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病理切片染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74651发布日期:2023-03-08 03:33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病理切片染色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生物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病理切片染色设备。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病理切片染色方法,通常都是依靠人工操作完成,对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很高,容易出现染色效果不一致的情况。而目前的病理切片染色设备,虽然进行自动添加试剂等操作,但是在病理切片染色流程中,不同操作步骤需要将载玻片移动至不同工位,设备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病理切片染色设备,结构简单,具备良好的试剂添加效果以及良好的温控效果。
4.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病理切片染色设备,包括:
6.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包括装置主体以及温度调节组件,所述装置主体包括载片台,所述载片台提供载玻片放置位置;所述温度调节组件用于对载玻片加热和/或降温;染色处理装置,包括安装主体以及安装于所述安装主体的第一加液模块;所述第一加液模块用于向载玻片添加试剂;移动装置,用于移动所述染色处理装置和/或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的位置,以使所述染色处理装置相对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移动。
7.作为优选,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形成内腔;所述载片台设置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连通口,所述载片台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提供载玻片放置位置;所述温度调节组件包括加热器以及吹风装置;所述加热器设于所述内腔,所述加热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具有第一过流空间;所述吹风装置用于向所述内腔吹送气流。
8.作为优选,所述吹风装置为横流风机。
9.作为优选,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装置主体连接;所述导流板与所述装置主体之间形成第二过流空间,或所述导流板设置第二过流空间;所述装置主体设置过流口,所述第二过流空间通过所述过流口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导流板用于将所述内腔内的气体引导至所述载片台背离所述内腔的一侧。
10.作为优选,所述载片台包括设于所述支撑部侧向的导流槽,所述载片台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导流槽;所述载片台的端部形成所述导流槽的槽口,所述槽口供所述导流槽内的流体流出。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加液模块为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片,所述雾化片为微孔雾化片,所述雾化装置包括第一出雾口,所述雾化装置通过所述雾化片将液体雾化后由所述第一出雾口喷出。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加液模块为雾化模块,所述雾化模块与所述装置主体可拆连接;所述雾化模块包括壳体、基座以及雾化片;所述雾化片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基座之间;
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液腔,所述壳体设置与所述液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基座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基座设置第一出雾口;所述雾化片包括雾化区,所述雾化区设置若干雾化孔;所述雾化区一侧对齐所述第一开口,另一侧对齐所述第一出雾口。
13.作为优选,所述染色处理装置包括第二加液模块,所述第二加液模块安装于所述安装主体;所述第一加液模块为雾化模块,所述雾化模块包括第一出雾口,所述雾化模块用于雾化并喷出液体;所述第二加液模块包加液管以及液泵,所述液泵与所述加液管连接,所述加液管包括出液口;所述第一出雾口与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染色处理装置的同一侧。
14.作为优选,所述染色处理装置包括吹风模块;所述吹风模块安装于所述安装主体;所述吹风模块设置出风口,所述吹风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出风口向外吹送出气流;所述第一出雾口、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出风口形成于所述染色处理装置的同一侧。
15.作为优选,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机架以及驱动装置;所述机架包括第一架体以及第二架体,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的装置主体安装于所述第一架体;所述染色处理装置与所述第二架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架体包括x轴导轨与y轴导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染色处理装置沿所述x轴导轨或所述y轴导轨移动。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病理切片染色设备,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兼具承载载玻片以及温控的功能,通过移动装置的驱动,可以实现染色处理装置与载片台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可以在单个工位上实现多个步骤的执行,整体结构简单,具备良好的试剂添加效果以及良好的温控效果。
附图说明
17.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病理切片染色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中未示意出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
1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病理切片染色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0.图3为病理切片染色流程中的部分步骤的实施方式;
2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的剖面图(图中未示意出吹风装置);
23.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第二种实施例中装置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第二种实施例中装置主体的剖面图;
25.图8为图7中的a部放大图;
