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芯片和液体导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570716发布日期:2022-12-16 23:42阅读:47来源:国知局
检测芯片和液体导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检测芯片和使用该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常使用设置有微流路的检测芯片,控制各种检体或样品等的送液、反应,来进行血液检查、基因检查等检查、生物化学分析。特别是,在医疗领域、生物化学领域等各领域中,在要求分析机器的小型化和简便化的同时,对分析的高速化、基于微量的检体的分析的需求也在提高。
3.以往的检测芯片在将检体等液体导入微流路时,一般使用微移液器、注射器等采取器具,在需要专用的采取器具这一点和操作繁杂这一点上存在问题。
4.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构成的微芯片:与液体流路的始端连通的样品液导入口和与气体流路的终端连通的气体供给口形成在同一平面上,密封材料以包围样品液导入口和气体供给口的方式配设,可直接将小瓶与样品液导入口连接。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5419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
9.然而,在所述以往的检测芯片中,作为导入液体的送液方法,采用的是基于压缩空气的送液方法。在送液方法中,也有基于毛细管现象的被动送液等,但这些方法在送液上都需要时间,并且要使用压缩空气就需要专用的压缩空气发生装置,这也是一个问题点。
10.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检体等液体导入微流路时,不需要专用的压缩空气发生装置,就能够简便并且迅速地将液体导入、送液至微流路内的检测芯片和液体导入方法。
11.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2.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芯片,其具有:具备微流路的主体部、以及向所述微流路中导入液体的液体导入部,所述检测芯片的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导入部具备:注入液体的液体接收部、以及能够密封所述液体接收部的盖部,所述液体接收部具有:上部处具有开口部的液体贮藏部、以及连接所述液体贮藏部和所述微流路的连接部,所述盖部具备突状部,所述突状部以在密封所述液体接收部时,能够从所述开口部嵌入而被容纳在所述液体贮藏部中的方式突出,所述突状部能够气密性地进入所述液体贮藏部,所述盖部装接在所述液体接收部处,所述液体贮藏部内的液体通过所述连接部而被挤出至所述微流路。
13.通过具备这样的特定事项,能够通过将所述检测芯片的盖部装接在所述液体接收部处而容易地密封所述液体接收部,此时,被封在所述液体贮藏部内的气体因所述突状部
而被挤出,由此将所述液体贮藏部内的液体挤出至所述微流路,从而能够容易地向所述微流路导入液体。
14.此外,所述构成的检测芯片中,优选所述液体贮藏部在底部具有坡度,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底部的最下部和所述微流路。
15.此外,所述构成的检测芯片中,优选所述突状部为在密封所述液体接收部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液体贮藏部的内表面抵接的形状。
16.此外,所述构成的检测芯片中,可以是,所述盖部具备:所述突状部、以及保持所述突状部的基部,所述突状部以相对于所述基部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
17.此外,所述构成的检测芯片中,可以是,所述突状部设为与所述基部独立的个体,并且能够从所述基部脱离。此时,优选所述突状部具备:能够锁定于所述基部的锁定部。
18.此外,所述构成的检测芯片中,可以是,所述突状部以具备向所述液体贮藏部的方向凹陷地设置的按压部的方式构成。
19.此外,所述构成的检测芯片中,可以是,所述基部具有:以能够嵌入所述开口部而被容纳在所述液体贮藏部中的方式突出的位置决定部。
20.此外,所述构成的检测芯片中,优选所述突状部在密封所述液体接收部时,能够在所述液体贮藏部内气密性地滑动。
21.此外,所述构成的检测芯片中,可以是,所述突状部具备:从外表面向外突出而与所述液体贮藏部的内表面密合的密封突部。
22.此外,所述构成的检测芯片中,优选所述突状部设置为能够弹性变形。
23.此外,所述构成的检测芯片中,优选所述液体导入部以使得所述液体贮藏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此时,可以是,所述液体贮藏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所述盖部进行锁定的受锁定部,所述盖部设置有锁定至所述受锁定部的锁定部。
24.此外,所述构成的检测芯片中,可以具有以下的构成:所述液体贮藏部与所述盖部具有相互螺合的螺丝结构,设置于所述液体贮藏部和盖部中任意一者上的外螺纹部,螺合至设置于所述液体贮藏部和盖部中另一者上的内螺纹部。
