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热像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98891发布日期:2021-12-01 08:29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外热像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防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外热像仪。


背景技术:

2.红外热像仪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形反映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从而获得红外热像图,这种热像图与物体表面的热分布场相对应。通俗地讲红外热像仪就是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红外能量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
3.现有的红外热像仪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拆卸和维修;再者,现有的红外热像仪稳定性差,在热成像过程中易出现晃动,造成热成像图案摆动,影响热成像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稳定性好的红外热像仪。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外热像仪,包括镜头组件、支架、上盖和下盖,所述镜头组件横向安装于支架上,所述上盖与下盖形状相匹配,且前端均相对的设有半圆型凹槽,盖合在一起形成容置支架和镜头组件的容置空间,所述支架呈几字型,所述支架中部设有圆形通孔,所述镜头组件安装于所述圆形通孔上,所述支架和镜头组件的后端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镜头组件的前端安装于上盖和下盖前端设有的半圆型凹槽内,所述支架下端固定于下盖上。
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阐述:
7.优选地,所述镜头组件包括自前至后依次连接设置的热成像镜头、热成像模块和控制电路板,所述热成像镜头安装于上盖和下盖前端设有的半圆型凹槽内,所述热成像镜头的后端设有第一螺纹,所述支架圆形通孔的外周向前延伸呈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内周设有与第一螺纹相匹配的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相互配合使得热成像镜头安装于圆形通孔上。
8.优选地,所述支架下侧的左右两端均分别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孔,所述下盖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匹配的第一连接螺孔,所述第一连接螺孔和第一连接孔相互配合使得支架下端固定于下盖上。
9.优选地,所述上盖的内周左右两侧均设有两个第二连接螺孔,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螺孔相匹配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螺孔和第二连接孔相互配合使得控制电路板固定于上盖内周。
10.优选地,所述第二螺纹的长度为5.5mm~6.5mm,所述圆形通孔的直径为34.5mm~36.5mm,所述连接部的直径为47.5mm~50.5mm,所述半圆型凹槽的直径为74.40mm~74.55mm,所述支架前后宽度为12.85mm~13.15mm。
11.优选地,所述第二螺纹的长度为6.0mm,所述圆形通孔的直径为35.0mm,所述连接
部的直径为48.0mm,所述半圆型凹槽的直径为74.50mm,所述支架前后宽度为13.00mm。
12.优选地,所述支架的上端、左端和右端均设有贯穿支架的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包括两个,均匀分布于支架上,所述热成像模块上设有与第三连接孔相匹配的第三连接螺孔,所述第三连接螺孔和第三连接孔相互配合,使得热成像模块固定于支架上。
13.优选地,所述支架为铝合金支架,所述连接部和支架为一体结构,所述上盖为铝合金上盖,所述下盖为铝合金下盖。
14.优选地,所述上盖四周的里侧设有第四连接螺孔,所述下盖的四周设有贯穿下盖与第四连接螺孔相匹配的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螺孔和第四连接孔相互配合使得上盖与下盖盖合在一起。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其一、本实用新型包括镜头组件、支架、上盖和下盖,支架为铝合金支架,上盖为铝合金上盖,下盖为铝合金下盖,进一步提高了本新型的散热效果。