26.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第二种实施例中载片台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第二种实施例中载片台的剖面图;
28.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第一加液模块中雾化片的微孔片的其中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第一加液模块中雾化片的微孔片的其中一种实施例的
局部示意图;
30.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第一加液模块的剖面图;
31.图14为图13中的b部放大图;
32.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染色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6为图15中的c部放大图;
34.图中:10、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1、装置主体;1101、内腔;11021、第一连通口; 11022、第二连通口;11023、第三连通口;1103、第一过流空间;1104、过流口; 1105、第二过流空间;111、载片台;1111、顶板;1112、载片支架;1113、导流槽; 1114、槽口;1115、框体;1116、导液面;1117、筋条;1118、限位结构;112、侧板;113、底板;12、加热器;13、吹风装置;14、导流板;141、第一板部;142、第二板部;20、染色处理装置;21、安装主体;22、第一加液模块;221、壳体;2211、液腔;2212、第一开口;2213、导向面;222、雾化片;2221、压电陶瓷片;2222、微孔片;2223、安装部;2224、承液部;2225、雾化区;2226、边缘区;2227、雾化孔; 223、基座;2231、第一出雾口;23、加液管;231、出液口;24、吹风模块;241、出风口;30、移动装置;311、第一架体;312、第二架体;3121、y轴导轨;3122、x 轴导轨;313、驱动装置;80、电源盒;90、载玻片。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7.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8.病理检测中,将待检测的组织切片(石蜡切片)样本放置在载玻片上,然后通过添加试剂等操作,实现检测识别。常用的病理检测以免疫组织化学病理检测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结合了免疫学、组织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免疫学的核心,即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了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与抗原上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染色的结果进行观察,从而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免疫组化染色
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包括:烤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或过氧化物酶阻断可以选择性添加、染色、复染等。在病理检测流程中,例如在抗原修复步骤中,对温度有要求,此时需要对载玻片、载玻片上样本、载玻片上的试剂进行加热。
39.相关技术中,在病理检测流程中,一般通过人工手动操作,或通过病理染色设备进行半自动或全自动操作。人工手动操作具有效率低等缺点。而相关技术中的病理染色设备存在如下问题:
40.第一,工位多,设备整体体积大。进行烤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染色,复染等步骤时,不同步骤在不同工位上进行,不同工位配置不同的装置,设备结构复杂,多个工位占用空间大,设备整体体积大。
41.第二,在温度控制方面,存在浪费试剂、温度控制不准的问题。在烤片步骤、抗原能修复步骤等步骤中,需要进行一定加热,一般采用的加热方法为:水浴法加热或直接接触式加热。水浴法加热,主要是将载玻片放置在需求试剂中浸泡,试剂的温度需要满足实验温度,但是不能沸腾,沸腾容易导致样本脱离或破损,这种方法需要使用的试剂量大,浪费试剂。直接接触式加热,是通过接触载玻片底部的加热片来完成,需要的试剂比水浴法少,但是,由于加热片与载玻片之间容易存在接触不均匀的情况,也容易出现加热片本身加热区域不平衡的情况,造成温度难以控制,不均匀地加热会使样本产生局部气泡,进而影响检测、实验效果,并且容易出现干片的情况。
42.第三,在试剂添加方面,存在无法满足多种试剂添加要求的问题。在染色步骤中进行一抗、二抗等染色试剂添加时,一般采用滴液法、移液器等方式添加试剂,但是存在:单次试剂的最小添加量大;染色试剂添加量小时添加位置集中无法均匀接触样本;染色试剂添加量大时不仅容易溢出载玻片,并且容易残留在载玻片上可能稀释后一种染色试剂的浓度,需要使用较多清洗试剂清洗等问题。
43.第四,在清洗步骤中,存在浪费试剂或清洗不干净的问题。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水浴法清洗或虹吸法清洗,水浴法清洗需要更换溶液,大量浪费溶液试剂,虹吸法清洗,无法清洗干净,容易残留,影响下一步骤的进行。
44.本发明通过如下方式解决相关技术中病理染色设备存在的上述问题:
45.通过下述实施例一与实施例六,改善或解决“工位多,设备整体结构复杂,体积大”的问题。本发明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兼具承载载玻片90以及加热载玻片90的功能,配合可以移动的染色处理装置20,无需使用移运机构将载玻片90由一个工位移动至另一个工位,可以在单个工位上完成“烤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染色、复染”中的多个或全部步骤,节省设备整体体积。
46.通过下述实施例二,改善或解决“在温度控制方面,存在浪费试剂、温度控制不准”的问题。本发明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提供风控环境,使用小范围的风循环配合加热器12 或制冷器进行温度调节,相对于直接接触式加热法,加热更加均匀,温控精准;相对于水浴加热法,节省试剂。
47.通过下述实施例三,改善或解决“在试剂添加方面,存在无法满足多种试剂添加要求”的问题。本发明的染色处理装置20,第一加液模块22可以通过雾化喷涂的方式添加试剂,试剂添加均匀,相对于浸润染色的方法可大幅度降低试剂使用量,相对于滴液染色的方法可更加准确地将试剂覆盖、浸润样本。
48.通过下述实施例四,改善或解决“在试剂添加方面,存在无法满足多种试剂添加要求”的问题。本发明的染色处理装置20可以在第一加液模块22之外设置第二加液模块,不同步骤可以使用不同加液模块添加试剂。
49.通过下述实施例五,改善或解决“在清洗步骤中,存在浪费试剂或清洗不干净”的问题。本发明的染色处理装置20,通过吹风模块24、第二加液模块、移动装置30的配合,可以实现流动的清洗液清洗、配合吹风刮动清洗液,通过少量试剂,即可清洗干净,清洗步骤降低无残留或降低大部分残留。
50.而下述实施例六,作为移动装置30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作为说明。
51.下面,对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进行详细描述。
52.实施例一:
53.请参照图1至图16所示,本发明的病理切片染色设备包括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染色处理装置20以及移动装置30。图1中,示意出病理切片染色设备未设置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的结构图。图2中,示意出该设备应用时,载玻片90的放置位置。