25.使用了具备所述构成的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方法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畴之内。即,一种使用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方法,所述检测芯片具有与微流路进行了连接的液体导入部,在所述液体导入方法中,所述液体导入部具备:注入液体的液体接收部、以及密封所述液体接收部的盖部,所述盖部具备突出地设置的突状部,所述液体导入方法包含:向所述液体接收部注入液体而进行贮藏的工序、以及将所述盖部装接至所述液体接收部的装接工序,在所述装接工序中,用所述盖部密封所述液体接收部,通过所述突状部的进入,所述液体接收部内的气体将液体向所述微流路挤出,将液体导入所述微流路。
26.此外,所述构成的液体导入方法中,可以具有以下的构成:所述突状部以相对于所述盖部的基部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通过按压所述突状部而使所述突状部进入所述液体接收部内。
27.通过以上方式,可通过以所述盖部密封所述检测芯片的所述液体接收部的简单操作,容易地将所述液体贮藏部的液体导入至微流路。
28.发明的效果
29.根据本发明,能够构成能够通过简便的结构而进行液体的迅速的导入和送液的检
测芯片。
附图说明
30.[图1]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检测芯片的立体图。
[0031]
[图2]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所述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部的截面图。
[0032]
[图3]图3(a)和图3(b)是表示使用了所述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方法的说明图。
[0033]
[图4]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部的截面图。
[0034]
[图5]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所述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部的其他示例的截面图。
[0035]
[图6]图6(a)和图6(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部的截面图。
[0036]
[图7]图7(a)和图7(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部的截面图。
[0037]
[图8]图8(a)和图8(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涉及的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部的截面图。
[0038]
[图9]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涉及的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部的截面图。
[0039]
[图10]图10是表示将设置于所述液体导入部的盖部的突状部嵌入液体贮藏部的情形的截面图。
[0040]
[图11]图11是表示接着图10,将所述突状部嵌入液体贮藏部的情形的截面图。
[0041]
[图12]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6涉及的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部的其他示例的截面图。
[0042]
[图13]图13是表示将所述液体导入部的设置于盖部的突状部嵌入液体贮藏部的情形的截面图。
[0043]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以下将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检测芯片1和使用了检测芯片1的液体导入方法,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0045]
(实施方式1)
[0046]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检测芯片1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检测芯片1的液体导入部30的截面图。图3(a)和图3(b)是表示使用了检测芯片1的液体导入方法的说明图。
[0047]-检测芯片-[0048]