17.其二、本实用新型镜头组件包括自前至后依次连接设置的热成像镜头、热成像模块和控制电路板,热成像镜头安装于上盖和下盖前端设有的半圆型凹槽内,热成像镜头的后端设有第一螺纹,支架圆形通孔的外周向前延伸呈连接部,连接部的内周设有与第一螺纹相匹配的第二螺纹,通过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的相互配合使得热成像镜头安装于圆形通孔上;支架下侧的左右两端均分别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孔,下盖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匹配的第一连接螺孔,第一连接螺孔和第一连接孔相互配合使得支架下端固定于下盖上;支架的上端、左端和右端均设有贯穿支架的第三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包括两个,均匀分布于支架上,热成像模块上设有与第三连接孔相匹配的第三连接螺孔,第三连接螺孔和第三连接孔相互配合,使得热成像模块固定于支架上,通过以上结构设计保证了镜头和热成像模块固定于上盖和下盖之间的稳定性,保证在使用过程中镜头和热成像模块不会自身晃动。
18.其三、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螺纹、第二螺纹、第一连接螺孔、第一连接孔、第三连接螺孔和第三连接孔,以及第四连接螺孔和第四连接孔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安装和拆卸方便,且整体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架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架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架的剖视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盖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下盖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支架;2、上盖;3、下盖;4、半圆型凹槽;5、圆形通孔;6、热成像镜头;7、热成像模块;8、控制电路板;9、第一螺纹;10、连接部;11、第二螺纹;12、第一连接孔;13、第一连接螺孔;14、第二连接螺孔;15、第二连接孔;16、第三连接孔;17、第四连接螺孔;18、第四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红外热像仪,包括镜头组件、支架1、上盖2和下盖3,所述镜头组件横向安装于支架1上,所述上盖2与下盖3形状相匹配,且前端均相对的设有半圆型凹槽4,盖合在一起形成容置支架1和镜头组件的容置空间,所述支架1呈几字型,所述支架1中部设有圆形通孔5,所述镜头组件安装于所述圆形通孔5上,所述支架1和镜头组件的后端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镜头组件的前端安装于上盖2和下盖3前端设有的半圆型凹槽4内,所述支架1下端固定于下盖3上。
29.如图1、图2、图4所示,所述镜头组件包括自前至后依次连接设置的热成像镜头6、热成像模块7和控制电路板8,所述热成像镜头6安装于上盖2和下盖3前端设有的半圆型凹槽4内,所述热成像镜头6的后端设有第一螺纹9,所述支架1圆形通孔5的外周向前延伸呈连接部10,所述连接部10的内周设有与第一螺纹9相匹配的第二螺纹11,所述第一螺纹9和第二螺纹11相互配合使得热成像镜头6安装于圆形通孔5上。
30.如图2、图6所示,所述支架1下侧的左右两端均分别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孔12,所述下盖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2相匹配的第一连接螺孔13,所述第一连接螺孔13和第一连接孔12相互配合使得支架1下端固定于下盖3上。
31.如图1、图5所示,所述上盖2的内周左右两侧均设有两个第二连接螺孔14,所述控制电路板8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螺孔14相匹配的第二连接孔15,所述第二连接螺孔14和第二连接孔15相互配合使得控制电路板8固定于上盖2内周。
3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螺纹11的长度为5.5mm~6.5mm,所述圆形通孔5的直径为34.5mm~36.5mm,所述连接部10的直径为47.5mm~50.5mm,所述半圆型凹槽4的直径为74.40mm~74.55mm,所述支架1前后宽度为12.85mm~13.15mm。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螺纹11的长度为6.0mm,所述圆形通孔5的直径为35.0mm,所述连接部10的直径为48.0mm,所述半圆型凹槽4的直径为74.50mm,所述支架1前后宽度为13.00mm。
33.如图1~图4所示,所述支架1的上端、左端和右端均设有贯穿支架1的第三连接孔16,所述第三连接孔16包括两个,均匀分布于支架1上,所述热成像模块7上设有与第三连接孔16相匹配的第三连接螺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三连接螺孔和第三连接孔16相互配合,使得热成像模块7固定于支架1上。
34.进一步地,所述支架1为铝合金支架1,所述连接部10和支架1为一体结构,所述上盖2为铝合金上盖2,所述下盖3为铝合金下盖3。
35.如图5所示,所述上盖2四周的里侧设有第四连接螺孔17,所述下盖3的四周设有贯穿下盖3与第四连接螺孔17相匹配的第四连接孔18,所述第四连接螺孔17和第四连接孔18相互配合使得上盖2与下盖3盖合在一起。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