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缓冲型光纤分布式振动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9366发布日期:2020-02-21 19:28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缓冲型光纤分布式振动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震缓冲型光纤分布式振动传感器。



背景技术:

在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中,现代测试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已成必然发展趋势,而测试系统的最前端是传感器,它是整个测试系统的灵魂,被世界各国列为尖端技术,特别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ic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与可靠的科学技术基础,使传感器的发展日新月益,且数字化、多功能与智能化是现代传感器发展的重要特征。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新型的高灵敏度光纤震弦式微震传感器”,其公告号cn203349921u,包括一个支架和一条光纤光栅,所述的支架为一个空心架,所述的光纤光栅穿过空心架的空心位置,且光纤光栅固定在空心架上下两端刻有凹槽的梯形结构上,在所述的光纤光栅上设有质量块,且所述的光纤光栅穿过质量块的质心,且质量块要固定在空心架的中间位置,光纤光栅的栅区设于质量块和梯形结构的中间位置,所述的光纤光栅与信号处理器相连。该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小巧、免电磁干扰、灵敏度高、频带宽和成本低等优点。在传感器结构上,又采用独特预张紧设计,能够快捷方便的对fbg振动传感器进行调零和校正。但是该传感器适用性不高,一旦放入高震动等比较恶劣环境中,容易致使仪器的损坏,加大了企业的维护检修成本,难以满足使用需求,据此需要一种理想的技术结构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光纤分布式振动传感器适用性不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减震缓冲型光纤分布式振动传感器,在高震动等比较恶劣环境中也能稳定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缓冲型光纤分布式振动传感器,包括振动传感器本体,振动传感器本体的表面固定套接有倒u形板,倒u形板底部设有底板,底板位于振动传感器本体下方,振动传感器本体的底部设有第一连接座,底板的顶部开设有两个共线间隔的侧压槽,侧压槽内设有横杆,横杆的表面套设有压块,压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座,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之间通过连杆活动连接,横杆在压块受到连杆的压力时的运动方向上还套设有侧缓冲弹簧,侧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和压块侧面、侧压槽侧壁固定连接。

振动传感器本体的表面套接倒u形板,u形板底部又设有底板,将振动传感器本体包裹在其中,对振动传感器起保护作用。振动传感器本体和底板之间通过连杆连接,连杆上端固定,下端可移动,可以将纵向的震动转化为连杆下端的水平位移,然后通过设置在连杆下端的运动路径上的侧缓冲弹簧起减震缓冲作用,使振动传感器适用有震动的环境。

作为优选,以振动传感器本体的铅垂线为对称轴,两个第一连接座对称设置、两个侧压槽对称设置,第一连接座位于两个侧压槽之间,侧缓冲弹簧位于侧压槽内远离第一连接座的位置。铅垂线是物体重心与地球重心的连线,连杆的上端和下端均关于振动传感器本体的铅垂线对称,可以起到更稳定的支撑作用。第一连接座位于两个侧压槽之间,则两个连杆组合成八字形,上窄下宽稳定性更好,受震动时连杆下端会产生向外侧移动的趋势,所以侧缓冲弹簧相对于压块设置在远离第一连接座的位置,能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而连杆倾斜设置方便缓和多个角度的震动。

作为优选,倒u形板两侧底部的两端均设有支撑缓冲装置,支撑缓冲装置的底部与底板固定连接。连杆受震动下端发生位移时,因为连杆上端固定,所以振动传感器本体会下移,为了缓冲振动传感器下移过程的震动,在倒u形板两侧底部的两端均设有支撑缓冲装置,从倒u形板底部的四角对其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以及辅助缓冲减震作用,大大的提高了振动传感器本体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支撑缓冲装置包括外套筒,外套筒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外套筒内壁的底部通过纵缓冲弹簧固定连接有支撑压柱,所述支撑压柱的顶端贯穿外套筒且延伸至其外部与倒u形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支撑压柱左右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外套筒对应限位块的位置开设有与其配合使用的限位槽。通过设置限位块和限位槽,对支撑压柱的运动轨迹进行限位,防止其在外套筒内移动过程中产生偏移。