54.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用于承载载玻片90,并用于调节载玻片90、载玻片90上的样本、载玻片90上的试剂的温度。染色处理装置20,用于向载玻片90或样本添加各种试剂。移动装置30与染色处理装置20连接,以调整染色处理装置20的位置,从而将染色处理装置20 移动至载片台111的上方,或由载片台111的上方移开。
55.其中,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包括装置主体11以及温度调节组件。装置主体11包括载片台111,载片台111提供载玻片90放置位置。温度调节组件用于对载玻片90加热和/或降温。染色处理装置20包括安装主体21以及第一加液模块22,第一加液模块22安装于安装主体21,第一加液模块22包括加液口,第一加液模块22用于通过加液口向载玻片90添加试剂。
56.本实施例中,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兼具承载载玻片90的功能,以及调节载玻片90及其上的材料的温度调节功能。进行病理染色时,将载玻片90放置于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 的载片台111,移动装置30将染色处理装置20移动至载片台111的上方,通过温度调节组件以及染色处理装置20的配合,病理染色过程中,无需将载玻片90将载玻片90移动至不同工位,载玻片90在同一个工位上,可满足操作流程中试剂添加要求以及温度控制要求,使整个病理染色流程更加简单方便,该病理染色系统实用性强,可靠性高,适用范围更广。
57.示例性地,相关技术在进行病理切片染色时,载玻片90需要在专门的加热工位进行加热,完成加热后,需要将载玻片90移动至下一工位,进行下一步骤试剂添加的操作,导致整个检测实验步骤麻烦。而本发明的病理切片染色设备,在病理染色流程中,烤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染色、复染这些步骤中,载玻片90均可以放置在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上,无需将载玻片90移动至另一工位,使病理染色流程更加简单。
58.病理染色流程的烘干步骤、抗原修复步骤、染色步骤、复染步骤均可在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上实现。作为示例地,图3中提供基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病理染色方法中几个操作步骤基相关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的病理染色方法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9.放置载玻片90的动作可以手动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动设备实现自动放置。
60.其中,将移动装置30配置为驱动染色处理装置20移动,而非驱动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 10移动,有利于通过同一个染色处理装置20实现实施例六中的技术方案以及效果。
61.在其他实施例中,移动装置30还可用于移动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以使载片台111 移动至染色处理装置20的下方;只要使染色处理装置20与载玻片90放置装置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实现加液模与载片台111之间位置的调整即可。
62.移动装置30可以为但不限于龙门架组件、机械手、吊轨。
63.本实施例中,病理切片染色设备还包括电源盒80,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中的用电器件、染色处理装置20中的用电器件,分别与电源盒80电连接。
64.实施例二:
65.包括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请参照图4至图10,本实施例提供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 的实施方式。
66.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水浴法或直接加热方法,对载玻片90进行加热,实现温度控制,存在浪费试剂或加热不均匀的情况。
67.本实施例中,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提供风控环境,通过吹风装置13与温度调节件的配合,实现循环加热,不浪费试剂,加热更加均匀,不容易干片,无需将载玻片90浸泡于试剂中,也无需将加热器12直接接触载玻片90。采用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对载玻片90 进行加热,相对于采用水浴法进行加热,可以节省70%至90%的试剂。
68.温度调节组件包括加热器12以及吹风装置13,载玻片90放置在载片台111上,载玻片 90的至少一部分与加热器12位于同一空间内,加热器12为发热装置,吹风装置13向前述空间吹风,实现热循环,加热器12不直接接触载玻片90,载玻片90的加热均匀,不容易起气泡。
69.请参照图4、图5、图7、图8,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提供风循环:
70.加热器12与装置主体11连接,吹风装置13与装置主体11连接。
71.装置主体11的内部具有内腔1101,内腔1101作为加热室应用。装置主体11包括载片台 111,载片台111包括支撑部,支撑部用于提供载玻片90放置位置,载玻片90放置时,载片台111的支撑部接触并支撑载玻片90。载片台111设置与内腔1101连通的第一连通口11021,在水平方向上,第一连通口11021位于支撑部的内侧,将载玻片90放置在载片台111,载玻片90的外边缘位置受到载片台111支撑部的支撑,载玻片90的主体部分的下方为第一连通口11021。
72.加热器12设置在内腔1101,换言之,加热器12设于装置主体11的内部。如图至图所示,加热器12与支撑部之间设置第一过流空间1103,以使载玻片90与加热器12之间保留一定距离,避免加热器12直接接触载玻片90。加热器12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式加热器12、电阻式加热器12、红外线加热使加热器12。
73.吹风装置13用于向内腔1101吹送气流,吹风装置13用于扰动内腔1101内的气体。
74.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在使用时,将载玻片90放置在载片台111,加热器12以及吹风装置13启动,加热器12向外散热,内腔1101内的空气升温,由于载玻片90的下表面由第一连通口11021露出,热空气作用于载玻片90,实现对载玻片90的加热。吹风装置13扰动内腔1101内的空气,使内腔1101内的热空气均匀分布,以使内腔1101内各处的温度更加均匀,对载玻片90的加热更加均匀,可以避免干片的情况,避免由于局部温度不均导致的样本起气泡的情况,加热效果更佳,对其他步骤的影响更小。
75.本发明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加热器12不直接接触载玻片90,通过加热器12
与吹风装置13配合实现内腔1101内热空气循环,实现准确的温度控制,不浪费试剂,避免试剂温度过高破坏样本。本发明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加热器12不直接接触载玻片90,由于在加热器12与载玻片90之间保留第一过流空间1103,并且可以通过吹风装置13使内腔 1101内的热空气循环,即使存在载玻片90的底壁不平整、或加热器12的顶部不平整、或加热器12的各个区域发热不均的情况,也可以实现对载玻片90均匀地加热,无干片情况。本发明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通过控制加热器12的功率即可实现对温度的控制,温度控制简单。
