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路堤防排水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26343发布日期:2020-03-20 06:22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路堤防排水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基与路基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低路堤防排水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农村公路建设的全面实施,环境和资源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节约土地是公路建设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我国平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平均填土高度较大,已不能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因此可降低路基高度,达到土地的节约使用。

但是路堤降低后,排水就更加困难了,长期影响下,路基及其下方的地基的含水量会增加,在交通压力下更容易出现沉降,导致路基破损。

专利公开号为cn201707328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低路堤防排水试验装置,属于检验高速公路细粒土低路堤防排水效果的试验技术领域。该实用新型是在有机玻璃模型箱和带刻度的水箱底部连接一根透水玻璃管组成,利用水箱水位模拟地下水位的升降,利用模型槽内铺设防排水设施并分层填筑路堤模拟实际工程中防排水材料的工作状况。可直观地获得低路堤在铺设各种防排水材料前后的含水量、孔隙水压力及吸力的变化规律,从而检验不同防排水设施的使用效果,具有接近实际工程、规模合理及可模拟的工况多等优点,可为低路堤防排水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技术保障。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试验前期准备过程中,工人模拟将路基铺设在有机玻璃模型箱内,工人需要预估铺设的高度,并时刻进行测量,以保证铺设的高度与现场的路基相似,操作起来十分麻烦,且这种操作方法下多层铺设高度累积下来的误差大,容易降低试验的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路堤防排水试验装置,其优点在于:通过升降设置的压板以及路堤刻度线比对,提到人工压实测量,工人操作更加省力且铺设更加精准,从而提高了试验的精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低路堤防排水试验装置,包括上端面为开口设置的主槽本体和连通在所述主槽本体外的集水箱,所述主槽本体内设置有三个模型槽,所述主槽本体为透明玻璃槽,所述主槽本体内升降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的四周抵接在所述主槽本体的内壁,所述压板内贯穿开设有用于加料/取料的调节口,所述主槽本体的内壁沿其高度方向固定有路堤刻度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铺设试验路基的最下层时,工人通过调节压板升降对该层进行压实,并在路堤刻度线的比对下对层厚进行精调,调节过程中,可通过压板内的调节口进行加料或取料,使模拟的层厚与现场铺设的层厚更加近似,依照此步骤逐步将路基的其它层铺设完毕,操作十分省力,替代了原始的人工测量和人工压实,模拟铺设的路基与现场的路基误差减小,从而提高试验的精度。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板的一端螺纹穿设有转动设置在所述主槽本体内壁的丝杆,另一端穿设有固定在所述主槽本体内壁的导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丝杆转动,配合导向杆实现压板的升降,丝杆与导向杆保持压板的垂直升降,替代人工压实,工人操作更加省力、便捷。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丝杆的上端面同轴固定有调节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盘使得工人可手动操作丝杆转动,在路基铺设的高度初步完成后,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时,工人更加容易把控压板的调节距离,使路基的铺设高度更加精准。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板的下端面固定有压力传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力传感器便于工人判断路基模拟铺设时的压实程度,使模拟的路基尽可能地与现场铺设情况一致,以提高试验精度。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槽本体的侧壁卡接有多个压力计,所述主槽本体的侧壁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压力计卡接配合的卡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力计卡接在卡接槽内,便于对试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测试记录。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槽本体的侧壁沿其高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用于调节所述压力计高度的调节槽,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的所有卡接槽均与所述调节槽连通,且所述卡接槽远离所述调节槽的一端高度低于或等于靠近所述调节槽的一端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槽与卡接槽连通后,工人可先操作压力计进入到调节槽内,再在调节槽内推动压力计升降到合适的卡接槽高度后,最后再将压力计重新推入到压力计内,从而实现对压力计高度的调整,使得不同的铺设高度下,也能保障需要测试的路基层内设有压力计。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板的侧壁开设有用于所述压力计通过的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压力计的位置调整完毕后再操作压板升降时,压力计通过通孔通过压板,压力计不影响压板的升降调节。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水箱为透明玻璃箱,所述集水箱的内壁沿其高度方向固定有集水刻度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玻璃箱便于工人直观地看到集水箱内的水位情况,而积水刻度线则在试验过程中便于工人更加精准地操作水的使用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工人手动操作的丝杆带动压板进行升降,对路基进行压实,在路堤刻度线的比对下,更加容易把控每一层路基的铺设高度,逐层压实铺设后,降低了每一层的误差,最终铺设出来是模拟路基与现场路基更加近似,从而提高试验的精度;

2.压板中的调节口便于工人进行加料或取料,对铺设高度进行更加精准地调节,操作十分便捷;

