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74830发布日期:2023-03-15 09:50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水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2.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油脂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湖、海湾等缓流水体。因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油脂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水面浮油会影响水中氧的补充和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萃取分散于水体中的氯烃,如狄氏剂、毒杀芬等农药和聚氯联苯等,并把这些毒物浓集到水体表层毒害水生生物。需要对水质指标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3.然而,浮藻和浮油具有水面平缓而聚集,水面翻滚而分散的特点,会随着水的流动转移。静置水体取样需要特定平缓水体区域才能对浮藻和浮油进行采样,比较容易监测水样。而动态水体浮藻和浮油分散难以聚集,不达到一定提纯浓度的浮藻和浮油水样很难在试剂下显色光谱波段,需要进行过滤、蒸馏等工艺进行提纯,动态水体浮藻和浮油监测效率低,浮藻和浮油水样采样周期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监测装置,对水体中水藻和油液进行捕捉提纯;提供动力将水面浮藻浮油引入。
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监测装置包括富水取样组件和动力收集组件。
7.所述富水取样组件包括水集槽架、导流叶、过流闸叶、过流电机、泄流闸叶、泄流电机和挡风罩,所述导流叶均匀设置于水集槽架内,所述过流闸叶转动连接于所述水集槽架内,所述导流叶朝向所述过流闸叶,所述过流电机机身设置于所述水集槽架上,所述过流电机输出端传动于所述过流闸叶,所述泄流闸叶转动连接于所述水集槽架内,所述泄流电机机身设置于所述水集槽架上,所述泄流电机输出端传动于所述泄流闸叶,所述挡风罩设置于所述水集槽架上,所述动力收集组件包括升降套筒架、第一滑套杆、第一滑缸、第二滑套杆、第二滑缸、张口电机和动力电机,所述升降套筒架设置于所述水集槽架上,所述第一滑套杆滑动贯穿于所述升降套筒架内,所述第一滑缸缸身均匀设置于所述升降套筒架上,所述第一滑缸活塞杆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套杆上,所述第二滑套杆滑动贯穿于所述第一滑套杆内,所述第二滑缸缸身均匀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套杆上,所述第二滑缸活塞杆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套杆上,所述张口电机机身悬挂于所述第二滑套杆上,所述动力电机机身转
动连接于所述张口电机机身内,所述张口电机输出端传动于所述动力电机,所述动力电机输出端设置于所述水集槽架上。
8.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水集槽架上均匀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固定于所述挡风罩周侧。
9.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水集槽架上设置有提台,所述提台固定于所述动力电机输出端。
1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水集槽架上设置有安装座,所述过流电机和所述泄流电机均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
11.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套杆一端设置有十字座,所述十字座固定于所述张口电机机身上。
12.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缸缸身固定套接有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固定于所述升降套筒架上。
13.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缸活塞杆一端设置有第一支块,所述第一支块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套杆上。
14.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缸缸身固定套接有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固定于所述第一滑套杆上。
15.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缸活塞杆一端设置有第二支块,所述第二支块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套杆上。