76.在一实施例中,该载玻片放置加热平台10还包括制冷器以及加湿器,通过在吹风装置 13的吹风路径上、或在内腔1101、或在其他位置贴附制冷片或设置其他制冷器,也可以实现通过气流实现小范围制冷循环。通过在吹风装置吹风装置13的吹风路径上设置喷雾器、储水槽等可以实现湿度增加效果的加湿器,也可以实现通过气流实现加湿效果。本发明的载玻片放置加热平台,通过装置主体11以及吹风装置13的配合,提供风控环境,通过小范围风循环,可进行更均匀、高精度的温度控制以及湿度控制。
77.以病理组织染色流程中的修复步骤为例,需要向载玻片90上的样本添加修复液,修复环境的温度要求在a摄氏度左右。采用水浴法加热,则需要将载玻片90浸泡在a摄氏度的修复液内,需要使用大量的修复液,导致溶液试剂浪费,而本采用本发明的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只需要在载玻片90上提供少量能够浸润样本的修复液,通过加热器12与吹风装置13的配合即可实现加热,满足修复步骤的温度要求,更加节省溶液试剂。采用直接接触法加热,虽然相对与水浴加热法节省试剂,但是容易造成加热不均匀、干片等情况,而本采用本发明的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加热更加均匀、不容易干片、不容易起气泡。
78.吹风装置13设置在内腔1101之外,吹风装置13包括底板113,底板113设置与内腔1101 连通的第二连通口11022,加热器12与吹风装置13设于底板113的相对两侧,换言之,吹风装置13设于第二连通口11022背离加热器12的一侧,如此,方便吹风装置13将内腔1101 之外的气流送至内腔1101之内,既可完成内腔1101内的气流扰动,又避免吹风装置13过于接近加热器12,进而避免吹风装置13温度过高损坏。对吹风装置13的耐热性能要求更低,成本更低,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的吹风装置13。
79.本实施例中,装置主体11包括侧板112,载片台111与底板113设于侧板112的相对两侧,侧板112、底板113之间围成用于容纳加热器12的内腔1101。
80.在其他实施例中,装置主体11的外型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81.为了使位于第一过流空间1103内的空气的温度更快地达到目标温度,使内腔1101内的热空气循环效果更佳,将第一连通口11021与第二连通口11022配置于装置主体11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中,载片台111位于加热器12的上侧,加热器12位于吹风装置13的上侧。
82.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吹风装置13设于内腔1101外部的基础上,也可以将第二连通口11022 设于装置主体11的侧板112。
83.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吹风装置13设置在内腔1101内部。
84.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吹风装置13设置在内腔1101内部,并且在装置主体11设置与内腔1101连通的第二连通口11022,只要可以在吹风装置13启动时,扰动内腔1101内的气体,使内腔1101内的热量更加均匀地分布即可。
85.为了加强内腔1101内空气循环的效率,以实现更加均匀的加热效果,吹风装置13
采用横流风机,横流风机又称横流风扇、贯流风机。采用横流风机作为吹风装置13,相对于采用其他普通轴流风机作为吹风装置13,能够获得更佳的热循环效果。
86.横流风机可以实现定向进风与的定向出风的功能,横流风机送出的气流为涡流,对内腔 1101内的气体的扰动效果更好,提升内腔1101中气体的循环效果,提高热循环效率,使对载玻片90的加热更加均匀。并且,横流风机结构简单、体积小、动压系数较高而达到的距离较长。
87.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普通的轴流风机(如普通风扇)作为吹风装置13。
88.装置主体11包括底板113,载片台111与底板113设于装置主体11的相对两侧;第二连通口11022设于底板113。为了使吹风装置13的送风效率更高,将第二连通口11022配置为:第二连通口11022由接近吹风装置13的一侧至接近加热器12的一侧逐渐扩大,换言之,第二连通口11022的出风端大于进风端。如此,在第二连通口11022的宽度小于加热器12的宽度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连通口11022逐渐扩大地设置,使气体经过第二连通口11022的过程中,在连通口内壁的导向下,向外侧吹动,以使气流能够吹到加热器12的外侧,实现更好的热循环效果。
89.为了方便安装吹风装置13,设置与装置主体11连接的安装板,将吹风装置13安装固定于安装板。
90.载片台111至少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配置:
91.载片台111的配置方式一:如图6至图10所示,载片台111为分体结构。载片台111包括顶板1111以及载片支架1112,第一连通口11021形成于顶板1111,支撑部形成于载片支架1112;载片支架1112设于顶板1111背离加热器12的一侧,顶板1111支撑载片支架1112。载片支架1112与顶板1111可拆连接。
92.采用此种方式配置载片台111,方便根据需求,在顶板1111或在载片支架1112上分别加工不同形状的不同部位,以提供不同支撑、气体导流、液体导流的效果。方便根据不同需求更换不同结构的顶板1111或载片支架1112,或方便清洗载片台111。
93.载片台111的配置方式二:如图4至图5所示,载片台111为一体结构。装置主体11 包括侧板112,载片台111设于侧板112的顶部,载片台111与侧板112连接。
94.为了对载玻片90进行均匀地加热,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包括导流板14。导流板14 与装置主体11连接,导流板14与装置主体11的侧板112连接。
95.装置主体11设置过流口1104,内腔1101通过过流口1104与第二过流空间1105连通。导流板14的一部分位于载片台111背离内腔1101的一侧,换言之,导流板14的一部分位于载片台111的顶部。导流板14用于将内腔1101内的气体引导载片台111背离内腔1101的一侧,换言之,导流板14用于将过流口1104流出的气体引导至载片台111的上方。
96.内腔1101内的气体受热后可通过过流口1104流动至第二过流空间1105,再从第二过流空间1105流至载片台111的载玻片90的上方,如此,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对载玻片90 进行加热时,载玻片90的底面与内腔1101内的热气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加热,载玻片90的顶面、载玻片90承载的样本、载玻片90承载的试剂与载玻片90上方的热气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加热,可以实现样本以及试剂更加均匀地加热,加热效果更佳。
97.请继续参照图4至图6,导流板14包括第一板部141以及第二板部142,第一板部141 与侧板112连接,第二板部142与第一板部141连接。第一板部141竖直,第二板部142由下至
上地向内延伸,第二板部142可以为弯曲的板材,也可以为倾斜的直板材。第二过流空间1105包括第一板部141与装置主体11之间的第一间隙,以及第二板部142与装置主体11 之间的第二间隙。第一板部141用于将过流口1104流出的气体向上引导,第二板部142用于将第一空间内的气体向内引导。
98.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4与侧板112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板14与侧板112 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再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胶水粘接、卡扣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99.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板14也可以与装置主体11的载片台111连接,只要能够导流板 14与装置主体11之间形成第二过流空间1105即可。