如图1所示,检测芯片1具有:具有矩形板状的整体形状的主体部20、向主体部20的微流路21中导入液体的液体导入部30。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举出如图1和图2所示的、在检测芯片1的主体部20的上表面侧配置有液体导入部30的形态作为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就检测芯片1中的朝向、上下方向等而言,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将基于图1所示的形态进行说明,但本发明涉及的检测芯片1的使用时的朝向等并不受其限定。
[0049]
检测芯片1的主体部20具有包含与液体导入部30连接的微流路21的多条微流路21、22、23。在例示的形态中,微流路21与微流路22在下游侧端部与反应部25连接而合流,分
支为多条微流路23。各微流路23的下游侧端部连接有分析部26。
[0050]
微流路22的上游侧设置有气体产生部24。在气体产生部24中通过光、热等外力而产生气体,例如可通过具备光气体产生胶带,在给定的时间点产生气体而将气体送至微流路22中。由此,可以进行微量的试剂的送液控制,也不需要复杂的送液机构。
[0051]
注入至液体导入部30中的液体,例如为具有约1~500μl的容积的微量的液滴。注入该液体导入部30的液体,例如为从受试者处采取的检体。在液体为从受试者处采取的检体的情况下,每次检查时都需要操作者将检体容纳至检测芯片1内。即使如此,也能够与操作者的熟练度无关地,将检体简便并且迅速地导入检测芯片1内,进行送液。
[0052]
此外,微流路21、22、23是对这样的液体进行送液的流路,从降低流路阻力的观点出发,例如在与送液方向x垂直的截面中,优选的截面尺寸(宽度、高度、或内径)为0.01mm以上10mm以下。流路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任意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虽然示意性地将微流路21、22、23表示为直线状,但可以设为任意形状的流路。
[0053]
液体导入部30具备:注入液体的液体接收部40、能够密封液体接收部40的盖部50。液体接收部40和盖部50优选通过带状的连结部60而结合。
[0054]
如图2所示,液体接收部40一体性地具备:上部开口的有底状的液体贮藏部41、连接液体贮藏部41和微流路21的连接部4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显示了:对于固定于主体部20的液体接收部40,将盖部50向上方拿起的状态下的截面。液体贮藏部41在上部具有开口部411,底部412处设置有坡度。液体贮藏部41的底部412向着约中心部形成为下坡度的锥状,最下部开口有连接口413(参照图3(b))。
[0055]
优选液体贮藏部41例如具有圆筒状的内表面414,底部412形成为漏斗状。液体贮藏部41的外表面415也形成为圆筒状。该液体贮藏部41的底部412形成为倒圆锥状。
[0056]
连接部42与位于底部412的最下部的连接口413连接,连接液体贮藏部41与微流路21。连接部42突出设置于液体贮藏部41的下部,并且具备与连接口413连通的连接流路421。连接部42嵌入而固定于主体部20的上表面,连接流路421与主体部20的微流路21的上游端连接。
[0057]
需要说明的是,液体贮藏部41只要是在底部412设置有与连接部42连接的连接口413的构成,就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液体贮藏部41的底部412只要是具有坡度的形状,就不限于形成为倒圆锥状,也可以具有方筒状的内表面414,并且底部412形成为倒角锥状。此外,连接口413不限于设置于底部412的约中心部,只要是最下部,也可以从底部412的中心部偏离地设置。
[0058]
微流路21在主体部20中,具有在上游侧向体系外开放的液体流入口211(参照图3(b))。微流路21在主体部20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连通,使其弯曲,沿着与厚度方向交叉的送液方向x而延长设置。微流路21的下游侧设置有例如保持有试剂等的反应部25。
[0059]
液体导入部30的盖部50一体化地具备:基部51、从基部51的一个面突出的突状部52、突状部52的外侧的外周壁部53。基部51设为平板状。突状部52和外周壁部53以从基部51向同一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
[0060]
突状部52具有比液体贮藏部41的内表面形状更小的外表面形状,以能够从开口部411嵌入液体贮藏部41内而能够容纳在液体贮藏部41内的形式突出。此时,突状部52的外表面521形成为例如比圆筒状的液体贮藏部41的内径更小的外径的圆筒状。
[0061]
此外,突状部52具备:从外表面521向外突出的密封突部522。密封突部522在突状部52的突出前端侧,在外表面521的周方向上连续地设置,形成为环状或凸缘状。密封突部522具有弹性,其外径形成为与液体贮藏部41的内径同等或比该内径大。由此,突状部52以使得其容纳至液体贮藏部41内时,突状部52的密封突部522与液体贮藏部41的内表面414密合的形式而构成。
[0062]
在突状部52的突出前端侧容纳至液体贮藏部41内时,与液体贮藏部41的底部412相对地配置。与底部412向着约中心部形成为下坡度的锥状相对应,突状部52具备在突出前端侧向约中心部逐渐膨出的锥部523。
[0063]
