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屏组件、电子设备及环境光强度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098166发布日期:2020-11-27 13:01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显示屏组件、电子设备及环境光强度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屏组件、电子设备及环境光强度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诸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越来越大,从而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上用于设置诸如传感器等电子器件的区域越来越小。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上,光线传感器设置在显示屏的下方,以通过光线传感器检测环境光。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组件、电子设备及环境光强度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环境光强度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组件,包括:

第一偏光片层,所述第一偏光片层用于当环境光透过时形成线偏振光;

有机发光层,用于产生自然光,所述自然光包括第一光线和第二光线;

第二偏光片层,所述有机发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层与所述第二偏光片层之间,所述第二偏光片层与所述有机发光层呈预设角度;

第一光线传感器,朝向所述第二偏光片层的出光面设置;

第二光线传感器,朝向所述第二偏光片层的入光面设置,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其中

所述线偏振光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时,由所述出光面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或者由所述入光面反射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

所述第一光线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并由所述出光面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第二光线由所述入光面反射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显示屏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显示屏组件为上述显示屏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环境光强度检测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组件,所述显示屏组件为上述显示屏组件,所述环境光强度检测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光线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光线强度;

获取第二光线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光线强度;

根据所述第一光线强度、所述第二光线强度计算环境光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中,通过第一光线传感器和第二光线传感器同时检测环境光和有机发光层产生的自然光,从而可以减少或避免有机发光层产生的自然光对检测环境光造成的影响,因此可以提高检测环境光强度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显示屏组件中的第一种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显示屏组件中的第二种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显示屏组件中的第二偏光片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还可以是游戏设备、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汽车装置、数据存储装置、音频播放装置、视频播放装置、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设备等。

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10、显示屏组件20以及处理器30。

所述壳体10用于形成电子设备100的外部轮廓和整体框架。可以理解的,所述壳体10可以用于安装电子设备100的各个功能模组,例如摄像头、电路板、电池等。

所述显示屏组件20安装在所述壳体10上。其中,所述显示屏组件20用于显示信息,例如显示图像、文本等信息。此外,所述显示屏组件20还可以包括光线传感器,所述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光强度,从而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根据所述光线传感器检测到的环境光强度对所述显示屏组件20显示信息时的显示亮度进行自动控制。

所述处理器30安装在所述壳体10内部。其中,所述处理器30与所述显示屏组件20电连接,从而所述处理器30可以对所述显示屏组件20的显示进行控制。此外,所述处理器30还可以用于对所述显示屏组件20中的光线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对光线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得到环境光强度。

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20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显示屏组件20包括第一偏光片层21、有机发光层22、第二偏光片层23、第一光线传感器24以及第二光线传感器25。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诸如“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区分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所述有机发光层22、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依次设置。也即,所述有机发光层22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与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之间。所述有机发光层22可以与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所在的一侧为所述显示屏组件20显示信息时朝向用户的一侧。也即,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所在的一侧为所述显示屏组件20显示信息时的出光侧。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所在的一侧同时也为环境光的入射侧,环境光可以由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所在的一侧入射至所述显示屏组件20内部。其中,环境光即为外界环境中的光线,例如阳光、日光灯发出的光线等。环境光包括垂直于光波传播方向的所有可能振动方向的光线,因此环境光不表现偏振性,或者理解为非偏振光。当环境光透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入射至所述显示屏组件20内部时,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可以对环境光进行偏振,以形成线偏振光,从而透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入射至所述显示屏组件20内部的环境光即为线偏振光。

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具有偏光轴,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的偏光轴可以记为第一偏光轴。所述第一偏光轴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可以透过的光线的偏振方向相同。也即,环境光中,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的部分光线可以透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而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的部分光线不能透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

所述有机发光层22用于产生光线,以使得所述显示屏组件20可以向外界发出光线,从而使用户可以观察到所述显示屏组件20显示的信息。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22可以包括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