16.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过流闸叶和所述泄流闸叶上均匀设置有导流筋板。
17.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监测装置还包括桥车输送组件和水体分样组件。
18.所述桥车输送组件包括配重墩、撑高墩、梁轨架、滑车、撑滑轮和输送电机,所述配重墩设置于所述水集槽架外,所述撑高墩依次设置于所述配重墩上,所述梁轨架搭接于所述撑高墩上,所述滑车设置于所述升降套筒架上,所述撑滑轮转动连接于所述滑车周侧,所述撑滑轮滑动于所述梁轨架表面,所述输送电机机身设置于所述滑车上,所述输送电机输出端传动于所述撑滑轮,所述水体分样组件包括筛分箱架、沉淀箱架、分液箱架、门帘缸、遮光板、监测主体和分液口,所述筛分箱架悬挂于所述梁轨架上,所述沉淀箱架连通设置于所述筛分箱架上,所述分液箱架连通设置于所述沉淀箱架上,所述门帘缸缸身设置于所述筛分箱架上,所述遮光板设置于所述门帘缸活塞杆一端,所述遮光板贯穿于所述筛分箱架和所述沉淀箱架之间,所述监测主体均匀设置于所述沉淀箱架,所述监测主体朝向所述沉淀箱架内,所述分液口均匀连通设置于所述分液箱架上。
19.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撑滑轮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一齿轮,所述输送电机输出端固定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
2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筛分箱架上设置有导流斜板,所述筛分箱架上设置有筛分滤网,所述筛分箱架上设置有连接座,所述门帘缸缸身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上。
21.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沉淀箱架顶部连通设置有计液口,沉淀箱架底部连通设置有排液口。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一种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监测装置,使用时,当水体监测区域处于静态平缓水域时,水集槽架通过运转装置移动到取样水域
上方,通过第一滑缸和第二滑缸控制水集槽架半沉入水面之下,通过动力电机控制水集槽架缓慢转动,水流在导流叶的引流作用下冲击过流闸叶,此时水流具有一定的动力势能,浮藻和浮油在水流的带动下爬高流入过流闸叶和泄流闸叶之间的水集槽架内。当过流闸叶和泄流闸叶之间的水样高度高出水域液面高度时,通过泄流电机控制泄流闸叶转动开启,泄流闸叶下端与水集槽架底部留出排水间隙,浮藻和浮油被限制在流闸叶和泄流闸叶之间上层水体内。
23.当水体监测区域处于动态水域时,通过张口电机控制水集槽架开口处转动朝下,通过动力电机提高水集槽架的转动速率,提高水集槽架的吃水量,浮藻和浮油在水流的带动下爬高流入过流闸叶和泄流闸叶之间的水集槽架内。通过过流电机控制过流闸叶的转动开启,过流闸叶下端与水集槽架底部留出通水间隙,通过泄流电机控制泄流闸叶转动开启,泄流闸叶下端与水集槽架底部留出排水间隙,过流闸叶下端和泄流闸叶形成下层水流通道,而浮藻和浮油则被限制在流闸叶和泄流闸叶之间上层水体内。
24.通过影像监测水集槽架内浮藻和浮油提纯浓度的达标状况,通过挡风罩减少过流闸叶和泄流闸叶之间浮油和浮藻水体的晃动,通过过流电机控制过流闸叶的转动闭合,通过泄流电机控制泄流闸叶转动闭合,对水样进行封存,通过转运装置运出。相比传统富营养化水体繁琐的提纯取样,装置可针对水体的动静态变化,调整取样吃水量,利用浮藻和浮油自身浮力,水层分流过滤水体中的浮藻和浮油,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水体浮藻和浮油监测效率高,浮藻和浮油水样采样周期短。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监测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富水取样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动力收集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桥车输送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桥车输送组件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水体分样组件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水体分样组件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中:100-富水取样组件;110-水集槽架;111-支撑座;112-提台;113-安装座;120-导流叶;130-过流闸叶;131-导流筋板;140-过流电机;150-泄流闸叶;160-泄流电机;170-挡风罩;300-动力收集组件;310-升降套筒架;320-第一滑套杆;330-第一滑缸;331-第一支座;332-第一支块;340-第二滑套杆;341-十字座;350-第二滑缸;351-第二支座;352-第二支块;360-张口电机;370-动力电机;500-桥车输送组件;510-配重墩;520-撑高墩;530-梁轨架;540-滑车;550-撑滑轮;551-第一齿轮;560-输送电机;561-第二齿轮;700-水体分样组件;710-筛分箱架;711-导流斜板;712-筛分滤网;713-连接座;720-沉淀箱架;721-计液口;722-排液口;730-分液箱架;740-门帘缸;750-遮光板;760-监测主体;770-分