此外,突状部52形成为,在容纳至液体贮藏部41内时,至少在密封突部522处与液体贮藏部41的内表面414密合,同时不与液体贮藏部41的底部412抵接的大小。由此,将盖部50装接至液体接收部40并使突状部52容纳至液体贮藏部41内时,在突状部52与底部412之间设置气密的空间。通过具备锥部523,能够更窄地形成气密的空间,也能够使突状部52易于嵌入液体贮藏部41。
[0064]
需要说明的是,突状部52完全容纳至液体贮藏部41内时,可以与液体贮藏部41的底部412抵接,也可以不抵接。
[0065]
盖部50的外周壁部53以包围突状部52的外侧的形式,在与突状部52的外表面521之间形成给定间隔地设置为圆筒状。突状部52的外侧形成有被突状部52的外表面521、基部51、外周壁部53包围的圆筒状的凹部54。外周壁部53具有与液体贮藏部41的外表面415的高度约同等的突出长度。
[0066]
此外,盖部50在外周壁部53的外表面具备向外扩张伸出的把手部57。在例示的形态中,把手部57突出设置于基部51侧的相反侧的、靠近外周壁部53的前端处。在将盖部50装接至液体接收部40时,把握该把手部57,能够容易地操作,以使得连结部60在弯曲变形的同时覆盖开口部411。
[0067]
液体接收部40和盖部50优选由例如聚丙烯树脂(pp)、聚乙烯树脂(pe)、聚苯乙烯树脂(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聚甲基丙烯酸甲基树脂(pmma)、聚乙烯醇树脂(pva)、聚偏二氯乙烯树脂(pvd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pet)、聚酰胺树脂(pa)、聚缩醛树脂(pom)、聚碳酸酯树脂(pc)、聚偏氟乙烯树脂(pvdf)、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环烯烃聚合物树脂(cop)、环烯烃共聚物树脂(coc)等热塑性塑料材料一体性地成形。其中,作为更优选的树脂材料,可以举出pp或pe。
[0068]
此外,液体接收部40和盖部50可以由共通的树脂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树脂材料形成。液体接收部40或盖部50中,优选至少一者由pp或pe形成。
[0069]
通过这样的构成,就检测芯片1的液体导入部30而言,液体贮藏部41从主体部20突出设置。如图1所示,与液体接收部40连结的盖部50配设在主体部20之外。需要说明的是,液体导入部30相对于检测芯片1的主体部20以任何位置设置都可以,不限于例示的形态。此外,检测芯片1的整体形状不限于例示的矩形板状,可以设为圆盘形状、扇形状等,怎样的形状都可以。
[0070]-使用了检测芯片的液体导入方法-[0071]
如图2所示,检测芯片1中,液体导入部30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液体接收部40。检测芯片1例如适用于导入包含从人体的鼻孔等采取的检体的液体(提取液)70,来检测病毒等
的活体信息的情况。此时,首先,将液体70注入液体导入部30的液体接收部40。注入的液体70贮藏于液体贮藏部41的底部412和连接流路421。
[0072]
接下来,将盖部50装接至液体接收部40(装接工序)。如图3(a)所示,在该装接工序中,在使盖部50覆盖液体接收部40的过程中,使设置于盖部50的突状部52进入液体贮藏部41。在盖部50中,突状部52的密封突部522沿着液体贮藏部41的内表面414而气密性地滑动。由此,使突状部52嵌入液体贮藏部41。
[0073]
随着用盖部50密封液体接收部40,存在于液体贮藏部41内的气体被封入,被突状部52挤压而向下方移动。被突状部52挤压的气体使液体贮藏部41内的液体70通过连接部42的连接流路421而将其向微流路21挤出。
[0074]
并且通过以使得突状部52嵌入液体贮藏部41的方式按压盖部50,如图3(b)所示,液体70被导入微流路21。液体接收部40被盖部50所密封,送液开始。被导入微流路21的液体70从微流路21出发经由反应部25而向下游侧的微流路23送液。
[0075]
此处,液体贮藏部41的容积为液体70的最大送液可能容量。因此,可通过设置于检测芯片1的液体贮藏部41的容积,来调整送液容量。
[0076]
此外,在将盖部50装接至液体接收部40进行密封时,突状部52介由被封入液体贮藏部41内的气体将液体70挤出,从而能够使液体70不与突状部52接触而向微流路21进行导入。如果将盖部50推入至把手部57与液体接收部40接触,则突状部52容纳至液体贮藏部41,外周壁部53包覆液体贮藏部41的外表面415。由于突状部52的密封突部522与液体贮藏部41的内表面414密合,因此密封结束后,盖部50变得难以打开,以密封的状态稳定地保持。
[0077]
如此,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检测芯片1,向检测芯片1中导入液体70时,能够通过将盖部50装接至液体接收部40而容易密封贮藏有液体70的液体接收部40。此外,该密封时,被封入液体贮藏部41内的气体被盖部50的突状部52挤出,将液体贮藏部41内的液体70向微流路21挤出,能够容易地导入液体70。
[0078]
由此,能够将液体70迅速地送液至微流路21、22、23,能够实现液体70的分析的高速化。此外,在导入液体70时,只需进行用盖部50密封注入了液体70的液体接收部40的操作即可,不需要使用专用的压缩空气发生装置等也可以进行送液。因此,能够用简便的结构形成检测芯片1,能够在减少制造成本的同时进行小型化。
[0079]
(实施方式2)
[0080]
