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阀门泄露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0509发布日期:2022-04-07 08:15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阀门泄露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阀门领域,尤其是一种阀门泄露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阀门是在流体系统中,用来控制流体的方向、压力、流量的装置,是使配管和设备内的介质流动或停止并能控制其流量的装置。阀门是管路流体输送系统中控制部件,用来改变通路断面和介质流动方向,具有导流、截止、节流、止回、分流或溢流卸压等功能,阀门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密封性能检测,以防其产生泄露,所以经常会用到检测装置。
3.现有的检测装置结构功能比较简单,多数检测装置在检测时,不能保证阀门的稳定性,影响检测的进行;另外部分阀门表面具有灰尘,不便于检测时的观察。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阀门泄露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阀门泄露检测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阀门在检测时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阀门泄露检测装置,包括固定底板以及设置在固定底板一侧的挤压机构、固定板、固定杆、套接杆和清洁刷,所述固定底板顶部一侧固定连接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一侧对称贯穿且固定连接诶第一壳体,所述固定板右侧固定连接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底部贯穿且固定连接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部滑动连接套接杆,所述挤压机构包括l型移动杆,所述l型移动杆一侧贯穿且滑动连接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左侧固定连接固定板,所述l型移动杆内部螺纹连接第一螺纹杆,且所述l型移动杆内开设有与第一螺纹杆适配的螺纹槽,所述l型移动杆一侧固定连接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另一侧滑动连接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与第一限位块适配的第一限位槽。
6.进一步地,所述套接杆顶部螺纹连接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顶部一侧转动连接第二壳体,所述套接杆底部贯穿第二壳体与清洁刷固定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套接杆左右两侧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另一侧滑动连接第二壳体内部,且所述第二壳体内部开设有与第二限位块适配的第二限位槽。
8.进一步地,所述l型移动杆一侧固定连接挤压杆,两个所述挤压杆之间搭接阀门本体,且所述挤压杆与阀门本体外壁相接触。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内部转动连接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右侧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两侧啮合连接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对称固定连接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两侧转动连接第一壳体。
1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底板内部螺纹连接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的数量为四个,且所述定位螺栓均匀的分布在固定底板上。
11.通过本技术上述实施例,采用了挤压机构,解决了阀门在检测时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同时保证了装置的便于调节性。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3.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16.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图2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17.图中:1、固定底板,2、定位螺栓,3、固定板,4、第一壳体,5、转动杆,6、第一固定块,7、第一锥齿轮,8、第一螺纹杆,9、第二锥齿轮,10、螺纹槽,11、l型移动杆,12、挤压杆,13、阀门本体,14、第二固定块,15、第一限位块,16、第一限位槽,17、固定杆,18、第二壳体,19、第二螺纹杆,20、套接杆,21、第二限位块,22、第二限位槽,23、清洁刷。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0.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1.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2.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4.本实施例中的挤压机构可以适用于各种管材,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了如下一种具有防堵耐磨的新型塑料管,本实施例中的挤压机构可以用来对新型塑料管运输时的挤压固定。