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5.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实施例
37.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监测装置包括富水取样组件100、动力收集组件300、桥车输送组件500和水体分样组件700。动力收集组件300安装在桥车输送组件500上,富水取样组件100安装在动力收集组件300上,水体分样组件700安装在桥车输送组件500上。富水取样组件100对水体中水藻和油液进行捕捉提纯;动力收集组件300控制富水取样组件100的水面张角,并提供给富水取样组件100动力将水面浮藻浮油引入;桥车输送组件500对提纯后的浮藻和浮油水样进行转移;水体分样组件700对浮藻进行分离,并对浮油水样进行沉淀静置,并添加试剂溶液进行光谱显影。
38.如图2-图7所示,浮藻和浮油具有水面平缓而聚集,水面翻滚而分散的特点,会随着水的流动转移。静置水体取样需要特定平缓水体区域才能对浮藻和浮油进行采样,比较容易监测水样。而动态水体浮藻和浮油分散难以聚集,不达到一定提纯浓度的浮藻和浮油水样很难在试剂下显色光谱波段,需要进行过滤、蒸馏等工艺进行提纯,动态水体浮藻和浮油监测效率低,浮藻和浮油水样采样周期长。
39.富水取样组件100包括水集槽架110、导流叶120、过流闸叶130、过流电机140、泄流闸叶150、泄流电机160和挡风罩170。导流叶120均匀设置于水集槽架110内,导流叶120与水集槽架110焊接。过流闸叶130转动连接于水集槽架110内,过流闸叶130与水集槽架110轴承连接。导流叶120朝向过流闸叶130,方便水流的引入。过流电机140机身设置于水集槽架110上,泄流电机160机身设置于水集槽架110上,水集槽架110上设置有安装座113,安装座113与水集槽架110焊接,过流电机140和泄流电机160均设置于安装座113上,过流电机140和泄流电机160与安装座113螺栓连接。过流电机140输出端传动于过流闸叶130,过流电机140与过流闸叶130键连接。泄流闸叶150转动连接于水集槽架110内,泄流闸叶150与水集槽架110轴承连接。
40.其中,泄流电机160输出端传动于泄流闸叶150,泄流电机160与泄流闸叶150键连接。挡风罩170设置于水集槽架110上,水集槽架110上均匀设置有支撑座111,支撑座111固定于挡风罩170周侧,支撑座111分别与挡风罩170和水集槽架110可以说跨不好,过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上均匀设置有导流筋板131,导流筋板131分别与过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焊接,方便水流的引入,增加闸叶的支撑强度。
41.动力收集组件300,动力收集组件300包括升降套筒架310、第一滑套杆320、第一滑缸330、第二滑套杆340、第二滑缸350、张口电机360和动力电机370。升降套筒架310设置于水集槽架110上,第一滑套杆320滑动贯穿于升降套筒架310内,增加滑动精度和强度。第一
滑缸330缸身均匀设置于升降套筒架310上,第一滑缸330缸身固定套接有第一支座331,第一支座331与第一滑缸330螺钉连接。第一支座331固定于升降套筒架310上,第一支座331与升降套筒架310螺栓连接。第一滑缸330活塞杆一端设置于第一滑套杆320上,第一滑缸330活塞杆一端设置有第一支块332,第一支块332与第一滑缸330销轴连接。第一支块332固定于第一滑套杆320上,第一支块332与第一滑套杆320焊接。第二滑套杆340滑动贯穿于第一滑套杆320内,增加滑动精度和强度。
42.其中,第二滑缸350缸身均匀设置于第一滑套杆320上,第二滑缸350缸身固定套接有第二支座351,第二支座351与第二滑缸350螺钉连接,第二支座351固定于第一滑套杆320上,第二支座351与第一滑套杆320螺栓连接。第二滑缸350活塞杆一端设置于第二滑套杆340上,第二滑缸350活塞杆一端设置有第二支块352,第二支块352与第二滑缸350销轴连接。第二支块352固定于第二滑套杆340上,第二支块352与第二滑套杆340焊接。张口电机360机身悬挂于第二滑套杆340上,第二滑套杆340一端设置有十字座341,十字座341与第二滑套杆340焊接。十字座341固定于张口电机360机身上,十字座341与张口电机360螺栓连接。动力电机370机身转动连接于张口电机360机身内,具体的张口电机360机身内设置有轴承,动力电机370转动于轴承之间。
43.其中,张口电机360输出端传动于动力电机370,张口电机360与动力电机370键连接。动力电机370输出端设置于水集槽架110上,水集槽架110上设置有提台112,水集槽架110与提台112焊接,提台112固定于动力电机370输出端,提台112与动力电机370螺栓连接。
44.当水体监测区域处于静态平缓水域时,水集槽架110通过运转装置移动到取样水域上方,通过第一滑缸330和第二滑缸350控制水集槽架110半沉入水面之下,通过动力电机370控制水集槽架110缓慢转动,水流在导流叶120的引流作用下冲击过流闸叶130,此时水流具有一定的动力势能,浮藻和浮油在水流的带动下爬高流入过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的水集槽架110内。当过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的水样高度高出水域液面高度时,通过泄流电机160控制泄流闸叶150转动开启,泄流闸叶150下端与水集槽架110底部留出排水间隙,浮藻和浮油被限制在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上层水体内。