3.可调节卡接高度的压力计满足了不同试验情况下、不同层高下的数据记录需求,能尽可能地保障每一个试验层内均能设有一个压力计。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剖视示意图一;

图2是实施例一的剖视示意图二;

图3是实施例二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槽本体;2、集水箱;3、压板;4、调节口;5、路堤刻度线;6、丝杆;7、导向杆;8、调节盘;9、压力传感器;10、压力计;11、卡接槽;12、调节槽;13、通孔;14、集水刻度线;15、滤板;16、升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低路堤防排水试验装置,包括主槽本体1和连通在主槽本体1外的集水箱2,所述主槽本体1内开设有三个模型槽。集水箱2与主槽本体1之间通过水管连通,且水管内固定有阀门。主槽本体1为长方体状的透明玻璃槽,且内部中空、上端面开口,用于模拟铺设路基。相邻两个模型槽之间通过滤板15分隔,主槽本体1的内壁沿其高度方向固定有路堤刻度线5,便于工人直观地看到每一层的铺设高度,从而进行调整。集水箱2为长方体状的透明玻璃箱,集水箱2的内壁沿其高度方向固定有集水刻度线14,集水刻度线14便于工人直观地看到集水箱2内的水位高度,有助于提高试验的精度。

主槽本体1内设置有路堤刻度线5的内壁还卡接有多组压力计10,每组压力计10为三个且沿主槽本体1的高度方向呈线性阵列设置。主槽本体1的内壁则开设有多组与压力计10卡接配合的卡接槽11,卡接槽11为倾斜设置。每组卡接槽11为六个且沿主槽本体1的高度方向呈线性阵列设置。每组内的压力计10可自由选择对应的一组卡接槽11进行不同高度的卡接,从而实现压力计10高度的调整,使压力计10分别位于路基的不同层中,满足了不同层厚的试验需求。

主槽本体1内开设有卡接槽11的一侧内壁还开设有多个调节槽12,调节槽12的个数与卡接槽11的组数相同,每组卡接槽11的最高端均与同一个调节槽12连通。调节压力计10位置的过程中,首先将压力计10滑入到调节槽12内,然后在调节槽12内对压力计10的高度进行调节,最后选择合适高度的卡接槽11,再将压力计10送入到该卡接槽11内,从而完成对压力计10高度的调整。

主槽本体1内沿其高度方向升降设置有压板3,压板3的一端螺纹穿设有丝杆6,丝杆6的两端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主槽本体1的内壁,丝杆6的上端面同轴固定有调节盘8,压板3远离丝杆6的一端穿设有固定在模型槽内壁的导向杆7。工人通过调节盘8操作丝杆6转动,实现对压板3的升降调节,每铺设一层路基后,便能通过压板3对其进行压实,更加省力、便捷,压板3的下端面固定有压力传感器9,便于工人判断路基模拟铺设时的压实程度,使模拟的路基尽可能地与现场铺设情况一致,以提高试验精度。

压板3的四周分别抵接在主槽本体1的四侧内壁且于每一组压力计10处均开设有用于压力计10通过的通孔13,相邻两个模型槽之间的滤板15的中心处内还沿滤板15的高度方向开设有用于压板3升降的升降槽16。压板3内于每一个模型槽的中心处均贯穿开设有用于加料/取料的调节口4。当压板3下降压实路基时,配合主槽本体1侧壁的路堤刻度线5可对每层的路基高度进行控制,多余的路基料从调节口4中取出,压实高度不够时还可通过调节口4进行加料,工人操作更加便捷,且对路基每层的高度把控会更加直观、方便且精准。

实施例二

参照图3,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低路堤防排水试验装置,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卡接槽11为水平设置,卡接槽11的其中一端与调节池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工人首先根据事先设定的每一层路基铺设高度对压力计10的高度进行调整,保证每一层试验的路基内均有一个压力计10。压力计10的高度调整完毕后,将第一层路基铺设在模型槽的底部,通过路堤刻度线5直观地判断铺设高度是否符合,然后调节压板3,对改成路基进行压实,压实过程中通过路堤刻度线5对高度进行微调,并通过调节口4继续向高层内投料/取料,最终使改层路基高度更加精准。依照此操作逐步完成路基多层的铺设,最终完成整个路基的模拟铺设,为后续的排水试验进行准备。

本实用新型通过升降设置的压板3逐个对每层路基进行压实,并通过比对路堤刻度线5从调节口4中进行加料或取料,使路基的每层高度更加符合现场施工时路基的高度,路基的还原度更高,有利于提高试验的精度,且工人操作更加省力、便捷。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