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33700491发布日期:2023-03-31 18:33阅读:35来源:国知局
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临床检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


背景技术:

2.在诸多应用场景下,需要检测样本所含抗原的浓度。但是,现有的检测条件不足以支持测量所有数值范围的抗原浓度,即在样本所含抗原浓度超标时,无法检测出样本所含抗原的浓度。因此,在检测样本所含抗原的浓度的方法为,先对样本所含抗原的浓度进行超标测量,在抗原浓度未超标的情况下,确定样本所含抗原的浓度。现有的抗原浓度测量的方法所需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能够降低抗原浓度测量所需成本。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抗原浓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对含有抗原的至少部分第一样本进行稀释,得到第二样本;在第一容置空间对第二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以确定第二样本中的所述抗原浓度是否超标;若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超标,则稀释得到含有抗原的第三样本;在第一容置空间对第三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测量仪器,该测量仪器包括动力组件、测量组件以及控制电路,且设置有第一容置空间,控制电路连接动力组件和测量组件。其中,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动力组件对含有抗原的第一样本进行稀释,得到第二样本;在第一容置空间对第二样本进行反应后控制测量组件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是否超标;若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超标,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动力组件稀释得到含有抗原的第三样本;在第一容置空间对第三样本进行反应后控制测量组件进行测量。
6.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在对样本进行抗原浓度测量过程中,对于不同次稀释得到的样本(第二样本和第三样本)的反应后测量,均在第一容置空间。从而整个测量过程中仅需一个供反应后测量的容置空间,即可实现抗原浓度测量。故,本技术提供的方法无需在现有的测量仪器中额外增加组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测量仪器实现抗原浓度测量,降低了抗原浓度测量所需的成本。
附图说明
7.图1是机内增加稀释杯方式下的测量仪器的一结构示意图;
8.图2是机内增加稀释杯方式下的测量仪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9.图3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10.图4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
11.图5是本技术测量仪器的一结构示意图;
12.图6是本技术测量仪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13.图7是本技术测量仪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14.图8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意图;
15.图9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意图;
16.图10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实施例五的流程示意图;
17.图11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实施例六的流程示意图;
18.图12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一具体实例的流程示意图;
19.图13是本技术测量仪器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4是本技术测量仪器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3.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4.在诸多应用场景下,需要测量样本所含抗原的浓度。但是,现有的检测条件不足以支持测量所有数值范围的抗原浓度。换句话说,在样本中的抗原的浓度超过能够测量的标准数值范围(超标)时,向样本中加入含抗体的试剂,以使样本中的抗原与抗体进行免疫反应;获取经免疫反应的样本中的信号值,对信号值转换得到的样本中的抗原浓度并非实际浓度。
25.因此,在对样本进行稀释之后,需要确定稀释后的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是否超标;在超标的情况下对样本进行再次稀释,判断再次稀释得到的样本中的抗原是否超标,

,依次类推,直至最后一次稀释得到的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未超标;最后一次稀释得到的样本中的抗原浓度为实际浓度,因此可以基于最后一次稀释得到的样本所含抗原的浓度和每次的稀释倍数,得到原始样本中的抗原浓度。
26.目前针对样本中的抗原浓度进行测量的方法,一般采用机外稀释方式、预反应方式或者机内增加稀释杯的方式。