45.当水体监测区域处于动态水域时,通过张口电机360控制水集槽架110开口处转动朝下,通过动力电机370提高水集槽架110的转动速率,提高水集槽架110的吃水量,浮藻和浮油在水流的带动下爬高流入过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的水集槽架110内。通过过流电机140控制过流闸叶130的转动开启,过流闸叶130下端与水集槽架110底部留出通水间隙,通过泄流电机160控制泄流闸叶150转动开启,泄流闸叶150下端与水集槽架110底部留出排水间隙,过流闸叶130下端和泄流闸叶150形成下层水流通道,而浮藻和浮油则被限制在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上层水体内。
46.通过影像监测水集槽架110内浮藻和浮油提纯浓度的达标状况,通过挡风罩170减少过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浮油和浮藻水体的晃动,通过过流电机140控制过流闸叶130的转动闭合,通过泄流电机160控制泄流闸叶150转动闭合,对水样进行封存,通过转运装置运出。相比传统富营养化水体繁琐的提纯取样,装置可针对水体的动静态变化,调整取样吃水量,利用浮藻和浮油自身浮力,水层分流过滤水体中的浮藻和浮油,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水体浮藻和浮油监测效率高,浮藻和浮油水样采样周期短。
47.桥车输送组件500,桥车输送组件500包括配重墩510、撑高墩520、梁轨架530、滑车
540、撑滑轮550和输送电机560。配重墩510设置于水集槽架110外,撑高墩520依次设置于配重墩510上,撑高墩520与配重墩510螺栓连接。梁轨架530搭接于撑高墩520上,梁轨架530与撑高墩520螺栓连接。滑车540设置于升降套筒架310上,滑车540与升降套筒架310焊接。撑滑轮550转动连接于滑车540周侧,撑滑轮550与滑车540轴承连接。撑滑轮550滑动于梁轨架530表面,输送电机560机身设置于滑车540上,输送电机560与滑车540螺栓连接。输送电机560输出端传动于撑滑轮550,撑滑轮550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一齿轮551,第一齿轮551与撑滑轮550螺钉连接,输送电机560输出端固定有第二齿轮561,输送电机560与第二齿轮561键连接。第二齿轮561啮合于第一齿轮551。
48.水体分样组件700包括筛分箱架710、沉淀箱架720、分液箱架730、门帘缸740、遮光板750、监测主体760和分液口770。筛分箱架710悬挂于梁轨架530上,梁轨架530与筛分箱架710螺栓连接。沉淀箱架720连通设置于筛分箱架710上,沉淀箱架720与筛分箱架710焊接。分液箱架730连通设置于沉淀箱架720上,沉淀箱架720与分液箱架730焊接。门帘缸740缸身设置于筛分箱架710上,筛分箱架710上设置有连接座713,连接座713与筛分箱架710焊接,门帘缸740缸身设置于连接座713上,门帘缸740与连接座713螺栓连接。遮光板750设置于门帘缸740活塞杆一端,遮光板750与门帘缸740螺栓连接。遮光板750贯穿于筛分箱架710和沉淀箱架720之间。监测主体760均匀设置于沉淀箱架720,监测主体760与沉淀箱架720螺栓连接。
49.其中,监测主体760朝向沉淀箱架720内,对浮油水体进行监测。分液口770均匀连通设置于分液箱架730上,分液口770与分液箱架730焊接。筛分箱架710上设置有导流斜板711,导流斜板711与筛分箱架710焊接,筛分箱架710上设置有筛分滤网712,筛分滤网712对浮藻进行过滤。沉淀箱架720顶部连通设置有计液口721,方便试剂的注入。
50.配重墩510通过混凝土基础安装在水域岸边,撑高墩520通过岸高和水域水面高度差进行增添,水集槽架110采样结束后,过流闸叶130的转动闭合和泄流闸叶150转动闭合,对水样进行封存。通过第一滑缸330和第二滑缸350控制水集槽架110抬升离开水面,通过输送电机560带动水集槽架110移动到筛分箱架710附近,通过张口电机360控制泄流闸叶150一处的水集槽架110倾斜向下朝向导流斜板711,通过泄流电机160控制泄流闸叶150转动开启,封存水样顺着泄流闸叶15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的间隙流入导流斜板711内,通过筛分滤网712对水样中的浮藻进行筛分过滤,并通过自然光进行蒸发晾干,检测人员可定期将浮藻刮除,对区域浮藻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浮油和水体通过筛分滤网712流入沉淀箱架720内,水样带色或浑浊以及含其他一些干扰物质,絮凝剂通过计液口721注入沉淀箱架720内,通过静置对水样进行沉淀分层。通过门帘缸740控制遮光板750下落,减少筛分箱架710内透光的干扰,监测主体760采用紫外荧光法测量水中油分子的浓度,油分子在特定紫外光照射下被激活为激发态,这种激发态很不稳定,会很快返回到基态,在返回基态的过程中会有辐射荧光产生,控制紫外光的发射波长和选择接收油分子散射回来的特定荧光波长,从而定期分析浮油的种类和水中的浓度。通过分液口770定期进行取样,方便水样其他成分的分析检测。实现了动静态水体的浮藻和浮油的采样监测,自动化程度高,水样预处理分类方便,周期性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取样监测,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研究方便。
