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位解释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6444234发布日期:2021-08-27 13:44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层位解释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地震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层位解释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的发展、进步,地震资料偏移处理技术已从二维偏移发展至三维偏移,时间偏移发展至深度偏移,各向同性偏移发展至各向异性偏移,积分法偏移发展至波动方程偏移,受到实际地震地质条件以及偏移方法应用前提条件的限制,导致最先进的偏移处理技术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最好的处理效果,因此在实际地震资料偏移处理过程中,可能要用到多种偏移处理方法,相应地会产生多套地震资料,通过对多套资料进行解释、研究,尽可能消除地震资料的多解性,提高勘探开发目标研究的精度,但另一方面,工作量也成倍增加,尤其是地震层位解释的工作量,其是地震资料解释中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环节。

近五年,随着国内各大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节奏的加快,最优质的钻探目标已勘探开发殆尽,勘探开发目标的搜寻越来越困难,如何利用多套地震资料,开展勘探开发目标的快速搜寻、综合评价、井位部署,进一步推进碳酸盐岩、碎屑岩的勘探开发,为油田增储上产奠定基础,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地震层位的快速解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层位解释方法及装置,可以提升地震层位的解释效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层位解释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结果和所述目的层的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得到;所述标定结果根据所述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得到;获取层速度数据体;所述层速度数据体根据所述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的叠加速度场数据、所述标定结果和所述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的层速度模型得到;根据所述层速度数据体对所述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时转深数据体,对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时转深层位数据;根据所述时转深层位数据、所述时转深数据体和所述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确定深度差量;利用所述深度差量对所述时转深层位数据进行校正,得到深度域层位解释结果。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层位解释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结果和所述目的层的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得到;所述标定结果根据所述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得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层速度数据体;所述层速度数据体根据所述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的叠加速度场数据、所述标定结果和所述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的层速度模型得到;时深转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层速度数据体对所述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时转深数据体,对所述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时转深层位数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时转深层位数据、所述时转深数据体和所述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确定深度差量;校正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深度差量对所述时转深层位数据进行校正,得到深度域层位解释结果。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层位解释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具有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的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程序代码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层位解释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层位解释方案,该方案首先获取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得到的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结果和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得到的目的层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之后,获取层速度数据体,该层速度数据体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的叠加速度场数据、标定结果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的层速度模型得到,根据层速度数据体分别对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和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时转深数据体和时转深层位数据,最后根据时转深层位数据、时转深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确定深度差量,从而根据深度差量对时转深层位数据进行校正,得到深度域层位解释结果。本发明实施例基于时间域解释成果得到时转深层位数据,通过确定深度差量对时转深层位数据进行校正,以得到深度域层位解释结果,大大提高了地震层位解释的效率。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层位解释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叠前时间偏移剖面(左)及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右);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时间域叠加速度剖面;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dix公式转换后层速度剖面;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叠前深度偏移层速度剖面;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深转时层速度剖面;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叠合时转深层位);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叠合时转深层位);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目的层tt深度差量平面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与目的层tt深度差量平面图对应的最大相关系数平面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目的层tt校正前平面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目的层tt校正后平面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叠合校正前后深度域层位);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层位解释装置结构框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层位解释装置结构框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层位解释装置结构框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广义而言,地震层位解释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手工拾取法和层位自动追踪法。以国际国内最为常用的解释系统为例,手工拾取的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点模式,在地震剖面上点按鼠标左键拾取两个层位点,通过线性插值,在拾取点之间系统自动为每一道内插层位值,当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或成像质量差时,常用该方法;二是自动倾角追踪模式,在地震剖面上点按鼠标左键先后拾取两个点(决定了拾取的起止位置和拾取的走势),种子点位于连接两拾取点的直线和每道的交点处,追踪时,在种子点附近的搜索时窗范围内寻找最大、最小振幅值对应的点,该点即为拾取点,该方法适用于低信噪比资料或高陡构造解释;三是自动追踪模式,在地震剖面上点按鼠标左键先后拾取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包括多个地震道:道1、道2、道3……等,通过种子点追踪,在搜索时窗范围内寻找最大、最小振幅值对应的点,即可确定道1的拾取点和对应的旅行时,在道2上,以道1拾取点的旅行时间值对应的点作为种子点,通过种子点追踪,在搜索时窗范围内寻找最大、最小振幅值对应的点,即可确定道2的拾取点和对应的旅行时,以此类推,即可确定道3、道4、道5……的拾取点;四是相关模式在地震剖面上点按鼠标左键先后拾取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包括多个地震道:道1、道2、道3……等,通过种子点追踪,在搜索时窗范围内寻找最大、最小振幅值对应的点,即可确定道1的拾取点和对应的旅行时,在道2上,以道1拾取点的旅行时间值对应的点作为初始种子点,沿该点上下开适当的时窗,选取该时窗范围内对应的地震道数据,上下漂移道2,对道1和道2进行波形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最大值对应的漂移量即为道2初始种子点对应的漂移量,依据此漂移量对道2初始种子点进行漂移,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种子点追踪,在搜索时窗范围内寻找最大、最小振幅值对应的点,即可确定道2的拾取点和对应的旅行时,以此类推,即可确定道3、道4、道5……的拾取点。第二种层位解释方法—层位自动追踪法,选取一个已经解释过的层位作为种子点,该层位解释密度可稀可密,仅作为层位框架,然后设置要追踪的波形特征点(波峰、波谷等),最后根据波形特征,对整个数据体进行层位追踪,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三维数据体地震层位解释,并且目的层地震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易于连续追踪对比。在实际应用,通常综合应用手工拾取法和层位自动追踪法开展地震层位的解释,但无论应用何种方法,在存在多套地震资料的情况下,地震层位解释的工作量都要成倍增加。

