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线路残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69355发布日期:2022-05-26 10:03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测线路残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路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线路残压装置。


背景技术:

2.残压是当流过放电电流时保护器指定端的峰值电压。通过残压检测及终端设备相应的防护措施,不仅可以实现高压开关触点免受冲击电流冲击,而且还可以避免用电区域内的瞬时电压冲击,减小了设备的埙坏率。然而现有的线路残压检测装置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检测效果较差,无法对导线进行收纳,导致其不便于携带,检测范围较小。
3.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20590006.2)提出了“一种残压检测装置”,其通过残压检测模块进行残压检测,检测到的残压信号在记忆性继电元件中永久保存,然而设备中电气元件过多,导致其故障率较高,一旦某一电气元件发生故障,将直接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且维护成本较高,不适合大规模普及,且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检测。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检测线路残压装置,包括箱体、检测仪、显示器、支撑板、隔板、数据线、测量夹、固定机构、收卷机构、防护机构、散热机构,所述显示器位于焊接于箱体顶部外壁,且支撑板焊接于箱体箱体内部,隔板焊接于支撑板顶部外壁两侧,检测仪放置于支撑板顶部,所述数据线插接于检测仪两侧,且测量夹连接于数据线末端,隔板外壁底部开有与数据线相适配的孔洞。
7.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开设于箱体顶部内壁两侧的固定槽、焊接于固定槽顶部内壁的固定弹簧、焊接于固定弹簧末端的固定管、焊接于固定管末端的固定板,固定管与固定槽内壁滑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固定管顶部设置有贯穿箱体顶部外壁的连接杆,且连接杆与箱体顶部外壁滑动连接,连接杆与固定弹簧相适配。
9.优选的,所述收卷机构包括转动安装于支撑板顶部外壁两侧的转动轴、焊接于转动轴外壁的收线辊、安装于箱体底部内壁的驱动马达、驱动马达的输出轴通过轴承与转动轴连接,所述数据线放置于支撑板靠近转动轴一侧,且部分数据线缠绕于收线辊外壁。
10.优选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焊接于箱体两侧外壁的防护罩、开设于防护罩底部外壁两侧的安装槽、安装于安装槽内壁的压力传感器、开设于防护罩底部内壁中心位置的贯穿箱体的穿线孔、设置于穿线孔内壁的防护圈,防护圈与数据线相适配。
11.优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器,且控制器通过导线与驱动马达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设置于箱体底部外壁的通风槽、焊接于通风槽内壁的散热扇、设置于通风槽顶部与顶部内壁的防尘网、焊接于箱体底部外壁的半导体制冷芯片,
半导体制冷芯片的制冷端位于箱体内部。
13.优选的,所述箱体顶部内壁安装有温度传感器,且温度传感器与检测仪均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显示器连接。
14.优选的,所述支撑板顶部外壁与固定板底部外壁均设置有防滑垫,且防滑垫分别与支撑板、固定板相适配。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6.1、本实用新型中,拉动连接杆带动固定管上升使得固定板上升,接着将检测仪放置于支撑板上,慢慢松开连接杆,固定板在固定弹簧弹力作用下将检测仪固定,接着将数据线与检测仪连接,完成检测仪的安装,便于对各类规格的检测仪进行安装;
17.2、收线辊将数据线进行收卷,能根据需要收放数据线长度,对不同长度的线路进行测量,防止数据线过长或过短引起不便,且便于携带,防护罩对测量夹进行防护,防止测量夹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防止测量夹老化磨损,延长测量夹使用寿命;