100.装置主体11过流口1104的设置,至少可以通过如下任一方式实现:
101.过流口1104设置方式一:如图7、图8所示,载片台111包括顶板1111以及载片支架 1112,第一连通口11021形成于顶板1111,支撑部形成于载片支架1112;载片支架1112设于顶板1111背离加热器12的一侧,顶板1111支撑载片支架1112,过流口1104形成于载片支架1112与顶板1111之间。
102.过流口1104设置方式二:如图5所示,装置主体11包括侧板112,载片台111设于侧板 112的顶部,载片台111与侧板112连接,过流口1104形成于载片台111与侧板112之间。
103.为了将更多热气体引导至载片台111的上方,提升上方加热的效果,在装置主体11的至少两侧设置导流板14。在装置主体11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导流板14,相对应地,在装置主体11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也分别形成过流口1104。
104.内腔1101的一部分气体由左侧的过流口1104吹至左侧导流板14的导流面上,左侧导流板14将气体先向上引导,再向右引导,以向载玻片90的正上方吹送热气。内腔1101的又一部分气体由右侧的过流口1104吹至右侧导流板14的导流面上,右侧导流板14将气体先向上引导,再向左引导,以向载玻片90的正上方吹送热气。通过在装置主体1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过流口1104以及导流板14,可以更好地更均匀地将热气吹送至载玻片90的上方,实现上方的均匀加热。相对于仅设置一个导流板14,在相对两侧分别设置导流板14的加热效果更加均匀。
105.本实施例中,在装置主体11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设置导流板14,相对于在装置主体11主体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设置导流板14,可以提供更大表面积的导流板14,热气导流效果更佳。
106.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导流板14设置于装置主体11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107.在相对两侧分别设置导流板14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导流板14阻碍向载玻片90添加试剂的操作,通过如下方式配置两侧的导流板14:
108.两侧导流板14的一端与装置主体11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两侧导流板14的自由端之间形成避位间隙;避位间隙向第一连通口11021所在平面投影的投影区域为避位投影区域,避位投影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连通口11021内。
109.本实施例中,避位投影区域完全落入第一连通口11021内,换言之,载玻片90用于承载样本的主体部分的正上方为避位间隙,如此,避免导流板14遮挡在载玻片90主体部分的正上方,在病理染色流程的修复步骤、染色步骤、复染步骤需要向样本添加试剂时,可以通过避位间隙上方的加液模块向下施加液体,液体通过避位间隙落至载玻片90上,实现试剂添加。
110.通过避位间隙的设置,将载玻片90放置于载片台111上之后,不仅可以实现载玻片90 的加热,在需要向载玻片90添加试剂时,也无需抽出载片台111,使整个检测、实验流程更加简单。
111.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避位间隙,在需要添加试剂时,将载片台111由装置主体11抽出。
112.请继续参照图7至图10,为了使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适用范围更广,使载玻片90 放置在该放置加热装置上之后,方便进行多种步骤操作,在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配置导流槽1113,导流槽1113形成于支撑部的外侧,外侧指的是背离第一连通口11021的中心线的一侧。导流槽1113用于承接载玻片90上外溢的液体。
113.载片台111包括设于支撑部侧向的导流槽1113。本实施例中,在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 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导流槽1113,如此,可以在载玻片90的左右两侧分别提供导流槽1113。
114.为了方便将导流槽1113内的液体及时排出,载片台111的端部形成导流槽1113的槽口 1114,槽口1114供导流槽1113内的流体流出。导流槽1113内液体可以自动地或被动地流向槽口1114,以排出导流槽1113外。
115.由于载片台111设置了导流槽1113,当向载玻片90上添加的试剂的量过大时,溢出载玻片90的试剂可以进入导流槽1113并排出,当需要使用清洗剂清洗载玻片90上,可以将清洗剂排至导流槽1113并排出。通过导流槽1113的设置,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的适用范围更广,在进行清洗载玻片90的操作时,也无需将载玻片90转移至另一工位放置。
116.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一侧设置导流槽1113,也可以围绕一圈设置导流槽1113。
117.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在载片台111的端部设置槽口1114,换言之,也可以不设置导流槽1113的槽口,通过手动拆卸载片台111倒掉导流槽1113内液体、吸水棉吸走导流槽 1113内液体、吸管吸走导流槽1113内液体等方式,排出导流槽1113内液体。
118.为了方便设置导流槽1113,为了使载玻片90上的多余的液体可以及时、顺利地进入导流槽1113,通过如下方式配置载片台111:
119.载片台111包括顶板1111以及载片支架1112;第一连通口11021设于顶板1111,支撑部设于载片支架1112;载片支架1112设于顶板1111背离内腔1101的一侧,顶板1111支撑载片支架1112;导流槽1113形成于顶板1111,导流槽1113的槽口1114形成于顶板1111的端部。导流槽1113的上方开放,液体可以由上至下流入、落入导流槽1113内。
120.如此,载片台111位于顶板1111的上方,导流槽1113形成于顶板1111,导流槽1113位于载片台111的下方,容易实现载玻片90上的液体流至导流槽1113内。并且,通过载片支架1112与顶板1111分体设置,方便直接在顶板1111上加工上方开口的导流槽1113。另外,顶板1111上加工导流槽1113,可以通过载片支架1112与顶板1111可拆连接,定时拆卸载片支架1112,方便定时清洗导流槽1113,避免导流槽1113积污。
121.在其他实施例中,载片台111也可以为一体结构,通过打孔的方式,在载片台111的内部打出导流通道。
122.请继续参照图10,为了使进入导流槽1113内的液体可以自动排出,将导流槽1113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导流槽1113包括相对的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槽口1114形成于导流
槽 1113的第二槽部;导流槽1113由第一槽部至第二槽部向下倾斜。如此,进入导流槽1113的液体可以在自重作用下,沿着导流槽1113流向槽口1114,以排出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