可以理解的,所述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光线为自然光,所述自然光也可以理解为非偏振光,所述自然光也不表现偏振性。当所述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传输到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时,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对自然光进行偏振,使得自然光变为线偏振光。从而,用户可以正常观察到所述显示屏组件20显示的信息。此外,所述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还可以朝向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所在的一侧传输。

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与所述有机发光层22呈预设角度α。所述预设角度α的范围可以为大于0度且小于90度。也即,预设角度α为锐角。例如,所述预设角度α可以为45度、60度等。

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也可以对光线起到偏振作用。其中,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包括偏光轴,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偏光轴可以记为第二偏光轴。可以理解的,当自然光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时,自然光中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平行的部分光线可以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而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垂直的部分光线不能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中,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平行的部分光线可以记为第一光线,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垂直的部分光线可以记为第二光线。所述第一光线可以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所述第二光线不能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光线、所述第二光线在所述自然光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也即,所述自然光中的50%为所述第一光线,所述自然光中的另外50%为所述第二光线。

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还可以对光线起到反射作用。具体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垂直的部分光线不能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但是可以被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反射出去。

其中,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包括入光面231和出光面232。所述入光面231即为光线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时的入射面,所述出光面232即为光线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时的出射面。其中,所述入光面231朝向所述有机发光层22,所述入光面231与所述出光面232相对。当所述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时,所述第一光线由所述入光面231入射,并在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后,由所述出光面232出射;所述第二光线在所述入光面231发生反射,被反射出去。

此外,可以理解的,环境光入射至所述显示屏组件20内部时,环境光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时形成线偏振光,所述线偏振光在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22后依然是线偏振光,随后所述线偏振光可以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当所述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平行时,所述线偏振光可以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并由所述出光面232出射;当所述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垂直时,所述线偏振光不能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而在所述入光面231发生反射,被反射出去。

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朝向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出光面232设置,也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的信号接收面朝向所述出光面232。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朝向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入光面231设置,也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的信号接收面朝向所述入光面231。其中,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100的电路板上或者中框上进行固定。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都可以用于检测光线强度。例如,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都可以为光电传感器,用于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从而实现检测光线强度。

以下对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检测光线强度的过程进行说明。

当环境光由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入射至显示屏组件20内部时,环境光透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后形成线偏振光,所述线偏振光继续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22后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当所述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偏光轴平行时,所述线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并由所述出光面232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接收所述线偏振光。当所述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偏光轴垂直时,所述线偏振光在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入光面231发生反射,由所述入光面231反射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接收所述线偏振光。

当所述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时,所述自然光中的第一光线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并由所述出光面232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接收所述第一光线。所述自然光中的第二光线在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入光面231发生反射,由所述入光面231反射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接收所述第二光线。

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所述线偏振光和所述自然光中的第一光线,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可以接收到所述自然光中的第二光线;或者,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所述自然光中的第一光线,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可以接收到所述线偏振光和所述自然光中的第二光线。

请参考图3,图3为图2所示显示屏组件20中的第一种光线传播示意图。

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的偏光轴记为第一偏光轴,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偏光轴记为第二偏光轴。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环境光x透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时,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对环境光x产生偏振作用,形成线偏振光x1,所述线偏振光x1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因此,所述线偏振光x1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也是平行的。从而,所述线偏振光x1在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22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时,可以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因此,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所述线偏振光x1。

所述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y中,第一光线y1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平行,第二光线y2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垂直。因此,所述第一光线y1可以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所述第一光线y1。所述第二光线y2在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入光面231发生反射,被反射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可以接收到所述第二光线y2。

从而,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所述线偏振光x1和所述第一光线y1,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可以接收到所述第二光线y2。

请参考图4,图4为图2所示显示屏组件20中的第二种光线传播示意图。

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的偏光轴记为第一偏光轴,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偏光轴记为第二偏光轴。所述第二偏光轴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环境光x透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时,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对环境光x产生偏振作用,形成线偏振光x2,所述线偏振光x2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因此,所述线偏振光x2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是垂直的。从而,所述线偏振光x2不能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而是在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入光面231发生反射,被反射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因此,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可以接收到所述线偏振光x2。