51.具体的,该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监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当水体监测区域处于静态平缓水域时,水集槽架110通过运转装置移动到取样水域上方,通过第一滑缸330和第二滑缸
350控制水集槽架110半沉入水面之下,通过动力电机370控制水集槽架110缓慢转动,水流在导流叶120的引流作用下冲击过流闸叶130,此时水流具有一定的动力势能,浮藻和浮油在水流的带动下爬高流入过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的水集槽架110内。当过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的水样高度高出水域液面高度时,通过泄流电机160控制泄流闸叶150转动开启,泄流闸叶150下端与水集槽架110底部留出排水间隙,浮藻和浮油被限制在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上层水体内。
52.当水体监测区域处于动态水域时,通过张口电机360控制水集槽架110开口处转动朝下,通过动力电机370提高水集槽架110的转动速率,提高水集槽架110的吃水量,浮藻和浮油在水流的带动下爬高流入过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的水集槽架110内。通过过流电机140控制过流闸叶130的转动开启,过流闸叶130下端与水集槽架110底部留出通水间隙,通过泄流电机160控制泄流闸叶150转动开启,泄流闸叶150下端与水集槽架110底部留出排水间隙,过流闸叶130下端和泄流闸叶150形成下层水流通道,而浮藻和浮油则被限制在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上层水体内。
53.通过影像监测水集槽架110内浮藻和浮油提纯浓度的达标状况,通过挡风罩170减少过流闸叶13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浮油和浮藻水体的晃动,通过过流电机140控制过流闸叶130的转动闭合,通过泄流电机160控制泄流闸叶150转动闭合,对水样进行封存,通过转运装置运出。相比传统富营养化水体繁琐的提纯取样,装置可针对水体的动静态变化,调整取样吃水量,利用浮藻和浮油自身浮力,水层分流过滤水体中的浮藻和浮油,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水体浮藻和浮油监测效率高,浮藻和浮油水样采样周期短。
54.进一步,配重墩510通过混凝土基础安装在水域岸边,撑高墩520通过岸高和水域水面高度差进行增添,水集槽架110采样结束后,过流闸叶130的转动闭合和泄流闸叶150转动闭合,对水样进行封存。通过第一滑缸330和第二滑缸350控制水集槽架110抬升离开水面,通过输送电机560带动水集槽架110移动到筛分箱架710附近,通过张口电机360控制泄流闸叶150一处的水集槽架110倾斜向下朝向导流斜板711,通过泄流电机160控制泄流闸叶150转动开启,封存水样顺着泄流闸叶150和泄流闸叶150之间的间隙流入导流斜板711内,通过筛分滤网712对水样中的浮藻进行筛分过滤,并通过自然光进行蒸发晾干,检测人员可定期将浮藻刮除,对区域浮藻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浮油和水体通过筛分滤网712流入沉淀箱架720内,水样带色或浑浊以及含其他一些干扰物质,絮凝剂通过计液口721注入沉淀箱架720内,通过静置对水样进行沉淀分层。通过门帘缸740控制遮光板750下落,减少筛分箱架710内透光的干扰,监测主体760采用紫外荧光法测量水中油分子的浓度,油分子在特定紫外光照射下被激活为激发态,这种激发态很不稳定,会很快返回到基态,在返回基态的过程中会有辐射荧光产生,控制紫外光的发射波长和选择接收油分子散射回来的特定荧光波长,从而定期分析浮油的种类和水中的浓度。通过分液口770定期进行取样,方便水样其他成分的分析检测。实现了动静态水体的浮藻和浮油的采样监测,自动化程度高,水样预处理分类方便,周期性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取样监测,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研究方便。
55.需要说明的是,过流电机140、泄流电机160、第一滑缸330、第二滑缸350、张口电机360、动力电机370、输送电机560、门帘缸740和监测主体760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述。
56.过流电机140、泄流电机160、第一滑缸330、第二滑缸350、张口电机360、动力电机
370、输送电机560、门帘缸740和监测主体760的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57.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