图4和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检测芯片1的液体导入部30的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2~5中,检测芯片1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构成共通,而液体导入部30的各部分构成分别具有特征。因此,将对液体导入部30中的特征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而对于其它的构成则使用与实施方式1等共通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81]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1中,检测芯片1为在盖部50的突状部52具备密封突部522的构成。检测芯片1的构成不限定于此,突状部52只要是在液体接收部40密封时,至少一部分与液体贮藏部41的内表面抵接的构成即可。此外,只要是在液体接收部40密封时,突状部52能够在液体贮藏部41内气密性地滑动的构成,则也可以不采用所述的形状。
[0082]
例如,在图4所示的检测芯片1中,盖部50的突状部52不具备密封突部522(参照图2)。突状部52的外表面521形成为垂直的圆筒状,以能够嵌入液体贮藏部41的方式构成。此时,突状部52在外表面521在液体贮藏部41的内表面414处气密性地滑动的同时被推入而将
液体贮藏部41内的气体挤出,由此将液体70向微流路21挤出。
[0083]
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只要盖部50能够使液体接收部40气密性地密封,则盖部50的外周壁部53也可以形成为具有比液体贮藏部41的外表面415的高度尺寸更短的突出长度。就这样的形态而言,通过设置在外周壁部53和突状部52之间的凹部54,能够确定将盖部50装接至液体接收部40时的位置,以作为突状部52的嵌入的粗略指示,能够提高操作性。
[0084]
并且,如图4和图5所示,突状部52也可以为不在突出前端侧处具备向约中心部逐渐膨出的锥部523的构成。通过如此构成液体导入部30,能够以更简便的结构构成检测芯片1,且能够进行迅速的液体导入。
[0085]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盖部50的把手部57如果为突出设置于外周壁部53的外表面的构成,则可以如图2所示地设置于外周壁部53的前端侧,也可以如图4所示地设置于基部51侧。
[0086]
(实施方式3)
[0087]
图6(a)和图6(b)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检测芯片1的液体导入部30的截面图。
[0088]
在实施方式1中,已经就液体导入部30以使得液体贮藏部41从主体部20突出的方式进行了设置的构成进行了说明。检测芯片1的液体导入部30可以进一步具有液体接收部40与盖部50相互锁定的构成。
[0089]
例如如图6(a)所示,液体贮藏部41的外表面415设置有盖部50进行锁定的受锁定部416。另一方面,盖部50设置有能够锁定至液体贮藏部41的受锁定部416的锁定部531。此时,液体贮藏部41在外表面415的下部设置有沟状的凹部作为受锁定部416。与之对应,盖部50在外周壁部53的前端部设置有向突状部52的方向突出的凸部作为锁定部531。
[0090]
如图6(b)所示,用盖部50密封液体接收部40时,盖部50的锁定部531锁定至液体贮藏部41的受锁定部416,盖部50固定至液体接收部40。由此,盖部50变得难以打开,能够以密封的状态稳定地保持液体接收部40。此外,用盖部50密封液体接收部40时,可以以锁定部531锁定至受锁定部416为粗略指示而推入盖部50的形式进行操作,能够可靠地密封液体接收部40。
[0091]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液体接收部40与盖部50相互锁定的构成,也可以是液体贮藏部41的外表面415设置有作为受锁定部416的凸部,盖部50的锁定部531进行弹性接合的构成。
[0092]
(实施方式4)
[0093]
图7(a)和图7(b)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检测芯片1的液体导入部30的截面图。
[0094]
在实施方式3中,已经就液体贮藏部41以从主体部20突出的形式设置,液体接收部40与盖部50相互锁定,盖部50固定至液体接收部40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作为盖部50固定至液体接收部40的构成,不限于此,也可以具有相互螺合的螺丝结构。
[0095]
例如如图7(a)所示,圆筒状的液体贮藏部41的外表面415设置有外螺纹部43,就盖部50的圆筒状的外周壁部53而言,在内表面侧设置有与液体贮藏部41的外螺纹部43进行螺合的内螺纹部55。此时,旋转盖部50,使内螺纹部55螺合至外螺纹部43,在拧紧的同时用盖部50密封液体接收部40。
[0096]
如图7(b)所示,在用盖部50密封液体接收部40时,外周壁部53的内螺纹部55螺合锁定至液体贮藏部41的外螺纹部43,盖部50固定至液体接收部40。由此,盖部50变得难以打开,能够以密封的状态稳定地保持液体接收部40。需要说明的是,在设置这样的相互螺合的螺丝结构的情况下,液体接收部40和盖部50可以是独立个体,两者间可以不设置连结部60。或者,也可以使用带环的连结部60,以盖部50能够旋转的状态连结液体接收部40和盖部50。
