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室注液及吸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94576发布日期:2021-09-18 02:11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量室注液及吸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测量室注液及吸液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医学领域最为普遍使用的诊断方法

体外诊断,是指采集人体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进行化学成分或者化学反应分析,从而判断人体病变,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子诊断法等,这些诊断方法均采用自动或者半自动仪器进行加样、分析,并给出诊断报告,这类仪器均有一个功能单元—检测单元(即测量室)。
3.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器上,测量单元(即测量室)是一个封闭的黑暗容器结构,可通过精密光子计数器测量出样本的发光值,从而计算出检测物浓度,在待测样本测试前,需要注入一些缓冲液(激发剂),用于激发待测物发光,这些缓冲液具有酸碱性,需要准确注入反应杯内,在高速注射时不能避免溅出,以免腐蚀测量室密闭腔室内的结构造成仪器故障。除此以外,测试完的样本内具有酸碱溶液和样本,具有生物安全危害,因此需要将测试完的混合废液进行回收集中处理,使废液和已使用的反应杯干湿分离处理。
4.我司申请的专利(文献号cn107167427a)《一种单反应杯发光测量装置》所给出的测量装置只能进行单反应杯测量,测量时通过试剂加入管向反应杯内加入启动剂和激发剂,测量完后打开密封仓门取出带有废液的反应杯,再进行下一个测试,这样在测量室的一个反应杯进行测量时,其他反应杯工位处于等待状态,这样大大降低了仪器的测试速度;同时在发光测量完成后,废液和已使用的反应杯没有分别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后处理成本和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测量室测试速度低、使用后的反应杯后处理成本高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测量室注液及吸液装置。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测量室注液及吸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8.支架,固定于测量室顶部的测量室盖板上,测量室内设置有转盘,转盘上开设有多个沿转盘周向设置的用于容纳反应杯的反应杯容置位,通过驱动件驱动转盘转动可使反应杯容置位内的反应杯先后经过注液位和吸液位;
9.针组件,包括吸液针、注液针及与吸液针、注液针固连的位于测量室盖板上部的针固定板,所述吸液针、注液针分别穿过测量室盖板并对应吸液位、注液位上的反应杯,吸液针针尖和注液针针尖具有一定的高度差;
10.驱动组件,包括丝杆电机、传动丝杆、于所述传动丝杆上螺旋传动的固连于针固定板上的丝杆螺母、固定于针固定板上的驱动座、设置于支架上与传动丝杆平行的直线导轨及固定于驱动座上与直线导轨配合的滑块,所述传动丝杆一端连接丝杆电机的输出轴,另一端通过轴承与测量室盖板连接,通过丝杆电机、传动丝杆可使固定于针固定板上的吸液
针、注液针上下移动,并通过针固定板、驱动座带动滑块沿直线导轨上下移动。
11.优选地,所述测量室注液及吸液装置还包括注液针密封组件和吸液针密封组件,所述注液针密封组件包括:设置于测量室盖板上的密封柱,设于密封柱顶部的密封柱盖板,设于密封柱顶部凹槽内与密封柱盖板相接的第一密封塞,以及设置于第一密封塞外周的第一o形圈,所述密封柱盖板、第一密封塞、密封柱形成有供注液针穿过的通孔,所述密封柱底部开设有直径比注液针外径大的容纳空腔;所述吸液针密封组件包括:设置于测量室盖板顶部凹槽内与设于测量室盖板上的密封塞盖板相接的第二密封塞,以及设置于第二密封塞外周的第二o形圈,所述密封塞盖板、第二密封塞形成有供吸液针穿过的通孔。
12.优选地,注液针与第一密封塞之间、吸液针与第二密封塞之间、第一o形圈与第一密封塞之间、第二o形圈与第二密封塞之间均采用过盈配合。
13.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塞、第二密封塞内孔采用锥形孔结构,第一密封塞、第二密封塞优选采用耐磨黑色塑料。
14.优选地,由顶板、立板、底座组成,底座固定于测量室盖板上,直线导轨设置于立板上。
15.优选地,所述立板的上下两端设有两个限位销,用于对滑块进行限位。
16.优选地,所述驱动座上安装有光耦挡片,所述立板上安装有光耦挡片相应的光耦;在转盘转动前,通过光耦挡片和光耦的感应,从而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实现整个针组件的复位。
17.优选地,所述吸液针与废液管连接,废液管连接废液泵;注液针与注液管连接,注液管与注液泵连接。
18.优选地,所述吸液针针尖处开设有槽口。
19.优选地,所述注液针具有锥形针尖。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本实用新型的测量室注液及吸液装置能通过使反应杯容置位内的反应杯依次经过注液位和吸液位,即当反应杯旋转至注液针下方时处于注液位,当反应杯转至吸液针下方时处于吸液位,在连续测试中,前一个反应杯处于吸废液位时,后一个反应杯处于注液位,即吸废液和注缓冲液(激发剂)同时进行,这样大大节省了测试时间;尤其是注液及吸液装置兼具注液及吸液功能,在注入缓冲液(激发剂)完成发光测量后,即可使反应杯转移到下一工位(吸液位),以将反应杯的废液直接排除到系统外进行回收集中处理,之后使反应杯转移到再下一工位 (反应杯取放位)将无废液的反应杯取走,实现了废液和已使用的反应杯的干湿分离处理,自动化程度极高。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3.图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测量室注液及吸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测量室注液及吸液装置的剖面图。
25.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

