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氯电解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0892发布日期:2022-09-30 23:0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氯电解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氯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机氯电解池。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原油和油田化学剂的有机氯含量检测,一般采用微库仑法,其中需要用到电解池,内装配制好的电解液。检测原理为:当样品由注射器注入裂解管,样品中的被测物质反应转化为可滴定离子,并由载气带入滴定池,消耗电解液中的滴定剂。滴定剂浓度的变化使滴定池中的指示电极对的电位发生变化,其值的变化送入微机控制的微库仑放大器,经放大后加到电解电极对(阴、阳极)上,在阳极上电生出滴定离子,以补充消耗的滴定剂。上述过程随着滴定离子的消耗连续进行,直至无消耗滴定离子的物质进入,并已电生出足够的滴定离子,使指示电极对的值又重新等于给定偏压值,仪器恢复平衡。在消耗—补充滴定离子的过程中,测量电生滴定剂时的电量,依据法拉第定律进行数据处理,则可计算出样品含量。
3.现有检测方法无法对电解池内的电解液的温度进行控制,当电解液的温度过低时,会导致基线不稳,进而影响检测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的有机氯电解池,能够对电解液的温度进行控制,使检测效果得到保证。
5.本实用新型供了一种有机氯电解池,包括:用以盛放电解液的壳体、加热管和流体加热箱;
6.所述流体加热箱内设置有加热元件,用以对所述流体加热箱内的液体换热介质进行加热,所述加热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换热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远离所述换热管段的一端与所述流体加热箱连接,以使所述流体加热箱内的液体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管段流入所述换热管段中,所述第二管段远离所述换热管段的一端与所述流体加热箱连接,以使所述换热管段内的液体换热介质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管段流回所述流体加热箱中;
7.所述换热管段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浸泡在所述壳体内的电解液中,以使流经所述换热管段的液体换热介质能够与所述壳体内的电解液进行换热。
8.较优地,还包括驱动泵;
9.所述驱动泵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上,以驱动所述流体加热箱内的液体换热介质通过所述第一管段流入所述换热管段。
10.较优地,还包括筒体和连接管;
11.所述筒体通过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壳体连通,在所述连接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管段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二管段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中。
12.较优地,还包括第一密封圈;
13.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之内并套设在所述第一管段上,用以密封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壁和所述第一通孔内壁之间的间隙。
14.较优地,还包括第二密封圈;
15.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之内并套设在所述第二管段上,用以密封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壁和所述第二通孔内壁之间的间隙。
16.较优地,所述加热管的材质为不锈钢或玻璃。
17.较优地,所述换热管段的螺距为p的螺旋形,并且该螺旋形的中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
18.较优地,在竖直方向上,所述换热管段的顶端低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解液的液面高度,并与该液面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换热管段的底端与所述壳体底壁之间的距离为d2,其中d1=d2=0.5
×
p。
19.较优地,还包括控制面板;
20.所述加热元件为电加热部件,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电加热部件电连接,用以控制所述电加热部件工作。
21.较优地,还包括温度采集装置;
22.所述温度采集装置设置在所述流体加热箱内,并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温度采集装置实时采集所述流体加热箱内液体换热介质的温度信息,并将该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面板并通过所述显示屏显示出来。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机氯电解池,采用所述换热管段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浸泡在所述壳体内的电解液中,以使流经所述换热管段的液体换热介质能够与所述壳体内的电解液进行换热的技术方案,能够对电解液的温度进行控制,使检测效果得到保证。
