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7611032发布日期:2021-11-27 00:29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公开涉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对于岩溶古河道的研究主要在西北地区,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岩溶古河道的地球物理识别方法。综合运用地震相干属性、三维可视化、地层切片、地震分频及rgb混频等技术手段对古河道识别和刻画。
3.古河道识别研究表明,地下暗河地震特征表现为地震反射特征沿暗河走向,为强反射特征,横向连续性较好;垂直河道走向,主要为串珠状反射特征,存在局部区域串珠特征不明显而表现出的相对弱反射,其中暗河主河道在各种属性平面及空间上强能量且连续性好、延伸长度大,分支河道能量稍弱及连续性差。
4.正演模拟研究表明,缝洞体横向尺度的变化与缝洞体在地震剖面上的平面展布(地震异常平面展布)的宽度正向相关,即缝洞体的实际宽度越大,其在地震剖面上的平面展布的宽度越大,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尚不清楚,尤其,如何将古河道地震异常平面展布的宽度进行校正,以提高古河道储集体预测的精度,是碳酸盐岩古河道储集体精细开发及增储上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古河道宽度校正困难的问题。
6.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7.建立若干不同宽度的缝洞体模型和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其中,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用于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
8.通过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以得到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
9.根据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确定各个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并根据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和实际宽度,建立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
10.获取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并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
11.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从而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
12.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
13.利用所述分级校正模型,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分级校正,以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
14.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选的,上述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中,根据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确定各个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包括以下步骤:
15.根据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确定各个缝洞体模型的振幅在缝洞体模型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
16.基于每个缝洞体模型的最大振幅,分别对每个缝洞体模型的振幅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缝洞体模型归一化后的振幅在缝洞体模型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
17.设置若干振幅门槛值,并根据各个缝洞体模型归一化后的振幅在缝洞体模型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确定各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各个缝洞体模型在宽度方向上的边界;
18.根据各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各个缝洞体模型在宽度方向上的边界,确定各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各个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
19.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选的,上述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中,根据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和实际宽度,建立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20.根据各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从所有的振幅门槛值中选取最佳振幅门槛值;其中,所述最佳振幅门槛值能够使得其所对应的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偏差最小;
21.在所述最佳振幅门槛值下,对实际宽度大于1/2地震子波波长的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第一线性关系,以及对实际宽度为1/4地震子波波长至1/2地震子波波长的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第二线性关系;
22.将所述第一线性关系和所述第二线性关系的组合作为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
23.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选的,上述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中,所述地震属性包括振幅类属性和相干属性,其中,振幅类属性包括均方根振幅属性、总能量、分频振幅中的中低频能量和高频能量,以及振幅平均曲率;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从而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包括以下步骤:
24.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均方根振幅属性、总能量和分频振幅中的中低频能量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主干河道;
25.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分频振幅中的高频能量和振幅平均曲率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分支河道;
26.由所述待测古河道的主干河道和分支河道构成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
27.通过多属性叠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类属性和相干属性进行处理,以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地震异常边界;
28.由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构成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
29.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选的,上述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中,通过多属性叠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类属性和相干属性进行处理,以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地震异常边界,包括以下步骤:
30.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相干属性,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边界;
31.通过调整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类属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得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异常边界与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边界重合,从而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地震异常边界。
3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选的,上述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中,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包括以下步骤:
33.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将其对应的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类属性的最大值乘以所述最佳振幅门槛值,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第二地震异常边界;
34.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第二地震异常边界,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
35.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选的,上述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中,利用所述分级校正模型,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分级校正,以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包括以下步骤:
36.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地震异常边界,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宽度;
37.当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宽度大于1/2地震子波波长时,将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代入所述第一线性关系中,以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校正,并计算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
38.当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宽度为1/4地震子波波长至1/2地震子波波长时,将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代入所述第二线性关系中,以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校正,并计算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
39.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40.缝洞体模型和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建立模块,用于建立若干不同宽度的缝洞体模型和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其中,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用于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
41.正演模拟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以得到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
42.分级校正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确定各个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并根据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和实际宽度,建立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
43.待测古河道地震属性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并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
44.待测古河道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模块,用于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从而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
45.待测古河道计算宽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
46.待测古河道实际宽度确定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分级校正模型,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分级校正,以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
47.第三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
48.第四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可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可用来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
49.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50.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通过若干不同宽度的缝洞体模型的正演模拟结果,建立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从而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利用所述分级校正模型,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分级校正,以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该方法基于缝洞体模型的正演模拟结果建立古河道宽度的分级校正模型,实现了古河道地球物理属性异常到地质异常的转化,提高了古河道储集体预测的精度,为指导深层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效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对于碳酸盐岩古河道储集体精细开发及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51.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公开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52.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3.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在不同振幅门槛值下某一系列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与真实宽度的关系示意图;
54.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根据上述系列缝洞体模型得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模型在最佳振幅门槛值下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线性关系示意图;
55.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待测古河道的宽度校正过程示意图;
56.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根据测井结果对宽度大于1/2地震子波波长的待测古河道的宽度校正结果进行验证的过程示意图;
57.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根据测井结果对宽度为1/4地震子波波长至1/2地震子波波长的待测古河道的宽度校正结果进行验证的过程示意图;
58.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9.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60.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公开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应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本公开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在不相冲突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61.同时,在以下说明中,出于解释的目的而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彻底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不用这里的具体细节或者所描述的特定方式来实施。
62.实施例一
63.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包括:
64.步骤s101:建立若干不同宽度的缝洞体模型和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其中,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用于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
65.具体的,建立不同宽度的缝洞体模型主要是设置缝洞体模型的形状及大小(主要是横向尺度即宽度)、缝洞体之间的横向间隔、缝洞体内的充填速度以及背景围岩速度。
66.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缝洞体模型中只有一个缝洞体,以排除缝洞体之间的相互干扰。
