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46648发布日期:2020-09-08 13:54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试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数码类软包电池pack自动生产线对电池产品的自动测试主要采用ccd定位来实现,这种方式的缺点有:1、速度慢,产能低;2、成本高;特引入微针测试自适应结构,无需进行ccd定位,从而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微针模组向下运动过程中的精度的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用于与电池模组测试,其包括安装板、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直线滑轨、固定在所述两个第一直线滑轨上的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的气缸、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的传感器、可与所述传感器接触的感应片、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的定位板、位于所述定位板下方的支撑板、插入所述定位板和支撑板内的旋转轴、分别插入所述定位板相对两侧且顶持在所述支撑板两侧的两个第一微分头、支撑所述支撑板的支撑滑动座、位于所述支撑滑动座下方的定位座、位于所述支撑滑动座和定位座之间的两个第一弹簧、分别固定在所述定位座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直线滑轨、固定在所述定位座底部的第三直线滑轨、固定在所述第三直线滑轨上的微针固定座以及固定在所述微针固定座下方且与电池模组接触的微针模块;其中所述感应片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定位座上;所述支撑滑动座两端在分别在两个第二直线滑轨上滑动,滑动时压缩两个第一弹簧。

优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定位板和支撑板之间且套在所述旋转轴上的定位环。

优选地,所述定位板包括位于所述固定板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定位固定体、设于每个定位固定体上且固定在固定板上的定位柱、由定位固定体两侧端部延伸设置且供两个第一微分头穿过的定位微分体以及位于两个定位固定体之间的定位支撑体。

优选地,所述定位支撑体上设有供旋转轴通过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支撑滑动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滑动体以及连接在两个滑动体之间的支撑体,所述两个滑动体分别在两个第二直线滑轨上滑动,所述支撑体位于支撑定位板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定位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定位座支撑体、连接在两个定位座支撑体之间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体和第二定位体,所述两个第二直线滑轨分别固定在两个定位座支撑体的外侧;所述感应片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体的侧面。

优选地,还包括分别固定在所述定位座两侧端部且用于限制第二直线滑轨运动的两个挡片。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定位座相对两侧且位于第二直线滑轨下方的连接座以及分别依序插入所述连接座和定位座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微分头。

优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定位座相对内侧和微针固定座之间的两个第二弹簧.

优选地,还包括连接所述固定板和气缸的浮动接头。

本实用新型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采用高精度的直线滑轨导向,保证微针向下运动过程中的精度;通过微分头调节微针模块的左右浮动量及旋转角度,保证微针模组与电池模组对接良好;通过第一弹簧和传感器实现上下浮动,对产品有保护作用;微针模块固定采用独立模块,换型时,微针模块整体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部分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固定板的单独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定位板的单独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旋转轴的单独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支撑滑动座的单独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定位座的单独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微针固定座的单独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微针模块的单独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用于数码类锂电池模组100的自动生产线测试工位。

如图1至图3所示,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包括安装板10、固定在安装板10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直线滑轨11、固定在两个第一直线滑轨11上的固定板12(如图4所示)、固定在固定板12上且位于两个第一直线滑轨11之间的浮动接头21、与浮动接头21连接的气缸20、固定在固定板12上且靠近其中一个第一直线滑轨11设置的传感器30、固定在固定板12上的定位板41(如图5所示)、位于定位板41上且可与传感器30接触的感应片40、位于定位板41下方的支撑板42、插入定位板41和支撑板42内的旋转轴44(如图6所示)、位于定位板41和支撑板42之间且套在旋转轴44上的定位环43、分别插入定位板42相对2侧且顶持在支撑板42两侧的两个第一微分头50、位于两个第一微分头45下方且支撑定位板42的支撑滑动座45(图7所示)、位于支撑滑动座45下方的定位座46(如图8所示)、位于支撑滑动座45和定位座46之间的两个第一弹簧47、分别固定在定位座46两侧端部的两个挡片48、分别固定在定位座46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直线滑轨60、固定在定位座46相对两侧且位于第二直线滑轨60下方的连接座47、分别依序插入连接座47和定位座46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微分头70、固定在定位座46底部的第三直线滑轨80、固定在第三直线滑轨80且位于定位座46内侧的微针固定座49(如图9所示)、位于定位座46相对内侧和微针固定座49之间的2个第二弹簧491以及固定在微针固定座49下方的微针模块90(如图10所示)。

