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称重装置以及可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52795发布日期:2023-03-07 17:38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称重装置以及可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称重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称重装置以及可移动平台。


背景技术:

2.无人机可应用于农业、工业等场景,在无人机等可移动平台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平台主体上搭载各类作业负载设备,例如,可以在平台主体上搭载撒播器或储液容器以进行物料投放或喷洒等作业。通常,可移动平台上还配置有称重装置,通过称重装置测量负载作业设备内的负载物余量,进而便于控制可移动平台的作业。
3.相关技术中,应用于飞行器的称重装置包括:弹性体、设于弹性体上的应变元件、以及与弹性体垂直连接的拉杆,拉杆的另外一端与作业负载设备连接;当拉杆受力时,弹性体产生机械形变,应变元件随弹性体发生形变并产生转换信号,以得到作业负载设备的重量信息。
4.然而,在可移动平台使用的一些情况下,作业负载设备会相对平台主体发生倾斜,此时,拉杆对弹性体的拉力会偏离拉杆轴线,即拉杆对弹性体的拉力不垂直于弹性体,应变元件随弹性体产生的变形也不是沿拉杆轴线方向。也是就说,作用力垂直作用于弹性体上时与作用力不垂直于弹性体上时弹性体发生的弹性变形不同,导致应变元件随弹性体产生的变形不同。如此,不能保证作业负载设备在各种作业状态下的测量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称重装置,其可提高称重装置的测量精度。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平台,其可提高称重精度。
7.为达上述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一种称重装置,包括:
9.外壳,内部形成安装腔;所述外壳设有第一通孔;
10.称重传感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称重传感器包括与所述外壳连接的弹性体,以及与所述弹性体连接的应变元件;以及,
11.连接件,包括位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弹性体相接的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的第二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安装腔外并用于与待称重物体连接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转动连接;
12.其中,当所述第三连接部相对所述外壳摆动时,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限制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所述外壳摆动,从而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所述外壳摆动。
13.为达上述目的之二,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4.一种可移动平台,包括:
15.平台本体;
16.如上方案所述的称重装置,所述外壳与所述平台本体连接;
17.储物容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9.该称重装置,当位于安装腔外的第三连接部受到拉力相对外壳倾斜时,可限制位于安装腔内的第一连接部不摆动或摆动幅度小,降低应变元件设置区域的弹性体变形量受到的干扰,提高称重装置测量精度;
20.该可移动平台,该可移动平台在储物容器与平台主体之间相对倾斜时,也可以实现储物容器的准确称重。
附图说明
21.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称重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称重装置其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称重装置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称重装置的截面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图7中的a部放大图。
30.图中:10、称重装置;11、外壳;1101、安装腔;111、主壳体;1111、第一通孔;1112、安装台;112、盖体;1121、限位台;12、弹性体;121、配合部;1211、第二通孔;122、第一凹槽;123、第二凹槽;124、第一变形臂;125、第二变形臂;13、应变元件;131、第一应变片;132、第二应变片;14、连接件;141、搭接部;142、连接本体;1421、第一连接部;1422、第二连接部; 1423、第三连接部;15、负载台;151、负载凹槽;16、防护件;161、第三通孔;17、转接件;171、第一转接部;1711、第一孔部;1712、第二孔部;1713、连接孔;172、第二转接部;1721、紧固孔;18、锁固体;181、第一锁固部; 182、第二锁固部;183、锁紧结构;20、播撒系统;21、储物容器;22、传送装置;23、播撒装置;30、平台本体;40、起落架;50、负载框。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4.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称重装置以及可移动平台,其中,可移动平台可以为无人机、无人车等,可移动平台可应用于农业、工业等场景。在植保领域中,可以在无人机、无人车等可移动平台上安装各种作业负载设备,例如,在无人机、无人车等可移动平台上安装撒播装置或喷洒系统,以实现喷洒溶液、粉状物料、颗粒状物料药剂、种子、粉剂等作业。