作为优选,倒u形板与振动传感器本体之间设有橡胶软垫。利用橡胶软垫的高弹性起到一定缓冲作用,可以对振动传感器本体表面形成一定保护。

作为优选,压块内侧设有钢珠,钢珠与横杆相互接触。通过设置钢珠,使压块在横杆上移动的摩擦力由滑动摩擦变为更小的滚动摩擦,减小对压块和横杆接触部位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振动传感器本体和底板之间通过连杆连接,连杆上端固定,下端可移动,可以将纵向的震动转化为连杆下端的水平位移,然后通过设置在连杆下端的运动路径上的侧缓冲弹簧起减震缓冲作用;(2)倒u形板两侧底部的两端均设有支撑缓冲装置,从倒u形板底部的四角对其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以及辅助缓冲减震作用,大大的提高了振动传感器本体的稳定性;(3)振动传感器本体外套设有倒u形板,对振动传感器本体起保护作用,两者之间设有橡胶软垫,橡胶软垫的高弹性可以起缓冲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支撑缓冲装置的结构剖面图。

图中:1振动传感器本体、2倒u形板、3支撑缓冲装置、31外套筒、32纵缓冲弹簧、33支撑压柱、34限位块、35限位槽、4底板、5第一连接座、6侧压槽、7横杆、8压块、9第二连接座、10连杆、11侧缓冲弹簧、12橡胶软垫、13钢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减震缓冲型光纤分布式振动传感器,包括振动传感器本体1,振动传感器本体1为卧式圆柱体,下文所述的对称轴均为振动传感器本体1的铅垂线,铅垂线是物体重心与地球重心的连线。振动传感器本体1的表面固定套接有倒u形板2,倒u形板2和振动传感器本体1之间设有橡胶软垫12,利用橡胶软垫12的高弹性起到一定缓冲作用。倒u形板2的底部通过底板4连接,底板4位于振动传感器本体1下方且两者之间有距离,倒u形板2和底板4将振动传感器本体1包裹在其中,起保护作用。振动传感器本体1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座5,底板4的顶部对称开设有两个横向的侧压槽6,两个侧压槽6之间有间隙,两个第一连接座5落于振动传感器本体1底部侧压槽6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内,侧压槽6内设有横杆7,横杆7的两端分别与侧压槽6的左、右侧壁固定连接,横杆7的表面套设有压块8,压块8的顶部贯穿侧压槽6且延伸至其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座9,第一连接座5与第二连接座9之间通过连杆10活动连接,这样设置的两个连杆10关于振动传感器本体1的铅垂线对称,更稳定可靠,两个连杆10组合成上窄下宽的八字形稳定性好,而连杆10倾斜设置方便缓和多个角度的震动,连杆10上端固定、下端可沿侧压槽6横向移动,因为连杆10上端距离小,下端距离大,受外界震动时,下端有向外侧移动的趋势,可以将纵向的震动转化为连杆10下端的水平位移,所以在连杆10靠近侧压槽6外侧还套设有侧缓冲弹簧11起缓冲作用,侧缓冲弹簧11的一端固定在侧压槽6靠外侧的内壁上,另一端与压块8的侧面固定连接。压块8内侧设有钢珠13,钢珠13与横杆7相互接触,通过设置钢珠13,减小了压块8在横杆7上移动时的摩擦力。

结合图3所示,倒u形板2底部的两端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支撑缓冲装置3,四个支撑缓冲装置3的底部通过底板4固定连接,支撑缓冲装置3包括外套筒31,外套筒31的底部与底板4的顶部固定连接,外套筒31内壁的底部通过纵缓冲弹簧32固定连接有支撑压柱33,支撑压柱33左右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4,外套筒31对应限位块34的位置开设有与其配合使用的限位槽35,支撑压柱33的顶端贯穿外套筒31且延伸至其外部与倒u形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支撑缓冲装置3,从倒u形板2底部的四角对其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以及辅助缓冲减震作用,大大的提高了振动传感器本体1安装后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限位块34和限位槽35,对支撑压柱33的运动轨迹进行进一步限位,防止其在外套筒31内移动过程中产生偏移。

本实用新型受到外界震动时,在第一连接座5、第二连接座9和连杆10的活动连接作用下,连杆10会将来自多角度的震动转化为使连杆10下端向外侧运动的力,而连杆10下端连接的压块8外侧设有侧缓冲弹簧11,可以起缓冲作用,同时振动传感器本体1的下移会带动支撑压柱33在外套筒31内下压纵缓冲弹簧32,达到辅助的缓冲效果,从而对倒u形板2内的振动传感器本体1起到保护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倒u形板2、支撑缓冲装置3和侧缓冲弹簧11,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解决了市场上常见的光纤分布式振动传感器大多适用性不高的问题,可在如高震动等比较恶劣的环境中进行正常工作,保证仪器不会损坏,降低了企业的维护检修成本,可全方位满足使用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