在地震层位解释方面,基于时间域解释成果的深度域层位校正方法研究是一个新课题。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层位解释方法及装置,可以基于时间域解释成果的深度域层位校正方法,提高地震资料层位解释的效率,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目标的快速搜寻、综合评价、部署奠定扎实的基础。

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层位解释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专业名词进行说明:

偏移:偏移是使倾斜反射归位到它们真正的地下界面位置,并使绕射波收敛,以此增强空间分辨率和得到地下界面的地震图像。

合成记录标定: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是一个简化的一维正演的过程,设合成记录为s(t),地震子波为w(t),反射系数为r(t)褶积,合成地震记录可以表示为公式:s(t)=w(t)×r(t)。由于是理论研究,地震子波可以是余氏子波、雷克子波等,子波主频可以根据实际资料主频设定,将反射系数与给定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合成地震记录。

dix公式:是由均方根或叠加速度计算层速度的公式:其中,vr,i为第1到第i层的均方根速度或叠加速度,vi为第i层的层速度,t0,i为第1到i层的自激自收时间。

积分:直观地说,对于一个给定的正实值函数,在一个实数区间上的定积分可以理解为在坐标平面上,由曲线、直线以及轴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值(一种确定的实数值)。

相关性:两个变量的关联程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层位解释方法,参见图1所示的一种层位解释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2,获取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结果和目的层的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结果是指预先根据井震合成记录、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得到的深度域的目的层层位的标定结果。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是预先根据地震资料中的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进行解释得到的时间域的地震层位解释结果。

步骤s104,获取层速度数据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层速度数据体可以用于将时间域的数据转换为深度域的数据,使用不同的层速度数据体转换得到的深度域数据的准确度不同,因此,需要预先对层速度数据体进行筛选,得到层速度数据体。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的叠加速度场数据、标定结果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的层速度模型对层速度数据体进行筛选,以通过筛选出的目标层速度数据得到更准确的深度域数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的叠加速度场数据是通过地震资料得到的与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对应的三维速度场数据。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的层速度模型是通过地震资料得到的与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对应的三维层速度数据。

步骤s106,根据层速度数据体对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时转深数据体,对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时转深层位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层速度数据体对时间域的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即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深度域的时转深数据体,通过层速度数据体对时间域的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深度域的地震层位数据。

步骤s108,根据时转深层位数据、时转深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确定深度差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得到时转深层位数据和时转深数据体之后,结合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可以确定目的层地震反射轴的位置关系情况,同一地震反射同相轴在两个深度域地震数据体上的位置差,可以用深度差量进行描述。