35.通过在可移动平台与作业负载设备之间装配称重装置10,称重装置10可以测量作业负载设备内的剩余负载量,根据作业负载设备剩余负载量可以控制可移动平台精准作业。示例性地,当称重装置10测量得到的剩余负载量为不同数值时,可移动平台的控制系统会向执行系统发出不同作业命令。
36.相关技术中,可移动平台的称重装置10在进行称重时,垂直作用于弹性体 12上的作用力与不垂直与弹性体12上的力发生的弹性变形不同,导致应变元件 13随弹性体12产生的变形不同。如此,导致称重装置10不同作业状态下对作业负载设备测量结果不同。若作用于连接件14的力与目标轴线重合,则连接件 14作用于与弹性体12的力可与目标轴线重合,此时,应变元件13的测量精度高。但是,若在称重时,连接件14受力偏离目标轴线,则作用于弹性体12的力的方向发生改变,应变元件13的测量精度降低。
37.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的称重装置10,旨在保证可移动平台在各种作业作态下作业负载设备作用于称重装置10的弹性体12作用力的方向保持不变,提高称重装置10的测量精度。
38.本实实例中,该称重装置10可应用于无人机,待称重物体为装配于可移动平台的作业负载设备中的储物容器21,称重装置10用于测量储物容器21的重量,由此测量储物容器21内部的负载物余量。
3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称重装置10也可以应用于无人车、可载人飞行器、可载人车辆、工业机器人等可移动平台。该称重装置10也可以应用于一些不可移动的平台。待称重物体也可以不为储物容器21。
40.如图1-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称重装置10的一实施例中,该称重装置10 包括外壳11、称重传感器以及连接件14;称重传感器安装于外壳11内,连接件14用于与待称重物体连接,并将作用于连接件14的力传递至称重传感器;
41.其中,外壳11内部具有安装腔1101,外壳11设有与安装腔1101连接的第一通孔1111;第一通孔1111用于供连接件14穿过;
42.称重传感器设于安装腔1101内;称重传感器包括弹性体12以及应变元件 13,弹性体12与外壳11连接,应变元件13设于弹性体12的表面或内部;应变元件13用于感应弹性体12的机械形变,并用于根据感应到的机械形变产生转换信号,可移动平台的处理器根据处理信号处理得到重量信息;弹性体12包括配合部121;
43.连接件1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21、第二连接部1422以及第三连接部
1423;第一连接部1421设于安装腔1101内,并且第一连接部1421与弹性体12的配合部121相接;第二连接部1422位于第一通孔1111内;第三连接部 1423位于安装腔1101外,第三连接部1423伸出外壳11外,以用于与待称重物体连接;第三连接部1423被配置为可相对第一连接部1421弯折,也即,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第三连接部1423与第一连接部1421之间的相对角度可以发生改变;
44.其中,当第三连接部1423受到的力的方向偏离第一连接部1421的轴线时,第一通孔1111的孔壁限制第二连接部1422相对外壳11摆动,从而限制第一连接部1421相对外壳11摆动。
45.本实施例中,外壳11包括第一板部,第一通孔1111设于第一板部。限制第二连接部1422相对外壳11摆动,也即,第二连接部1422与第一板部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数值的变化被限制于一定范围,或第一夹角的数值不可改变。限制第一连接部1421相对外壳11摆动,也即,第一连接部1421与第一板部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数值的变化被限制于一定范围,或第二夹角的数值不可改变。
46.本实施例的称重装置10被配置为,当待称重物体作用于第三连接部1423 的力的方向与第三连接部1423的轴线平行时,测量数据准确。
4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11位于外壳11的底部。
48.下面以称重装置10应用于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为一实施例,以对本实施例中的称重装置10降低连接件14摆动时测量误差的原理进行说明:
49.待称重物体为储物容器21;当无人机在变换姿态时,机身会相对地面倾斜 (地面指的是与重力方向垂直的平面),此时,第三连接部1423会相对机身倾斜或摆动,第三连接部1423也相对称重装置10的外壳11倾斜或摆动。即使无人机机身相对地面平行时,储物容器21有时也会因为运动惯性带动第三连接部 1423相对机身倾斜或摆动。
