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传感器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60283发布日期:2021-06-15 20:0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力传感器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压力传感器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车载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车载空调系统、车载散热系统等的压力传感器密封主要使用:内置“o”型圈法向密封结构和裸露外“o”型圈法向密封结构。

在内置“o”型圈法向密封结构中,因市面上的传感器出气孔大多都是偏心设计,如图4所示,这样的情况下“o”型圈的安装和压缩后很容易堵到传感器出气孔造成传感器失效。

在裸露外“o”型圈法向密封结构中,如图5所示,“o”型圈法向密封,密封方式单一;“o”型圈裸露,老化速度较快,使用寿命大大降低,长期容易造成密封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压力传感器的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压力传感器的密封结构,包括:传感器本体、o型圈、阀座,所述阀座安装在所述传感器本体下部的空心外圆柱内,所述空心外圆柱下部设有一圈开槽,所述开槽的外侧为所述空心外圆柱的下沿部,在所述阀座上开设有内凹台面,所述内凹台面与所述开槽组成密封空腔,所述o型圈设在所述密封空腔内。

进一步,所述o型圈为弹性圈,其与所述内凹台面和所述开槽的内壁均接触。

进一步,所述下沿部的最下端位于所述内凹台面的下方。

有益效果是:

1.o型圈压缩后分别接触阀座的内凹台面和传感器本体的开槽内壁,实现法向和径向双重密封,本结构可以实现两种密封方式共存,极大的增加了密封效果和密封可靠性;

2.o型圈也包裹在传感器本体和阀座形成的腔体内部,避免了“o”型圈长期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的过快老化,也避免了因过快老化造成的密封失效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3为a的放大图;

图4为内置“o”型圈法向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裸露外“o”型圈法向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5所示一种压力传感器的密封结构,包括:传感器本体1、o型圈3、阀座2,阀座2安装在传感器本体1下部的空心外圆柱4内,空心外圆柱4下部设有一圈开槽5,开槽5的外侧为空心外圆柱4的下沿部6,在阀座2上开设有内凹台面7,内凹台面7与开槽5组成密封空腔8,o型圈3设在密封空腔8内,o型圈3为弹性圈,其与内凹台面7和开槽5的内壁均接触。

下沿部6的最下端位于内凹台面7的下方。

传感器本体1与阀座2拧紧后,o型圈3压缩后分别接触阀座2的内凹台面7和传感器本体1的开槽5内壁,实现法向和径向双重密封,众所周知,径向密封效果大于法向,本结构可以实现两种密封方式共存,极大的增加了密封效果和密封可靠性。

o型圈3也包裹在传感器本体1和阀座2形成的腔体内部,避免了“o”型圈长期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的过快老化,也避免了因过快老化造成的密封失效风险。

此结构也不会出现内置o型圈3会堵塞传感器出气孔的现象。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压力传感器的密封结构,包括:传感器本体、o型圈、阀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安装在所述传感器本体下部的空心外圆柱内,所述空心外圆柱下部设有一圈开槽,所述开槽的外侧为所述空心外圆柱的下沿部,在所述阀座上开设有内凹台面,所述内凹台面与所述开槽组成密封空腔,所述o型圈设在所述密封空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传感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o型圈为弹性圈,其与所述内凹台面和所述开槽的内壁均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传感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沿部的最下端位于所述内凹台面的下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压力传感器的密封结构,阀座安装在传感器本体下部的空心外圆柱内,空心外圆柱下部设有一圈开槽,开槽的外侧为空心外圆柱的下沿部,在阀座上开设有内凹台面,内凹台面与开槽组成密封空腔,O型圈设在密封空腔内,O型圈为弹性圈,其与内凹台面和开槽的内壁均接触,下沿部的最下端位于内凹台面的下方。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法向和径向的双重密封,极大的增加了密封效果和可靠性;而且O型圈被包裹在密封空腔内,不会长期接触空气,也避免了因快速老化造成的密封失效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郭辉;李俊鹏;杨加伟;高小满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洛阳中嘉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2
技术公布日:2021.06.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