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544988发布日期:2024-04-08 13:47阅读: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地震勘探,涉及该领域的地球物理专业的地震资料处理环节,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


背景技术:

1、精细地震勘探阶段,有利储层多为薄互储层结构,有效储层砂岩厚度一般都在3-5m,砂体规模小,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明显,有效识别储层难度较大。地震资料处理中通常采用提高分辨率处理,实现对薄互储层的有效识别,而过度的提高分辨率又会破坏地震资料的保真度。反褶积技术是地震资料处理中提高分辨率的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其对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信噪比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能够为地下地质结构进行更加准确与精细的描述,提高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

2、地震子波在向地下传播的过程中,表层条件的影响可以视为一种滤波作用,造成地震信号频率特性和相位特性发生变化。由于地表条件变化较大,激发和接收条件不一致,使得各地段反射波的子波波形、频率特征存在差异。为了消除这种差异,使反射波的频率变化更好地反映地下岩性特点,为后续处理的剩余静校正和速度分析打下良好基础,就必须对这种滤波作用进行反滤波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认为,地表同一位置的滤波作用与地震波的入射角无关,无论是浅、中、深层反射,其滤波作用均相同,因此我们把这种反滤波方法称为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经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处理后,可以消除由于地表不一致因素引起的子波波形的变化,使地震波的波形趋于一致。受勘探技术和成本的限制,以往采集设计的观测系统都为窄方位,地震资料携带的方位信息有限,因而限制了方位信息的利用。随着计算机及采集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宽方位资料为我们所用。宽方位采集地震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因方位不同而引起的数据差异。而目前的叠前地震数据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是基于傅里叶变换原理,利用谱分解方法实现谱分析、谱分解(一般分解为炮点、检波点、cmp、偏移距四个分量)和反滤波因子的应用,完成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处理。传统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能够满足构造勘探对地震数据的需求,但由于分解的四个分量中并未考虑方位信息对子波的影响,在360度的共偏移距范围内的子波并不是一致性的,随着方位变化子波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是影响激发子波形态的重要因素。不考虑方位信息,就会认为共偏移距范围内的子波是一致的假设,这必将会降低子波的同向性,相位一致性降低,进而影响到分辨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在于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方法未考虑方位信息将会降低子波的同向性及相位一致性进而影响到分辨率提高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该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针对宽方位资料的特点,充分考虑了因非地表因素引起的与方位有关的子波变化特征,提高了地震资料处理成果的分辨率和保真度,可以获得更精细、更理想的反褶积处理效果,为地震数据的资料解释及叠前反演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2、本发明解决其问题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达到:该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s1. 输入需要进行反褶积处理的数据;对需进行反褶积处理的数据做叠前预处理;得到叠前预处理后的数据;

4、s2. 基于叠前预处理后的数据,划分炮检距向量片;得到划分炮检距向量片的数据;

5、s3. 基于完成划分炮检距向量片的数据,进行设计分析时窗;得到分析时窗内的对数谱或复赛谱数据;

6、s4.对分析时窗内的对数谱或复赛谱数据进行统计,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地表一致性分解,得到四个分量数据;

7、s5. 基于分解得到的四个分量数据,对各分量计算反褶积算子;并将所得到的反褶积算子与完成叠前预处理的数据相乘,得到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后的数据,输出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后的数据。

8、进一步的,步骤s1对需要进行反褶积处理的数据做叠前预处理的步骤包括:

9、对原始数据进行解编;

10、对观测系统进行定义;

11、对原始数据进行置道头;

12、对叠前数据进行噪声压制;

13、对叠前数据进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14、所述对叠前数据进行噪声压制后资料信噪比在1.0以上;

15、对叠前数据进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资料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能量均匀一致,无振幅畸变;

16、输入需要进行反褶积处理的数据道集类型是炮集、共中心点道集以及共接收点道集。

17、进一步的,步骤s2基于叠前预处理后数据,划分炮检距向量片的方法为:

18、将叠前预处理后数据分选成十字交叉排列道集;

19、每个十字交叉排列道集依据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等距进行分隔形成多个矩形,每个矩形就是一个向量片;

20、将所有十字交叉排列道集中相同方向上的向量片抽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向量片道集,每个向量片道集即为覆盖整个工区的单次覆盖数据体。

21、进一步的,对于规则的观测系统,覆盖次数均匀,向量片道集的个数就等于工区的覆盖次数。

22、进一步的,步骤s3设计分析时窗的方法为:以目的层的标志层为中心,分别向浅层和深层延伸合适的时间长度,形成一个矩形框,将所述矩形框作为反褶积的分析时窗。

23、进一步的,所述向浅层和深层延伸的时间长度包含目的层所有信息。

24、进一步的,步骤 s3分析时窗的选择方法,包括:

25、选择避开初至强能量和近炮点强能量,以避免影响子波估算的数据;

26、选择子波相对稳定的时间段,在保证子波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时窗要尽可能大,以便兼顾浅中深层的反褶积计算;

27、选取时窗为单时窗;

28、选择资料的偏移距及覆盖次数不能太低。

29、进一步的,所述偏移距最大值在2000m以上;覆盖次数最大值在60次以上。

30、进一步的,步骤s4四个分量的数据包含炮点、检波点、共中心点以及共偏移距方位角;

31、进一步的,所述共偏移距方位角项由偏移距和方位角信息构建而成;是通过叠前预处理数据按照炮线距和检波线距划分得到的带有方位信息的小矩形。

32、本发明与上述背景技术相比较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3、本发明一种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由于考虑了宽方位资料的方位信息,将数据按照炮线距和检波线距进行划分,得到很多小矩形,将具有有限范围的偏移距和方位角的小矩形作为一个单元,这个单元可以保留子波的方位角信息,增加了影响激发子波形态的因素,所以经过反褶积处理之后,共偏移距范围内的数据子波一致性更强,虚反射得到压缩,可获得更精细、更保真的宽频反褶积数据。

34、将利用本发明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处理的叠前数据与未进行反褶积处理的地震数据进行频谱及子波一致性对比分析,应用本分发明处理后的数据子波得到更好的压缩,横向一致性得到加强,消除虚反射影响,较常规反褶积方法得到数据的频带宽度展宽,资料分辨率得到有效提高,层间信息更加丰富。本发明针对宽方位资料的特点,充分考虑了因非地表因素引起的与方位有关的子波变化特征,可以获得更精细、更理想的反褶积处理效果。最终在大庆油田多块实际地震数据的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