50.现有的相关技术中,第三连接部1423相对称重装置10的外壳11倾斜或摆动时,连接件14会整体地倾斜或摆动,如此会导致作用于弹性体12的力的方向发生较大变化,弹性体12的变形受到作用于连接件14的拉力方向的影响,从而导致称重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51.而本实施例中,在第三连接部1423受到拉力作用相对称重装置10的外壳 11倾斜或摆动时,第三连接部1423相对第一连接部1421弯折,由于第二连接部1422的相对壳体摆动的摆动角度受到第一通孔1111的孔壁限制,如此,第一连接部1421的相对壳体摆动的角度受到限制,故而,第一连接部1421作用于弹性体12的力的方向的改变受到限制,弹性体12的变形不会由于作用于第三连接部1423的拉力的方向改变而发生变化,或弹性体12的变形由于作用于第三连接部1423的拉力的方向改变而发生的变化极小,降低对应变元件13的测量数据的干扰,提高应变元件13的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保证称重装置10的测量结果准确。
52.本实施例的称重装置10应用于可移动平台或不可移动平台中时,均可以降低由于第三连接部1423受到拉力的方向发生改变而带来的重量测量结果的误差,提高称重测量的精确度。
53.本实用新型中,作用于第三连接部1423的拉力方向改变指的是,拉力方向与第一板部之间的角度发生改变。
54.在应用本称重装置10的可移动平台中,在储物容器21随第三连接部1423 相对平台主体发生倾斜时,称重装置10的测量结果基本不会改变,测量结果无误差,或降低测量结
果的误差。
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4具有第一状态;如图6所示,连接件14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连接部1421、第二连接部1422、第三连接部1423 的轴线均与第一轴线o1共线;
56.弹性体12包括配合部121,第一连接部1421与配合部121相接,第一轴线 o1垂直于配合部121;
57.第一通孔1111的孔壁用于限制第二连接部1422向偏离第一轴线o1的方向运动,从而限制第一连接部1421向偏离第一轴线o1的方向运动。
58.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4包括连接本体142,连接本体14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21、第二连接部1422以及第三连接部1423,连接件14处于第一状态时,连接本体142为竖直无弯折状态。
59.本实施例中,当连接件14处于第一状态,并且作用于第三连接部1423的拉力的方向与第一轴线o1的延伸方向一致时,使连接件14在受拉力作用时保持于第一状态,则第一连接部1421作用于弹性体12的力与配合部121垂直,此时,称重装置10测量的数据准确。
60.当弹性体12在配合部121周围对称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应变元件13时,第一连接部1421作用于弹性体12的力垂直于配合部121时,可保证多个应变元件13所在区域的变形一致或基本一致,从而保证测量结果准确。
61.当作用于第三连接部1423的拉力的方向偏离第一轴线o1时,由于第三连接部1423可相对第一连接部1421,并且第一通孔1111限制第二连接部1422、第一连接部1421的摆动角度,从而将第一连接部1421作用于弹性体12的力保持于基本与弹性体12垂直,使弹性体12设有应变元件13的变形区域的变形量不随作用于第三连接部1423的拉力方向的变化,或降低变形区域变形量的变化,有效降低测量误差。
62.在其他实施例中,在连接件14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轴线也可以不垂直于弹性体12,此时,可通过改变应变元件13的设置方式、以及用于处理应变元件 13的信号的处理系统等,使连接件14在处于第一状态时,测量结果最为准确。
63.在一实施例中,应变元件13为电阻应变元件13。在弹性体12受到连接件 14的力的作用时,弹性体12设置电阻应变元件13的位置产生变形,电阻应变元件13随弹性体12的变形也产生变形,电阻应变元件13变形之后,其阻值发生变化,再经过测量电路将电阻变化转换为电信号。
64.在其他实施例中,应变元件13也可以为半导体元件。
65.在本实用新型的称重装置10的一实施例中,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第三连接部1423配置为可相对第一连接部1421转动或摆动:连接件14包括连接本体142,连接本体14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21、第二连接部1422以及第三连接部1423,连接本体142为柔性结构。
66.采用柔性的拉伸或拉索作为连接本体142,不仅便于采购材料,并且第一连接部1421、第二连接部1422、第三连接部1423一体成型,一体性高,力的传递更加准确,连接本体142强度更高。
67.本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42为钢索,钢索即钢丝绳束。钢索兼具柔性及高强度,可靠性更高。
68.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本体142也可以为工业吊装绳、牵引绳、塑料绳、金属链条、电缆线等。
69.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第三连接部1423配置为可相对第一连接部1421转动或摆动:第二连接部1422为万向转轴,第二连接部1422 包括两个转动连接的转动部,两个转动部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421、第三连接部 1423连接。
