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试纸

文档序号:32243316发布日期:2022-11-18 22:58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试纸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化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试纸。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人体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检测,主要是通过咽拭子和鼻拭子的方式去进行检测,现有的检测手段主要有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两种方式。由于核酸检测对于机器设备和检测技术的要求高,群众无法独自完成核酸检测,因此核酸检测常存在检测地点远、排队时间长等问题;相对来说,抗原检测更快捷方便,抗原检测是通过使检测样本浸润在测试纸上,人们根据测试纸上显示的检测结果就可以判断是否感染病毒,且人们可以独立完成抗原检测,无需外出排队。
3.然而,现有的测试纸显现检测结果的方式简单直白,检测者只需观察测试纸上的c线和t线的显示,即可判断自身是否感染病毒。检测者在得知检测结果后,才将检测结果上报防疫系统,这样会使得检测与上报结果之间存在信息差,导致会出现检测者瞒报、谎报检测结果等问题,从而增加了社会防疫的难度和不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解决抗原检测中测试纸的检测结果隐秘性低,容易出现检测者瞒报、谎报检测结果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纸,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6.该测试纸包括沿目标样本液流方向依次首尾搭接的样品垫、结合垫、反应垫和吸液垫;
7.其中,所述反应垫上划分有打印区域,所述打印区域对应有用于显示检测结果的识别码,所述打印区域包括第一分区、第二分区和第三分区,所述识别码包括基础码、检测码和质控码,所述第一分区分布在所述反应垫的靠近所述结合垫的一侧,当目标样本进入所述第一分区时,所述第一分区内对应打印出所述检测码;
8.所述第二分区分布在所述第一分区的外围,且进入所述第一分区内的目标样本在进入所述第二分区时,所述第二分区内对应打印出所述质控码;
9.所述第三分区分布在所述第一分区和/或所述第二分区的外围,当目标样本进入所述第三分区时,所述第三分区内对应打印出所述基础码。
10.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检测码通过所述第一分区内的能指示是否存在病毒的成分对目标样本进行检测后打印而出;所述质控码通过所述第二分区内的能指示是否检测有效的成分打印而出;所述基础码通过所述第三分区内的具有显色性能的成分打印而出。
1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二分区分布在所述反应垫的远离所述结合垫的一侧,及分布在所述第一分区的纵深方向上的至少一侧,以半包围所述第一
分区。
12.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识别码中的所述检测码、所述质控码和所述基础码间隙设置;所述检测码、所述质控码和所述基础码均包括多个方块。
13.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识别码为二维码。
14.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识别码的宽度与所述反应垫的宽度相同。
15.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测试纸的宽度为0.8mm~12mm。
16.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样品垫、所述结合垫、所述反应垫和所述吸液垫的厚度相同。
17.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样品垫的一端搭接在所述结合垫的一端上,所述结合垫的另一端和所述吸液垫的一端分别搭接在所述反应垫的两端上,以压住所述反应垫。