所述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y中,第一光线y1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平行,第二光线y2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轴垂直。因此,所述第一光线y1可以透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所述第一光线y1。所述第二光线y2在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入光面231发生反射,被反射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可以接收到所述第二光线y2。

从而,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可以接收到所述第一光线y1,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可以接收到所述线偏振光x2和所述第二光线y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中,通过第一光线传感器24和第二光线传感器25同时检测环境光和有机发光层产生的自然光,从而可以减少或避免有机发光层产生的自然光对检测环境光造成的影响,因此可以提高检测环境光强度的准确性。

以下对电子设备100根据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检测到的数据计算环境光强度的过程进行说明。

其中,可以由电子设备100的处理器30对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检测到的数据进行计算,以得到环境光强度。

可以理解的,电子设备100的处理器30可以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电连接。从而,所述处理器30可以获取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检测到的第一光线强度w1,并获取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检测到的第二光线强度w2。随后,所述处理器30根据所述第一光线强度w1、所述第二光线强度w2计算环境光强度。

当第二偏光片层23的所述第二偏光轴与第一偏光片层21的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时,所述线偏振光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22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并由所述出光面232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时,所述处理器30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w1=i1ac1+0.5i2c1

w2=0.5i2d2

从而,可以计算得到

其中,i1为环境光强度,i2为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强度,w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w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a为所述第一偏光片层和所述有机发光层对环境光的总透过率,c1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对所述线偏振光的透过率以及对所述第一光线的透过率,d2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对所述第二光线的反射率。

当第二偏光片层23的所述第二偏光轴与第一偏光片层21的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时,所述线偏振光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22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并由所述入光面231反射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时,所述处理器30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环境光强度:

w1=0.5i2c1

w2=i1ad2+0.5i2d2

从而,可以计算得到

其中,i1为环境光强度,i2为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强度,w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w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a为所述第一偏光片层和所述有机发光层对环境光的总透过率,c1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对所述第一光线的透过率,d2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对所述线偏振光的反射率以及对所述第二光线的反射率。

可以理解的,上述公式中,参数a、c1、d2可以在电子设备100的研发生产过程中通过实验进行测定。因此,参数a、c1、d2可以理解为固定参数。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在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时,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也存在一定的反射率,并且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二光线也存在一定的透过率。

由于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的反射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二光线的透过率都很小,例如可以为1%、3%等,因此上述公式中直接忽略了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的反射率、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二光线的透过率。可以理解的,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得到环境光强度i1,但是由于存在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的反射、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二光线的透过,因此计算得到的环境光强度i1的准确性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计算得到的环境光强度i1的准确性,当第二偏光片层23的所述第二偏光轴与第一偏光片层21的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时,所述线偏振光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22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并由所述出光面232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时,所述处理器30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环境光强度:

w1=i1ac1+0.5i2(c1+d1)

w2=0.5i2(c2+d2)

从而,可以计算得到

其中,i1为环境光强度,i2为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强度,w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w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a为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和所述有机发光层22对环境光的总透过率,c1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线偏振光的透过率以及对所述第一光线的透过率,c2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的反射率,d1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二光线的透过率,d2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二光线的反射率。

当第二偏光片层23的所述第二偏光轴与第一偏光片层21的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时,所述线偏振光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22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并由所述入光面231反射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时,所述处理器30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环境光强度:

w1=0.5i2(c1+d1)

w2=i1ad2+0.5i2(c2+d2)

从而,可以计算得到

其中,i1为环境光强度,i2为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强度,w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w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a为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和所述有机发光层22对环境光的总透过率,c1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的透过率,c2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的反射率,d1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二光线的透过率,d2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线偏振光的反射率以及对所述第二光线的反射率。

可以理解的,上述公式中,参数a、c1、c2、d1、d2可以在电子设备100的研发生产过程中通过实验进行测定。因此,参数a、c1、c2、d1、d2可以理解为固定参数。

上述公式中,由于考虑了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的反射和对所述第二光线的透射,可以减小或者避免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的反射和对所述第二光线的透射对计算环境光强度造成的影响,从而可以提高计算环境光强度的准确性。