25.一种具有防堵耐磨的新型塑料管,包括连接头和塑料管主体,塑料管主体的两端一体式安装有连接头,且塑料管主体的外部与内侧设置有耐磨组件,耐磨组件包括耐磨条、第一耐磨层、填充层、第二耐磨层、防腐层和防垢层,第一耐磨层的外部安装有耐磨条,耐磨条为圆形设置,且耐磨条在第一耐磨层的表面两两对称设置有个,且第一耐磨层的内部填充有填充层,塑料管主体的内侧设置有第二耐磨层,第二耐磨层的外侧从内到外分别设置有防腐层和防垢层,防腐层与防垢层的厚度相同,且防腐层为聚乙烯材料,第一耐磨层的表面设置有凸点,通过设置耐磨组件,利用第一耐磨层其内部填充的填充层,可增加塑料管主体的外部强度,使其抗压性提高,且第一耐磨层的外部设置有耐磨条,从而使得塑料管主体的外部具有很好的耐磨性,且塑料管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耐磨层、防腐层和防垢层,使得塑料管主体具有防腐、防垢的效果,有效的提高塑料管主体的使用寿命。塑料管主体的上表面固接有连接座,连接座的内部活动安装有防堵组件,防堵组件包括把手、连接杆、防堵环、防堵杆、紧固螺丝、过滤网和固定座,把手的下表面一体式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下端固接在防堵环的上表面,防堵环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防堵杆,防堵杆为圆柱形设置,且防堵杆在防堵环的下表面等距设置有个,把手与连接杆呈t型设置,连接杆的底端设置在防堵环上表面的中心位置处,防堵环为弧形设置,塑料管主体的内部靠近连接杆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的内部安装有过滤网,过滤网的一侧设置有紧固螺丝,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防堵组件,利用转动把手使得把手下方连接的连接杆在塑料管主体的内部进行转动,在连接杆的下方设置有防堵环和防堵杆,从而使得防堵环与防堵杆在塑料管主体内部转动,使得能够有效的防止塑料管主体的内部发生堵塞,保证了塑料管主体内部的疏通性,且利用过滤网的设置,可以提高防堵的效果,且过滤网通过紧固螺丝固定,便于拆卸更换。
26.当然本实施例的挤压机构也可以适用于各种阀门检测装置。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阀门检测装置进行介绍。
27.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阀门泄露检测装置,包括固定底板1以及设置在固定底板1一侧的挤压机构、固定板3、固定杆17、套接杆20和清洁刷23,所述固定底板1顶部一侧固定连接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一侧对称贯穿且固定连接诶第一壳体4,所述固定板3右侧固定连接固定杆17,所述固定杆17底部贯穿且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8,所述第二壳体18内部滑动连接套接杆20,所述挤压机构包括l型移动杆11,所述l型移动杆11一侧贯穿且滑动连接第二固定块14,所述第二固定块14左侧固定连接固定板3,所述l型移动杆11内部螺纹连接第一螺纹杆8,且所述l型移动杆11内开设有与第一螺纹杆3适配的螺纹槽10,所述l型移动杆11一侧固定连接第一限位块15,所述第一限位块15另一侧滑动连接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上开设有与第一限位块15适配的第一限位槽16。
28.所述套接杆20顶部螺纹连接第二螺纹杆19,所述第二螺纹杆19顶部一侧转动连接第二壳体18,所述套接杆20底部贯穿第二壳体18与清洁刷23固定连接;所述套接杆20左右两侧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块21,所述第二限位块21另一侧滑动连接第二壳体18内部,且所述第二壳体18内部开设有与第二限位块21适配的第二限位槽22;所述l型移动杆11一侧固定连接挤压杆12,两个所述挤压杆12之间搭接阀门本体13,且所述挤压杆12与阀门本体13外
壁相接触;所述第一壳体4内部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块6,所述第一固定块6内部转动连接转动杆5,所述转动杆5右侧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7,所述第一锥齿轮7两侧啮合连接第二锥齿轮9,所述第二锥齿轮9对称固定连接第一螺纹杆8,所述第一螺纹杆8两侧转动连接第一壳体4;所述固定底板1内部螺纹连接定位螺栓2,所述定位螺栓2的数量为四个,且所述定位螺栓2均匀的分布在固定底板1上。
29.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本技术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在使用时均外接连通电源和控制开关,在使用检测装置时,首先将阀门本体13放置在挤压杆12上,接着转动第二螺纹杆19,第二螺纹杆19带动与其螺纹连接的套接杆20向下移动,同时套接杆20带动两侧固接的第二限位块21在第二壳体18内开设的第二限位槽22内向下滑动,防止套接杆20与第二螺纹杆19同步转动,套接杆20带动底部固接的清洁刷23与阀门本体13相接触,在清洁刷13上滑动阀门本体13,对阀门本体13进行清洁,实现了便于清洁的功能,体现了结构的合理性;转动转动杆5,转动杆5带动与其固接的第一锥齿轮7转动,第一锥齿轮7带动两侧啮合连接第二锥齿轮9转动,第二锥齿轮9带动与其固接的第一螺纹杆8转动,第一螺纹杆8带动与其螺纹连接的l型移动杆11在第一限位槽16内滑动,随着l型移动杆11相互靠近,l型移动杆11带动一侧固接的挤压杆12相互靠近,挤压杆12将一侧的阀门本体13给固定住,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时的稳定性;当阀门本体13固定好后,对阀门本体13一侧进行高压注水,观察阀门本体13表面是否有液体流出,实现了对其检测的功能。
30.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31.1.为了提高阀门检测时的稳定性,转动转动杆,转动杆带动与其固接的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带动两侧啮合连接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与其固接的第一螺纹杆转动,第一螺纹杆带动与其螺纹连接的l型移动杆在第一限位槽内滑动,随着l型移动杆相互靠近,l型移动杆带动一侧固接的挤压杆相互靠近,挤压杆将一侧的阀门本体给固定住,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时的稳定性;
32.2.本技术结构合理,将阀门本体放置在挤压杆上,接着转动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杆带动与其螺纹连接的套接杆向下移动,同时套接杆带动两侧固接的第二限位块在第二壳体内开设的第二限位槽内向下滑动,防止套接杆与第二螺纹杆同步转动,套接杆带动底部固接的清洁刷与阀门本体相接触,在清洁刷上滑动阀门本体,对阀门本体进行清洁,实现了便于清洁的功能,体现了结构的合理性。
33.涉及到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和模块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技术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软件和方法的改进。
3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