70.其中,第二连接部1422为万向转轴,第一连接部1421与第三连接部1423 可以均为刚性结构;也可以采用柔性的第一连接部1421。
71.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21也可以直接与弹性体12连接。
72.在本实用新型的称重装置10的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4通过搭接的方式与弹性体12相接。
73.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4包括搭接部141以及连接本体142,连接本体142 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21、第二连接部1422以及第三连接部1423,搭接部141与第一连接部1421远离第二连接部1422的一端连接,搭接部141用于与弹性体12搭接配合,第一连接部1421通过搭接部141与弹性体12相接;
74.弹性体12的配合部121设有第二通孔1211,搭接部141与第二连接部1422 配置于弹性体12的相对两侧,具体搭接部141位于弹性体12的上方,第二连接部1422位于弹性体12的下方,第一连接部1421穿设于第二通孔1211内,搭接部141抵接弹性体12,以防止连接件14脱离弹性体12,保持连接件14与弹性体12相接;
75.当第三连接部1423受到向远离弹性体12的方向的拉力作用时,搭接部141 作用于弹性体12的力为压力。
76.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21通过搭接部141与弹性体12相接。
77.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件14设置搭接部141,并在弹性体12设置供连接本体142穿过的第二通孔1211;连接本体142受到带称重物体的重力作用拉动搭接部141,搭接部141受到连接本体142的拉动产生作用于弹性体12的压力,由此,弹性体12上设置了应变元件13的变形区域,不会随作用于第三连接部 1423的拉力的方向的变化而导致变形发生变化,也即,受搭接部141压缩产生变形的变形区域的变形量不会随拉力的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储物容器21与平台主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相对移动时,也可以保证称重装置10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7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搭接部141为球形结构或半球形结构,搭接部141接近弹性体12一侧的表面为球形面的一部分。
79.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6所示,为了能够使搭接部141作用于弹性体12的合力与弹性体12垂直,降低弹性体12设有应变元件13的变形区域的变形的误差,称重装置10还设有用于传递搭接部141压力的负载台15。
80.本实施例中,负载台15设于弹性体12背离第三连接部1423的一侧并且与弹性体12连接,负载台15背离第三连接部1423的一端形成有负载凹槽151,搭接部141的至少一部分嵌入负载凹槽151;
81.为了为第一连接部1421提供穿过避位,负载台15设有避位孔;第一连接部1421穿过第二通孔1211以及避位孔以与搭接部141连接;
82.搭接部141嵌入负载凹槽151内的部分的外表面为配合表面,负载凹槽151 的槽面
与配合表面的形状匹配;当第三连接部1423受到向远离弹性体12的方向的拉力作用时,搭接部141挤压负载台15,负载台15将搭接部141的压力传递至弹性体12。
83.本实施例中,搭接部141的外表面与负载凹槽151的槽面贴合接触,当搭接部141为球体结构时,负载凹槽151的槽面为球面的一部分。
84.具体地,避位孔与第一通孔1111同轴设置,避位孔位于负载凹槽151的弧面的中心端,第一连接部1421将搭接部141竖直向下拉动时,搭接部141外部的配合表面与负载凹槽151的槽面之间的作用力是经过球心的,搭接部141沿第一轴线o1相对两侧的受力对称,故而,搭接部141受第一连接部1421拉动后,作用于弹性体12的合力相对弹性体12垂直。
85.本实施例中,负载台15对搭接部141还起到移动水平限位作用,以提高搭接部141与弹性体12配合的稳定性。
86.其中,负载台15可以具有一定刚性,也可以为弹性材料;负载台15可以通过贴合、紧固件紧固等方式与弹性体12连接,也可以将负载台15配置为与弹性体12一体成型;负载台15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配置,只要能够用于将搭接部141的压力作用之弹性体12,且能够使作用于弹性体12的压力尽量垂直于弹性体12。
87.在本实用新型的称重装置10的一实施例中,在连接件14设置搭接部141,通过搭接的方式与弹性体12相接时,为了保证搭接部141与弹性体12配合部121之间的可靠配合,外壳11的内部还设有限位台1121;
88.限位台1121设于搭接部141背离弹性体12的一侧,限位台1121用于限制搭接部141向远离弹性体12的方向运动,以防止称重装置10发生转动或较大晃动时,搭接部141过多地偏离第一通孔1111的轴线,避免搭接部141无法稳定抵压第一通孔1111的外边缘的区域;
89.具体地,为了避免限位台1121作用压力于搭接部141,干扰测量结果,将限位台1121配置为:限位台1121与弹性体12之间的间距大于搭接部141在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如此,限位台1121与搭接部141间隙配合。