67.具体的,建立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主要是设置正演模拟观测系统的炮检距、道间距、最大满覆盖次数以及激发子波主频的方式。而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是参照实际观测系统建立的,实际地震资料采集有具体的观测系统参数,比如炮间距、道间距、排列长度等参数,为了使后续的正演模拟的结果能够指导并应用于实际资料,正演模拟时就要采用与实际相同的观测系统进行模拟,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的关键参数可设置为:道间距50m、炮间距50m,子波主频30hz,最大满覆盖次数40次,激发子波主频采用30hz雷克子波。
68.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技术是研究地震波规律的有效途径,而正演模拟观测系统能够有效的对地震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及解释,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正演模拟的方法得到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从其中计算出计算宽度,以能够建立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
69.步骤s102:通过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以得到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
70.具体的,步骤s102包括以下步骤:
71.s102a:通过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采用雷克子波对各个所述缝洞体模型进行波动方程正演模拟,以获得各个缝洞体模型的炮集记录;
72.s102b:采用柯西霍夫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法对各个缝洞体模型的炮集记录进行处理,以获得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叠前深度域偏移剖面;
73.s102c:对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叠前深度域偏移剖面进行时深转换,以得到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叠前时间域偏移剖面。
74.具体的,采用主频为30hz的雷克子波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地震正演模拟是利用所研究地质问题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简化建模,再加上本身的约束条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地质问题进行求解,从而得到相关地震波场合成记录,是理解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传播特点,帮助解释观测地质数据的有效手段。地震正演模拟是已知地质模型,求测量数据的过程。地震正演模拟的整个过程为:
75.(a)建立地质模型(即本实施例中的缝洞体模型);
76.(b)岩石信息转化为地震波信息(即本实施例中的获得炮集记录的步骤);
77.(c)地震波场合成记录(即本实施例中的采用柯西霍夫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对炮集记录进行处理的步骤)
78.地震正演模拟是研究地震波传播特征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地震正演模拟可以直接指导实际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也能为反演的研究提供理论数据,并对反演结果的有
效性进行评价。地质学家利用地震正演模拟帮助解释观测的地震数据,测试新的算法和处理要求,也为反演提供思路,加强了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深入研究与认识,帮助认识和解决了目前地震勘探与开发中新难题。
79.正演模拟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基于波动方程的正演模拟能够很好的反映地震波在复杂的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方便人们对地震波在复杂的地下介质传播情况的进行研究,因而在地震正演模拟中经常被使用。
80.而且正确的选择地震子波是基于波动方程的地震正演模拟的关键。实际接收到地震子波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首先是地震波的激发,然后地震波的传播,最后到地震波的接收,这一系列过程相当于一个大地滤波系统。地震子波是一个非周期的震动信号,具有一定延续度。所以选用合适的地震子波决定了正演结果与实际成果的符合程度。
81.在地震勘探中,地震子波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在陆地上,地震波的波形可能受表层影响可能变化很大,并且震源可能产生虚反射等现象,因为记录系统是没有测向变化的分量。在海洋中,往往要假设震源和深度保持不变,仅有传播效应可以改变,因此,在许多的海域进行地震勘探是,需要进行补偿和深度叠加,否则勘探结果很可能无效。地震波的分辨率影响最终合成的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对勘探结果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地震子波的选取十分的重要。实际的勘探过程中,常见的地震子波有俞氏子波、正弦指数衰减子波以及雷克子波等。
82.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地震子波为雷克子波。
83.雷克(ricker)子波是一种零相位子波,由norman ricker在1940首次提出,它是一种常用的基础地震子波,被广泛的用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从雷克子波的波形图上可以看出,雷克子波波形相对简单,并且对称,中间是较强的波峰,两侧各有一个振幅较弱的旁瓣。雷克子波的视主频或主频可以用两个旁瓣之间时间t的倒数1/t表示。
84.在不考虑仪器精准度的前提下,雷克子波的质点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形式等性质和实际的地震子波十分接近,而且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用雷克子波进行合成的地震记录和实际的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吻合程度,因此,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野外地震子波的代表,进而将其用于地震模型的解释和计算中。关于对子波衰减的讨论,将地震子波数学化,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子波的状态以及波形变化机制,同时也便于模型的设计和实验。
85.正演模拟过程中,向所述缝洞体模型发射雷克子波,当雷克子波向地下传播遇到波阻抗界面(一般为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然后在地面不同的位置上用精密的仪器将这些反射信号记录下来,就得到一个地震炮集记录。在不同的位置上连续不断地激发、接收,就得到一系列的炮集记录。
86.然后通过柯西霍夫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法对炮集记录进行水平叠加和偏移成像,得到叠前深度域偏移剖面。
87.其中,柯西霍夫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法的原理为:在各种波动方程的深度域偏移算法中,每种计算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对解的相对精度和计算机的运行时间又不同的影响。柯西霍夫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法可应用于大角度倾斜层和剧烈横向速度变化的情况。同时还较好地估计了介质的曲界面、强折射面对地震波射线的折射效应。它在层状介质模型下的三维深度域偏移计算公式为:
[0088][0089]
其中,x和y为水平坐标,z为深度;t为偏移场在点(x1,y1,z1)上的双程旅行时;r为(x1,y1,z1)点到(x,y,z=0)点之间的距离;θ为z轴与连接(x1,y1,z1)点和(x,y,z=0)点的直线间的夹角;k为常数;ν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上式可以最终归结为根据给定孔径的绕射波控件时距曲线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场之和。
[0090]
在深度域假设某点(x,y,z)为这个反射点的一个输出点。为了得到改点的反射输出,需要在该点(x,y,z)周围输入相当数量的输入道,经过该点的反射经过不同的路径到达不同的检波器。从震源经反射点返回到检波器的旅行时间等于从震源经反射点的旅行时加上反射点到检波器的旅行时,因此为了获取该反射点偏移后的图像,首先我们要计算出旅行时间,然后根据这个时间将输入道振幅偏移到输出深度点道的位置上,所有输入道都重复这个过程,最后将深度点的振幅进行累加求和。如果确实是一个强反射点,并且速度正确的话,这些振幅就会同相叠加,相互加强,得到一个聚焦很好的强能量输出,否则就会相互抵消,得到一个弱振幅输出。
[0091]
柯西霍夫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法的主要步骤包括:初始模型计算、旅行时计算、柯西霍夫偏移求和以及深度速度模型修正。
[0092]
柯西霍夫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法克服了地震资料叠加次数低,偏移距范围小,难以求取准确深度-速度模型的困难,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深度偏移数据体。
[0093]
接下来,对所述叠前深度域偏移剖面进行时深转换,将深度域转换为时间域,以得到现有技术中分析时常用的叠前时间域偏移剖面。
