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芯材拉伸样品的粘接工装校正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8983发布日期:2020-08-07 17:25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芯材拉伸样品的粘接工装校正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辅助工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芯材拉伸样品的粘接工装校正组件。



背景技术:

芯材拉伸样品的粘接工装包括方形底板,设置在底板上表面的两个的方形定位块,两个定位块上开设有贯穿孔,两个定位块之间嵌入有两个拉伸件,两个拉伸件之间粘接有被检测样品,定位块周侧抵接有限位柱,限位柱垂直固定在底板上,相邻两个定位块的侧边共用一个限位柱。

由于芯材拉伸样品在检测拉伸强度的时候需要将拉伸组件与固定件之间的角度对准,使得在拉伸的时候不会使得被检测样品产生扭曲,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拉伸组件上放置被检测样品时需要进行角度校正,同时校正拉伸组件的本体也需要先将其角度调整准确,才能够保证拉伸组件的角度是准确的,因此需要一组校正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芯材拉伸样品的粘接工装精准度的校正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芯材拉伸样品的粘接工装校正组件,包括校正件组,芯材拉伸样品的粘接工装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的定位件和抵接在所述定位件周侧的限位柱,所述定位件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嵌入有拉伸组件,相邻两个所述定位件靠近所述底板侧边之间设侧边校正件,相邻多个所述定位件远离所述底板侧边的一侧设有中间校正件,所述拉伸组件相邻的两个侧壁处设有校正所述拉伸组件角度的拉伸校正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定位件放置在限位柱之间后,然后将侧边校正件放置在相邻两个定位件靠近底板侧边的之间,使得定位件的位置被侧边校正件校正;然后将中间校正件放置在多个定位件远离底板侧边的之间,使得定位件的位置被中间校正件校正;放置好侧边校正件与中间校正件后,校正好定位件之后,保证定位件放置角度的准确性,再安装拉伸组件,使用拉伸校正组件对拉伸组件进行校正;由于拉伸校正件是有一定厚度的,将拉伸校正件沿着拉伸组件的侧壁进行上下移动,减少拉伸组件之间的角度偏差,避免在拉伸检测样品拉伸强度时,被测样品与拉伸组件之间产生角度偏差,如果拉伸组件与被测样品之间产生角度偏差会使得被测样品产生扭曲,从而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侧边校正件整体呈t型,所述侧边校正件的端部接触所述限位柱端部的断面设置为适配所述限位柱侧壁的弧形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凹槽使得侧边校正件与限位柱的接触为面接触,增大了接触面积,从而使得二者接触得更加稳定,而且弧形凹槽形成的凹陷槽卡接在限位柱上,防止其固定在限位柱上的位置产生偏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侧边校正件与其所靠近的所述定位件侧边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边校正件是依据事先确定好的标准角度设定的固定形状,使得其侧边与定位件相抵接,从而实现校正定位件角度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侧边校正件靠近所述定位件的拐角处开设有内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倒角能够减小应力集中,缓解侧边校正件的在拐角处受到的力,提高了侧边校正件的抗疲劳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校正件整体呈十字型,放置于所述定位件与限位柱之间,所述中间校正件的周侧边与所述定位件和限位柱的侧缘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间校正件是依据准确角度设定的固定形状,使得其侧边与定位件相抵接,从而实现校正定位件角度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校正件与所述限位柱接触的侧边开设为适配所述限位柱的弧形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凹槽使得中间校正件与限位柱的接触为面接触,增大了接触面积,从而使得二者接触得更加稳定,而且弧形凹槽形成的凹陷槽卡接在限位柱上,防止其固定在限位柱上位置产生偏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校正件靠近所述定位件的拐角处开设有内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倒角能够减小应力集中,缓解中间校正件的在拐角处受到的力,提高了侧边校正件的抗疲劳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伸校正件的侧边与相邻两个所述限位柱抵接的同时,与所述拉伸组件的侧壁相抵接,所述拉伸校正件与所述限位柱接触的侧边开设为适配所述限位柱的弧形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伸校正件是依据准确角度设定的固定形状,使得其侧边与拉伸组件相抵接,从而实现校正拉伸组件角度的功能,弧形凹槽使得拉伸校正件与限位柱的接触为面接触,增大了接触面积,从而使得二者接触得更加稳定,而且弧形凹槽形成的凹陷槽卡接在限位柱上,防止其固定在限位柱上位置产生偏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侧边校正件、所述中间校正件和所述拉伸校正件的内部填充有增加强度的纤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纤维层增加了侧边校正件、中间校正件和拉伸校正件的强度,使其不易变形,从而提高校正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将定位件放置于限位柱之间后,将侧边校正件放置在相邻的两个定位件靠近底板侧边之间,校正定位件靠近底板侧边的角度;然后将中间校正件,放置在多个定位件远离底板侧边的之间,且端部抵接限位柱,校正位于定位件中间位置的角度;校正好定位件的角度之后,保证定位件角度的准确性,再安装拉伸组件,使用拉伸校正组件对粘接与拉伸组件上的被测样品进行校正;减少拉伸组件与被测样品之间的角度偏差,角度偏差会使得被测样品在被拉伸的同时产生扭曲,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弧形凹槽增大了侧边校正件与限位柱接触面积,增加了二者接触的稳定性,而且弧形凹槽形成的两端凸起的部分能够卡接在限位柱的侧壁,能够防止其在限位柱上滑脱;

