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侵入式翼伞操纵绳张力传感器

文档序号:27975797发布日期:2021-12-15 00:2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非侵入式翼伞操纵绳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至第二弹性梁、第一至第三固定组件、以及第一至第四应变片;所述第一弹性梁与第二弹性梁为结构相同长方体,均包含第一端壁、第二端壁、以及首尾相连第一至第四侧壁,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平行于第三侧壁,第二侧壁平行于第四侧壁,第一侧壁的长度大于第二侧壁;所述第一端壁在第二侧壁、第四侧壁之间依次设有第一沉头通孔、h形通槽、第二沉头通孔、第三沉头通孔;所述h形通槽包含第一竖槽、第二竖槽和横槽,横槽平行于第一侧壁,横槽的两端分别和第一竖槽、第二竖槽的中点处垂直相连,第一竖槽、第二竖槽的两端均呈朝外凸起的半圆柱状;令平面a位于第一侧壁、第三侧壁之间,平行于第一侧壁,且平面a到第一侧壁、第三侧壁之间的距离相等,则所述第一沉头通孔、h形通槽、第二沉头通孔、第三沉头通孔均关于平面a对称,且第一沉头通孔、第二沉头通孔和h形通槽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侧壁、第三侧壁分别在h形通槽处设有对称的第一梯形凹槽、第二梯形凹槽;所述第一至第三固定组件结构相同,均包含螺钉、螺母和套筒,所述套筒和所述螺钉的螺柱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弹性梁与第二弹性梁平行设置,使得第一弹性梁的第二端壁、第二弹性梁的第二端壁位于第一弹性梁的第一端壁、第二弹性梁的第一端壁之间;所述第一固定组件的螺钉从第一弹性梁的第一沉头通孔穿入,依次穿过第一固定组件的套筒、第二弹性梁的第一沉头通孔后和第一固定组件的螺母螺纹相连,使得第一固定组件的套筒两端分别和第一弹性梁、第二弹性梁相抵且第一固定组件中螺钉的螺帽位于第一弹性梁第一沉头通孔的沉头内、第一固定组件的螺母位于第二弹性梁第一沉头通孔的沉头内;所述第二固定组件的螺钉从第一弹性梁的第二沉头通孔穿入,依次穿过第二固定组件的套筒、第二弹性梁的第二沉头通孔后和第二固定组件的螺母螺纹相连,使得第二固定组件的套筒两端分别和第一弹性梁、第二弹性梁相抵且第二固定组件中螺钉的螺帽位于第一弹性梁第二沉头通孔的沉头内、第二固定组件的螺母位于第二弹性梁第二沉头通孔的沉头内;所述第三固定组件的螺钉从第一弹性梁的第三沉头通孔穿入,依次穿过第三固定组件的套筒、第二弹性梁的第三沉头通孔后和第三固定组件的螺母螺纹相连,使得第三固定组件的套筒两端分别和第一弹性梁、第二弹性梁相抵且第三固定组件中螺钉的螺帽位于第一弹性梁第三沉头通孔的沉头内、第三固定组件的螺母位于第二弹性梁第三沉头通孔的沉头内;所述第一至第四应变片型号相同,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梁上,其中,第一应变片、第二应变片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梯形凹槽位于第一竖槽、第二竖槽的底壁上,第三应变片、第四应变片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梯形凹槽位于第一竖槽、第二竖槽的底壁上,第一应变片、第二应变片、第三应变片、第四应变片依序相连组成全桥电路,用于进行信号转换、将第一弹性梁的形变转换为模拟电压信号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侵入式翼伞操纵绳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弹性梁的棱边均做倒圆角平滑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侵入式翼伞操纵绳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
二弹性梁中:令平面b垂直于平面a且第二沉头通孔、第三沉头通孔关于平面b对称;所述第一端面在第二沉头通孔、第三沉头通孔之间设有第一平衡通孔、第二平衡通孔,所述第一平衡通孔、第二平衡通孔关于平面a对称且第一平衡通孔、第二平衡通孔均关于平面b对称,第一平衡通孔和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平衡通孔和第三侧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平行于第二侧壁且和所述第一平衡通孔相联通的第一平衡槽,所述第三侧壁上设有平行于第二侧壁且和所述第二平衡通孔相联通的第二平衡槽;所述第一平衡槽、第二平衡槽均关于平面b对称;所述第一平衡槽和第一平衡通孔组成第一力平衡槽、第二平衡槽和第二平衡通孔组成第二力平衡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侵入式翼伞操纵绳张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信号采集电路板,所述信号采集电路板和所述第一至第四应变片组成的全桥电路电气相连,用于全桥电路输出的模拟电压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张力数据进行存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侵入式翼伞操纵绳张力传感器,包括两个弹性梁、三个固定组件和四个应变片;弹性梁总体呈长方体,内部含有三个沉头通孔、一个H形通槽、两个梯形凹槽和两个力平衡槽;固定组件包含螺钉、套筒和螺母。本发明采用分体式结构便于传感器在翼伞操纵绳上的安装及拆卸,旁压型非侵入式的设计对操纵绳结构无损。双侧相同弹性梁的布局能够使受力平均,提高测量准确度。在满足操纵绳张力测量量程要求的同时,传感器总体尺寸小,重量轻,更加适合翼伞飞行情况下的工作需求,解决了翼伞操纵绳张力难以实时测量的问题。纵绳张力难以实时测量的问题。纵绳张力难以实时测量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李前奇 郭瑞鹏 赵敏 姚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9.13
技术公布日:2021/12/14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