[0094]
需要说明的是,在叠前时间域偏移剖面中,各个缝洞体模型表现为“串珠状”反射特征。从“串珠状”反射特征就可以确定各个缝洞体模型的振幅在缝洞体模型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情况。
[0095]
步骤s103:根据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确定各个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并根据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和实际宽度,建立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
[0096]
具体的,步骤s103包括以下步骤:
[0097]
s103a:根据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确定各个缝洞体模型的振幅在缝洞体模型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
[0098]
s103b:基于每个缝洞体模型的最大振幅,分别对每个缝洞体模型的振幅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缝洞体模型归一化后的振幅在缝洞体模型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
[0099]
s103c:设置若干振幅门槛值,并根据各个缝洞体模型归一化后的振幅在缝洞体模型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确定各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各个缝洞体模型在宽度方向上的边界;
[0100]
s103d:根据各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各个缝洞体模型在宽度方向上的边界,确定各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各个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
[0101]
s103e:根据各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从所有的振幅门槛值中选取最佳振幅门槛值;其中,所述最佳振幅门槛值能够使得其所对应的
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最接近于与实际宽度的偏差最小;
[0102]
s103f:在所述最佳振幅门槛值下,对实际宽度大于1/2地震子波波长的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第一线性关系,以及对实际宽度为1/4地震子波波长至1/2地震子波波长的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第二线性关系;
[0103]
s103g:将所述第一线性关系和所述第二线性关系的组合作为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
[0104]
具体的,将每个缝洞体模型离散化为点散射体的集成,统计不同位置处各点的振幅,这样就可以得到各个缝洞体模型的振幅在缝洞体模型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缝洞体模型的振幅在中心位置处最大,越靠近边界,振幅越小。
[0105]
各个缝洞体模型的振幅均通过最大振幅归一化处理,处理之后,中心位置的振幅变为1,两侧振幅均比1小且越靠近边界,数值越小。
[0106]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选择40%、50%、60%、70%、80%为振幅门槛值,其中因为振幅已经做了归一化处理,所以振幅门槛值为百分比。每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水平线与各个缝洞体模型归一化后的振幅在缝洞体模型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有两个交点,两个交点分别对应缝洞体模型在宽度方向上的边界,两个交点的横坐标的差值,即为每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计算宽度。
[0107]
根据各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偏差,从各个振幅门槛值中选取偏差最小的振幅门槛值作为最佳振幅门槛值。
[0108]
具体方法是,通过将各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关系曲线,与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完全吻合时(理想情况)的关系曲线进行比对,最接近理想情况的关系曲线的振幅门槛值即为最佳振幅门槛值。
[0109]
而且,当缝洞体的实际宽度小于某个宽度且逐渐减小时,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误差会逐渐增大,这个宽度即为无需校正最小宽度(minimum width without calibration),而这个宽度的大小为1/4地震子波波长(1/4λ)。
[0110]
因为实际宽度大于1/2地震子波波长(大于1/2λ)的缝洞体模型,以及实际宽度介于1/4地震子波波长至1/2地震子波波长(1/4λ~1/2λ)的缝洞体模型,它们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关系曲线的斜率不一样,所以对这两个宽度范围的缝洞体模型,进行分开拟合,分别得到两个线性关系。这样就可以实现储集体宽度的分级校正。
[0111]
步骤s104:获取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并根据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
[0112]
具体的,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对待测古河道进行勘探,以获取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
[0113]
地震勘探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特定观测系统来接收来自反射界面的反射波而进行的勘探手段,地震资料处理是地震勘探的第二阶段。在进行处理工作之前,需要对采集系统和原始地震道集进行了解,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地震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地震资料特征,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该资料的处理流程。
[0114]
地震属性就是对地震资料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统计学特征的一种测量。目前,地震资料中提取的属性参数基本归纳为6大类,即运动学特性参数、动力学特性参数、形
态学特性参数、弹性参数、粘滞性参数及地质物性参数,其中常用于地震属性技术的是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参数。常用的地震属性主要有振幅、波形、频率、衰减因子、速度、相位、相关系数、能量和比率等。不同的地震属性对不同地质属性的敏感程度不同,针对岩溶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识别,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摸索规律,总结对不同地质特征岩溶古河道更为敏感的地震属性,然后进行优选、组合、融合,进而进行岩溶古河道综合刻画。
[0115]
本实施例中,所述地震属性包括振幅类属性和相干属性,其中,振幅类属性包括均方根振幅属性、总能量、分频振幅中的中低频能量和高频能量,以及振幅平均曲率。
[0116]
步骤s105: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从而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
[0117]
具体的,步骤s105包括以下步骤:
[0118]
s105a: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均方根振幅属性、总能量和分频振幅中的中低频能量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主干河道;
[0119]
s105b: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分频振幅中的高频能量和振幅平均曲率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分支河道;
[0120]
s105c:由所述待测古河道的主干河道和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分支河道构成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
[0121]
s105d:通过多属性叠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类属性和相干属性进行处理,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地震异常边界;
[0122]
s105e:由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构成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
[0123]
首先,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主干河道、分支河道的识别进行属性优选,确定主干河道和分支河道的优势属性。
[0124]
主干河道的优势属性为均方根振幅属性、总能量及分频振幅的中、低频能量,分支河道的优势属性为分频振幅的高频能量和振幅平均曲率。因此,不同的属性对不同级次古河道的识别效果存在差异。
[0125]
