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装置及管道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83261发布日期:2020-05-19 21:27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密封装置及管道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设备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密封装置及管道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相关法规的要求,在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承压类特种设备生产、安装、试验以及定期检验过程中,需要对相关设备通过水压试验等方式进行检测,以检验设备是否发生泄漏。

在目前的管道泄漏检测过程中,一般是将管道两端堵塞,然后向管道内部加压以检测管道是否泄漏;而大型设备中,管路设置复杂,部分弯曲管路的另一端位于死角位置,难于封堵,给管道检测造成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密封装置,能够在无需封堵管道两端的前提下,对管道一端的部分进行泄漏检测。

本发明一方面的密封装置,包括:固定件,用于与管件一端固定;密封件,设置在固定件上,用于密封管件一端的端口;内密封部,设置在固定件上,能够伸入管件并封堵管件的内腔。

进一步地,密封件包括与固定件滑动连接的密封板,内密封部包括设置在密封板上并能够伸入管件的延伸部,延伸部上设置有密封塞。

进一步地,延伸部内滑动设置有第二驱动柱,第二驱动柱上设置有扩张头,扩张头能够使得密封塞变形并封堵管件的内腔。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柱与延伸部之间设置有密封环。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柱上设置有第二挡环,第二挡环能够挤压密封环。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柱穿过固定件设置。

进一步地,密封板上开设有测量孔和注入孔,注入孔用于向密封后的管段内注入流体,测量孔用于测量密封后的管段内的压力。

进一步地,密封板上设置有第一驱动柱,第一驱动柱与固定件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固定件两侧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固定螺栓用于固定管件。

本发明另一方面的管道检测装置,包括上述密封装置。

应用本发明的密封装置,在使用时,可以将固定在固定在管件上,通过密封件封堵管件一端的端口,并将内密封部伸入管件内部并将管件内腔封堵,使得管件一端的部分两端密封,在不拆卸管路与封堵管路另一端的情况下既能够对管路一端的部分进行泄漏检测。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密封装置的轴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密封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密封装置去除管件后的轴侧图;

图4为本发明连接件和密封塞的轴侧图;

图5为本发明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密封塞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包含以下附图标记:

1、管件,2、固定件,21、主体部,22、侧部,23、第一通孔,24、第二通孔,25、限位槽,26、固定孔,27、固定螺栓,3、密封件,31、密封板,32、延伸部,33、第三通孔,34、注入孔,35、测量孔,36、限位板,37、第一驱动柱,38、第一挡环,39、连接管,4、密封塞,41、过渡部,42、安装孔,5、连接件,51、第二驱动柱,52、第二挡环,53、密封环,54、扩张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图2,一种密封装置,包括:固定件2,用于与管件1一端固定;密封件3,设置在固定件2上,用于密封管件1一端的端口;内密封部,设置在固定件2上,能够伸入管件1并封堵管件1的内腔。

应用本实施例的密封装置,在使用时,可以将固定在固定在管件1上,通过密封件3封堵管件1一端的端口,并将内密封部伸入管件1内部并将管件1内腔封堵,使得管件1一端的部分两端密封,在不拆卸管路与封堵管路另一端的情况下既能够对管路一端的部分进行泄漏检测。

其中,密封件3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密封管件1一端的端口,例如通过设置在固定件2上的密封垫与管件1一端的端口抵接,也可以通过设置在固定件2上的胶塞塞入管件1一端的端口等。

可以理解的是,内密封部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伸入管件1的内腔并封堵,例如在空心管件1一端设置一个气囊,将空心管伸入管件1内部并吹气,使得气囊膨胀并封堵管件1内部,也可以将胶塞直接从管件1一端的端口塞入至合适位置,然后再封堵管件1一端的端口等。

其中,固定件2可以包括主体部21和设置在主体部21两侧的两个侧部22。

如图3、图6所示,密封件3包括与固定件2滑动连接的密封板31,内密封部包括设置在密封板31上并能够伸入管件1的延伸部32,延伸部32上设置有密封塞4;其中可以在将固定件2与管件1固定后,通过调节密封件3的位置,使得密封件3与管件1一端的端口抵接,此时延伸部32带动密封塞4伸入管件1内并与管件1内壁抵接,实现管件1内腔的密封。