27.机外稀释方式即将样本存储在机外,采取一定稀释比对抗原进行稀释处理,之后对稀释后的样本进行浓度测量。该过程无法实现完全自动化,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且实现抗原浓度测量的复杂度高。
28.预反应方式需要对每个测量样本再次加入抗原,在抗原浓度超标时加入新的抗原,测量仪器对重新进样的样本进一步稀释,然后进行抗原浓度超标测量,该过程试剂耗量高,单样本测量成本增加,而且过程控制复杂,对测量仪器要求高。
29.机内增加稀释杯的方式,可以实现自动测量抗原浓度。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机内增加稀释杯的方式的测量流程进行说明。仪器中包括多个稀释杯(以1a和2a为例)和多个反应池(以1b和2b为例),1)利用采样针将稀释液加入1a,以在1a中对样本进行第n次稀释;2)利用采样针从1a中回吸部分至1b,在1b中确定抗原浓度是否超标;若抗原未浓度未超标,则确定抗原的浓度;若抗原浓度超标,则3)利用采样针将1a内的样本回吸部分至2a中,并在2a中对样本进行第n+1次稀释;4)利用采样针从2a中回吸部分至2b,在2b中确定抗原浓度是否超标
……
。由此,该方式下,需要在机内设置多个稀释杯和多个反应池。
30.综上,现有的抗原浓度测量方式,实现起来复杂度高,所需成本高。
31.为了在能够实现抗原浓度测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和复杂度,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具体如下:
32.图3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需注意的是,若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果,本实施例并不以图3所示的流程顺序为限。
33.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包括:
34.s11:对含有抗原的至少部分第一样本进行稀释,得到第二样本。
35.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应用于具有抗原浓度测量功能的仪器(后文简称为测量仪器),例如是特定蛋白反应装置,又如是含有特定蛋白反应装置的仪器。测量仪器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后面结构实施例的说明。
36.可以预先将采集到的生物体的第一样本置于测量仪器中用于存放第一样本的位置,然后将至少部分第一样本应用于本步骤。
37.可以对所有第一样本进行稀释。或者,仅对部分第一样本进行稀释,以实现第一样本的预留。预留的第一样本可以用于后续s13。
38.对至少部分第一样本的稀释倍数已知,从而可以基于已知的稀释倍数确定对至少部分第一样本稀释所需的稀释液体积。由此,对至少部分第一样本的稀释,可以是将至少部分第一样本和相应体积的稀释液加入供稀释的容置空间。
39.供稀释的容置空间与供反应的容置空间(后文提及的第一容置空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即,供稀释的容置空间可以是第一容置空间,可以是与第一容置空间连通的管路,还可以是测量仪器中设置的专用的稀释杯。在供稀释的容置空间是第一容置空间的情况下,测量仪器无需设置额外的稀释杯,因此能够降低样本抗原浓度测量所需的成本。
40.s12:在第一容置空间对第二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以确定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是否超标。
41.本步骤可以对所有的第二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也可以仅对部分第二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从而实现第二样本的预留。预留的第二样本可以应用于s13。
42.如果供稀释的容置空间是第一容置空间,那么预留第二样本的方式可以是将第一容置空间的部分第二样本移入第二容置空间。如果供稀释的容置空间不是第一容置空间,那么预留第二样本的方式可以是将部分第二样本留在供稀释的容置空间,以使该部分第二样本不参与第一容置空间中的反应。第一容置空间可以是反应池,也可以是其他可供反应
的容置空间。
43.若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超标,则执行s13-s14;否则执行s15。
44.s13:稀释得到含有抗原的第三样本。
45.为简化描述,本技术后文将得到第三样本时需要稀释的样本称为稀释主体。稀释主体可以是预留的第一样本,预留的第二样本或者其他样本。该其他样本是对第一样本进行稀释得到的,且对第一样本稀释得到该其他样本的稀释倍数已知。
46.由此,本步骤中,可以对至少另一部分第一样本(预留的第一样本)进行再次稀释得到第三样本;也可以对第二样本(预留的第二样本)进行再次稀释得到第三样本;也可以对其他样本进行稀释得到第三样本。
47.得到第三样本所需的稀释倍数(对稀释主体的稀释倍数)已知。从而可以确定得到第三样本所需的稀释液体积,进而可以将预留的第一样本/预留的第二样本/其他样本和确定的体积的稀释液一起加入供稀释的容置空间,得到第三样本。
48.得到第三样本所需的稀释倍数和得到第二样本所需的稀释倍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49.如果相同,在第一次稀释之前,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稀释倍数,之后对不同样本的稀释均按照该固定的稀释倍数进行。此方式下,如果每次稀释均基于前一次稀释得到的样本进行,那么稀释倍数与稀释次数负相关,原始样本(第一样本)中的抗原浓度与稀释次数正相关。在第一次稀释后,抗原浓度未超标时稀释次数为1,在第一次稀释后抗原浓度超标时稀释次数大于或者等于2。
50.如果不同,可以预先设定每次稀释对应的稀释倍数,每次稀释按照对应的稀释倍数进行。或者,可以基于对前一次稀释、反应后测量得到的超标结果,确定下一次的稀释倍数,由此可以使得下一次稀释得到的样本中的抗原浓度不超标,从而减少稀释、反应后测量的次数。
51.s14:在第一容置空间对第三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