其中,感应片40的下端固定在定位座46上;每个挡片48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第二直线滑轨60的端部,以防止第二直线滑轨60的滑块脱离第二直线滑轨60;支撑滑动座45两端在第二直线滑轨60上滑动,滑动时压缩两个第一弹簧47。

如图5所示,定位板41包括位于固定板12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定位固定体411、设于每个定位固定体411上且固定在固定板12上的定位柱4111、由定位固定体411两侧端部延伸设置且供两个第一微分头45穿过的定位微分体4112以及位于两个定位固定体411之间的定位支撑体412,定位支撑体412上设有供旋转轴30通过的通孔4121。

如图7所示,支撑滑动座45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滑动体451以及连接在两个滑动体451之间的支撑体452,两个滑动体451分别在两个第二直线滑轨60上滑动,支撑体452位于支撑定位板42的下方。

如图8所示,定位座46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定位座支撑体461以及连接在两个定位座支撑体461之间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体462和第二定位体463,其中,第一定位体462的表面设有分别定位两个第一弹簧47的第一定位槽4621,第一定位体462靠近两个定位座支撑体461设置,第二定位体463位于两个定位座支撑体461的中间。每个定位座支撑体461的内侧均设有分别定位两个第二弹簧491的两个定位支撑槽4611。两个第二直线滑轨60分别固定在两个定位座支撑体461的外侧。感应片40的下端固定在定位座46的第一定位体462的侧面。挡片48位于对应的定位座支撑体461端部且扣持在第一定位体462上。第三直线滑轨80固定在第二定位体463的下表面且位于两个定位座支撑体461之间。

微针模块90设有多个微针91。

工作时,当电池模组100到位后,由气缸20驱动,气缸20随着浮动接头21和固定板12在第一直线滑轨11上向下运动,感应器30也随固定板12在第一直线滑轨11上向下运动,定位板41也随固定板12向下运动,旋转轴44转动并带动支撑板42向下运动,支撑板42向下压支撑滑动座45,支撑滑动座45压缩第一弹簧47,支撑滑动座45两侧分别在第二直线滑轨60上向下移动,同时带动定位座46向下运动,定位座46向下运动从而带动微针模块90整体下降,从而实现与电池模组100的引脚101连接,当感应器30与感应片40的上端接触时,气缸20停止运动。

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可通过调节第一微分头50来调整微针模块90与电池模组100之间的角度相对位置,保证微针模组90的微针91与电池模组100的引脚101接触良好,即当调节两个第一微分头50时,两个第一微分头50顶持在支撑板42的两侧,使得支撑板42两侧受力后向下支撑滑动座45,两个第一弹簧47压缩,使得定位座46向下移动。

微针模块90通过微针固定座49安装在第三直线滑轨80的下方,在微针模组90下降与电池模组100接触的过程中,可左右浮动(微针的浮动量可通过第二微分头70调节),以适应不同电池模组100之间的微小尺寸差异。

电池模组100放置不到位时,微针模块90下压过程中会存在阻力变大,第一弹簧47压缩量变大,使感应器30感应到,此时可通过程序控制气缸20上升,从而保证不压坏电池模组100。

电池模组100换型或微针模块90的微针91的寿命到限时,可通过整体更换微针模块,实现快速换型。

本实用新型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采用高精度的直线滑轨导向,保证微针模组向下运动过程中的精度;通过第一微分头和第二微分头调节微针模块的左右浮动量及旋转角度,保证微针模组与电池模组对接良好;通过第一弹簧和传感器实现上下浮动,对产品有保护作用;微针模块固定采用独立模块,换型时,微针模块整体更换。

本实用新型微针测试自适应装置的产能高,可以节省ccd定位时间,提高测试性能,且价格低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