18.3、当检测仪等电气元件工作产生热量时,散热扇启动将外界空气导入箱体中,加速箱体内部空气流动,加工高温空气排出进行散热,温度传感器对箱体内部温度进行监测,当温度超标时,半导体制冷芯片将外界空气进行降温,加速降温。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检测线路残压装置的箱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检测线路残压装置的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检测线路残压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检测线路残压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箱体、2检测仪、3显示器、4支撑板、5隔板、6数据线、7固定槽、8固定弹簧、9固定管、10固定板、11连接杆、12转动轴、13收线辊、14驱动马达、15测量夹、16防护罩、17压力传感、18防护圈、19通风槽、20散热扇、21半导体制冷芯片、22温度传感器、23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参照图1-4,一种检测线路残压装置,包括箱体1、检测仪2、显示器3、支撑板4、隔板5、数据线6、测量夹15、固定机构、收卷机构、防护机构、散热机构,所述显示器3位于焊接于箱体1顶部外壁,且支撑板4焊接于箱体1箱体内部,隔板5焊接于支撑板4顶部外壁两侧,检测仪2放置于支撑板4顶部,所述数据线6插接于检测仪2两侧,且测量夹15连接于数据线6末端,隔板5外壁底部开有与数据线6相适配的孔洞;
26.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槽7、固定弹簧8、固定管9、固定板10、连接杆11,所述固定槽7开设于箱体1顶部内壁两侧,且固定弹簧8 焊接于固定槽7顶部内壁,固定管9焊接于固定弹簧8末端,固定管 9与固定槽7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板10焊接于固定管9末端,且连接杆11设置于箱体1顶部外壁,连接杆11与箱体1顶部外壁滑动连接,连接杆11与固定弹簧8相适配,所述支撑板4顶部外壁与固定板10底部外壁均设置有防滑垫23,且防滑垫23分别与
支撑板4、固定板10相适配,拉动连接杆11带动固定管9上升使得固定板10 上升,接着将检测仪2放置于支撑板4上,慢慢松开连接杆11,固定板10在固定弹簧8弹力作用下将检测仪2固定,接着将数据线6 与检测仪2连接,完成检测仪2的安装,便于对各类规格的检测仪2 进行安装;
27.所述收卷机构包括转动轴12、收线辊13、驱动马达14,所述转动轴12转动安装于支撑板4顶部外壁两侧,且收线辊13焊接于转动轴12外壁,驱动马达14安装于箱体1底部内壁,驱动马达14的输出轴通过轴承与转动轴12连接,所述数据线6放置于支撑板4靠近转动轴12一侧,且部分数据线6缠绕于收线辊13外壁,收线辊13 将数据线6进行收卷,能根据需要收放数据线6长度,对不同长度的线路进行测量,防止数据线6过长或过短引起不便,且便于携带;
28.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罩16、安装槽、压力传感器17、穿线孔、防护圈18,所述防护罩16焊接于箱体1两侧外壁,且防护罩16与测量夹15相适配,所述安装槽开设于防护罩16底部外壁两侧,且压力传感器17安装于安装槽内壁,压力传感器17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器,且控制器通过导线与驱动马达14连接,所述穿线孔开设于防护罩16底部内壁中心位置,且防护圈18设置于穿线孔内壁,防护圈 18与数据线6相适配,防护罩16对测量夹15进行防护,防止测量夹15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防止测量夹15老化磨损,延长测量夹 15使用寿命;
29.所述散热机构包括通风槽19、散热扇20、防尘网、半导体制冷芯片21,所述通风槽19设置于箱体1底部外壁,且散热扇20焊接于通风槽19内壁,防尘网设置于通风槽19顶部与顶部内壁,所述半导体制冷芯片21焊接于箱体1底部外壁,且导体制冷芯片21的制冷端位于箱体1内部,所述箱体1顶部内壁安装有温度传感器22,且温度传感器22与检测仪2均通过导线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显示器3连接,当检测仪2等电气元件工作产生热量时,散热扇 20启动将外界空气导入箱体1中,加速箱体1内部空气流动,加工高温空气排出进行散热,温度传感器22对箱体1内部温度进行监测,当温度超标时,半导体制冷芯片将外界空气进行降温,加速降温。
30.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中,拉动连接杆11带动固定管9上升使得固定板10上升,接着将检测仪2放置于支撑板4上,慢慢松开连接杆11,固定板10在固定弹簧8弹力作用下将检测仪2固定,接着将数据线6与检测仪2连接,完成检测仪2的安装,便于对各类规格的检测仪2进行安装,收线辊13将数据线6进行收卷,能根据需要收放数据线6长度,对不同长度的线路进行测量,防止数据线6过长或过短引起不便,且便于携带,防护罩16对测量夹15进行防护,防止测量夹15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防止测量夹15老化磨损,延长测量夹15使用寿命,当检测仪2等电气元件工作产生热量时,散热扇20启动将外界空气导入箱体1中,加速箱体1内部空气流动,加工高温空气排出进行散热,温度传感器22对箱体1内部温度进行监测,当温度超标时,半导体制冷芯片将外界空气进行降温,加速降温。
31.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