90.在一实施例中,如2、图3、图6所示,外壳11包括主壳体111以及盖体 112,主壳体111内形成有上端开口的安装槽,盖体112盖设于安装槽的槽开口,盖体112与主壳体111之间围成安装腔1101;
91.主壳体111包括第一板部,第一板部与盖体112分别位于相对的两端,第一通孔1111设于第一板部。
92.如图6所示,限位台1121形成于盖体112接近第一板部的一侧。
93.在实用新型的称重装置10的一实施例中,在采用柔性的连接本体142时,为了避免柔性材料被外壳11体往复摩擦产生断裂,导致称重装置10损坏,该称重装置10还设有防护件16;
94.防护件16设有第三通孔161;防护件16穿设于第一通孔1111内,防护件 16与外壳11连接;第二连接部1422穿设于第三通孔161内;第三通孔161的内壁用于限制第二连接部1422向偏离第一轴线o1的方向运动,从而限制第一连接部1421向远离第一轴线o1的方向运动。
95.本实施例中,第三通孔161的内壁的粗糙度小于第一通孔1111的内壁的粗糙度,第三通孔161的两端的边缘平滑处理;如此,体积较大的外壳11无需要求较高的表面平滑度,降低制造成本,同时,防护件16可防止柔性的连接本体 142过度磨损。
96.在一实施例中,防护件16的外壁与第一通孔1111的内壁螺纹连接,以实现防护件16的安装固定。
97.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护件16也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粘贴,紧固件紧固等方式实现固定。
98.在本实用新型的称重装置10的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实现弹性体 12的稳定固定,以保证弹性体12的功能稳定发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弹性体 12的安装:
99.主壳体111的内部形成安装台1112,安装台1112背离第一板部的一侧形成安装面;安装面为环形安装面;
100.安装面支撑弹性体12的外边缘,弹性体12与安装台1112连接。
101.其中,弹性件可以通过但不限于如下方式与安装台1112连接:通过紧固件锁紧于安装面,通过粘贴材料粘贴于安装面,通过压板压紧于安装台1112。
102.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壳体111的内侧设置安装台1112,便于装配弹性体 12,装配时先将弹性体12放置于安装台1112上,即可实现初步定位,再通过紧固件紧固等方式,即可实现弹性体12与外壳11的连接。
10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从弹性体12的水平侧向拧入紧固件,以使弹性体12与外壳11连接。
10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通过如下方式配置称重传感器:
105.应变元件13包括第一应变片131与第二应变片132;
106.弹性体12上包括配合部121、第一凹槽122、第二凹槽123、第一变形臂124以及第二变形臂125,在弹性体12的水平方向上,配合部121位于第一凹槽122内,第一凹槽122位于第二凹槽123内;第二凹槽123与第一凹槽122 均为凹形结构并且开口方向相反;
107.第一变形臂124形成于第一凹槽122与第二凹槽123之间,第二变形臂125 形成于第一凹槽122与第二凹槽123之间;第一变形臂124与第二变形臂125 分别与配合部121连接并且位于配合部121的相对两侧;
108.第一变形臂124与第二变形臂125分别与配合部121连接;第一应变片131 安装于第一变形臂124,第二应变片132安装于第二变形臂125;
109.配合部121与连接件14相接,连接件14施加作用力于配合部121时,配合部121将作用力传递至第一变形臂124以及第二变形臂125,第一变形臂124 与第二变形臂125产生形变;
110.第一应变片131用于感应第一变形臂124的机械形变并产生转换信号,第二应变片132用于感应第二变形臂125的机械形变并产生转换信号。
111.如图4所示,第一凹槽122与第二凹槽123为开口方向相反的u型槽。通过配置两个开口方向的凹槽,可以形成第一变形臂124以及第二变形臂125,第一变形臂124与第二变形臂125均为与应变元件130配合的敏感元件。
112.通过在配合部121的相对两侧对称地设置第一应变片131与第二应变片 132,可以提高测量准确性。
113.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在配合部121周围设置三个或多个应变片。
1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称重装置10的一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将待称重物体与第三连接部1423连接,设置转接件17,第三连接部1423与转接件17连接,转接件17用于与待称重物体
连接。
115.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5所示,待称重物体为储物容器21,转接件17包括第一转接部171以及第二转接部172,第一转接部171用于与第三连接部1423连接,第二转接部172用于与储物容器21连接,通过紧固件锁紧、或卡扣连接等连接方式实现储物容器21与第二转接部172之间的连接。第二转接部172设有紧固孔1721,用于与螺丝等锁固件配合。
116.相对于连接件14直接地储物容器21连接,采用转接件17与储物容器21 连接,储物容器21的拆卸与更换更加方便。