支架,11

顶板,12

立板,13

底座,2

驱动组件,21
‑ꢀ
丝杆电机,23

驱动座,24

光耦挡片,25

光耦,26

滑块,27

限位销,28

传动丝杆,29

丝杆螺母,3

针组件,31

针固定板,32

吸液针,33

注液针,4

注液针密封组件,41

第一o形圈,42

第一
密封塞,43

密封柱盖板,44

密封柱,5

吸液针密封组件,51

密封塞盖板,52

第二密封塞,53

第二o形圈,6

反应杯,7
‑ꢀ
转盘,8

测量室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30.实施例
3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室注液及吸液装置,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支架1、驱动组件2、针组件3、注液针密封组件4和吸液针密封组件5;
32.所述支架1由顶板11、立板12、底座13组成,底座13固定于测量室顶部的测量室盖板8上,所述测量室内设置有转盘7,转盘7上开设有多个沿转盘7 周向设置的用于容纳反应杯6的反应杯容置位,通过驱动件驱动转盘7转动可使反应杯容置位内的反应杯6先后经过注液位和吸液位;
33.所述针组件3包括吸液针32、注液针33及与吸液针32、注液针33固连的位于测量室盖板8上部的针固定板31,所述吸液针32、注液针33分别穿过测量室盖板8并对应吸液位、注液位上的反应杯6,吸液针32针尖和注液针33针尖具有一定的高度差;进一步,所述吸液针32针尖处开设有槽口,可以防止吸液针32针口与反应杯6底部贴合时堵塞针口,注液针33具有锥形针尖,可以防止缓冲液注液针33挂液;
34.所述驱动组件2包括丝杆电机21、传动丝杆28、于所述传动丝杆28上螺旋传动的固连于针固定板31上的丝杆螺母29、固定于针固定板31上的驱动座23、设置于立板12上与传动丝杆28平行的直线导轨及固定于驱动座23上与直线导轨配合的滑块26,所述传动丝杆28一端连接丝杆电机21的输出轴,另一端通过轴承22与测量室盖板8连接,通过丝杆电机21、传动丝杆28可使固定于针固定板31上的吸液针32、注液针33上下移动,并通过针固定板31、驱动座23 带动滑块26沿直线导轨上下移动,保证吸液针32、注液针33上下运行时保持顺畅;
35.所述注液针密封组件4和吸液针密封组件5用于在注液针33和吸液针32 的上下运行时起到密封作用,以防止外界光的进入,所述注液针密封组件4包括:设置于测量室盖板8上的密封柱44,设于密封柱44顶部的密封柱盖板43,设于密封柱44顶部凹槽内与密封柱盖板43相接的第一密封塞42,以及设置于第一密封塞42外周的第一o形圈41,所述密封柱盖板43、第一密封塞42、密封柱 44形成有供注液针33穿过的通孔,所述密封柱44底部开设有直径比注液针外径大的容纳空腔;所述吸液针密封组件5包括:设置于测量室盖板8顶部凹槽内与设于测量室盖板8上的密封塞盖板51相接的第二密封塞52,以及设置于第二密封塞52外周的第二o形圈53,所述密封塞盖板51、第二密封塞52形成有供吸液针32穿过的通孔;注液针33与第一密封塞42之间、吸液针32与第二密封塞52之间、第一o形圈41与第一密封塞42之间、第二o形圈53与第二密封塞52之间均采用过盈配合,第一密封塞42、第二密封塞52内孔采用锥形孔结构,第一密封塞42、第二密封塞52进一步采用耐磨黑色塑料,如黑色ptfe、黑色高硬度pu、黑色upe等,可有效避免外界光线进入测量室内部腔室。此外,之所以注液针密封组件4比吸液针组件5多了密封柱44的设计,主要是由于吸液针32针尖和注液针33针尖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在吸液针32回到home位时,如果没有密封柱44,而将注液针密封组件设于测量室盖板8处,将会导致注液针33和密封组件脱离。
36.进一步,所述立板12的上下两端设有两个限位销27,用于对滑块26进行限位,即当整个机构出现故障时,不会导致吸液针32和注液针33无限制向上或向下运行,以免发生故障,如扎穿反应杯6;
37.再进一步,所述驱动座23上安装有光耦挡片24,所述立板12上安装有光耦挡片24相应的光耦25;在转盘7转动前,通过光耦挡片24和光耦25的感应,从而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实现整个针组件3的复位;当针组件3处于home位时,吸液针32和注液针33位于相应反应杯6的杯孔以上(大于mm),以免针尖干涉反应杯6的转动而发生故障,吸液针32和注液针33和的针尖不能脱离密封塞42的内孔,以免吸液针32和注液针33再次向下运行时无法对准密封塞42 内孔;
38.进一步,所述吸液针32与废液管连接,废液管连接废液泵;注液针33与注液管连接,注液管与注液泵连接;在注缓冲液和吸废液时,吸液针32和注液针33在丝杆电机21驱动下缓慢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废液泵始终处于工作状态,直至吸液针32触及反应杯6底部,而当注液针33的针尖进入反应杯6内时注液泵开始工作,以往反应杯6内注入缓冲液,当吸液针32触及反应杯6底部时,注液针33不能触及杯内的缓冲液。
39.使用时,当反应杯6旋转至注液针33下方时,处于注液位,当反应杯6转至吸液针32下方时,处于吸液位,在连续测试中,前一个反应杯6处于吸废液位时,后一个反应杯6处于注液位,即吸废液和注缓冲液同时进行,这样大大节省了测试时间。
40.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申请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申请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