所以,基于主干河道、分支河道的优势属性,分别通过多种属性方法的叠合和融合技术就会对河道整体的展布状态有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故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均方根振幅属性、总能量和分频振幅中的中低频能量属性进行处理,就可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主干河道。同样的,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分频振幅中的高频能量和振幅平均曲率属性进行处理,就可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分支河道。
[0126]
其中,针对初始地震异常边界识别的步骤s105d包括以下步骤:
[0127]
(a)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相干属性,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边界;
[0128]
(b)通过调整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类属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得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异常边界与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边界重合,从而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地震异常边界。
[0129]
因为每种地震属性的值域不同,调整最大值与最小值范围的大小,色标会变化。相干属性属于几何类属性,它确定河道的地震异常边界是固定的,调节相干属性阈值不会改
变对于河道边界(即宽度)的识别;振幅类属性调节最大值和最小值,振幅表现出来的河道宽度会变化。这里调节振幅类属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其能量异常充满相干属性确定的河道边界内部,即使能量(振幅)异常边界与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边界重合。这就实现了通过两种属性(振幅类属性与相干属性)叠合的方式,对古河道初始地震异常边界进行识别。
[0130]
此步骤中,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地震异常边界的识别结果,明确了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地震异常宽度(初始宽度),为下一步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宽度分级校正奠定基础。
[0131]
步骤s106: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平面展布,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
[0132]
具体的,步骤s106包括以下步骤:
[0133]
s106a: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将其对应的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类属性的最大值乘以所述最佳振幅门槛值,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第二地震异常边界;
[0134]
s106b: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第二地震异常边界,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
[0135]
即将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异常边界与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边界重合时对应的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类属性的最大值乘以所述最佳振幅门槛值,所述待测古河道表现出来的地震异常边界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第二地震异常边界。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第二地震异常边界,通过点矩测量就可以确定第二地震异常边界对应的宽度(计算宽度)。
[0136]
除此之外,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确定步骤还可以参考缝洞体模型计算宽度的确定步骤,对应的步骤如下:
[0137]
(a)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在所述待测古河道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
[0138]
(b)基于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最大振幅,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后的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在所述待测古河道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
[0139]
(c)根据所述最佳振幅门槛值,从归一化后的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在所述待测古河道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中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在宽度方向上的边界;
[0140]
(d)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在宽度方向上的边界,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
[0141]
由于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平面展布是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进行处理得到的,所以从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平面展布上可以直接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在所述待测古河道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然后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的方法与步骤103中相同,先是归一化处理,然后根据所述最佳门槛值确定边界,从而确定计算宽度。
[0142]
步骤s107:利用所述分级校正模型,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分级校正,以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
[0143]
具体的,步骤s107包括以下步骤:
[0144]
步骤s107a: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地震异常边界,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宽度;
[0145]
步骤s107b:当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宽度大于1/2地震子波波长时,将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代入所述第一线性关系中,以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校正,
并计算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
[0146]
步骤s107c:当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宽度为1/4地震子波波长至1/2地震子波波长时,将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代入所述第二线性关系中,以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校正,并计算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
[0147]
通过计算宽度选取对应的线性关系会有一定的误差,所以通过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异常边界得到的初始宽度(即地震振幅能量横向宽度)来选择对应的线性关系会更准确。
[0148]
而且,因为对于地震振幅能量横向宽度小于1/4波长的古河道,结果难以量化校正。所以本实施例只适用于地震振幅能量横向宽度大于1/4波长的古河道。
[0149]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若干不同宽度的缝洞体模型的正演模拟结果,建立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从而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利用所述分级校正模型,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分级校正,以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该方法基于缝洞体模型的正演模拟结果建立古河道宽度的分级校正模型,实现了古河道地球物理属性异常到地质异常的转化,提高古河道储集体预测的精度,为指导深层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效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对于碳酸盐岩古河道储集体精细开发及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0150]
