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操作的工程设计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79178发布日期:2022-05-26 12:46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操作的工程设计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操作的工程设计测量仪。


背景技术:

2.在工程建筑物运营期间,为了监视其安全和鉴定情况,了解其设计是否合理,验证设计理论是否正确,需定期地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位稳、沉陷、倾斜以及摆动进行观测,并及时反馈测量数据、图表等工作。
3.现有的工程设计测量仪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在进行角度、高度等方面的调节时,操作较为麻烦,调节耗时较长,影响整个测量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测量仪器调节复杂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于操作的工程设计测量仪。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便于操作的工程设计测量仪,包括:支撑架;测量仪,所述测量仪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测量仪与所述支撑架铰接;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下方,所述支撑架通过调节柱与所述连接座转动相连;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下方,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连接座相连。
7.可选的,所述连接座的底面设置有多组调节槽,多组所述调节槽环形阵列分布在所述连接座上;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调节槽内。
8.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连接轴与所述调节槽相连;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上设置有调节腔,所述第一连杆连接于所述调节腔内;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调节腔内,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相连,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相连;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上,所述第一连杆通过所述定位部与所述第二连杆卡接。
9.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杆上设置有多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所述调节腔相连通,所述定位部连接与所述定位孔内;所述定位孔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的外壁上,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柱相适配,所述第一连杆通过所述定位柱与所述第二连杆卡接。
10.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测量仪相连。
11.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杆,所述螺杆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一侧,所述螺杆的一端贯穿所述支撑架,所述螺杆与所述测量仪固定连接,所述螺杆与所述支撑架螺纹连接;旋转件,所述旋转件设置在所述螺杆的另一端,所述旋转件远离所述测量仪。
12.可选的,所述旋转件上设置有刻度。
13.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还设置有背带。
14.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杆的底端设置有支撑垫。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6.通过控制测量仪与支撑架之间的铰接角度,来调整测量仪纵向方向上的测量方位调整;支撑架通过调节柱与连接座进行转动,来调整测量仪绕调节柱进行旋转方向上的测量方位。同时又通过支撑组件来满足对测量仪的测量高度要求。解决现有技术中测量方位调整不便的缺点,通过两次方向的调节,满足了测量仪测量方位调整的便携性,也即便于对测量仪的测量方位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于操作的工程设计测量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于操作的工程设计测量仪的整体结构平面结构剖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于操作的工程设计测量仪的整体结构平面仰视图。
20.图中标记如下所示:
21.1、测量仪;
22.2、支撑架;
23.3、调节柱;
24.4、连接座;41、调节槽;42、连接轴;
25.5、支撑组件;51、第一连杆;511、定位柱;52、支撑垫;53、第二连杆;531、调节腔;532、定位孔;54、弹簧;
26.6、调节组件;61、螺杆;62、旋转件;
27.7、背带。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