117.在其他实施例中,待称重物体也可以为非储物容器21,待称重物体通过紧固件锁紧等连接方式与第二转接部172连接。
118.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以及拆卸储物容器21,还配置锁固体18,第三连接部1423与锁固体18连接;转接件17与锁固体18可拆连接,需要拆卸储物容器21时,将锁固体18与转接件17拆卸即可。
119.本实施例中,通过如下方式实现转接件17与锁固体18可拆连接;
120.转接件17的内部形成空腔,转接件17设有与空腔连通的第一孔部1711以及第二孔部1712;第一孔部1711位于转接件17的顶部;
121.需要说明的是,转接件17的顶部指的是,称重装置10在应用于称重时,转接件17接近外壳11的一端;
122.第一孔部1711被配置为锁固体18可穿过,第二孔部1712被配置锁固体18 不可穿过;锁固体18穿过第一孔部1711进入空腔;在转接件17的自重作用,或在转接件17的自重加储物容器21的重量作用下,由于第二孔部1712限制锁固体18脱出,转接件17的顶部挂搭于锁固体18,转接件17与锁固体18搭接,搭接也即挂接;此时,储物容器21的重力依次通过转接件17、锁固体18、连接件14作用于弹性体12,实现重量感应。
123.本实施例中,在转接件17设置连接孔1713,第一孔部1711与第二孔部1712通过连接孔1713连通;如此设置,在将锁固体18穿入安装腔1101之后,转接件17与锁固体18发生相对运动以使转接件17的顶部挂搭于锁固体18的过程中,连接件14通过连接孔1713,由第一孔部1711内移动至第二孔部1712 内;连接孔1713为连接件14提供移动避位,保证锁固体18与转接件17之间顺利搭接配合。
124.本实施例中,锁固体18为球体,相对应地,第一孔部1711与第二孔部 1712均为圆孔。通过球体与圆孔的配合,匹配度更高。
125.在一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孔部1711的直径配置为大于锁固体18的直径,将第二孔部1712的直径配置为小于锁固体18的直径,实现锁固体18可穿过第一孔部1711不可穿过第二孔部1712。
126.在其他实施例中,锁固体18也可以为正方体等。
127.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孔部1711的形状与第二孔部1712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孔,多边形孔,不规则孔等。
12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6所示,为了便于将锁固体18与连接件 14连接,通过如下方式配置锁固体18:
129.锁固体18包括第一锁固部181与第二锁固部182,第三连接部1423夹紧于第一锁固部181与第二锁固部182之间;通过锁紧结构183将第一锁固部181 与第二锁固部182锁紧连
接,以使第三连接部1423与锁固体18保持连接。
13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锁固部181与第二锁固部182分别为半球,两个锁固部压紧配合时,形成球体。
13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可移动平台,该可移动平台在作业负载设备与平台主体之间相对倾斜时,称重装置10的测量精度保持准确。
132.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平台可以为无人机、无人车等。
133.如图1-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平台的一实施例中,可移动平台包括:
134.平台本体30;
135.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称重装置10;称重装置10的外壳11与平台主体直接或间接地连接;
136.储物容器21,与第三连接部1423连接;储物容器21的重力作用于第三连接部1423,连接件14受到拉力作用,给弹性体12施加力,弹性体12产生变形,感应元件随弹性体12变形产生变形,感应元件变形之后,其转换输出电信号,称重装置10测得储物容器21的重量。
137.在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平台的一实施例中,可移动平台为无人机,平台主体为机身;无人机还包括:负载框50、起落架40与播撒系统20;
138.负载框50可拆卸地连接于机身;起落架40设于机身下方并与负载框50连接,保证无人机的起飞和着陆的稳定性;播撒系统20设于负载框50的下方;
139.播撒系统20包括储物容器21、传送装置22以及播撒装置23;储物容器21 通过称重装置10与负载框50连接,也即,储物容器21通过称重装置10与机身连接;由此,通过称重装置10,可以获取储物容器21内的物料的剩余量,便于无人机作业控制。
140.由于不同的作业,需要配置不同的播撒物料,播撒系统20或储物容器21 被配置为易于拆卸更换,以变更作业。
141.本实施例的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储物容器21随拉动件相对机身发生倾斜时,不会改变称重装置10的测量结果。
142.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14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144.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145.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