18.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测试纸还包括长条形的支撑垫,所述支撑垫设置于所述样品垫、结合垫、反应垫和吸液垫的底面上。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测试纸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20.该测试纸通过在反应垫上划分打印区域,并在打印区域内对应打印出用于显示检测结果的识别码。具体地,目标样本经过打印区域的不同分区时,在反应垫上分别生成识别码中的检测码、质控码以及基础码,目标样本经过分布在反应垫靠近结合垫一侧的第一分区时,第一分区内可打印出检测码,目标样本从第一分区进入到位于第一分区外围的第二分区时,第二分区内可打印出质控码,目标样本进入到位于第一分区和/或第二分区外围的第三分区时,第三分区内可打印出基础码,也即,测试完成后,测试纸反应垫上的检测码、质控码和基础码等搭配形成的识别码,但因检测码、质控码和基础码的图案是随机生成,故而,检测者不能直接通过最终呈现出的识别码得知检测结果,即通过识别码对检测结果进行加密处理,检测者需将检测生成的识别码上传到官方系统与官方数据库同步后,再由官方系统反馈才能得知检测结果。这样,即可有效地杜绝病毒感染患者瞒报、谎报其检测结果的行为,从而降低了社会防疫的难度和不准确性,以提升防疫工作的效果。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测试纸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图1中测试纸的识别码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4.图3是图1中测试纸的识别码显示为检测结果无效时的示意图;
25.图4是图1中测试纸的识别码显示为检测结果阴性时的示意图;
26.图5是图1中测试纸的识别码显示为检测结果阳性时的示意图。
27.附图中的标号如下:
28.100、测试纸;
29.1、样品垫;
30.2、结合垫;
31.3、反应垫;31、识别码;311、检测码;312、质控码;313、基础码;
32.4、吸液垫。
具体实施方式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34.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安装于”或“设置于”或“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或间接位于该另一个元件上。例如,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或间接连接到该另一个元件上。
36.此外,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纸100,如图1所示,该测试纸100包括沿目标样本液流方向依次首尾搭接的样品垫1、结合垫2、反应垫3和吸液垫4,其中,反应垫3上划分有打印区域,在检测过程中,打印区域对应有用于显示检测结果的识别码31。具体地,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应打印出识别码31,打印区域(图未示)包括第一分区(图未示)、第二分区(图未示)和第三分区(图未示),识别码31包括基础码313、检测码311和质控码312,其中,第一分区分布在反应垫3的靠近结合垫2的一侧,当目标样本进入第一分区时,第一分区内对应打印出检测码311。
38.对应地,第二分区分布在第一分区的外围,且进入第一分区内的目标样本在进入第二分区时,第二分区内对应打印出质控码312。需说明的是,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目标样本进入打印区域内时,通常先进入第一分区,然后再浸润到第二分区。换句话说,在反应垫3的靠近结合垫2的一侧未设置第二分区,以此避免目标样本先进入第二分区再进入第一分区。
39.对应地,第三分区分布在第一分区和/或第二分区的外围,当目标样本进入第三分区时,第三分区内对应打印出基础码313。可以理解地,第三分区在反应垫3所在的位置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为方便清晰地打印识别码31中的图码(包括检测码311、质控码312和基础码313),第三分区只要不与第一分区、第二分区有重叠部分即可。
40.可以理解地,该测试纸100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目标样本浸润在样品垫1上,随后
目标样本流入结合垫2,流过结合垫2的目标样本在反应垫3的第一分区内与含有能与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相应抗体成分相作用,以打印出检测码311,然后目标样本继续浸润,从第一分区往外蔓延进入到第二分区内,以打印出质控码312,另外,目标样本在继续浸润的过程中,在第三分区内打印出基础码313,以此在第一分区、第二分区及第三分区内分别打印出对应地子图码,最终在反应垫3对应的区域内,向用户呈现出包含有检测码311、质控码312和基础码313以体现检测结果的识别码31。
41.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方便体现检测结果,通过检测码311、质控码312和基础码313共同拼出的识别码31,通常以随机生成的初始码、有效阳性码、有效阴性码和无效码,这至少四种码来体现检测结果。