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 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2.参照图1-3,一种便于操作的工程设计测量仪1,包括测量仪1、支撑架2、调节柱3、连接座4和支撑组件5。所述测量仪1套设在所述支撑架2上,所述测量仪1与所述支撑架2铰接。所述调节柱3 的顶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架2底面,所述调节柱3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座4相连,所述调节柱3与所述连接座4转动连接,以便于所述支撑架2通过调节柱3与连接座4进行旋转操作,也即调整测量仪1 绕调节柱3进行旋转方向上的测量方位调整。所述支撑组件5设置在所述连接座4的底面,所述支撑组件5用于支撑所述连接座4,也即间接对测量仪1的测量高度进行支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柱3 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操作中测量仪1所需的高度进行设置,以满足测量仪1对测量高度的要求。通过将测量仪1与支撑架2之间进行铰接、支撑架2通过调节柱3与连接座4进行转动连接,测量仪1可以控制与支撑架2之间的铰接角度,来调整测量仪1纵向方向上的测量方位调整;支撑架2通过调节柱3与连接座4进行转动,来调整测量仪1 绕调节柱3进行旋转方向上的测量方位。同时又通过支撑组件5来满足对测量仪1的测量高度要求。解决现有技术中测量方位调整不便的缺点,通过两次方向的调节,满足了测量仪1测量方位调整的便携性,也即便于对测量仪1的测量方位进行调节。
33.所述连接座4的底端设置有三组调节槽41,三组所述调节槽41 在连接座4上呈环形阵列分部。以其中一组所述支撑组件5为例。所述支撑组件5包括: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3、弹簧54和定位部。所述第一连杆51的顶端通过一连接轴42铰接在所述调节槽41的内部。所述第二连杆53的顶面设置有调节腔531,所述第一连杆51连接与所述调节腔531内,通过控制第一连杆51在调节腔531的长度,来达到调节对连接座4的支撑高度。所述弹簧54设置在所述调节腔 531内,所述弹簧5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51相连,所述弹簧54 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腔531的内壁相连。为了防止调整支撑高度时,第一连杆51脱离调节腔531的内部,所述定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51上,所述第一连杆51通过所述定位部与所述第二连杆53卡接。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槽41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组或一组以上包括三组,所述支撑组件5可根据调节槽41的数量进行一一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5设置为三组,用于构建三角结构,三组所述支撑组件5分别通过一连接轴42铰接在三组所述调节槽41内。
34.所述第二连杆53的外壁上设置有多组定位孔532,所述定位孔 532均与所述调节腔531相连通,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连接孔相适配。所述定位部包括定位柱511,所述定位柱511铰接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51的外壁一侧,所述定位柱511与所述定位孔532相适配,所述定位柱511连接与所述定位孔532内,所述第一连杆51通过所述定位柱511与所述定位孔532卡接,以便于将测量高度进行调整和固定。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定位柱511在调节腔531内部的滑动的顺滑,所述定位柱511与所述第一连杆51之间通过一弹性片(图中未示出) 相连。所述定位柱511在调节测量高度时,操作人员推动第一连杆 51,第一连杆51向下移动的力带动定位柱511发生偏转,以便于定位柱511脱离定位孔532向下移动,此时弹性片压缩;待到支撑高度调整结束之后,定位柱511进入定位孔532,此时弹性片推动定位柱 511卡在
定位孔532内,以此将第一连杆51与第二支杆进行支撑固定。
35.在一种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测量人员通过调节柱3进行精确调整。所述调节柱3上套设有刻度盘(图中未示出),通过刻度盘便于观察调整范围。
36.在一种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调节测量仪1在支撑架2上的铰接角度精确度。所述支撑架2的一侧上设置有调节组件6,所述调节组件 6贯穿所述支撑架2的一侧与所述测量仪1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组件 6包括:螺杆61和旋转件62。所述螺杆61的一端贯穿所述支撑架2 的一侧,且所述螺杆61贯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测量仪1的一侧,所述螺杆61与所述测量仪1固定连接,所述螺杆61与所述支撑架2螺纹连接。所述旋转件62与所述螺杆61的另一端固定相连,所述旋转件62带动螺杆61进行转动,以便于调节所述测量仪1与所述支撑架 2的铰接角度,也即方便调整测量仪1的测量方位。在本实施中,为了便于操作人员进行精确操作,所述旋转件62上刻画有刻度(图中未示出)。操作人员在通过旋转件62旋转操作,调整测量仪1与支撑架2的铰接角度时,旋转件62上的刻度便于操作人员进行观察,以便于后续调整铰接角度。
37.在一种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支撑效果,所述第二连杆53的底端设置有支撑垫52,所述支撑垫52用于减少对第二连杆53的摩擦,起对第二连杆53的底端保护的作用。
38.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2上还设置有背带7,所述背带7 用于测量人员携带,以便于测量人员带着所述测量仪1移动测量,进一步的增强装置的实用性。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