实施例二
[0151]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通过具体应用案例来对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方法进行说明。
[0152]
本实施例建立了一系列不同宽度的缝洞体模型,考虑缝洞形态的不规则性及充填特征变化。缝洞体充填速度4800m/s,背景围岩6000m/s。以几百个缝洞正演结果为量化分析样本,开展缝洞体的量化表征。
[0153]
采用非均质介质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正演模拟观测系统的主要参数为:炮检距50m,道间距50m,最大满覆盖次数40次,激发子波主频采用30hz雷克子波。
[0154]
通过上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得到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基于正演模拟结果,提取各个缝洞体模型对应的振幅在缝洞体模型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基于每个缝洞体模型的最大振幅,对每个缝洞体模型对应的振幅做归一化,得到归一化后的各个缝洞体模型的振幅在缝洞体模型宽度方向上的分布曲线。
[0155]
分别以40%、50%、60%、70%、80%为振幅门槛值,根据归一化后的振幅分布曲线,确定各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各个缝洞体模型在宽度方向上的边界,进而确定各个振幅门槛值对应的各个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
[0156]
统计出不同振幅门槛值时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分别统计出了振幅门槛值为40%、50%、60%、70%、80%时,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之间的关系,图中的对角线为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完全吻合时的关系曲线(理想关系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振幅门槛值为60%时,其对应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之间的关系最接近于理想关系曲线,所以通过60%的振幅门槛值得到的计算宽度的偏差最小,所以本实施例中,选取60%作
为最佳振幅门槛值,可确保校正的可信度。而且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实际宽度范围下,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之间的关系不同,主要表现为实际宽度小于1/4地震子波波长(小于50m)、介于1/4~1/2地震子波波长(50~100m)和大于1/2地震子波波长(大于100m)三个宽度范围。
[0157]
在最佳振幅门槛值下(60%)对三个宽度范围的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分别进行拟合,拟合结果如图3所示,可见:
[0158]
在当实际宽度小于1/4地震子波波长(小于50m)时,得到的线性关系为y=0.1421x+48,斜率很小,截距很大,无论缝洞体模型的际宽度为多少,计算宽度几乎一致,所以对于此范围的缝洞体模型的宽度不能校正;
[0159]
当实际宽度介于1/4~1/2地震子波波长(50~100m)时,得到的线性关系为y=0.94x+2.7(第二线性关系),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高达0.99,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几乎一致,但是稍微有点差距;
[0160]
当实际宽度大于1/2地震子波波长(大于100m)时,得到的线性关系为y=0.9992x-1.9051(第一线性关系),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高达0.9999,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十分吻合,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关系与理想关系曲线重合,因此对于此范围的缝洞体模型的宽度不用校正,直接使用计算宽度作为实际宽度就可以。
[0161]
将第一线性关系和第二线性关系的组合作为本实施例中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
[0162]
接下来,获取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并根据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从而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
[0163]
根据上述得到的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将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异常边界与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边界重合时对应的所述待测古河道的振幅类属性的最大值乘以所述最佳振幅门槛值,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第二地震异常边界;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第二地震异常边界,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当然,对于所述待测古河道由于长度比较长,所以对于不同的位置处,可以得到多个计算宽度。
[0164]
然后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地震异常边界,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宽度,对于所述待测古河道不同位置处的初始宽度的大小,选择对应的线性关系进行校正:
[0165]
当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宽度大于1/2地震子波波长(大于100m)时,将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代入第一线性关系(y=0.9992x-1.9051)中,以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校正,并计算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也就是说,对于此范围的宽度,近似的,可以不用校正,直接使用计算宽度作为实际宽度;
[0166]
当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宽度为1/4地震子波波长至1/2地震子波波长(50~100m)时,将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代入所述第二线性关系(y=0.94x+2.7)中,以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校正,并计算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
[0167]
所述待测古河道的不同位置的宽度都进行校正之后,得到最终的平面展布,如图4所示,点距为60m,可见,校正后,图中两条古河道最窄处的宽度约25m左右,最宽处的宽度约180m左右。
[0168]
为了验证上述的分级校正模型,可通过穿河道的水平井验证不同宽度古河道校正结果。
[0169]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宽度大于100m,斜穿河道的水平井a测井显示河道宽度为145m(实际宽度)。此位置处,基于初始地震异常边界确定的古河道的宽度(初始宽度)为180m,通过60%的振幅门槛值处理后得到的计算宽度为140m(大于100m,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近似,计算宽度即为实际宽度),与a测井解释的河道实际宽度145m吻合度高。
[0170]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待测古河道的宽度介于50~100m,斜穿河道的水平井b测井显示河道宽度为60m,此位置处,校正后的河道的实际宽度为70m,与b测井解释的河道实际宽度60m基本一致。
[0171]
因此,上述建立的分级校正模型是有效的。
[0172]
上述正演模拟及钻井验证分析表明,对于宽度大于100m的古河道,预测(校正)精度达到90%以上;对于宽度介于50~100m的古河道,预测(校正)精度在80%左右。小于50m的古河道,量化可信度较低,无法量化,本实施例中不考虑小于50m的古河道的校正。
[0173]
实施例三
[0174]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装置100,包括缝洞体模型和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建立模块101、正演模拟模块102、分级校正模型建立模块103、待测古河道地震属性确定模块104、待测古河道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模块105、待测古河道计算宽度确定模块106和待测古河道实际宽度确定模块107。
[0175]
缝洞体模型和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建立模块101,用于建立若干不同宽度的缝洞体模型和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其中,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用于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
[0176]
正演模拟模块102,用于通过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以得到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