42.例如,以在反应垫没有浸润目标样本时随机呈现出识别码作为初始码,此时该初始码通常没有检测码(为方便描述用数字0表示),也没有质控码(用数字0表示);当目标样本进入到第一分区打印出检测码311,若目标样本在第一分区内发生了反应,被检测出呈阳性,呈现出一种检测码(用数字1表示),反之若未发生反应而被检测出呈阴性,呈现出另一种检测码(用数字0表示);另外,目标样本继续进入到第二分区打印出质控码(用数字1表示),若未进入第二分区,或进入第二分区但并未打印出质控码(用数字0表示)。显然为方便描述,体现识别码31检测结果的至少四种码呈现情况可以如下表1所示:
[0043][0044]
综上,相比现有技术,该测试纸100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测试纸100在反应垫3上设置打印区域,打印区域可形成含有检测结果的识别码31,检测者将目标样本浸润在样品垫1上,目标样本向反应垫3处流动,随后流进反应垫3的打印区域中,打印区域根据目标样本是否携带病毒,从而打印出含有相应的检测结果的识别码31,因识别码31初始状态的图码是随机生成的,且检测过程中最终呈现出的识别码31的图样,也是根据检测结果随机生成的,故而,检测者不能直观地从呈现出的识别码31处直接获知检测结果,由此检测者需将含有检测结果的识别码31上传防疫系统,经防疫系统识别后并向检测者发布检测结果,检测者才能获知其检测结果,故而利于实现相应的防疫部门可以先于检测者获知检测结果的目的,避免了检测者在知道检测结果后会出现瞒报、谎报其检测结果的行为,从而降低社会防疫的难度,也提高了社会防疫工作的有效性。
[0045]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46]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检测码311可以通过第一分区内的能指示是否存在病毒的成分对目标样本进行检测后打印而出;质控码312通过第二分区内的能指示是否检测有效的成分打印而出;基础码313通过第三分区内的具有显色性能的成分打印而出。需要说明的是,使用不同成分去打印检测码311、质控码312和
基础码313,可以有效地去检测目标样本是否携带病毒,同时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精确度。
[0047]
具体地,目标样本流进第一分区时,因反应垫3的第一分区内分布有用于检测是否存在病毒的成分,若目标样本携带病毒,该检测是否存在病毒的成分可以与第一分区内的目标样本相互作用,并在反应垫3上打印显现出代表阳性的检测码(参看附图5),反之,若目标样本没有携带病毒,该检测是否存在病毒的成分与第一分区内的目标样本不发生作用,则在反应垫3上打印显现出代表阴性的检测码(参看附图4);
[0048]
对应地,目标样本在流过第一分区后流进第二分区时,无论目标样本是否携带病毒,若目标样本浸润整个第二分区,则可以体现目标样本的采样量足够,此时即可通过反应垫3第二分区内的指示是否检测有效的成分,完全打印显现出质控码(参看附图4和图5),若目标样本没有进入第二分区,或只浸润第二分区的部分区域,则说明目标样本的采样量不够,此时质控码将不能打印显现或只能部分打印显现,此种情况下说明此次检测结果无效。
[0049]
需说明的是,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区主要用于检测目标样本中是否携带病毒,第二分区主要用于通过检测蛋白酶等方式来检测目标样本的检测量是否足够,以方便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0050]
对应地,反应垫在第三分区内含有具有显色性能的成分,无论目标样本携带病毒或不携带病毒,只要有目标样本进入到第三分区,该具有显色性能的成分都会在反应垫3的第三分区内打印显色。需说明的是,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具有显色性能的成分可以是墨水、油墨等可以稳定显色的材料。
[0051]
特别地,将含有检测结果的识别码31中的质控码312处于未打印显现或部分打印显现的图形,记录为未通过质量控制的无效检测结果对应的识别码31(参看附图3);将含有检测结果的识别码31的质控码312处于完全打印显现、检测码311处于未打印显现的图形,记录为阴性有效检测结果对应的识别码31(参看附图4);将识别码31的质控码312处于完全打印显现、检测码311处于打印显现的图形,记录为阳性有效检测结果对应的识别码31(参看附图5)。
[0052]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分区分布在反应垫3的远离所述结合垫2的一侧(具体可以为第一分区的后侧),及分布在第一分区的纵深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具体可以为第一分区的左侧和/或右侧),以半包围第一分区,以确保目标样本在流入第二分区时需先流进第一分区,即保证目标样本先经过检测是否携带病毒后,再去检测在第一分区所进行的检测是否有效,以提高检测结果的精确度。
[0053]
具体地,在打印区域中确定好检测码311的位置后,质控码312以半包围检测码311的方式分布在打印区域中,基础码313分布在除检测码311和质控码312外的其它区域。