附图说明
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有机氯电解池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27.图中:1-壳体;2-加热管;3-流体加热箱;4-加热元件;5-第一管段;6-换热管段;7-第二管段;8-电解液;9-驱动泵;10-筒体;11-连接管;12-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第一密封圈;15-第二密封圈; 16-控制面板;17-温度采集装置;18-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实施例一
30.如图1所示,一种有机氯电解池,包括:用以盛放电解液8的壳体1、加热管2和流体加热箱3。流体加热箱3内设置有加热元件4,用以对流体加热箱3内的液体换热介质(例如水)进行加热,加热管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5、换热管段6和第二管段7,第一管段5远离换热管段6的一端与流体加热箱3连接,以使流体加热箱3内的液体换热介质能够通过第一管段5流入换热管段6中,第二管段7远离换热管段6的一端与流体加热箱3连接,以使换热管段6内的液体换热介质能够通过第二管段7流回流体加热箱3中。换热管段6设置在壳体1内,并浸泡在壳体1内的电解液8中,以使流经换热管段6的液体换热介质能够与壳体1 内的电解液8进行换热。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能够在有机氯含量的检测工作中对电解液8的温度进行控制,避免因电解液8温度过低而影响检测结果,使检测效果得到保证。在实际制作中,加热管2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或玻璃等耐腐蚀材料,以延长加热管2的使用寿命。
31.实施例二
32.基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还包括驱动泵9,驱动泵9设置在第一管段5上,以驱动流体加热箱3内的液体换热介质通过第一管段5流入换热管段6。需要说明的是,驱动泵9也可以设置在第二管段7上,只要能够实现驱动液体换热介质从第一管段5向换热管段6向第二管段7流动即可。
33.实施例三
34.基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还包括筒体10和连接管11,筒体10 通过连接管11与壳体1连通,在实际制作中筒体10是竖直设置的,并且上端具有开口下端封闭,使用时电极可以通过上端开口放入到筒体10 之内,连通管11是延水平方向延伸的。筒体10通过连接管11与壳体1 连通,以使筒体10和连通管11和壳体1共同形成连通器结构,此时壳体1内的电解液8能够通过连通管11进入到筒体10之内,在实际使用中,电解液8在壳体1和筒体10内形成液面的高度高于连通管11内腔最高点的高度。在连接管11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3,第一管段5穿设在第一通孔12中,第二管段7穿设在第二通孔13中。这样就实现位于壳体1内部的换热管段6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管段5和第二管段7连接在位于壳体1外部的流体加热箱3上。
35.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4,第一密封圈14位于第一通孔12之内并套设在第一管段5上,用以密封第一管段5的外壁和第一通孔12内壁之间的间隙,进而防止连接管11内部的电解液从第一管段5的外壁和第一通孔12内壁之间的间隙渗出。同样原理,还包括第二密封圈15,第二密封圈15位于第二通孔13之内并套设在第二管段7 上,用以密封第二管段7的外壁和第二通孔13内壁之间的间隙,以防止连接管11内部的电解液从第二管段7的外壁和第二通孔13内壁之间的间隙渗出。
36.实施例四
37.基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换热管段6的螺距为p的螺旋形,并且该螺旋形的中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可以增大换热管段6对电解液的加热范围,避免出现不同位置的电解液8温差过大而影响检测结果的现象出现。
38.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竖直方向上,换热管段6的顶端低于壳体1内的电解液8的液面高度,并与该液面之间的距离为d1,换热管段6的底端与壳体1底壁之间的距离为d2,其中d1=d2=0.5
×
p。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能够使换热管段6对不同位置电解液8的加热更加
均匀,进一步降低了不同位置电解液8的温度差。
39.实施例五
40.基于以上任意实施例,如图1所示,还包括控制面板16,加热元件4为电加热部件(例如电阻丝),控制面板16与电加热部件电连接,用以控制电加热部件工作。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人工手动在控制面板16上进行加热操作。
41.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还包括温度采集装置17,温度采集装置17 设置在流体加热箱3内,并与控制面板16电连接,控制面板16上设置有显示屏18,温度采集装置17实时采集流体加热箱3内液体换热介质的温度信息,并将该信息发送至控制面板16并通过显示屏18显示出来。这样操作人员可以实时观察流体加热箱3内液体换热介质的温度值,并根据该温度值控制加热元件4工作。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