如图2-图6所示,延伸部32内滑动设置有第二驱动柱51,第二驱动柱51上设置有扩张头54,第二驱动柱51和扩张头54一起组成连接件5,扩张头54能够使得密封塞4变形并封堵管件1的内腔;当密封塞4伸入管件1中合适的位置时,可以控制第二驱动柱51带动扩张头54抵接密封塞4,使得密封塞4变形后封堵管件1的内腔,此时可以选用比管径小的可变形密封塞4实现管件1内腔的密封,方便密封设备的安装。

如图5所示,密封板31两侧还可以设置限位板36,限位板36与设置在侧部22上的限位槽25配合,可以对密封板31的滑动起到限位作用。

如图4所示,第二驱动柱51与延伸部32之间设置有密封环53,在此密封环53可以防止密封后管件1内腔物质从第二驱动柱51和延伸部32之间的缝隙中漏出,增加设备可靠性。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密封部的密封效果,第二驱动柱51上设置有第二挡环52,第二挡环52能够挤压密封环53;当第二驱动柱51向外侧抽出时,第二挡环52能够抵接密封环53,使得密封环53变形,更好的封堵第二驱动柱51和延伸部32之间的缝隙。

其中,密封塞4的具体形状可以参考图7,密封塞4包括安装孔42和过渡部41,安装孔42用于套设在延伸部32上,过渡部41沿远离密封板31的方向直径逐渐变大。

其中,可以在延伸部32上设置第一挡环38,用于阻挡密封塞4在延伸部32上滑动。

为了在密封装置安装完成后,便于检测,密封板31上开设有测量孔35和注入孔34,注入孔34用于向密封后的管段内注入流体,测量孔35用于测量密封后的管段内的压力;在测量时,可以在注入孔34上连接气管或液管,向管件1内腔中注液或注气,同时在测量孔35上连接压力表,用于测量注液或注气后内腔中压力的变化,一次判断是否漏气;也可以在密封装置安装完成后,通过注入孔34向外抽取气体,抽取完成后通过在测量孔35上接入的压力表查看内腔中的真空度,然后判断管件1一端是否泄漏。

如图3、图6所示,密封板31上设置有第一驱动柱37,第一驱动柱37与固定件2滑动连接;在安装密封装置时,可以通过第一驱动柱37调节密封板31的位置,对管件1一端的端口进行密封,开可以在第一驱动柱37上设置螺纹,通过抵接在固定件2上与第一驱动柱37螺纹配合的螺母调节第一驱动柱37的位置,进而实现密封板31位置的微调,通过通过螺纹与螺母之间的自锁性能加强密封板31密封的稳定性。

具体地,主体部2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3,第一驱动柱37穿过第一通过设置。

其中,延伸部32包括有一根中空且套着在第二驱动柱51外的连接管39。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柱51穿过固定件2设置,如图3、图5所示,可以通过穿过固定件2的第二驱动柱51来调节扩张头54的位置;其中,还可以在第二驱动柱51上设置外螺纹,通过与固定件2抵接并与第二驱动柱51螺纹配合的螺母来调节第二驱动柱51的位置,并通过螺纹自锁性能使得扩张头54与密封塞4抵接时不易松动,增强密封装置的密封可靠性。

具体地,密封板31上开设有第三通孔33,主体部2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24,第二驱动柱51穿过第三通孔33和第二通孔24。

如图1、图5所示,为了方便将密封装置固定在管件1一端,固定件2两侧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27,固定螺栓27用于固定管件1;在测量前,可以将两侧的固定螺栓27旋紧,使得两侧固定螺栓27夹紧管件1,防止管件1松脱;其中,两个侧部22上均设置有与固定螺栓27螺纹配合的固定孔26。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管道检测装置,包含上述密封装置,还包括供给设备和测量设备,其中供给设备可以通过水泵或者空压机向管件1内腔供气或者供液,并通过气压计液压表测量内腔中的压力,用以判断是否泄漏;或者供给设备还可以通过抽气泵抽取管件1内腔中的气体,通过气压表来测量内腔中的真空度,以检测是否泄漏。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