[0097]
(实施方式5)
[0098]
图8(a)和图8(b)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5涉及的检测芯片1的液体导入部30的截面图。
[0099]
在实施方式4中,作为将盖部50固定至液体接收部40的构成,对液体接收部40侧设置有外螺纹部43,盖部50侧设置有内螺纹部55的构成进行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检测芯片1不限于此,只要是相互螺合的螺丝结构,就也可以在液体接收部40侧设置内螺纹部44,在盖部50侧设置外螺纹部56。
[0100]
例如如图8(a)所示,也可以是圆筒状的液体贮藏部41的内表面414设置有内螺纹部44,盖部50的突状部52的外表面521设置有外螺纹部56。在该情况下,也可使盖部50旋转,在使外螺纹部56螺合至内螺纹部44的同时拧紧,用盖部50密封液体接收部40。
[0101]
如图8(b)所示,用盖部50密封液体接收部40时,突状部52的外螺纹部56螺合锁定至液体贮藏部41的内螺纹部44,盖部50固定至液体接收部40。由此,盖部50变得难以打开,能够以密封的状态稳定地保持液体接收部40。
[0102]
需要说明的是,盖部50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外周壁部53,此外,也可以如图所示不设有外周壁部53。此外,也可以为盖部50完全拧入时,突状部52的锥部523到达液体贮藏部41的底部412的构成。
[0103]
(实施方式6)
[0104]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6涉及的检测芯片1的液体导入部30的截面图,图10和图11是将设置于盖部50的突状部66嵌入液体贮藏部41的情形依次表示的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中,表示了液体接收部40被盖部50密封的状态下的截面。
[0105]
本发明涉及的检测芯片1中,液体导入部30的盖部50不限于基部51与从基部51的一个面突出的突状部52一体化地设置而成的构成,也可以是这些基部和突状部设置为独立个体的构成。
[0106]
即,例如如图9所示,在该形态涉及的检测芯片1中,密封液体接收部40的盖部50中,作为基部的盖部主体61和突状部66设置为独立个体,突状部66由盖部主体61保持。
[0107]
盖部主体(基部)61具备:包覆液体接收部40的上部的包覆部62、保持作为独立个体的突状部66的保持部63,这些包覆部62和保持部63一体化地设置。包覆部62具备:以与液体接收部40的上表面抵接的形式进行了包覆的圆板状的上表面部621、从上表面部621朝向液体接收部40向图中下方突出设置的补强部622。补强部622突出设置有向外扩张伸出的把手部64。
[0108]
保持部63在盖部主体61的约中央部,从上表面部621向上方凸状地设置。保持部63设置有:约圆筒状的内壁部631、设置于内壁部631的上缘部的锁定凹部632、能够嵌入突状部66的嵌合凹部633。内壁部631配设于盖部主体61的约中央部,其内侧形成有贯通盖部主体61的内外的孔部。突状部66锁定至锁定凹部632。嵌合凹部633设置于内壁部631的外周
侧,形成为朝向液体接收部40向图中下方开放的凹状。
[0109]
在保持部63中,内壁部631的内侧与嵌合凹部633配置有突状部66的一部分,同时突状部66的锁定部664锁定至锁定凹部632。由此,盖部主体61的保持部63保持突状部66。
[0110]
突状部66一体化地具备:主体部661、从主体部661向上方延长设置的圆筒部662、设置于圆筒部662的外侧的嵌合凸部665。主体部661形成为被液体接收部40包覆,并且能够堵住液体贮藏部41的开口部411的大小。主体部661的下表面(面向液体贮藏部41的面)向下方形成为凸状的平缓曲面状。
[0111]
突状部66的圆筒部662嵌入保持部63的内壁部631的内侧。圆筒部662的前端部设置有向外突出设置的锁定部664。该锁定部664锁定至保持部63的锁定凹部632。圆筒部662的内侧形成为向液体贮藏部41的方向凹陷的有底状,设为按压部663。嵌合凸部665在主体部661的外缘部向上方延长设置,嵌入嵌合凹部633。突状部66设置为以使主体部661容纳至液体贮藏部41内的方式进行了突出的状态。
[0112]
盖部主体61和液体接收部40通过连结部60结合,能够打开和闭合。盖部主体61中的连结部60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把手部64。将盖部50装接至液体接收部40时,可手持把手部64进行嵌合,以使得包覆部62包覆液体接收部40。
[0113]
另一方面,就液体接收部40而言,连接部42、第1固定部45、第2固定部46和抵接部47一体化地设置于液体贮藏部41,并且以从检测芯片1的主体部20向上方突出的形状设置。如图9所示,从连接部42向下方突出设置的第1固定部45和设置于液体贮藏部41的外侧的第2固定部46,与主体部20的上表面的凹部分别接合(卡合),从而液体接收部40被固定至主体部20。
[0114]