[0177]
分级校正模型建立模块103,用于根据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确定各个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并根据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和实际宽度,建立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
[0178]
待测古河道地震属性确定模块104,用于获取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并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
[0179]
待测古河道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模块105,用于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从而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
[0180]
待测古河道计算宽度确定模块106,用于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
[0181]
待测古河道实际宽度确定模块107,用于利用所述分级校正模型,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分级校正,以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
[0182]
缝洞体模型和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建立模块101建立若干不同宽度的缝洞体模型和正演模拟观测系统,正演模拟模块102通过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
正演模拟,以得到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分级校正模型建立模块103根据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确定各个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并根据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和实际宽度,建立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待测古河道地震属性确定模块104获取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并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待测古河道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模块105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从而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待测古河道计算宽度确定模块106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待测古河道实际宽度确定模块107利用所述分级校正模型,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分级校正,以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
[0183]
基于上述各模块执行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的具体实施例已在实施例一中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0184]
实施例四
[018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电脑或平板电脑等,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器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可以理解,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i/o)接口,以及通信组件。
[0186]
其中,处理器用于执行如实施例一中的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电子设备中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
[0187]
所述处理器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简称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
[0188]
所述存储器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0189]
实施例五
[0190]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随机访问存储器(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服务器、app应用商城等等,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实现如下方法步骤:
[0191]
步骤s101:建立若干不同宽度的缝洞体模型和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其中,所述正演
模拟观测系统用于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
[0192]
步骤s102:通过所述正演模拟观测系统对各个缝洞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以得到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
[0193]
步骤s103:根据各个缝洞体模型的地震剖面,确定各个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并根据所有缝洞体模型的计算宽度和实际宽度,建立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
[0194]
步骤s104:获取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并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叠后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
[0195]
步骤s105: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从而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
[0196]
步骤s106: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
[0197]
步骤s107:利用所述分级校正模型,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分级校正,以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
[0198]
上述方法步骤的具体实施例过程可参见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0199]
综上,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古河道宽度的校正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通过若干不同宽度的缝洞体模型的正演模拟结果,建立用于描述不同宽度范围的缝洞体的计算宽度与实际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分级校正模型;通过多属性叠合和融合的方法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地震属性进行处理,以识别出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形态和初始地震异常边界,从而得到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根据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初始平面展布,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利用所述分级校正模型,对所述待测古河道的计算宽度进行分级校正,以确定所述待测古河道的实际宽度。该方法基于缝洞体模型的正演模拟结果建立古河道宽度的分级校正模型,实现了古河道地球物理属性异常到地质异常的转化,提高古河道储集体预测的精度,为指导深层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效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对于碳酸盐岩古河道储集体精细开发及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0200]
在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方法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
[020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202]
虽然本公开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公开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公开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