52.对第三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的方式,与对第二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的方式类似,在此不赘述。
53.s15:确定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
54.在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未超标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得到第二样本时的稀释倍数与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相乘,得到原始样本(第一样本)中的抗原浓度。
55.通过本实施例的实施,本技术在对样本进行抗原浓度测量过程中,对于不同次稀释得到的样本(第二样本和第三样本)的反应后测量,均在第一容置空间。从而整个测量过程中仅需一个供反应后测量的容置空间,即可实现抗原浓度测量。故,本技术提供的方法无需在现有的测量仪器中额外增加组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测量仪器实现抗原浓度测量,降低了抗原浓度测量所需的成本。
56.另外,在s12之前预留了第二样本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一进一步扩展得到如下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位未赘述。
57.图4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需注意的是,若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果,本实施例并不以图4所示的流程顺序为限。
58.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包括:
59.s21:在第一容置空间对至少部分第一样本进行稀释,得到第二样本。
60.本步骤限定了供稀释的容置空间为第一容置空间,从而第一样本的稀释和反应均在第一容置空间。
61.其中,可以将稀释液经由第一传输组件加入第一容置空间,以及将第一样本经由第二传输组件加入第一容置空间,以实现对至少部分第一样本的稀释。第一传输组件可以是与第一容置空间连接的稀释液管路,也可以是用于将稀释液采集到第一容置空间的采样针。第二传输组件可以是与第一容置空间连接的样本管路,也可以是用于将第一样本采集到第一容置空间的采样针。
62.s22:将第一容置空间的部分第二样本移入第二容置空间。
63.第二容置空间可以是测量仪器中的任何可以用于存放该部分第二样本的容置空间。
64.但是,为了在实现第二样本的同时,不额外在测量仪器引入组件,可以将第一传输组件作为第二容置空间,也可以将第二传输组件作为第二容置空间,还可以将第三传输组件(参考后文说明)作为第二容置空间。由此,本步骤中,可以将第一容置空间的部分第二样本移入作为第二容置空间的第一传输组件、第二传输组件和第三传输组件中的至少一个。
65.在将该部分第二样本移入第二容置空间之前,还可以判断第二容置空间是否满足移入条件;若满足,则将该部分第二样本移入第二容置空间;若不满足,则将该部分第二样本移入第三容置空间。移入条件可以包括第二容置空间空闲,已经被清洗干净,与第一容置空间连通等等。
66.在测量仪器中可用作第二容置空间的组件有多个的情况下,可以将将候选的第二容置空间显示于用户界面;接收选择指令,并将部分第二样本移入选择指令指向的第二容置空间。具体而言,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容量大小、空闲状态等等)从候选的第二容置空间中选出要移入的第二容置空间,从而生成选择指令,以利用该选择指令控制将部分第二样本移入选出的第二容置空间。
67.s23:在第一容置空间对第二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以确定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是否超标。
68.若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超标,则执行s23-s24。
69.s24:清空第一容置空间。
70.可以先排空第一容置空间的液体,再对第一容置空间进行清洗。
71.s25:将第二容置空间的部分第二样本移入第一容置空间。
72.本步骤为将预留的部分第二样本重新移入第一容置空间,以在第一容置空间对该部分第二样本进行再次稀释得到第三样本,进而在第一容置空间对第三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
73.其中,如果s22中部分第二样本被移入了第二容置空间,那么本步骤是将第二容置空间的部分第二样本重新移回第一容置空间。如果s22中部分第二样本被移入了第三容置空间,那么本步骤是将第三容置空间的部分第二样本重新移入第一容置空间。
74.下面以两个实例的方式,对上述实施例二进行说明。
75.例子1:稀释液存放在第一存放池a。第一传输组件为第一采样针,第一容置空间为反应池b,第二容置空间为第一采样针。
76.结合参阅图5-6,1)利用第一采样针从第一存放池a吸取部分稀释液加入反应池b,以在后续向反应池b加入第一样本之后,利用稀释液对第一样本稀释得到第二样本;2)利用第一采样针回吸部分第二样本并存储,对反应池b中剩余的第二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3)在抗原浓度超标的情况下清空反应池b,并将第一采样针中存储的第二样本再次加入反应池b中;4)利用第一采样针从第一存放池a吸取部分稀释液加入反应池b,以得到第三样本,并在反应池b对第三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
77.例子2:稀释液存放在第一存放池a。第一传输组件为导管c,第一容置空间为反应池b,第二容置空间为导管c。