参考图5,图5为图2所示显示屏组件中的第二偏光片层23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为金属线栅偏光片。通过金属线栅偏光片23实现对光线的透射和反射。

所述金属线栅偏光片23包括基片233和多个金属线栅234。所述基片233例如可以为塑料、玻璃等材质形成的薄片。例如,所述基片233可以为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cop(光学材料)、亚克力等材质形成的薄片。

所述多个金属线栅234平行分布在所述基片233上。所述金属线栅234可以为金属材质形成的微型结构。其中,每一个所述金属线栅234的宽度可以大于等于50纳米且小于等于100纳米,每两个相邻的所述金属线栅234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0纳米且小于等于200纳米。

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20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所述显示屏组件20还包括支撑件26。所述支撑件26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22朝向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与所述支撑件26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所述支撑件26对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进行固定。其中,所述支撑件26上与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正对的区域允许光线透过,从而环境光透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后形成的线偏振光、所述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都可以透过所述支撑件26,从而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

所述支撑件26的材质例如可以为玻璃、透明塑料等。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可以通过卡扣卡合、胶水粘合等方式固定在所述支撑件26上。

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20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所述显示屏组件20还包括第一玻片层271和第二玻片层272。所述第一玻片层271、所述第二玻片层272都可以为四分之一波长玻片层。所述第一玻片层271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与所述有机发光层22之间。所述第二玻片层272设置在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与所述有机发光层22之间。其中,所述第二玻片层272的快轴与所述第一玻片层271的快轴平行或垂直。

例如,所述第一玻片层271的快轴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的偏光轴呈45度夹角,那么所述第二玻片层272的快轴方向与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的偏光轴之间可以呈45度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26上与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正对的区域设置有通孔261。所述通孔261贯穿所述支撑件26。其中,所述第二玻片层272设置在所述通孔261中,例如所述第二玻片层272可以与所述通孔261的孔壁连接,所述通孔261的孔壁即为所述通孔261在所述支撑件26上形成的孔壁。从而,可以避免所述第二玻片层272额外增加显示屏组件20的厚度,有利于显示屏组件20的轻薄化。

当环境光由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入射至所述显示屏组件20内部时,环境光在透过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后形成线偏振光,所述线偏振光在透过所述第一玻片层271后形成圆偏振光,所述圆偏振光在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22后依然是圆偏振光,随后所述圆偏振光透过所述第二玻片层272后又形成线偏振光,随后形成的线偏振光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

所述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在透过所述第二玻片层272后,依然是自然光,随后自然光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

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20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所述显示屏组件20还包括触控层28和盖板29。

所述触控层28设置在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背离所述有机发光层22的一侧。也即,所述触控层28设置在所述显示屏组件20朝向用户的一侧。所述触控层28可以设置有触控电路,以检测用户的触控操作,从而实现用户对电子设备100的触控。

所述盖板29设置在所述触控层28背离所述第一偏光片层21的一侧。也即,所述盖板29设置在所述显示屏组件20朝向用户的最外侧。所述盖板29可以对显示屏组件2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显示屏组件20被刮伤。

可以理解的,所述盖板29可以为透明玻璃盖板,使得所述盖板29不影响用户观察显示屏组件20显示的内容。

可以理解的,所述显示屏组件20还包括第一玻片层271、第二玻片层272、触控层28以及盖板29时,上述各个公式中的参数a可以为盖板29、触控层28、第一偏光片层21、第一玻片层271以及有机发光层22对环境光的总透过率。所述第二玻片层272对环境光、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的透过率可以记为b。

当第二偏光片层23的所述第二偏光轴与第一偏光片层21的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时,所述线偏振光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22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并由所述出光面232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时,所述处理器30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环境光强度:

w1=i1abc1+0.5i2bc1

w2=0.5i2bd2

从而,可以计算得到

其中,i1为环境光强度,i2为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强度,w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w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a为盖板29、触控层28、第一偏光片层21、第一玻片层271以及有机发光层22对环境光的总透过率,b为第二玻片层272对环境光、自然光的透过率,c1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对所述线偏振光的透过率以及对所述第一光线的透过率,d2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对所述第二光线的反射率。