液体接收部40的抵接部47是盖部主体61的包覆部62的上表面部621包覆的部分,形成为具有与上表面部621的内表面形状对应的凹凸形状并且相互决定位置。第2固定部46从抵接部47的外周部朝向主体部20向下方延长设置。可以以使得第2固定部46的下端部设置有突部而锁定至主体部20的方式进行构成。
[0115]
液体贮藏部41在上部具有开口部411,内表面414朝向连接部42形成为下坡度的锥状。在开口部411的周围,抵接部47以向外扩张伸出的方式设置。在例示的形态中,液体贮藏部41的内表面414介由段部417,上侧设为接近约圆筒形状的坡度的第1坡度部418,介由段部417,下侧设为以比第1坡度部418更缓的坡度形成为漏斗状的第2坡度部419。第2坡度部419的最下部设置有连接液体贮藏部41和微流路21的连接部42。连接部42具有与微流路21的上游端连接的连接口422。
[0116]
由此,液体接收部40以液体贮藏部41为中心而向主体部20上突出地设置。液体贮藏部41的外表面侧与第2固定部46之间形成空洞部。
[0117]
液体接收部40和盖部主体61优选通过例如聚丙烯树脂(pp)、聚乙烯树脂(pe)、聚苯乙烯树脂(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等热塑性塑料材料而一体化地成形,液体接收部40和盖部主体61可以通过共通的树脂材料形成,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树脂材料形成。
[0118]
与之相对,盖部50的突状部66优选由聚烯烃树脂、弹性体等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形成。例如,作为适于构成突状部66的树脂材料,可以举出聚丙烯树脂(pp)、聚乙烯树脂(pe)、苯乙烯类弹性体、烯烃类弹性体、聚酯类弹性体、聚氨基甲酸酯类弹性体等。
[0119]
通过将突状部66设置为相对于盖部主体61为独立个体,突状部66能够以相对于盖
部主体61突出的方式移动,甚至能够从盖部主体61脱离。
[0120]
如图9所示,突状部66的主体部661形成为具有与液体贮藏部41的开口部411的内径几乎对应的外径、或具有比开口部411的内径略大的外径。此外,突状部66的嵌合凸部665形成为具有比开口部411的内径大的外径,并且在相对于主体部661弯曲状地弹性变形的同时嵌入嵌合凹部633。
[0121]
与所述实施方式1等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突状部66被盖部主体61保持,主体部661的一部分以与盖部主体61的上表面部621相比更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设置。该状态下,突状部66能够向下方移动,因此能够从开口部411嵌入液体贮藏部41内。突状部52具有弹性,因此在嵌入液体贮藏部41内的过程中能够变形,以与液体贮藏部41的内表面414密合的同时气密性地嵌入的方式构成。
[0122]
如图10和图11所示,突状部52容纳于液体贮藏部41时,与液体贮藏部41的第1坡度部418和第2坡度部419抵接而使整体形状变形,并且与液体贮藏部41的内表面414密合。盖部50装接至液体接收部40,突状部66容纳至液体贮藏部41时,液体贮藏部41中形成气密的空间。并且,通过使突状部66进入液体贮藏部41,能够使该气密的空间变窄,能够将液体70向微流路21挤出。需要说明的是,突状部66完全容纳至液体贮藏部41内时,可以与液体贮藏部41的最下部抵接,也可以不抵接。
[0123]
作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检测芯片1的液体导入方法,将液体70注入液体接收部40的液体贮藏部41中并进行贮藏。接下来,握持盖部50的把手部64,装接至液体接收部40(装接工序)。如图9所示,在将盖部主体61的补强部622嵌入液体接收部40的第2固定部46的上方的同时,以使得包覆部62包覆抵接部47的形式进行装接。突状部66被盖部主体61的保持部63保持,突状部66的锁定部664锁定于盖部主体61的锁定凹部632。突状部66阻塞液体贮藏部41的开口部411。
[0124]
接下来,如图10所示,将棒状体80插入突状部66的按压部663,向下方按压。由此,突状部66的锁定部664从盖部主体61的锁定凹部632处脱离,嵌合凸部665从嵌合凹部633处脱离。圆筒部662在盖部主体61的内壁部631的内侧处一边滑动一边向下方移动。主体部661进入液体贮藏部41内。
[0125]
随着突状部66从盖部主体61脱离而进入液体贮藏部41内,液体贮藏部41内存在的气体被推向下方。突状部66的嵌合凸部665以外表面与液体贮藏部41的第1坡度部418密合的方式一边变形一边进入。液体贮藏部41内的液体70通过连接口422被挤出至微流路21。
[0126]
通过进一步按压按压部663,如图11所示,突状部66进一步变形而嵌入液体贮藏部41。例如突状部66的主体部661能够变形而与液体贮藏部41的第2坡度部419密合。导入了微流路21的液体70从微流路21经由反应部25而向下游侧的微流路23送液(参照图1)。
[0127]
图12和图13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6涉及的检测芯片1的液体导入部30的其他示例,图12为液体导入部30的截面图,图13是表示将突状部66嵌入液体贮藏部41的情形的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2和图13中,对于与图9所示的形态同样的构成部赋予了共通的参照符号进行表示,以下省略其详细说明。