123.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槽1113也可以水平设置,再通过抽吸或吹动的方式,将导流槽1113 内的液体由槽口1114排出。
124.请继续参照图9,在顶板1111设置导流槽1113的基础上,为了方便更顺利地将载玻片 90上的液体引导至导流槽1113内,通过如下方式配置载片支架1112:
125.载片支架1112包括与支撑部连接的框体1115,本实施例中,在水平方向上,框体1115 围绕在支撑部外,换言之,框体1115围绕于载玻片90外。框体1115的顶部设置导液面1116。导液面1116用于承接载玻片90上向外流的液体,并用于将液体向下、向外引导,使液体流入导流槽1113内。
126.导液面1116位于导流槽1113的上方,导液面1116由接近支撑部的一侧至远离支撑部的一侧向接近导流槽1113的方向倾斜,本实施例中,导液面1116由接近支撑部的一侧至远离支撑部的一侧向下倾斜,导液面1116用于流体导入导流槽1113。
127.载玻片90放置于载片平台的支撑部后,载玻片90的上表面高于导液面1116,液体较多时,液体流向框体1115的导液面1116,并在导液面1116的引导下流入导流槽1113,再通过导流槽1113的槽口1114流出。
128.其中,导液面1116可以为倾斜的平面,也可以为倾斜的曲面,只要其能够将液体向下、向外引导即可。
129.在其他实施例中,载片支架1112也可以不设置导液面1116。
130.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液面1116也可以垂直设置,以用于将液体由上至下地引导至导流槽 1113内。
131.在进行病理染色操作时,存在异步操作需求。以医院检验科为例,一个检验室可能在同一时段需要对几个待检测的病理组织样本进行检测,但是这些病理组织样本可能来自不同生物部位,如此,不同样本进行病理染色时,需要进行的操作步骤不同,不同步骤需要采用的试剂可能不同,不同步骤的温度控制要求可能不同。相关技术中,一个放置台集成至个载玻片90放置位置,一个放置台使用一套加热系统,单个加热系统的功率较大,对于前述情况,样本总量较少并存在异步操作或异种试剂添加需求时,则可能出现在一个具有个放置位置的放置平台上,只放置个载玻片90的情况,如此,导致资源以及空间浪费。
132.为了使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应用于病理染色流程时,能够灵活地满足异步操作、异种试剂添加的需求,将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配置为只包括一个支撑部,如此,避免浪费。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包括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支撑部。
133.为了向载玻片90提供更稳定地支撑,并保证对载玻片90的加热效果,载片台111通过如下方式配置:载片台111包括顶板1111以及载片支架1112;第一连通口11021设于顶板 1111,支撑部设于载片支架1112;载片支架1112设于顶板1111背离内腔1101的一侧,顶板 1111支撑载片支架1112;载片支架1112包括框体1115以及筋条1117,支撑部为筋条1117 或支撑部包括筋条1117;框体111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框部与第二框部,筋条1117的一端与第一框部连接,另一侧与第二框部连接;筋条1117间隔设置,相邻筋条1117之间形成第三连通口11023,第三连通口11023通过第一连通口11021与内腔1101连通。通过多根筋条 1117支撑载玻片90的主体部分,可以提高载玻片90放置的稳定性,保证检测实验的可靠性。通过
第三连通口11023的设置,第三连通口11023的面积大,筋条1117的宽度小,内腔1101 内的热气流能够均匀有效接触载玻片90进行加热,避免筋条1117的设置影响加热效果。
134.载片支架1112还包括限位结构1118,限位结构1118用于限制载玻片9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
135.实施例三:
136.包括上述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或包括上述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请参照图 11至图14本实施例中,第一加液模块22通过雾化喷涂的方式实现试剂添加。
137.相关技术中,一般通过滴液法实现试剂添加,滴液法是试剂自然滴落在载玻片90,存在试剂添加位置集中、试剂消耗量大的问题。通过滴液法添加试剂时,一般将滴管放置在载玻片90上方,滴管中的液体靠自重滴下完成实际添加,但由于液体存在一定粘性与表面张力,单次滴落的液体需要满足一定量,若小于这个量,液体无法滴下,无法完成试剂添加,因此,通过滴液法添加试剂有最小添加液量的限制,小于这个液量的添加需求无法满足,容易造成试剂的浪费,并且滴液法还存在试剂添加不均匀的缺点。相关技术中在免疫组织病理染色过程中,存在添加不均匀、消耗量大等问题。
138.请参照图13、图14,第一加液模块22包括雾化片222,雾化片222为微孔雾化片222,通过雾化片222高频振动,将试剂雾化为微小的水珠后喷出至载玻片90或其他位置,可以实现更小液量的添加,液体喷出量可控,可以节省试剂;液体覆盖面积更大更均匀,试剂更加均匀地与样本接触;雾化装置喷出的液体轻柔不会破坏样本。
139.示例性地,雾化模块单次能够添加的液量最小值在1微升左右,雾化后试剂颗粒为3微米至20微米。在进行免疫组化检查时,采用本发明的雾化模块添加试剂,相比于现有的滴液法添加试剂,可以减少相比于现有的滴管滴加试剂的方案,在满足实验检测可以减少%至%液量的使用,可以有效节约成本。
140.其中,雾化片222为压电式微孔雾化片222,雾化片222包括压电陶瓷片2221以及微孔片2222,在此基础上,雾化片222的设置方式可以通过如下任一实施例方式实现:
141.雾化片222设置方式一:雾化片222为具有防渗漏功能的微孔雾化片222,微孔片2222 为微孔雾化膜片,微孔雾化膜片为弹性膜片。
142.雾化片222设置方式二:雾化片222为普通压电陶瓷雾化片222,微孔片2222为金属片,金属片设置若干雾化孔2227。
143.下面对上述雾化片222设置方式一进行详细说明:
144.染色处理装置20在用于向载玻片90添加试剂时,第一加液模块22位于载片台111上方,第一加液模块22向下喷涂试剂,实现试剂添加。为了提高喷涂效率,第一加液模块22在用于向下喷涂试剂时,雾化片222与载玻片90平行。如此,当雾化片222上方的液量较大时,有可能出现试剂在自重作用下穿过雾化片222的雾化孔2227向下渗漏的情况,进而出现试剂渗漏,导致试剂添加量精度不够、或者污染载玻片90或其他位置的情况。
145.相关技术中,为了减少试剂渗漏量,一般减少雾化片222的雾化孔2227的数量或减小雾化孔2227的孔径。但是,由于雾化效果与雾化孔2227的数量相关,减少雾化孔2227数量,会降低雾化片222的雾化效率以及雾化效果。若减小雾化孔2227的孔径,则会造成粘稠液体无法雾化或较难雾化,导致雾化效果、雾化性能降低。
146.为了改善或解决雾化片222液体下渗的问题,上述雾化片222设置方式一,采用具
有弹性变形性能的微孔雾化膜片作为微孔片2222,在第一加液模块22垂直放置且不工作时,微孔雾化膜片的承液部2224在液重的作用下产生形变,以使雾化孔2227产生形变,从而封闭或减小雾化孔2227的进液孔的孔径,以防止液体渗漏和减小液体渗漏量,可以避免试剂浪费,可以提高试剂添加精度。
147.微孔雾化片222为压电式微孔雾化片222,雾化片222包括微孔雾化膜片以及压电陶瓷片2221。微孔雾化膜片上设置若干雾化孔2227,微孔雾化膜片与压电陶瓷片2221连接,驱动电源提供高频交流电压,使压电陶瓷片2221高频振动,带动微孔雾化膜片振动,从而使经过雾化孔2227的液体雾化。微孔雾化膜片包括承液部2224以及安装部2223,安装部2223 与承液部2224的外边缘连接,安装部2223用于与压电陶瓷片2221连接。
148.压电陶瓷雾化片222设置通孔。微孔雾化膜片的安装部2223贴合于压电陶瓷雾化片222,安装部2223与压电陶瓷雾化片222相对固定。微孔雾化膜片的承液部2224对齐压电陶瓷雾化片222的通孔,承液部2224由通孔露出,承液部2224设置若干雾化孔2227,承液部2224 用于接触液体,雾化孔2227提供雾化通道。压电陶瓷雾化片222工作时,压电陶瓷片2221 带动微孔雾化膜片振动。