当第二偏光片层23的所述第二偏光轴与第一偏光片层21的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时,所述线偏振光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22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并由所述入光面231反射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时,所述处理器30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环境光强度:

w1=0.5i2bc1

w2=i1abd2+0.5i2bd2

从而,可以计算得到

其中,i1为环境光强度,i2为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强度,w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w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a为盖板29、触控层28、第一偏光片层21、第一玻片层271以及有机发光层22对环境光的总透过率,b为第二玻片层272对环境光、自然光的透过率,c1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对所述第一光线的透过率,d2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对所述线偏振光的反射率以及对所述第二光线的反射率。

可以理解的,上述公式中,参数a、b、c1、d2可以在电子设备100的研发生产过程中通过实验进行测定。因此,参数a、b、c1、d2可以理解为固定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的反射、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二光线的透过时,为了提高计算得到的环境光强度i1的准确性,当第二偏光片层23的所述第二偏光轴与第一偏光片层21的所述第一偏光轴平行时,所述线偏振光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22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并由所述出光面232传输至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时,所述处理器30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环境光强度:

w1=i1abc1+0.5i2b(c1+d1)

w2=0.5i2b(c2+d2)

从而,可以计算得到

其中,i1为环境光强度,i2为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强度,w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w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a为盖板29、触控层28、第一偏光片层21、第一玻片层271以及有机发光层22对环境光的总透过率,b为第二玻片层272对环境光、自然光的透过率,c1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线偏振光的透过率以及对所述第一光线的透过率,c2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的反射率,d1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二光线的透过率,d2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二光线的反射率。

当第二偏光片层23的所述第二偏光轴与第一偏光片层21的所述第一偏光轴垂直时,所述线偏振光透过所述有机发光层22传输至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并由所述入光面231反射至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时,所述处理器30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环境光强度:

w1=0.5i2b(c1+d1)

w2=i1abd2+0.5i2b(c2+d2)

从而,可以计算得到

其中,i1为环境光强度,i2为有机发光层22产生的自然光强度,w1为所述第一光线强度,w2为所述第二光线强度,a为盖板29、触控层28、第一偏光片层21、第一玻片层271以及有机发光层22对环境光的总透过率,b为第二玻片层272对环境光、自然光的透过率,c1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的透过率,c2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一光线的反射率,d1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第二光线的透过率,d2为所述第二偏光片层23对所述线偏振光的反射率以及对所述第二光线的反射率。

可以理解的,上述公式中,参数a、b、c1、c2、d1、d2可以在电子设备100的研发生产过程中通过实验进行测定。因此,参数a、b、c1、c2、d1、d2可以理解为固定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中,通过第一光线传感器24和第二光线传感器25同时检测环境光和有机发光层产生的自然光,并根据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检测到的数据计算得到环境光强度,从而可以减少或避免有机发光层产生的自然光对检测环境光造成的影响,因此可以提高检测环境光强度的准确性。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中,可以通过第一光线传感器24和第二光线传感器25检测到的数据直接计算得到环境光强度。

例如,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可以检测全波段的光线,电子设备100可以根据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检测到的全波段光强值计算得到环境光强度。

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第一光线传感器24和第二光线传感器25分别检测某一波段的光强值,并将检测到的多个波段的光强值进行叠加,以得到环境光强度值。

例如,可以分别在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中设置440nm-460nm波长对应的蓝光通道,设置490nm-580nm波长对应的绿光通道,设置580nm-650nm波长对应的红光通道。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24、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25中的蓝光通道检测蓝光光强值,通过绿光通道检测绿光光强值,通过红光通道检测红光光强值,随后将蓝光光强值、绿光光强值、红光光强值进行叠加,以得到环境光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环境光强度检测方法。所述环境光强度检测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100中。所述环境光强度检测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上文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电子设备及环境光强度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