在定子34内转动,使用接触式测速表(型号为vc6235p)的接触端抵接在转轴31上,分别记录万用表上电压与电流的数值与转速表上转速的数值,然后利用公式t=9.55ui/n进行计算并得出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3的力矩值,当测试完一组转子33后,将转子33取出,然后继续放入下一个转子33,再分别记录各项数据并计算其力矩,使用较为方便,便于对大量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3的力矩进行测试。

公式中:

t-扭矩的单位(n.m);

u-电压的单位(v);

i-电流的单位(a);

n-转速的单位(r/min)。

参照图1,夹持组件4包括夹持块41、双向螺杆42、固定环43和限位环44,夹持块41设置有两个且相互平行设置在第一固定板2上部,夹持块41的一侧设置有弧形面且弧形面的轴向竖直设置,两个夹持块41的弧形面相对设置,在两个夹持块41上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且两个螺纹孔的旋向相反,螺纹孔的轴线方向垂直于夹持块41的长度方向,双向螺杆42与两个夹持块41螺纹连接,双向螺杆42螺纹的旋向以转轴31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界分别设置为左旋与右旋,固定环43设置有两个,两个固定环43均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上且套设在双向螺杆42的两端,限位环44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环44分别固定在双向螺杆42的两端上,并分别与两个固定环43背离夹持块41的一侧抵接。

使用时,双向螺杆42可以在固定环43内转动,双向螺杆42在固定环43与限位环44的作用下被限制在第一固定板2上,旋转双向螺杆42使其同时带动两个夹持块41在第一固定板2上相向滑动,两个夹持块41能够使得转轴31始终位于定子34的圆心位置处,定子34最终被夹持在两个夹持块41的两个弧形面上,便于对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3进行准确的夹持固定,使得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3能够稳定进行测试。

参照图3,实际使用时,当转子33转动后会产生一定的振动,从而导致加持在两个夹持块41之间的定子34,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会出现向下滑动的情况,进而不能可靠对分装式永磁直流力矩电机3进行测试,为此在夹持块41的弧形面上开设有卡槽,用于对定子34进行支撑。

卡槽沿弧形面的弧形长度方向水平设置弧形面上,两个卡槽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使用时,将定子34的下边沿卡在两个卡槽内,使得定子34能够得到向上的支撑,在转子33转动时,定子34不易向下滑动,结构简单,使用较为方便。

结合图2、图3,实际使用时,由于两个夹持块41上只有一根双向螺杆42,当旋转双向螺杆42时,夹持块41上相对双向螺杆42的一侧会具有一个随着双向螺杆42转动的趋势,导致双向螺杆42靠近夹持块41的一侧会具有向下的趋势,长时间使用后,夹持块41的边沿与第一固定板2板面都会受到磨损,为此在第一固定板2上设置有限位槽22,在夹持块41上设置有限位块45,用于减少夹持块41与第一固定板2之间的磨损。

限位槽22开设在第一固定板2的上部且其的横截面呈倒t形,限位槽22的长度方向与双向螺杆42的长度方向平行,限位块45固定在夹持块41的下部且其横截面呈倒t形,限位块45与限位槽22适配并设置在限位槽22内。

当旋转双向螺杆42使得夹持块41在第一固定板2上滑动的同时,限位块45在在限位槽22内滑动,减弱夹持块41上相对双向螺杆42的一侧向上的趋势,使得夹持块41在第一固定板2上更可靠的滑动,进而减弱双向螺杆42靠近夹持块41的一侧的边沿与第一固定板2板面之间的磨损。

参照图3,实际使用时,为了减小限位块45在限位槽22内滑动时的摩擦力,为此对限位块45进行如下改进。

限位块45包括连接块451和滑块452,连接块451固定连接在夹持块41的下部并位于限位槽22的上部空间内,滑块452设置在限位槽22的下部空间内,滑块452为圆柱状且其轴线方向与限位槽22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当夹持块41滑动时,滑块452的圆周面会减小滑块452与限位槽22下部空间的上、下内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使得滑块452能够更流畅地在限位槽22内滑动,结构简单,使用更为方便。

参照图2,进一步地,夹持组件4还包括手轮46,手轮46固定安装在双向螺杆42的端部,转动手轮46便于转动双向螺杆42使得两个夹持块41滑动。

参照图3,进一步地,夹持组件4还包括缓冲垫片47,缓冲垫片47固定在夹持块41的弧形面上,缓冲垫片47由柔性材料制成,如橡胶、塑料等,在缓冲垫片47的作用下,能够在两个夹持块41出现过度挤压定子34时,有效减弱夹持块41对定子34挤压。

结合图1、图2,实际使用时,工作人员用手将转子33放进定子34的过程中,由于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磁力,所以转子33靠近定子34后会在磁力的作用下导致其放歪,从而减慢了测试的效率,为此设置有第二固定板5、电机6、涡轮丝杆升降机7、固定杆8和套管9,用于将转子33稳定放进转子33内。

第二固定板5水平固定在多根支撑腿1上靠近下端的一段上,电机6固定在第二固定板5上部,涡轮丝杆升降机7包括机壳71、蜗杆72、丝杆73、涡轮74和第三固定板75,机壳71固定在第二固定板5上部,蜗杆72水平转动支撑在机壳71上且其两端伸出机壳71外,电机6的输出端与蜗杆72的端部固定连接,丝杆73竖直且螺纹连接在机壳71上,丝杆73的两端均伸出机壳71,涡轮74螺纹连接在丝杆73上且与蜗杆72啮合,涡轮74在机壳71内只能水平转动,第三固定板75水平固定在丝杆73的上端,所述固定杆8竖直固定在转轴31的下端,所述套管9竖直固定在第三固定板75上部,所述套管9套设在固定杆8上。

使用时,接通电机6电源,电机6的输出端带动蜗杆72转动,进而蜗杆72驱动涡轮74转动,转动的涡轮74使丝杆73带动第三固定板75沿丝杆73的长度方向上升或下降,最终使得转轴31能够上升或下降,当需要将转子33放进定子34时,现将转轴31向上升起,然后转子33放在第二固定板5上,再将转轴31下降,从而使得转子33能够稳定放进定子34内部,减少转子33被磁力影响而被放歪的情况发生。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