[0128]
即使在图12所示的形态中,突状部66也与盖部主体61作为独立个体而设置,能够从盖部主体61脱离。盖部主体61的保持部63设置有插入突状部66的圆筒部662的贯通孔634。此外,盖部主体61不设置图9所示的内壁部631,以更简单的结构形成。此时,突状部66
具备在主体部661的外周部立起而形成的密封突部666,与盖部主体(基部)61的内表面611密合。圆筒部662的锁定部664锁定于保持部63的贯通孔634的上缘部。由此,突状部66被盖部主体61保持。
[0129]
并且,盖部主体61具备嵌入液体贮藏部41的开口部411的位置决定部65。如图12所示,位置决定部65从盖部主体61的保持部63向液体接收部40的方向(图12中为下方)突出设置,容纳至液体贮藏部41内。将盖部50安装至液体接收部40时,位置决定部65的前端部(下端部)进入液体贮藏部41,与在内表面414上作为段部而设置的接合部48抵接而停止。由此,盖部50被位置确定地装接至相对于液体接收部40适合的位置。
[0130]
此外,在液体贮藏部41的内表面414在位置决定部65的更下方设置有:第1坡度部418、段部417和第2坡度部419。如图12所示,上侧的第1坡度部418可以设置为比第2坡度部419更缓的坡度的漏斗状。
[0131]
此时,作为液体导入方法,将液体70注入液体接收部40而贮藏,将位置决定部65嵌合至液体贮藏部41的同时将盖部50装接至液体接收部40。接下来,如图13所示,将棒状体80插入突状部66的按压部663,向下方按压。由此,就突状部66而言,锁定部664从盖部主体61的贯通孔634处脱离,变得能够移动。突状部66在密封突部666与盖部主体61的内表面611密合的同时滑动,进入液体贮藏部41内。液体70被挤出至微流路21。突状部66具有弹性,因此能够从图13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被按压而变形,能够以使得主体部661与液体贮藏部41的第2坡度部419密合的方式进行变形。
[013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检测芯片1中,通过将盖部50装接至液体接收部40,按压突状部66,能够容易地将液体70导入微流路21。由此,能够将液体70迅速地送液至微流路21、22、23,能够实现液体70的分析的高速化。需要说明的是,突状部66不限于设为与盖部主体61是独立的个体,也可以例如介由伸缩部等而使两者一体化地设置而以相对于盖部61能够移动的形式具备突状部61。
[0133]
在所述实施方式1或6涉及的检测芯片1中,在任一形态中,只需将盖部50装接至液体接收部40这一简单的操作就能够密封液体接收部40,此时,封入液体贮藏部41内的气体被突状部52挤出,由此能够将液体贮藏部41内的液体70向微流路21挤出,迅速地进行导入。
[0134]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范围内,可以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任何方面都只是单纯的例示,不可以用于限定性的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仅由所述实施方式解释,还基于专利权利要求,并且不受到说明书本文任何形式的拘束。并且,属于权利要求的均等范围的变形、变更也全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该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20-107246号主张优先权。通过在此处引用,而将其内容导入本技术。
[0135]
符号的说明
[0136]
1 检测芯片
[0137]
20 主体部
[0138]
21、22、23 微流路
[0139]
211 液体流入口
[0140]
24 气体产生部
[0141]
25 反应部
[0142]
26分析部
[0143]
30液体导入部
[0144]
40液体接收部
[0145]
41液体贮藏部
[0146]
411开口部
[0147]
412底部
[0148]
413连接口
[0149]
414内表面
[0150]
415外表面
[0151]
416受锁定部
[0152]
418第1坡度
[0153]
419第2坡度
[0154]
42连接部
[0155]
421连接流路
[0156]
422连接口
[0157]
43外螺纹部
[0158]
44内螺纹部
[0159]
50盖部
[0160]
51基部
[0161]
52突状部
[0162]
521外表面
[0163]
522密封突部
[0164]
523锥部
[0165]
53外周壁部
[0166]
531锁定部
[0167]
54凹部
[0168]
55内螺纹部
[0169]
56外螺纹部
[0170]
60连结部
[0171]
61盖部主体(基部)
[0172]
62包覆部
[0173]
63保持部
[0174]
65位置决定部
[0175]
66突状部
[0176]
661主体部
[0177]
662圆筒部
[0178]
663按压部
[0179]
664锁定部
[0180]
665嵌合凸部
[0181]
666密封突部
[0182]
70液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