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套管测量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5831发布日期:2020-02-07 22:34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套管测量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绘工程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折叠套管测量尺。



背景技术:

在测绘工程领域中常常需要测量位置点在上方的目标物,然而现有的测量尺一般为软性材料,无法向上延伸测量,现有的伸缩测量杆与螺杆连接测量杆,连接方式大多为刚性连接,不便于携带和使用,经过多次使用后,测量尺或测量杆的伸缩结构磨损刻度,测量精度降低;新型的激光便携式测距仪在白天光线较强的工作环境中,不能准确校准较小目标点,无法实现精确量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套管测量尺,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不会弯曲,能够达到精确测量的目的,柔性连接方便收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折叠套管测量尺,包括套管尺a和若干套管尺b,套管尺a和套管尺b是空心结构,套管尺a的头部固定连接尖头;相邻的两节套管尺使用内嵌式套接方法套接固定;内嵌部分的套接管没有刻度;套管尺a内连接拉筋绳,拉筋绳穿过所有套管尺b,并固定连接在最后一节套管尺b的末端。

进一步,套管尺a和套管尺b的尺身上设置刻度。

进一步,套管尺b上没有尖头,一端设置套接管;套管尺b的数量为1~6个。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刻度设置在单节套管尺上,套接管上没有刻度,避免了伸缩杆尺的伸缩结构对刻度的磨蚀,提高测量精度;本实用新型采用空心管体,质量更轻,铝镁合金材质的管体能够保证测量尺的硬度,内置的拉筋绳穿过所有套管尺,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套管尺数量实现测量尺的量程调节,相邻套管尺之间采用套合方式连接,与拉筋绳结合后连接强度更高,结构简单方便使用,给实际测量工作带来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套管尺a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套管尺a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管尺b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套管尺a,2、套管尺b,3、尖头,4、拉筋绳,5、套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折叠套管测量尺,包括套管尺a1和若干套管尺b2,套管尺a1和套管尺b2为空心结构,采用铝镁合金材质的管体在保证测量尺的硬度符合使用要求的同时,整个测量尺的质量更轻;套管尺a1的头部固定连接尖头3,利用尖头3能够将测量尺准确定位到测量目标物上,尾部设置与套管尺b2连接的套接管5;如图4所示,套管尺b2没有尖头3,一端设置套接管5,另一端与前一节套管尺的套接管5套接,套管尺a1的套接管5与第一节套管尺b2套接。

实施例二:

如图1和图3所示,套管尺a1和套管尺b2为空心结构,套管尺a1的头部固定连接尖头3,利用尖头3能够将测量尺准确定位到测量目标物上,尾部没有与套管尺b2连接的套接管5;如图4所示,套管尺b2没有尖头3,一端设置套接管5,套管尺b2上的套接管5与前一节套管尺b2套接,第一节套管尺b2的套接管5与套管尺a1套接固定。

在所述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套管尺a1内连接拉筋绳4,拉筋绳4穿过所有套管尺b2,并固定连接在最后一节套管尺b2的末端,拉筋绳4采用胶粘固定在套管尺内,最后一节套管尺b2的套接管5上安装有双面粘条,用于套管尺折叠收纳后捆绑,方便使用和收纳。

套管尺的尺身上设置刻度,在套接管5没有刻度,刻度的起点从套管尺a1与顶部定位的尖头3的连接处开始,并且各节套管尺b2精确套合衔接,内部拉筋绳2使套管尺相互套合的更紧密,没有间隙,提高测量精度和准确度。

测量时,套管尺a1与第一节套管尺b2套接,其余套管尺b2依次与前一节套管尺b2套接,利用套管尺a1头部的定位的尖头3准确定位到测量目标物上,然后观测与对应套管尺b2上对齐的刻度线进行读数,该读数记为l1,读数对应的套管尺b2和套管尺a1之间的其余套管尺b2的长度根据所使用的套管尺b2的数量和单节套管尺b2的长度计算得到,记为l2,套管尺a1的长度记为l3,尖头的长度记为l4,则测量目标物的长度l即为:l=l1+l2+l3+l4。

如图5所示,测量完成后,轻拉相邻两节套管尺的尺身,使套接管5从前一节套管尺中取出,相邻两节套管尺折叠,直至取完所有套接管5,多节套管尺折叠收纳。

本实用新型的量程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同的量程以满足实际测量要求,在套管尺a1后连接数量不同的套管尺b2实现不同量程的调节,也能够通过选取单节长度不同的套管尺b2实现量程的调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