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缆智能档案GIS技术信息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19176发布日期:2022-06-07 22:0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基于电缆智能档案GIS技术信息平台的制作方法
基于电缆智能档案gis技术信息平台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电缆技术领域,即基于电缆智能档案gis技术信息平台。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针对当前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电缆信息归档及电缆埋设实施情况,电缆埋设位置不清的现状。在老旧小区改造电缆沟铺设过程中对电缆接头、拐点、分支等位置信息通过终端进行采集定位,通过自带系统导出专用数据及应用格式,应用数据可以在电脑及电力系统中绘制地下电缆及架空线路路径信息及标注,建立地下电缆的信息化档案,在电缆埋设回填土方后,可以应用量测的专业数据格式可以精准的找到已埋的地下电缆路径信息,同时也可以查看地下电缆埋深,避免因电力抢修开挖动土不知埋深挖断电缆,也避免了纸质图纸保存不当或者丢失造成的地下电缆现场位置丢失,本终端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配电架空线路及地下电缆上,可以为地下电缆供电提供可靠的位置、埋深信息,实现对地下电缆线路的感知、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突破传统纸质档案保存,推动地下电缆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向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转变。
3.以往采用单体gps定位接收器只能通过单体天线接收终端装置接收部分卫星信号传递到接收终端,无法双向接收天线信号,并且无法获取埋深。单体天线接收终端装置无法获取双向卫星信号,无法快速定位并接触性量测准确,不能与gps定位接收器同时获取双向卫星信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电缆智能档案gis技术信息平台。通过稳定类天线接收器和双向传输天线的增加,改变了卫星信号单一传输方式,变为双向定位传输,解决信号缺失和电缆施工现场无信号情况,解决了地下电缆无法量测、无法定位、无法信息化归档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基于电缆智能档案gis技术信息平台,特征在于它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 gnss卫星定位系统、移动互联网传输及终端平台;所述的终端平台包括一个集成壳体和连接杆;集成壳体内有双向传输天线,rtk差分集成板卡,gnss双天线传输器,gnss卫星定位系统通过移动互联网与rtk差分设备链接,采用稳定类天线接收器与双向传输天线在接收终端双向接收卫星信号,利用连接杆将双向传输天线与接收终端链接,将连接杆下端接触到电缆采集点进行量测;所述的接收终端包括显示屏、接收板卡;接收板卡用于通过lbs应用链路服务接收双向传输天线数据进行结算,显示屏用于用户查看数据信息及记录台账档案。
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利用gnss卫星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基于gis地理信息与rtk差分技术,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监测;可实现电缆分布电子化存档操作,准确掌握管理范围内电缆分布、走向及埋深,理论精度可达厘米级别。2、通过终端平台整合地下电缆涉及分布、地理信息、设备台帐、档案资料、运维记录等各种信息化档案,取
代传统纸质存档,通过高精度设备应用于现场实施及故障查找和日常检修运维工作,以较小的破坏性解决电缆检修维护,减少电缆位置信息缺实和埋深开挖对电缆造成外力破坏,避免运行部门浪费人力物力浪费和损失,保证配电地下电缆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工作效率。3、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配电线路上,为地下电缆供电的可靠性提供技术保障,每年可以节约减少避免故障查找开挖等破坏产生的不必要损失减少损失50%-60% ,每年因配电电缆查找失误可减少80%-90% ,精准定位查询相比纸质存档,电子存档管理可达90%材料完整,实现对地下电缆线路的感知、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推动地下电缆档案智慧信息化管理模式向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转变。
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终端平台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9.参见图1,零部件名称如下:双向传输天线1,rtk差分集成板卡2,gnss双天线传输器3,连接杆4,接收终端5,显示屏6,接收板卡7,集成壳体8,lbs应用链路9。
10.参见图1,基于电缆智能档案gis技术信息平台,它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 gnss卫星定位系统、移动互联网传输及终端平台。基于gis地理信息与rtk差分技术,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特点,通过独特的地图化展示和地理分析功能(电缆拐点标示、叠置分析、路径规划等)及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属性查询和数理统计分析等)的有效结合,实现对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联合运算。终端平台包括一个集成壳体8和连接杆4;集成壳体8内有双向传输天线1,rtk差分集成板卡2,gnss双天线传输器3,gnss卫星定位系统通过移动互联网与rtk差分设备链接,采用稳定类天线接收器与双向传输天线1在接收终端双向接收卫星信号,利用连接杆4将双向传输天线1与接收终端5链接,将连接杆4下端接触到电缆采集点进行量测。终端平台运用高精度电缆采集设备有针对性的进行电缆开挖埋深计量、特征点信息定位标示,利用内置差分采集器及多元格式转换软件配置相应格式导出配置信息,以较小的破坏性解决电缆检修维护,减少电缆位置信息缺实和埋深开挖对电缆造成外力破坏,避免运行部门浪费人力物力浪费和损失,保证配电地下电缆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11.所述的接收终端5包括显示屏6、接收板卡7;接收板卡7用于通过lbs应用链路服务接收双向传输天线1数据进行结算,显示屏6用于用户查看数据信息及记录台账档案。
12.涉及到的技术包括:gnss卫星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rtk技术、差分叠罗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与科学,lbs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无线传输技术,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原理等。
13.gnss卫星定位系统:采用gnss卫星定位系统,是基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卫星导航系统,对目标的坐标及运动速度信息等进行定位获取,采用gnss卫星定位技术,实现卫星定位系统与差分设备的链接做采集分析。
14.rtk差分技术:rtk差分技术(real
ꢀ‑ꢀ
time kinematic),是实时动态差分技术的简称。是实时处理两个测量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给接收设备,进行求差解算坐标。是一种卫星定位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
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
15.lbs技术原理:利用各类型的定位技术来获取定位设备当前的所在位置,通过移动互联网向定位差分设备提供信息资源和基础服务。lbs可利用定位技术确定自身的空间位置,可通过移动互联网来获取与位置相关资源和信息。lbs服务中融合了移动通讯、互联网络、空间定位、位置信息、大数据等多种信息技术,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服务平台进行数据更新和交互,可以通过空间定位来获取相应的服务。
16.工作原理:根据现场电缆实施分布计划,在电缆沟开挖铺设电缆后,对电缆起点、终点、转交及分支点进行定位量测,将双向传输天线1,rtk差分集成板卡2,gnss双天线传输器3集成于集成壳体8内,集成壳体8开有对接螺口,连接杆4与集成壳体8连接,将连接杆4底端与铺设的电缆接触,应用双向传输天线1,rtk差分集成板卡2,gnss双天线传输器3所拥有的双向传输技术、gnss卫星定位系统、rtk差分技术进行电缆的位置信息采集,应用lbs应用链路9与接收板卡7对接传输,在接收终端5利用内置差分采集器及多元格式转换软件通过显示屏6显示,最后配置相应格式导出配置电子化信息。
17.应用gnss卫星定位技术、rtk技术进行量测采集数据、通过双天线传输设备对接接收终端板卡收集数据并显示位置及相关台账信息,再结合lbs通讯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给接收终端设备,进行求差解算位置信息,融合移动通讯、互联网络、空间定位、位置信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更新交互并呈现,留存电缆信息化台账及相关数据信息,建立电子化电缆应用档案,现场回填后如发现故障通过电子化电缆应用档案可快速精准找到故障点及电缆埋深数据,避免反复开挖电缆路径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8.上面描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各种举例说明不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构成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