步骤s110,利用深度差量对时转深层位数据进行校正,得到深度域层位解释结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见图11所示的目的层tt校正前平面图和图12所示的目的层tt校正后平面图,将经过时深转后的时转深层位数据与深度差量数据进行加减运算,即可得到与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高度匹配的深度域层位,参见图13所示的另一种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叠合校正前后深度域层位)。本发明实施例可实现基于时间域的地震层位解释结果,对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快速的地震层位解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层位解释方案,该方案首先获取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得到的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结果和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得到的目的层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之后,获取层速度数据体,该层速度数据体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的叠加速度场数据、标定结果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的层速度模型得到,根据层速度数据体分别对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和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时转深数据体和时转深层位数据,最后根据时转深层位数据、时转深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确定深度差量,从而根据深度差量对时转深层位数据进行校正,得到深度域层位解释结果。本发明实施例基于时间域解释成果得到时转深层位数据,通过确定深度差量对时转深层位数据进行校正,以得到深度域层位解释结果,大大提高了地震层位解释的效率。

考虑到为了提高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和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结果的生成效率,获取目的层的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和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结果之前,可以执行如下步骤:

获取井震合成记录、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根据井震合成记录确定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得到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标定结果;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标定结果,获取目的层的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根据地震资料波组特征,将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标定结果映射到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得到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结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的叠前时间偏移剖面(左)及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右),该时间域资料的地震反射界面图中左侧从上到下依次为tn1-2k、tn1j、thgr、te、tk1bs、tk、tj、tt,其中,t右下角的字母和数字的组合代表地层。首先,由井震合成记录标定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根据地震资料波组特征,将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标定结果映射到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上,完成了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得到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结果。依据井震合成记录标定的结果,针对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综合应用手工拾取法和层位自动追踪法地震层位解释方法,开展目的层地震反射轴对比追踪、层位解释,得到目的层的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获取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时,可以获取到与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对应的叠加速度场数据,获取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时,可以获取到与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对应的层速度模型。

考虑到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时深转换结果,需要对层速度数据体进行筛选,因此获取层速度数据体之前,还可以执行如下步骤:

根据叠加速度场数据确定第一时间域层速度体,根据层速度模型确定第二时间域层速度体;分别根据第一时间域层速度体和第二时间域层速度体对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时深转换结果;展示时深转换结果;获取匹配结果;匹配结果用于描述时深转换结果和标定结果的匹配性;根据匹配结果确定层速度数据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叠加速度场数据是与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对应的三维时间域速度数据,将叠加速度场数据转换为层速度数据,得到第一时间域层速度数据体;层速度模型是与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对应的三维深度域层速度数据体,将该层速度数据转换为时间域的层速度数据体,得到第二时间域层速度体,之后,分别根据第一时间域层速度体和第二时间域层速度体对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进行时深转换,得到两个时深转换结果,将这两个时深转换结果进行展示,例如,可以以图像的形式进行显示,操作人员根据展示的时深转换结果确定匹配结果,匹配结果用于描述时深转换结果和标定结果的匹配性,获取匹配结果,将匹配性更好的时深转换结果所用的时间域层速度数据体作为层速度数据体。

需要说明的是,匹配结果可以是时深转换结果与标定结果的匹配程度。匹配程度越高,则匹配性越好。分别利用第一时间域层速度体和第二时间域层速度体,通过时深转换,将时间域目的层层位转换至深度域,对比经过时深转换过后的深度域目的层层位与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标定结果的匹配性,参见图7所示的一种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叠合时转深层位),根据匹配性好坏优选合适的速度体。

为了提升数据处理效率,根据叠加速度场数据确定第一时间域层速度体,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执行:

对叠加速度场数据进行插值处理,得到三维空间叠加速度体;根据dix公式,将三维空间叠加速度体转换为第一时间域层速度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插值处理,在时间域层位的约束之下,将与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对应的叠加速度场插值成三维空间叠加速度体,参见图3所示的时间域叠加速度剖面,基于dix公式,将时间域三维空间叠加速度体转换为层速度体,得到第一时间域层速度体,参见图4所示的dix公式转换后层速度剖面。

需要说明的是,叠加速度是成像速度,dix公式可适用于地下水平层状介质,而叠前深度偏移层速度模型是在声波测井、井中地震资料的约束下、地面地震资料的驱动下获取的,因此叠前深度偏移层速度与实际地下介质速度更为接近。

为了提升数据处理效率,根据层速度模型确定第二时间域层速度体,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执行:

根据积分法将层速度模型转换至时间域,得到第二时间域层速度体。

在本明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的叠前深度偏移层速度剖面,将与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对应的叠前深度偏移层速度模型数据转换至时间域,得到第二时间域层速度体,参见图6所示的深转时层速度剖面。

考虑到为提升确定深度差量的效率,根据时转深层位数据、时转深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确定深度差量,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执行:

将时转深层位数据投影至时转深数据体,得到第一投影结果,将时转深层位数据投影至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得到第二投影结果;根据预设时窗范围在第一投影结果确定第一时窗,并根据预设时窗范围在第二投影结果确定第二时窗;第一时窗和第二时窗都包括时转深层位数据;根据第一时窗内的第一地震道数据和第二时窗内的第二地震道数据进行波形相关性处理,确定各个地震道对应的相关系数和深度差量;第一地震道数据和第二地震道数据的道号相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投影结果可以用于同时显示时转深层位数据和时转深数据体。第二投影结果可以用于同时显示时转深层位数据和至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预设时窗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确定,用于确定时窗的大小,本发明实施例对预设时窗范围的具体数值不作具体限定。第一时窗是在第一投影结果中选定的时窗,包括时转深层位数据。可以在第一投影结果中沿时深转换后的某一目的层层位上下开适当的时窗,例如,可以将目的层层位向上a米至向下b米的区域作为第一时窗,其中a和b的取值可以相同或不同。选取第二时窗的过程与第一时窗的过程采用相同的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时窗和第二时窗采用相同的时窗范围进行选取,以保证第一时窗和第二时窗的大小以及相对于时转深层位数据的深度相同。

在得到第一时窗和第二时窗之后,分别选取第一时窗范围内及第二时窗范围内对应的地震道数据,开展波形相关性分析,以确定各个地震道的相关系数和深度差量,其中,相关系数用于描述第一时窗范围内地震道与第二时窗范围内波形地震道的相关程度,深度差量可以用于描述第一时窗范围内目的层地震反射成像轴与第二时窗范围内目的层地震反射成像轴的位置关系情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波形相关性用于评价波形的振幅、相位以及频率的综合相关程度。在进行波形相关性处理时,需要对第一时窗和第二时窗内相同道号的地震道波形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得到各个道号地震道的相关系数与深度差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为了提升深度差量的准确度,根据第一时窗内的第一地震道数据和第二时窗内的第二地震道数据进行波形相关性处理,确定各个地震道对应的相关系数和深度差量,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执行:

调整第二地震道数据相对于第一地震道数据的位置,记录第二地震道数据与第一地震道数据之间的多个漂移量;计算第一地震道数据和第二地震道数据之间的多个相关系数;相关系数与多个漂移量一一对应;当相关系数的值满足预设规则时,将相关系数的值对应的漂移量作为深度差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调整第二地震道数据相对于第一地震道数据的位置,可以通过调整第二地震道数据所在的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相对于第一地震道数据所在的时转深数据体的位置而得到,通过调整,使第一地震道的波形数据与第二地震道的波形数据尽量重合,并记录每次调整时,第二地震道数据与第一地震道数据在深度上的位置差值,得到漂移量。通过计算第一地震道数据和第二地震道数据之间波形的相位、频率以及振幅数据,得到多个相关系数,每次调整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都要记录漂移量和相关系数,因此,对每个道号的第一地震数据和第二地震数据,都有一组一一对应的漂移量和相关系数。通过对相关系数的取值设置预设规则,可以选取与满足预设规则的相关系数的值对应的漂移量作为深度差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具体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实现:以第一地震道数据即时转深数据体为基准数据体,上下漂移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数据道,即调整第二地震道数据的位置,漂移量分别为d1、d2、d3、d4、d5……等,对应的时转深地震数据道和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数据道相关系数为c1、c2、c3、c4、c5……等,当漂移量合适时(d3),时转深地震数据道和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数据道波形相关系数最大(c3),漂移量d3即为时转深地震数据道和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数据道的深度差量,以此类推,可以获取针对某一目的层位的任意地震道时转深地震数据和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数据的深度差量及对应的最大相关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系数的值满足预设规则,例如,预设规则可以是相关系数的值在所有相关系数的值中最大,预设规则也可以是相关系数的值大于某个预设值,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确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操作者观察,可以生成目的层位深度差量平面图,参见图9所示的目的层tt深度差量平面图,也可以生成对应的最大相关系数平面图,参见图10所示的与目的层tt深度差量平面图对应的最大相关系数平面图。

考虑到为了提升计算效率,提升数据调整的效率,减少无效调整次数,该方法还可以执行如下步骤:

获取漂移量阈值;漂移量阈值根据标定结果和时转深层位数据确定;根据漂移量阈值确定第二地震道数据的位置调整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示的另一种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叠合时转深层位),可以根据时深转换后的目的层层位与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标定结果的匹配性以及大致的深度差,设置合适的最大漂移量参数,即漂移量阈值,用于控制对第二地震道数据进行调整的幅度,确定第二地震道数据的位置调整范围,为后续步骤的实施奠定基础。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执行本方案:

1)对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进行井震合成记录标定,确定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

2)依据井震合成记录标定结果,应用常规地震层位解释方法,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完成所有目的层的地震层位解释;

3)优选合适的三维空间层速度体,并利用此速度体,将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及解释的地震层位转换至深度域;

4)通过波形相关性分析,获取目的层时转深地震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数据体之间的深度差量平面图及对应的最大相关系数平面图;

5)通过层位加减运算,得到与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高度匹配的目的层深度域层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层位解释方法及装置,该方法主要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及相应的叠加速度场、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及对应的叠前深度偏移层速度模型等资料,在井震精细标定的基础上,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应用常规地震层位解释方法完成目的层的地震层位解释,优选合适的三维空间层速度数据体,将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及解释的地震层位转换至深度域,然后通过波形相关性分析,获取目的层时转深地震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数据体之间的深度差量平面图及对应的最大相关系数平面图,最后通过层位加减运算,得到与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高度匹配的目的层深度域层位。

在油气田f区块进行试验研究。一个人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完成所有目的层的地震层位解释,共耗时20个工作日,以此类推,如果应用同样的常规地震层位解释方法对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所有目的层进行地震层位解释,一个人同样将耗时20个工作日。使用本发明后,一个人利用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完成所有目的层层位解释的耗时缩减至8个工作日,层位解释效率大大提高,这为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勘探开发目标的快速搜寻、综合评价、井位部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层位解释装置,参见图14所示的一种层位解释装置结构框图,该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71,用于获取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结果和目的层的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得到;标定结果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得到;第二获取模块72,用于获取层速度数据体;层速度数据体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的叠加速度场数据、标定结果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的层速度模型得到;时深转换模块73,用于根据层速度数据体对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时转深数据体,对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时转深层位数据;确定模块74,用于根据时转深层位数据、时转深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确定深度差量;校正模块75,用于利用深度差量对时转深层位数据进行校正,得到深度域层位解释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5所示的另一种层位解释装置结构框图,该装置还包括预处理模块76,用于:获取井震合成记录、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和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根据井震合成记录确定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得到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标定结果;根据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标定结果,获取目的层的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根据地震资料波组特征,将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标定结果映射到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得到目的层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6所示的另一种层位解释装置结构框图,该装置还包括筛选模块77,用于:根据叠加速度场数据确定第一时间域层速度体,根据层速度模型确定第二时间域层速度体;分别根据第一时间域层速度体和第二时间域层速度体对时间域地震层位解释结果进行时深转换,得到时深转换结果;展示时深转换结果;获取匹配结果;匹配结果用于描述时深转换结果和标定结果的匹配性;根据匹配结果确定层速度数据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筛选模块,具体用于:对叠加速度场数据进行插值处理,得到三维空间叠加速度体;根据dix公式,将三维空间叠加速度体转换为第一时间域层速度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筛选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积分法将层速度模型转换至时间域,得到第二时间域层速度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将时转深层位数据投影至时转深数据体,得到第一投影结果,将时转深层位数据投影至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体,得到第二投影结果;根据预设时窗范围在第一投影结果确定第一时窗,并根据预设时窗范围在第二投影结果确定第二时窗;第一时窗和第二时窗都包括时转深层位数据;根据第一时窗内的第一地震道数据和第二时窗内的第二地震道数据进行波形相关性处理,确定各个地震道对应的相关系数和深度差量;第一地震道数据和第二地震道数据的道号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调整第二地震道数据相对于第一地震道数据的位置,记录第二地震道数据与第一地震道数据之间的多个漂移量;计算第一地震道数据和第二地震道数据之间的多个相关系数;相关系数与多个漂移量一一对应;当相关系数的值满足预设规则时,将相关系数的值对应的漂移量作为深度差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获取漂移量阈值;漂移量阈值根据标定结果和时转深层位数据确定;根据漂移量阈值确定第二地震道数据的位置调整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参见图17所示的计算机设备结构示意框图,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81、处理器82,存储器中存储有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种方法的步骤。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计算机设备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具有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的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介质,程序代码使处理器执行上述任一种方法的步骤。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