149.请参照图11、图12,为了在不减少雾化孔2227数量的前提下,改善或避免在雾化装置垂直放置时液体通过雾化孔2227向下渗漏的情况,采用弹性膜片作为微孔雾化膜片。弹性膜片可以在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又可以在外力撤销后恢复原形。
150.由于微孔雾化膜片为弹性膜片,当微孔雾化膜片的承液部2224受到向下的力时,微孔雾化膜片的承液部2224产生形变,进液口产生形变,进液口的面积缩小或进液口封闭。其中,进液口的面积缩小时,液体渗漏量减小;进液口封闭时,承液部2224上方的液体无法通过雾化孔2227向下渗漏。
151.当雾化装置处于关机状态并垂直放置时,雾化装置的第一出雾口2231朝下,此时,微孔雾化膜片水平,液仓内的液体的重力作用于承液部2224,由于微孔雾化膜片为弹性膜片,若液仓内的液体的重量大,承液部2224受到的向下的作用力较大,承液部2224在液体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凹,进液口由圆形变形为椭圆形,此时进液口的面积缩小,可阻碍液体向下渗漏,当进液口继续由椭圆形变形至直线形时,进液口的口沿相互贴合,进液口封闭闭合,可防止液体向下渗漏。当作用于承液部2224的向下的力变小或消失时,承液部2224可在自身弹性作用下,恢复至初始状态。
152.需要说明的是,当雾化装置开机时,微孔雾化膜片在压电陶瓷的作用下振动,进液口可以打开,液体可以进入雾化孔2227并由第一出雾口2231喷出。
153.微孔雾化膜片可以为但不限于聚酰亚胺膜片、聚四氟乙烯膜片、聚乙烯膜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片、聚偏氟乙烯膜片。
154.请继续参照图11、图12,承液部2224还包括边缘区2226,边缘区2226不设置雾化孔 2227,边缘区2226设置于雾化区2225域安装部2223之间。微孔雾化膜片为弹性膜片,并且安装部2223与压电陶瓷片2221相对固定,承液部2224的中心区域相对邻近安装部2223的区域更容易产生形变,雾化孔2227更容易缩小、封闭。通过边缘区2226的设置,可以保证液体自重作用于承液部2224时,雾化区2225内的进液口的缩小效果。
155.为了使承液部2224受液重作用时,进液口更容易产生形变至口封闭的状态,采用多排一字排列的方式布置雾化孔2227。设置多个一字排列雾化孔2227孔排,使同一孔排内
的雾化孔2227的进液口更容易沿孔排的中心线产生形变进而产生折叠,使雾化孔2227的进液口的形变趋向于拉伸对折,这种变形方式可以使进液口的孔径减小,当进液口完全折叠时,进液口完全封闭,从而避免液体渗漏。
156.为了使承液部2224在液重作用下,进液口能具有按照特定方式产生形变的趋势,在采用多排一字型孔排的方式布局雾化孔2227的基础上,雾化区2225的雾化孔2227布局,还采用不对称的设计:在雾化区2225内,每一孔排内的雾化孔2227的数量为a,雾化区2225内的孔排的数量为b,a大于b。如此,雾化区2225x方向上的弹性模量小于雾化区2225y方向上的弹性模量,也即,雾化区2225在液体重量作用于上表面时,更容易沿x方向拉伸变形。
157.实施例四:
158.包括上述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或,在包括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包括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三中的一个或两个技术方案。
159.本实施例的雾化模块,采用单独的液仓,并且雾化模块可拆地安装于装置主体11。采用此种雾化模块作为试剂添加装置时,方便根据待添加实际的不同,更换雾化模块以满足添加不同试剂需求,更加灵活。
160.不同雾化模块的独立液腔2211内装有不同试剂或其他液体,可以通过更换雾化模块,满足不同添加、不同染色需求。当染色处理装置20在检验室应用时,送至检验室的样本不同,存在不同样本需要使用的染色试剂不同的情况,雾化模块可更换的情况下,可通过同一染色处理装置20,根据不同试剂添加需求,更换存储不同试剂的雾化模块即可,效率高,灵活性高,适用范围广。
161.请参照图13、图14、图15,在本发明的雾化模块的一实施例中,该雾化模块包括壳体 221、基座223以及雾化片222。
162.壳体221的内部形成液腔2211,液腔2211用于容纳待添加试剂等液体。雾化片222设于壳体221与基座223之间,基座223与壳体221连接,以实现雾化片222的安装。雾化片 222包括雾化区2225,雾化区2225设置若干雾化孔2227。雾化片222通过高频谐振,将液体水分子结构打散,通过雾化片222的雾化孔2227喷出包括大量细小水珠的水雾。
163.为了实现液体的打散、喷出,壳体221设置与液腔2211连通的第一开口2212,基座223 设置第一出雾口2231,雾化区2225的一侧对齐壳体221的第一开口2212,以使液腔2211内的液体能够接触雾化片222,雾化区2225的另一侧对齐基座223的第一出雾口2231,以使通过雾化孔2227完成雾化的液体能够通过第一出雾口2231喷出雾化模块。
164.本实施例中,雾化模块为用于向下喷出雾化后液体的装置。液腔2211、雾化片222、基座223沿雾化模块高度方向依次设置,雾化片222设于液腔2211的下方,雾化模块的第一出雾口2231设于雾化模块的下方,如此,可以向下喷出水雾状液体。
165.本发明的雾化模块,通过雾化喷涂的方式进行试剂添加,雾化模块喷出的液体轻柔不会破坏样本,在同等液量的情况下,液体覆盖面积更广、更均匀,并且雾化模块的最小添加液量减小,可以节省试剂。
166.本发明的雾化模块,具有独立液仓,在采用此种雾化模块作为试剂添加装置时,方便根据试剂种类的不同,更换不同雾化模块,以满足添加不同试剂需求,更加灵活。以实施例二中提到的“在进行病理染色操作时,存在异步操作需求”为例,当病理切片染色设备中,不同载玻片90上待进行的步骤、待添加的试剂不同时,可以先安装装有试剂一的雾化模块,
再安装装有试剂二的雾化模块,可以满足异步添加、异种添加的需求,使用更加灵活,适用范围广。
167.为了使雾化模块的结构更加简单,壳体221包括底板113部,第一开口2212设于底板 113部,第一开口2212设于壳体221的底部,无需使用泵将液腔2211内的液体泵送至雾化片222,雾化模块无需设置液泵等压力装置,可以简化雾化模块结构,液腔2211内的液体能够在自重作用下流至雾化片222处,雾化片222通电即可向外喷雾,效率更高。
168.为了使液腔2211内的液体在剩余液量较少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喷出,避免液体残留造成浪费,在液腔2211内设置导向面2213,用于将底部的液体导向雾化片222。
169.本实施例中,通过如下方式设置壳体221:壳体221包括顶板1111部、侧板112部以及底板113部,顶板1111部、侧板112部以及底板113部之间围成液腔2211,第一开口2212 设于底板113部,底板113部接近顶板1111部的一侧形成导向面2213。其中,导向面2213 为向下倾斜的面,导向面2213可以为倾斜的平面,也可以为倾斜的曲面。
170.实施例五:
171.包括上述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或,在包括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包括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
172.在染色步骤,需要添加一抗、二抗等成本较高的高价值染色试剂。完成一抗试剂添加后,需要孵育一段时间,进行清洗步骤以避免一抗试剂残留与二抗试剂混合,再添加二抗试剂。在清洗步骤中,需要使用清洗液清洗,清洗液相对于染色试剂成本低。
173.相关技术中,一般通过同种加液模块实现染色试剂、清洗试剂等不同试剂的添加,但是由于不同步骤要达到的效果不同,使用同种、同个加液模块添加,无法满足不同需求。
174.请参照图15、图16,本实施例中,染色处理装置20包括安装主体21、第一加液模块22 以及第二加液模块。安装主体21提供两个加液模块的安装位置,第一加液模块22与第二加液模块分别安装于安装主体21。
175.第一加液模块22为雾化模块,雾化模块用于通过雾化喷涂的方式向载玻片90添加液体。雾化模块包括第一出雾口2231,雾化模块用于将液体雾化形成很多细小水滴之后形成雾状水汽后由第一出雾口2231喷出。