侧边校正件是依据准确角度制成的固定形状,其侧边与定位件的侧壁和限位柱的侧壁均相抵接,实现校正定位件角度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展示校正件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板;2、定位件;3、限位柱;4、拉伸组件;5、侧边校正件;6、中间校正件;7、拉伸校正件;8、弧形凹槽;9、内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芯材拉伸样品的粘接工装校正组件,置于粘接工装上,粘接工装包括方形的底板1,底板1上表面放置有垂直于该表面至少一个且呈长方体状的定位件2,优选的,定位件2为六个。定位件2的四个侧壁上抵接有圆柱形的限位柱3,限位柱3通过螺柱垂直安装在底座的上表面。定位件2远离底板1的一侧嵌入有整体呈四棱柱状的拉伸组件4。校正件组包括侧边校正件5、中间校正件6和拉伸校正件7。

参照图1和2,相邻的两个定位件2靠近底板1侧边之间放置有整体呈t型的侧边校正件5。侧边校正件5的三个凸出的端部分别抵接在限位柱3的侧壁,且该三个端部的断面处均开设为适配限位柱3侧壁的弧形凹槽8。弧形凹槽8使得侧边校正件5与限位柱3的增大接触面积,增加两者接触的稳定性。而且弧形凹槽8形成凸起的两端卡接在限位柱3上,使得侧边校正件5在限位柱3不易滑脱。侧边校正件5的侧边与定位件2的侧壁相抵接,且对应定位件2的拐角处开设有内倒角9。由于侧边校正件5是依据准确角度设定的固定形状,使得其侧边与定位件2相抵接,从而实现校正定位件2角度的功能。内倒角9能够减小应力集中,缓解侧边校正件5在拐角处受到的力,提高了侧边校正件5的抗疲劳强度。

相邻多个定位件2远离底板1侧边的一侧放置有整体呈十字型的中间校正件6。中间校正件6的四个端部分别与限位柱3抵接,且该端部与限位柱3接触的位置开设为适配限位柱3的弧形凹槽8。弧形凹槽8那个增大两者的接触面积,而且弧形凹槽8的两端所形成的凸起部分,可以起到卡接限位柱3的效果,还让中间校正件6在限位柱3之间卡接更牢固。中间校正件6的侧边与定位件2侧壁相抵接。由于中间校正件6是依据准确角度设定的固定形状,使得其侧边与定位件2相抵接,从而能够校正定位件2角度。中间校正件6对应定位件2的拐角处开设有内倒角9。内倒角9减小了应力集中,缓解中间校正件6的在拐角处受到的力,使得侧边校正件5的抗疲劳强度增强。

拉伸组件4相邻的两个侧壁处抵接有拉伸校正件7。拉伸校正件7校正拉伸组件4与被测样品之间的角度。其侧边与相邻两个限位柱3抵接的同时,与拉伸组件4的侧壁相抵接。由于拉伸校正件7是依据准确角度设定的固定形状,使得其侧边与限位柱3和拉伸组件4相抵接实现校正拉伸组件4角度的功能。拉伸校正件7与限位柱3接触的侧边开设为适配限位柱3的弧形凹槽8。弧形凹槽8使得拉伸校正件7与限位柱3的接触为面接触,增大了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接触的稳定性。而且弧形凹槽8形成的凹陷槽卡接在限位柱3上,防止其固定在限位柱3上位置产生偏移。侧边校正件5、中间校正件6和拉伸校正件7由树脂制成,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内部填充有增加强度的纤维层。纤维层增加了侧边校正件5、中间校正件6和拉伸校正件7的强度,不易产生变形,提高校正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先将定位件2放于限制定位件2位置的限位柱3之间,然后将侧边校正件5放置在相邻两个定位件2靠近底板1侧边的之间,对定位件2靠近底板1侧边的角度进行校正。然后将中间校正件6放与多个定位件2远离底板1侧边的之间,使得定位件2位于中间的角度被中间校正件6校正。放置好侧边校正件5与中间校正件6后,即使得定位件2能够处于较精准的位置。再将拉伸组件4嵌入与定位件2上,使用拉伸校正组件对拉伸组件4进行校正,再将被测样品粘接与拉伸组件4上。拉伸校正件7是有一定厚度的,将拉伸校正件7的侧壁沿着拉伸组件4的侧壁进行上下移动,进行角度校正。减少拉伸组件4与被测样品之间的角度偏差,避免在拉伸检测样品时,被测样品与拉伸组件4之间存在角度偏差,使得被测样品产生扭曲,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