[0054]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识别码31中的检测码311、质控码312和基础码313间隙设置,这样,即可确保识别码31的这三个码比较清晰显示,不会重叠混淆不清,利于分辨检测结果。
[0055]
另外,如图2至图5所示,检测码311、质控码312和基础码313均包括多个方块,也即检测码311包括多个方块,质控码312包括多个方块,基础码313也包括多个方块,这样,由多个方块组成检测码311、质控码312和基础码313,以便在反应垫3上打印检测码311、质控码312和基础码313。
[0056]
需要说明的是,检测码311、质控码312和基础码313中的各方块的大小、间距等可
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或随机生成。
[0057]
另外,具体地,在目标样本进入第一分区,且当至少一个组成检测码311的方块打印显现出来时,可以认为此时的检测码311为表示阳性的检测码311(参看附图5);当在第一分区内未打印出方块时,可以认为此时的检测码311为表示阴性的检测码311(参看附图4);当所有组成质控码312的方块打印显现时,可以认为该质控码312为表示检测码的检测结果有效的质控码312;当存在至少一个组成质控码312的方块未打印显现,认为质控码312为表示检测码的检测结果无效的质控码312(参看附图3),也即,只有质控码312的所有方块都打印出来才能表示检测结果有效;显然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测试纸100的检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0058]
优选地,识别码31为二维码。因二维码可以储存多个信息指令,且二维码所储存的信息需要经过相应的设备识别才可获得,故而,储存在二维码中的信息不能直观地获取,使得检测者不能直接获知检测结果,检测者需将含有检测结果的二维码上传防疫系统后,经其识别后,检测者才能获知相应的检测结果,避免了检测者在上报检测结果时篡改其检测结果,以降低社会防疫工作的不准确性和难度。
[0059]
需说明的是,如图2至图5所示,二维码中的基础码311设置在二维码的四个角上,这样,方便通过基础码311限制二维码的边界和整体形状等,以最终方便组成二维码。
[006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识别码32还可以为条形码、nfc电子标签等,具体采用何种方式来呈现识别码的图案,可由平台或设计者来制定,在此不做限定。
[0061]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识别码31的宽度与反应垫3的宽度相同,以保证目标样本可以全部流进反应垫3以减小目标样本泄露的几率,同时可以确保目标样本得到全面的检测,及利于降低检测的误差,以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0062]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测试纸100的宽度为0.8mm~12mm,若测试纸100过大,所需要滴加的目标样本的量也需增加,导致提高了检测者的检测难度,不方便检测者进行自检行为;若测试纸100过小,不利于形成识别码31,且所形成的识别码31过小,也不利于储存信息,导致检测结果的呈现效果不好;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将测试纸100的宽度设置为0.8mm~12mm。
[0063]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样品垫1、结合垫2、反应垫3和吸液垫4的厚度相同,以便目标样本可以顺场地流过各层,以利于检测的顺利进行,同时各层同厚度设计的测试纸100整齐结构更美观。
[0064]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样品垫1的一端(具体为右端)搭接在结合垫2的一端(具体为左端)上,结合垫2的另一端(具体为右端)和所述吸液垫4的一端(具体为左端)分别搭接在反应垫3的两端(具体为左端和右端)上,以压住所述反应垫3,确保测试纸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确保目标样本可以依次顺畅地流过各个层,使得目标样本在流经反应垫3时可以快速浸润打印区域,以便形成识别码31,同时使得所形成的识别码31区域平整,便于检测者获取检测结果。
[0065]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测试纸100还包括长条形的支撑垫(图未示),其中,支撑垫设置于样品垫1、结合垫2、反应垫3和吸液垫4的底面上。可以理解地,支撑垫的设置,可以增加测试纸100的厚度,使得测试纸100
在检测过程不会轻易断裂,以避免影响检测的进行。
[006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