176.第二加液模块包括加液管23、液泵以及储液容器,加液管23包括出液口231,液泵与加液管23连接,液泵用于将储液容器中的液体抽至加液管23并有出液口231送出。加液管23 用于通过普通加液的方式添加液体。加液管23通过喷出液体的方式向载玻片90上添加液体,液体喷出的力可调节,避免组织样本受损。在染色处理装置20应用于免疫组化染色设备时,可以将加液管23与储液容器连通,通过液泵将储液容器内的液体抽送至加液管23并由加液管23的出液口231喷出。
177.安装主体21包括安装板,安装板设置管安装部2223,加液管23安装于管安装部2223。本实施例中,管安装部2223为凹槽。
178.其中,第一出雾口2231与出液口231设于染色装置的同一侧。可以将染色处理装置20 的出液侧朝向待添加液体的载玻片90,方便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雾化模块或加液管23向载玻片90添加液体。
179.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液体”、“溶液”、“试剂”等同。
180.本发明的染色处理装置20,在一个装置内集成了两种加液模块,雾化模块通过雾
化喷涂的方式添加液体,加液管23通过喷液的方式添加液体;使用雾化模块添加液体,可减小液体最小添加量、节省液体,可实现液体更加均匀、柔和地添加;使用加液管23添加液体,液体添加效率高,适合在清洗步骤中使用,加液管23添加试剂时,可以提供更大的液量,方便实现更好的清洗效果。该染色处理装置20集成两种加液模块,可以在不同步骤中使用不同加液模块进行液体添加,在避免高成本液体浪费的同时,使用更加灵活。
181.示例性地,可通过第一加液模块22通过雾化喷涂的方式,进行一抗试剂、二抗试剂等高成本试剂的均匀添加,可通过第二加液模块通过加液管23添加的方式,进行清洗剂等普通试剂的添加。
182.为了使清洗步骤清洗效率更高,染色处理装置20设置了吹风模块24,吹风模块24安装于安装主体21,吹风模块24用于向载玻片90吹送气流。加液管23与吹风模块24配合,在清洗步骤中,通过加液管23向载玻片90添加清洗液,配合吹风模块24向载玻片90吹送气流,气流将载玻片90上的液体特定方向吹送,产生风刮动载玻片90上清洗液的效果,使用少量清洗液也可以清洗干净,提高清洗效率。加液管23与吹风模块24集成在同一染色处理装置20,可以通过单个移动模块驱动加液管23与吹风模块24同步移动,实现定向液体加风刮的清洗的效果。此种定向液体加风刮的清洗方式,还可以避免一抗试剂或清洗液残留,避免残留液体稀释二抗试剂浓度。
183.其中,第一出雾口2231、出风口241与出液口231形成于染色处理装置20的同一侧,在不需要调整染色处理装置20的姿态的情况下,方便实现向载玻片90加液,方便向载玻片 90吹风利用气流刮动载玻片90上的液体。
184.相关技术中在病理组织染色处理过程中,清洗方案为水浴溶液清洗或虹吸清洗,使用水浴法清洗,浪费大量溶液试剂,采用虹吸法清洗,无法清洗干净。而本发明,采用加液管23 配合吹风模块24同步移动,实现定向液体流动加风流刮动的方式实现载玻片90及其上样本清洗,不仅节省试剂,还能够清洗干净。
185.为了通过第二加液模块提供更好的清洗效果,将加液管23相对于与载玻片90平行的水平面倾斜设置。倾斜设置加液管23,可以避免加液管23加液时垂直于载玻片90,加液管23 加液时,液体对载玻片90上的样本的冲击力更小,不容易损坏样本组织。
186.实施例六:
187.包括上述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或,在包括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包括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五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
188.请参照图1、图2,移动装置30包括机架以及驱动装置313。机架为龙门架。
189.机架包括第一架体311以及第二架体312,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的装置主体11安装于第一架体311;染色处理装置20与第二架体312活动连接,第二架体312包括x轴导轨3122 与y轴导轨3121,驱动装置313驱动染色处理装置20沿x轴导轨3122或y轴导轨3121移动。
190.第二架体312包括固定框以及移动臂,固定框设置y轴导轨3121,移动臂设置y轴导轨 3121。第一架体311安装于固定框。移动臂通过第一滑轮组件滑动安装于y轴导轨3121,染色处理装置20通过第二滑轮组件滑动安装于x轴导轨3122。
191.驱动装置313包括第一直线驱动装置313以及第二直线驱动装置313,第一直线驱动装置313用于驱动移动臂加染色处理装置20在y方向往复移动,第二直线驱动装置313用
于驱动染色处理装置20在x方向往复移动。
192.其中,安装于第一架体311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可以为实施例二中的结构,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193.实施例七:
194.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的病理切片染色设备,提供一种基于本发明的病理切片染色设备的病理切片样本染色方法:
195.将完成切片操作后的样本放置在载玻片90上;
196.将载玻片90放置在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上;
197.进入烤片步骤,启动温度调节组件中的加热器12以及吹风装置13,通过温度检测器实时监测内腔1101温度,并调整加热器12与吹风装置13的功率,控制装置主体11的内腔1101 温度在目标温度内;
198.移动装置30控制染色处理装置20前、后、左、右移动,以使染色处理装置20先移动至载玻片90的正上方;
199.进入脱蜡水化步骤,第二加液模块的加液管23向载玻片90样本添加室温的梯度酒精溶液和/或其他试剂;
200.进入抗原修复步骤,第二加液模块的加液管23向载玻片90样本添加修复液,通过温度调节组件将内腔1101温度控制在目标温度内;
201.进入染色步骤,第一加液模块22通过雾化喷涂的方式,向载玻片90样本添加一抗试剂,进入孵育阶段,如有需要,完成一抗试剂添加以及孵育后,进入清洗步骤,完成清洗步骤后再进行二抗试剂添加;
202.清洗步骤,第二加液模块的加液管23向载玻片90样本添加清洗液,吹风模块24向载玻片90吹风,风力可控可调,移动装置30控制染色处理装置20由前至后地或由左至右地移动,实现定向液体流动加吹风刮动,进行清洗;
203.进入复染步骤,第一加液模块22通过雾化喷涂的方式,向载玻片90样本添加恒温dab 试剂。
204.其中,在脱蜡水化步骤、抗原修复步骤中,如有需要,也可以通过第一加液模块22加液。
205.其中,上述试剂添加过程中,多余的试剂,可以通过由载玻片90排至导流槽1113;在清洗步骤中,通过染色处理模装置移动加吹风的方式,将清洗液向导流槽1113的方向刮动,如此,通过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10、染色处理装置20、移动装置30的配合,也可以很好地实现多余试剂清除与回收,保持载玻片90清洁,避免试剂残留影响检测实验结果。
20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病理切片染色的流程可根据实际增加、减少、调整,上述步骤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制。
207.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20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
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209.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210.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