78.结合参阅图7,第一存放池a和反应池b通过导管c连通,导管c靠近第一存放池a的一侧设有第一阀门1,靠近反应池b的一侧设有第二阀门2。打开第一阀门1和第二阀门2,将第一存放池a中的稀释液加入反应池b,预设时间(取决于稀释倍数)后关闭第一阀门1,以在后续向反应池b加入第一样本之后,利用稀释液对反应池b中的第一样本稀释得到第二样本;吸取反应池b中的部分第二样本存储至导管c的第一阀门1和第二阀门2之间的管路中,关闭第二阀门2;对反应池b中剩余的第二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在确定抗原浓度超标的情况下,清空反应池b;打开第二阀门2,以将存储至第一阀门1和第二阀门2之间的管路中的第二样本再次加入反应池b中;保持第二阀门2打开,并打开第一阀门1,将第一存放池a中的稀释液加入反应池b,以利用稀释液对第二样本进行稀释得到第三样本,并在反应池b对第三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
79.如上述s12相关说明提及的,可以基于对前一次稀释、反应后测量得到的超标结果,确定下一次的稀释倍数。在此情况下,第三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是否超标是可预见的,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一扩展得到如下实施例三。
80.图8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意图。需注意的是,若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果,本实施例并不以图8所示的流程顺序为限。本实施例中,s31是s13之前可以包括的步骤,s32是对s13的进一步扩展,s33是对s14的进一步扩展。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包括:
81.s31:基于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超标的结果,确定得到第三样本所需的稀释倍数。
82.如果第二样本中抗原浓度超标,可以基于测量结果确定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超标多少,进而预见要使第三样本中抗原浓度不超标,得到第三样本所需的稀释倍数。
83.s32:利用稀释倍数稀释得到第三样本。
84.在供稀释的容置空间是第一容置空间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稀释倍数和稀释主体的体积确定得到第三样本所需的稀释液体积,将确定的体积的稀释液和稀释主体加入第一容置空间,得到第三样本。
85.考虑到第一容置空间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直接基于稀释倍数和稀释主体的体积确定得到第三样本所需的稀释液体积,可能造成第一容置空间不足以容纳得到的第三样本,出现第一容置空间满溢的情况。为此,可以限制向第一容置空间加入稀释主体的体积,从而限制对稀释主体稀释需要加入第一容置空间的稀释液的体积,进而限制得到的第三样本的体积。
86.以稀释主体是至少另一部分第一样本或者第二样本为例,可以在不造成第一容置
空间满溢的情况下,基于稀释倍数确定向第一容置空间加入至少另一部分第一样本或者第二样本的体积;按照确定的体积将至少另一部分第一样本或者第二样本加入第一容置空间,以及向第一容置空间加入稀释液,得到第三样本。
87.s33:在第一容置空间对所有第三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
88.利用s31中确定的稀释倍数稀释得到第三样本的情况下,第三样本中的抗原浓度不超标。从而,无需为了下一次稀释而预留第三样本。进而,本步骤可以对所有第三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
89.通过本实施例的实施,由于基于对第二样本抗原浓度超标的结果可以确定的稀释倍数,并且按照该确定的稀释倍数对第二样本进行稀释得到的第三样本中抗原浓度不超标,故可以直接确定第三样本所含的抗原浓度,进而确定原样本的浓度,无需再次进行循环式的稀释、反应和测量,故能够节约抗原浓度测量所需的成本、降低测量的复杂程度。
90.如果不是基于对前一次稀释、反应后测量得到的超标结果,确定下一次的稀释倍数,在此情况下,第三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是否超标是不可预见的,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一步扩展,得到如下实施例四。
91.图9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意图。需注意的是,若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果,本实施例并不以图9所示的流程顺序为限。本实施例中s41是在s14之前可以包括的步骤,s42是对s14的进一步扩展。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包括:
92.s41:将部分第三样本移入第二容置空间。
93.考虑到第三样本所含抗原浓度是否超标未知,因此在第一容置空间对第三样本进行反应之前,可以将部分第三样本移入第二容置空间,以实现对第三样本的预留。预留的第三样本可以用于下一次稀释。
94.如果之前借助第二容置空间预留过第二样本,在将部分第三样本移入第二容置空间之前,还可以对第二容置空间进行清洗。
95.s42:在第一容置空间对移入第二容置空间后剩余的第三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
96.另外,在s14之后,还可以基于第三样本反应后测量的结果,确定第三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是否超标,故可以将上述实施例一扩展为如下实施例五。
97.图10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实施例五的流程示意图。需注意的是,若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果,本实施例并不以图10所示的流程顺序为限。本实施例中s41是在s14之前可以包括的步骤,s42是对s14的进一步扩展。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包括:
98.s51:确定第三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是否超标。
99.若第三样本中的抗原浓度超标,则执行s52;否则执行s53。
100.s52:稀释得到含有抗原的第四样本,并利用第四样本取代第三样本。
101.本步骤执行之后跳转至s51,并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最后一次检测的抗原浓度不超标。
102.s53:确定第三样本中的抗原浓度。
103.本实施例中其他详细描述请参考其他实施例,在此不赘述。
104.另外,上述对于第二样本、第三样本进行反应后测量,确定其中抗原浓度是否超标的过程是类似的。下面通过实施例六,以第二样本为例对反应后测量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105.图11是本技术抗原浓度测量方法实施例六的流程示意图。需注意的是,若有实质
上相同的结果,本实施例并不以图11所示的流程顺序为限。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包括:
106.s61:将含抗体的试剂经由第三传输组件加入第一容置空间,以使第二样本包含的抗原与抗体进行免疫反应。
107.第三传输组件可以是与第一容置空间连通的试剂管路,也可以是用于采集含抗体的试剂的试剂针。
108.s62:对免疫反应后的第二样本进行抗原检测,以确定抗原浓度是否超标。
109.可以采集免疫反应后的第二样本对应的信号值;基于信号值,确定抗原浓度是否超标。信号值可以是光信号值,也可以是电信号值。
110.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确定第二样本中抗原是否超标的方法是免疫散射比浊法。所谓免疫散射比浊法,是指抗原和抗体结合发生特异性反应(免疫反应),形成不溶性复合物的现象,根据海德堡曲线,当抗体超标(抗原未超标)时,形成的不溶性复合物浓度与抗原浓度呈正比关系,信号强度与不溶性复合物浓度呈正比关系,从而得到信号强度与抗原浓度呈正比关系。故通过信号强度,可以确定抗原是否超标。
111.下面结合图12,以一个具体实例的方式,对本技术提供的方法进行说明。
112.例子3:
113.1)向反应池加入含有抗原的样本(原样本),在反应池中对样本进行初次的稀释处理,得到一次稀释样本;
114.2)将部分一次稀释样本转移至反应池外的其他单元(稀释液管路)中,在反应池中进行关于剩余一次稀释样本的免疫反应,以确定一次稀释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是否过量/超标;若一次稀释样本中的抗原浓度过量,则进入3);若一次稀释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未过量,则确定抗原浓度;
115.3)将稀释液管路中的一次稀释样本加入反应池并进行稀释得到二次稀释样本;
116.4)将部分二次稀释样本转移至反应池外的其他单元中,在反应池中进行关于剩余二次稀释样本的免疫反应,以确定二次稀释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是否过量。
117.图13是本技术测量仪器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测量仪器1用于对样本进行抗原浓度测量。如图12所示,该测量仪器1可以包括动力组件11、测量组件12以及控制电路13,且设置有第一容置空间14和第二容置空间15,控制电路13连接动力组件11和测量组件12。
118.控制电路13可以用于控制动力组件11对含有抗原的第一样本进行稀释,得到第二样本;在第一容置空间对第二样本进行反应后控制测量组件12进行测量,以确定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是否超标。
119.若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为超标,测量组件12的测量结果即为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若第二样本中的抗原浓度超标,控制电路13还用于控制动力组件11稀释得到含有抗原的第三样本;在第一容置空间14对第三样本进行反应后控制测量组件12进行测量。其中,得到第三样本时的稀释主体可以是至少另一部分第一样本或者第二样本,也可以是其他样本。在稀释主体是至少另一部分第一样本或者第二样本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3还可以用于控制动力组件11对至少另一部分第一样本或者第二样本进行再次稀释得到第三样本。
120.进一步地,上述对样本的稀释、反应后测量可以均在第一容置空间14进行。在此情
况下,控制电路13可以用于控制动力组件11在第一容置空间对第一样本进行稀释,得到第二样本;在第一容置空间14对第二样本进行反应后控制测量组件12进行测量之前,控制动力组件11将第一容置空间14的部分第二样本移入第二容置空间15。
121.图14是本技术测量仪器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该测量仪器1还可以包括第一传输组件151、第二传输组件151和第三传输组件153。第一传输组件151、第二传输组件151和第三传输组件153均可以被用作第二容置空间15。
122.第一传输组件151可以用于传输稀释液,第二传输组件152可以用于传输第一样本。控制电路13可以用于控制动力组件11将稀释液经由第一传输组件151加入第一容置空间14,以及将第一样本经由第二传输组件152加入第一容置空间14。
123.第三传输组件153可以用于传输含抗体的试剂。控制电路13可以用于控制动力组件11将含抗体的试剂经由第三传输组件153加入第一容置空间14,以使第二样本包含的抗原与抗体进行免疫反应;控制测量组件12对免疫反应后的第二样本进行抗原检测,以确定抗原浓度是否超标。
124.本技术关于测量仪器1的结构实施例中,未论述详尽之处请参考前面的方法实施例。
125.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126.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